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

“整像爲兵,能守義執節,子弟宜有差異。”————————【三國志·魏志】

酒酣飯畢,衆人娛樂過後,周瑜既沒有回城覆命,也沒有居於別處,而是光明正大的繼續留在孫策軍帳,與孫策抵足而眠,就像許多年前,他們住在道南大宅裡一樣。

孫策與周瑜二人並排躺在牀鋪上,軍中的牀鋪本就不大,此時躺了兩人更顯得擁擠,可彼此誰都沒有不自在的扭動肩膀,彷彿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夜風微涼,外面細雪還在輕輕緩緩的下着,兩人的酒醒了大半,各自望着空空的帳頂,各自想着心事。

“公瑾。”孫策的語氣很輕,彷彿怕把帳頂的積雪驚落:“我一直不明白,爲何呂布非死不可?是曹操不能容他麼?”

他剛纔聽周瑜說了很多事情,將他侷限在江東一隅的狹窄視野立時打開一方天地,他明白了關西士人是怎樣從式微到蟄伏、關東士人內部又是怎樣分化成不同的團體、更還有那些劉氏宗親、外戚、皇帝的親信。每個人每個勢力之間不是純粹的涇渭分明、立場堅定,而是相互媾和、彼此置換,正如不同的魚羣混養在一個潭裡,有捕食、競爭也有合作,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

周瑜跟他說這些事僅僅只是讓孫策對未來心裡有底,而孫策也只當趣事去聽了,其中不乏有些不瞭解、或是感興趣的地方,他纔會想剛纔那樣發問。

“高順、張遼皆是呂奉先舊部,如今彼等無不手綰兵權,深荷聖寵。”周瑜下意識的伸手摸向腰間赤瑾,神色淡淡的說道:“呂奉先若是尚存於世,投效朝廷。那高順、張遼等人將何以自處?天子又會怎麼想?以後還會放心的去用他們麼?更遑論順着秦誼與王凌這一邊,再聯繫上幷州、南陽那些人——王司徒以同鄉情誼籠絡呂奉先,謀劃誅董,殷鑑在前,誰放得下心?”

孫策眉頭一揚:“說來說去,呂布因鄉情私誼殺大臣,都是他的不對了?”

“這就是他的可憐之處。”周瑜不知在想什麼,語氣突然一頓。

孫策沉默了好一會,他思及呂布也算一介英豪,卻輾轉東西之間,像條喪家之犬被人攆來攆去。說起來,他更應該感謝身邊的周瑜,如果不是對方最後拉了他一把,袁術敗亡後,徐晃就要下江東了,他不禁脫口道:“幸好,幸好。”

“幸好什麼?”周瑜在牀榻上動了動身子,只覺得眼皮越來越沉,語氣也冷淡的未加修飾:“你以爲你當時比呂布的處境要好?”

說完他便睡了,等到第二天孫策一覺醒來,身邊就不見了周瑜的人影,他忙出去尋,卻聽呂範說:“周郎一早就入城去了,走之前還說有什麼事情等過幾天再解決。”

孫策無法,只好按捺住性子繼續等候,當天下午甘寧與黃祖、蔡瑁等人便接連抵達壽春,他們麾下帶的兵馬也不算多,但因爲甘寧是朝廷將領的關係,受到的待遇與他們的有些微的差別,纔來沒多久就被徐晃傳喚一遍了。

徐晃終於將袁術麾下的降卒整編完畢,將要抽出空來見他了,這一次來接他入城的不是周瑜也不是旁人,而是孫策等人的熟人劉曄:“孫將軍許久不見,愈是英豪了。”

“子揚。”孫策熱情的與劉曄並轡入城,說道:“我沒想到丹陽一別,你我會這麼快再見。”

“時運無常,安知今昔。”劉曄淡淡的笑道:“這幾日事多,沒能一見故人,實在是我的不是。本來今日是該有旁人邀將軍入城,但我想着將軍是反正首功,又是故人。我不日即將北上,相見時短,不妨今日見上一面,以慰情誼。”

孫策好像從對方的話裡捕捉到了什麼,追問道:“北上?這麼急?”

他一番問話裡有多重的意思,劉曄笑了一聲,簡單的答道:“剛得的詔令,不得不趨奉入覲。”

孫策心裡立時轉過幾個念頭,聽到這個消息,他其實是高興的,劉曄被調至河北御前,無論做什麼都不再有機會涉及淮南的事情,這對於他們是極好的機會。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隨着劉曄北上,淮南將會有不少力量被抽調北上,這說明河北的戰事或許到了新的一個階段。

劉曄似乎專只爲跟他透露這一件事,之後無論孫策再怎麼問,劉曄都不肯明確答覆他了。孫策暗自嘆息一聲,他也不是笨人,知道劉曄是特意選這件事回報他們二人之間相處過的感情,今後就再無瓜葛了。

議事的地方是揚州刺史的官署,本來張繡、許定等將都嫌官署狹小,力請徐晃移居袁術爲自己新建的府邸中辦事,結果被徐晃拒絕,理由是袁術府邸門前的那雙闕不是人臣能隨意進出的,哪怕是拆了也不行,裡面仍有不少違制的地方。孫策曾不止一次進出過袁術的府邸,卻很少道刺史官署來,此時甫一入內,發現其中的確是屋舍狹小,遠不如袁術府邸大氣。

官署內早已聚集了一批人,除了劉艾、張繡、李通等徐晃麾下人馬以外,另一邊還分列着遠道而來的甘寧、蔡瑁、黃祖等人。其中甘寧站在首列,見孫策昂揚而入,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徐晃叫他們聚集在一起好像只是爲了各自見個面,絕口不提裁軍的事情,他充分肯定了甘寧等外軍千里迢迢趕來助戰的辛苦,又讚賞了孫策立志反正的忠心,黃祖等人也奉承徐晃用兵有方,一羣人彼此說來說去,氛圍特別融洽。徐晃好似單隻爲了搞好諸將關係、也是爲了局勢穩定,在席上特意點道:“此間大戰已畢,諸公是撥軍回返、還是另有調令,都不是我能做得了主的。是故在天子詔令到來以前,還望諸公約束部衆,不得肆擾黔首,倘有桀驁者,休怪我不講顏面。”

衆將轟然唱喏。

漢建安三年十二月廿五。

冀州,甘陵國。

一柄長劍安靜的橫放在年輕人尊貴的膝上,即便經過洗刷,劍鞘上仍不可避免的留下了永久性的劃痕,它本是東海產出的上等鯊皮所制,綴以珍珠碧玉,暗繡龍紋,像是一條蛇的身子。充當劍格的白玉已被磕破一角,美人老去,寶劍折鋒,凡是見到這樣的場景,誰都會忍不住心生嘆息。

皇帝也不例外,他輕輕抽出一寸劍刃,劍光宛若月光秋水,從鞘中傾瀉而出,即便劍刃上有幾處缺口,也不改此劍的鋒利。他嘆息道:“確實是好劍,只惜鑄它的良匠無名,再難覓到了。”

說着,他便將這柄傷痕累累的劍收回鞘中,隨手拋給穆順。

“淮南大勝,二袁已平其一,青州、幽州屢有進展,不日將捷報頻傳,興復大功,將畢於一役,臣等謹爲陛下賀。”侍中荀攸恭聲說道。

“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掉以輕心。”皇帝面無表情的說道:“至少得等鄴城、青州傳來克復的消息,我軍方可東進。尤其是鄴城,此地在我軍西面,一旦東討南皮,鄴城將成我背後之患。這個釘子一日不除,我軍就一日不能放開手腳進攻南皮,而且渤海、青州還有不少袁紹部衆,我軍亦不便西進鄴城、更不好北上拿下安平。如今卡在甘陵這個地方,倒是動彈不得了。”

“此戰之關鍵,首在鄴城。”荀攸輕聲說道:“而鄴城之得失,卻要放眼整個冀州,不然單憑張遼等萬餘兵馬也是巧婦難爲。”

隨着袁紹大敗奔逃,一時間劉虞高歌猛進,不費吹灰之力就在當地豪強的響應下接連收復中山、博陵、趙等郡國,就連鉅鹿、安平等地長官、豪強也在殿前羽林郎魯肅的遊說下紛紛向皇帝投來請罪表。只是冀州表面上是基本歸附,實際在地方上仍由那些豪強故吏所把持,這個時候皇帝只要發出一個親和的態度,冀州惶恐的人心立時就能鎮靜下去。

“冀州士人,我已徵辟不少,但多是牴觸吏治科的制度,不肯屈身奉詔。”皇帝有些不悅的說道:“吏治科自創辦至今,薦舉士人概是如此,已成定例。每年策試通過的士人,無論治民理政還是處理煩劇,都是卓有政績,遠比當初但聞賢名,便徑給一官的效用要好。如今怎的就沒有人明白這個道理?只顧自己的體面?”

吏治科創辦的因由是給那些從關東薦舉、徵辟來的士人們熟悉關中朝廷的種種新政,好讓他們提前適應,這樣授官蒞任時不至於手足無措。而且在吏治科教導的過程中,皇帝更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施加自己的影響,並利用最後的考覈來確定這些士人能否接受自己的新政,這也是一種篩選。

可是隨着朝廷的威望越來越大、重新歸於治下的州郡越來越多,大量的士人名士以各種方式徵辟入朝,饒是有郡府將一批人策試任用,也仍是數量可觀。而吏治科到底只是一個小建制,承擔不了大規模的補課,王斌精力不濟,出於別的因由,也遲早是不適合這個位置的。既無名士授課、又無足夠威望的人坐鎮,日後若是來了個名望卓著的宿儒,是還讓他進去‘就讀’麼?

吏治科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在往日就頗有微詞,這次到了冀州,更是讓當地士人紛紛表示牴觸。長此以往,不單冀州,就連天下其他地方的人心都很難平復。

“唯。”荀攸輕輕應了一聲,不偏不倚的說道:“凡被徵辟者無不有名在先、收徒在前,讓彼等再做他人‘弟子’,以人情度之,也不難體諒。但就如荀僕射所奏,鑑於以往有士人被薦舉入朝,不識民俗、不解政務,一朝任作異地守令,如此談何治民?本朝吏治敗壞,由此已久。”

論其治理民務,新上任的尚書僕射荀彧比荀攸要更有見解,他一到尚書檯,便索引披閱了五年內的文書案牘,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對朝廷的情況瞭然於心。不僅很快在尚書檯站穩腳跟,而且還針對皇帝推行的新政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與個人看法,這其中雖然有些是站在豪強世家的立場,但也不乏一些有用的建議。

其中就有對吏治科的建議。

“荀文若的奏疏我看過,當時我也說,有此奏疏,他足以坐穩中臺,令內外心服。”皇帝衝兩人招了招手,一起走了出來,步入殿後一側的園子裡:“那份奏疏我也一直留在身邊,一旦得空便拿來閱覽,只等此戰告終,我再與他長談。他奏疏裡說,吏治科用意雖好,但授人太衆,又似與河東郡的薦舉策試並行之制重複,有疊牀架屋之嫌,我倒是覺得有幾分道理。”

這時爲了表現皇帝真的對荀彧奏疏的重視,穆順不出一會就從箱篋裡將其翻出來,小跑着追上,在皇帝的授意下奉給賈詡等人。

賈詡認真掃了幾眼,這份奏疏與其說是荀彧個人對新政的看法,倒不如說是他背後所代表的關東士人對新政的意見。這實際上是一份用意隱晦的折中方案,最大程度上照顧到了豪強世家的利益,又不至於讓皇帝的心血付之東流。但以賈詡對皇帝的瞭解,對方是絕不會選擇走這條中間路線。

廡廊上走得急,短短千言的奏疏一時也沒能看完,賈詡倒也不急,從容的將奏疏傳給其他人,猶自說道:“陛下曾也說過,萬事萬物,絕非一成不變。爲政者不能因循守舊,因地、因時制宜,方是長遠之策。吏治科創辦之初,卻有顯著效用,如今時移俗易,其弊端漸露、遠大於利,又何嘗不能一改呢?”

然而自己推行的政策、政績,由自己去親手改正,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氣魄,古往今來有太多改革者認爲自己的政策完美無缺,從而故步自封,而很少有人不斷的自我革新。

吏治科是皇帝最得意的幾件政績之一,在他心中的地位幾乎不下於太學,以荀攸的想法,皇帝是很難親手對其提出否定的。

他看着皇帝微皺的眉頭,不禁想到,荀彧貿然提出這次的奏疏,會不會鋒芒早露了?

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
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