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仁,是吹笛子

李威胸有成竹,很淡的語氣說道:“將這些俘虜送到潭嶽江洪等州安置。”

“妙。”狄仁傑道。江南人口很稠密的,是指揚宣蘇常江南東南平原地帶。過了江州往南,各州人口依然很少。不僅僅是隋唐更替,也有南北朝宋齊樑陳更替造成的。

一個國家的強大,人口基數也是關健,並不只能是關中,或者是蘇揚,其他地區人口也要稠密。可將河北河南各州縣百姓往江南安置,又是不懇。即使高麗百姓,數次安置,山東各州,或者江淮各州,無他,氣候不適。這些蠻僚問題卻不大,一分散,無論多兇悍的人,去了嶽洪各州,也蹦不出來一個天。只是安置,並沒有殺害,合乎儒家的仁字,又壯大了國家的實力。

其實此法,甚至可以在接下徵繳中推廣。

李威一句話決定了這一千來名俘虜的命運。然後開始記錄功勞,再次出發。但這一次接受了教訓,大軍未行,大量斥候派了出去。

傍晚時分,出了烏蒙山。大軍人馬在一個壩子紮下大營。

李威視察着營地,於其說是視察,不如說是學習。沒有辦法,裴行儉說了殿下,你是軸心,自己還得要動腦子。但士兵的士兵氣高昂,這場戰役勝得很輕鬆,就象順達延送上門來替唐軍祭旗一樣。

不能說是蒙儉愚蠢,這些人就是來當作炮灰的,自己只有一萬來人,蒙儉無非想利用地形,使自己多折損一些人馬。沒有想到順達延很愚蠢,來到當地就得罪了當地百姓。要不然當地百姓或者將那條秘密山道說出來。這樣的人,勝之不武,即將到來的戰爭,纔是真正的戰爭。無論吐蕃派出誰爲統帥,吐蕃這些年東征西殺,委實培養了一些將才。再想勝利,要費一番心血了。

沒有點破,看到王妃兒坐在一塊石頭上吹笛子。

笛聲有些悲涼,聽不出吹奏的什麼曲子,走了過去,問道:“是想家人了?”

王妃兒點了點頭,然後問道:“太子,你會救他們出來嗎?”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的,李威道:“不知道,如果救出來,孤一定將他們送到你們身邊,讓你閤家團聚。”

“可臣民很害怕,都說太子仁,臣民隱隱發現太子其實不仁。”

仁,李威可不敢當,本來仁只是代表相互友愛、幫助、同情,可經孔子演變,上升到包含了孝、弟、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的高度。這樣的仁,不要說是李威,恐怕孔夫子自己本人都沒有達到。仁字不敢,只能說他不算壞而己,在自己無害的情況下,能幫助一下老百姓,或者國家。但象孔子所說,殺身成仁,萬萬辦不到的。

沒有辨解,反問道:“何來此言?”

“太子,那些人雖然可惡,也是受人指使,太子你不應該將他們押到那麼遠的地方,遠離族人與鄉土。”

“你不想報仇?”

“我也不知,可看到那些人戰死了,我又覺得他們很可憐。更擔心以後太子找到我的族人時,也將他們送到那麼遠的地區。”

“原來如此。這個你倒不用擔心,這些人釋放不得,但殺之猶過。將他們送到江南各州,未必是不仁。在哪裡,只要他們安份守己,至少比在犛牛河畔生活會好。再說遠離鄉土倒是不假,遠離族人倒也未必。南詔各部,當真與中原人是兩樣?自秦漢起,中原經過多少戰亂,又有多少百姓逃離到了南詔避難?現在南詔各部,有多少百姓血脈裡沒有漢人的血緣?反觀中原,有多少胡人涌入,又有多少漢人血脈裡沒有流淌胡人的血脈。這是一個大融合的過程。非要分成多少多少家,於是時叛時降,戰亂不休。如果南詔各部真正融入中原,安心做唐朝的子民,學習唐朝的文化與技術,是不是更幸福些?你不知,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

說到這裡,李威用樹棍在地上畫着地圖道:“這裡是唐朝,這裡是南詔各部,這裡是大食,往南去,還有更大的地區,然後往西,這裡是大秦,往西去又有國家,還有隔着大海,依然有大地。看一看,南詔在上面能不能找得到?想要更好,南詔、吐蕃、突厥,我們漢人,不分你我,融合起來,成爲一家人,沒有了戰亂,沒有了分岐,這纔是真正的大仁。否則,將來總有其他與我們不沾任何血緣的國家崛起,到時候,不但是你們南詔,也是我們漢人的苦難。”

其實說了這些,李威是有意的。眼前這個少女,或者少婦很是聰明,又知書達禮,還有很好的智慧,讓李威感到憐惜。

王妃兒低頭沉思。

李威又說道:“仁,是吹笛子。”

王妃兒愕然。

“比如吹笛子,想來你也有感受。爲什麼你吹得一般?”

王妃兒也不生氣,不解地看着李威。

“因爲你沒有用心,沒有用心去學習,沒有用心去吹,所以不能技藝高超。仁,也是如此。不是你吹出一首歡快的曲子,就是歡快的,不是你吹出一首憂傷的曲子,就能憂傷的。雖然吹對了曲調,聽者卻不會有你曲調的感受。仁也是如此,不用心,做一些表面工作,例如孤讓士兵協助一些百姓,做一些好事,是不是仁?很慚愧,雖然百姓不惡,可孤卻沒有感到仁。只是惺惺作態。所以說,仁是在這裡。”

指了指胸口。

儒家中講仁,不知多少理論,李威皆不說,這一番比喻很淺,也是講師的料,基本讓他說了出來。而且他說出這番話,也有份量,如果他能順利繼承帝位的話。

但如何變成一家人,卻不知。說到底,還是大道理。

還有一點,吐蕃一天不平,南詔一天就不得安份。不是這一次徵繳,就能取得的結果。更不會說出來。

王妃兒若有所思,當然,連李威自己都沒有辦法搞清楚,這個小丫頭也只有象李威聽了裴行儉一番話一樣,最後是雲裡霧裡。李威又說道:“別要想那麼多,你這個年齡,要吹一些歡樂的曲子。來,孤吹一曲給你聽。”

讓侍衛拿出笛子,樂器他也很可憐,會的是笛子與口琴,口琴是不要想了。所以只剩下笛子,吹了一曲《喜相逢》。十分歡快,連漸漸飄起的暮氣,都帶着一份喜色。

……

點撥了一下王妃兒,回到營帳看書,看《孫子兵法》,以前也看過,現在繼續看,臨時抱佛腳,無可奈何的事。

朱敬則走了進來,說道:“殿下,以嚴治軍,軍隊煥然一新,臣很贊同。”

“嗯。”

“就連殿下爲了正軍紀,沒有帶來隨身的宮女伺候,臣也很欽佩。可爲什麼容納畹氏這對姐妹?”

“朱監軍,她們也有功勞。”

“功勞無非是醫治幾個傷兵。至於道路,沒有她們,斥候同樣能找到。就算她們有功勞,可殿下也不該與一個僚蠻女子不……清楚。”本來想說不清不楚的,忍了一下,稍稍改了口。

對朱敬則十分敬重,連父親都敢大炮轟轟,但不代表着完全同意他的觀點。可是朱敬則的話讓李威愕然了,說道:“朱監軍,孤只是與她們說說話,那有其他舉動。再說,她們都嫁了人,丈夫雖然生死不知,可萬一活在世上,孤豈不是鬧一個天大的笑話。”

“這纔是臣最擔心的,又是蠻女,又是有夫之婦。”

“難道你也不相信孤?”李威鬱悶地說。

“殿下其他方面,臣十分相信,可在對女子上,臣永遠不相信。”朱敬則還真實話實說了。李威與幾個少女糾纏不清,天下皆知。風流債有些多,確實有不相信的理由。

李威只好鬱悶地說:“孤還沒有這口味,連人妻也想要。”

“什麼人妻?”

“別人的妻子,”但李威有些心虛,自己人妻口味沒有,可同樣很重,至少抱着碧兒入睡時,有時候很想的。換在剛來到唐朝,萬萬沒有這個想法。也覺得很冤枉,不是他想,是這個時代所逼,父母所逼,碧兒還好一些。後世的中學生,也不是沒有性經驗。可那兩個小蘿莉算是怎麼回事?

“殿下你心軟,臣就怕那個畹家的妹妹,最後看上殿下,殿下心又不忍。”

“得,你不要再說了,”沒有辦法,李威只好說道:“你附耳過來。”

在朱敬則耳邊嘀咕了幾句,朱敬則十分愕然,然後面色慎重。

李威笑了笑,說道:“剛纔孤對畹妃兒說了,仁象吹笛子,現在要對你說一句,看待事情的真相,要象聽笛子。無論吹奏者吹什麼曲子,別當真他有這個心情,要仔細聽,聽他的曲調的變化,才能聽出他真正的心情。”

聽心情能明白,可朱敬則也犯了傻,問道:“仁怎麼象吹笛子?”

李威得意地大笑,說道:“朱監軍,你慢慢想去。”

朱敬則納悶地離開營帳,想了半天沒有想明白,直接找到了王妃兒,將她喊到一邊,問道:“太子是不是象你說過,仁,象吹笛子?”

連站在一邊觀看的樑積壽也奇怪起來。

王妃兒點頭。

“爲什麼象吹笛子?”

王妃兒複述了一遍,衆將士一起點頭,原來仁裝到太子心中。至於太子心中裝的所謂仁是紅的、黑的、白的,就沒有一個人得知了。

……

第二場戰役很快到來。

又是三天的行程,很順利,大約是順達延埋伏失敗,聰明反被聰明誤,連在一處峽谷的埋伏也撤了下去。其實不撤,斥候也打聽到了,十有**能重新上演長草嶺大捷的大戲。

蒙儉直接在龍川江畔設下了第二道埋伏。龍川江水流湍急,能擺渡的渡口就那麼幾個。蒙儉將所有渡船撤去,然後在幾個渡口設下營寨,想利用龍川江做爲第二道天險,阻擋唐軍。

這也說明吐蕃不但派了士兵,也派了將領前來相助,依蒙儉的本事,不可能想到利用天險重重設伏的。樑積壽羞愧地低下頭,雖然太子與裴行儉早就知道,前天就計劃好了,可正因爲他的疏忽大意,姚州才失守的。不然大軍直接到達姚州,現在都開始替蒙舍詔各部解困。不僅是設伏,還要拿下姚州城、崑崙關,一個比一個任務重,而在這之前,都是不需要的。

李威倒不急,很坦然地命令軍隊在龍川江邊一個叫虯龍渡的地方紮下大營,開始中規中矩地編扎木筏。無論用什麼計策,最終得要用木筏渡過龍川江的。

既然唐朝大軍在虯龍渡紮營,蒙儉也開始陸續地派出士兵增援。看到對岸士兵增加,王妃兒擔心地說道:“太子,你們要儘快渡河,再不渡,他們人更多了。”

“人多嘛,纔好。”

“爲什麼?”王妃兒有些不解,不但是人多,而且叛蠻怕出現萬一,又陸續用馬車牛車拉來許多石頭,開始修石牆與防禦工事,拖一天,攻克的難度將會增加一份。

看着對面的牛歡馬叫,李威忽然眉頭一皺。行軍作戰,出謀劃策,現在自己能力還是有限,可是自己會許多“奇形怪招”。就想到了一個怪招……

第384章 曰今朝流年(一)第84章 迴文詩 連環計第298章 算蛟龍(三)第411章 望不盡(五)第21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一)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400章 紅妝春騎(二)第160章 太子加冠 花落誰家(下)第117章 黃昏落雨,開門時晴第38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一)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49章 打倒賀蘭 狄姚拜貼(下)第224章 羣臣諫第459章 三千樂指(一)第335章 衛公拍手(一)第49章 攤牌(一)第461章 等多時第466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一)第223章 指點迷津 會盟洱海第313章 方來還有英傑(一)第196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中)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230章 號角已吹 舟水新解第21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下)第463章 到春時欲睡(一)第155章 啓航(一)第345章 非川悽草(三)第193章 燕子南飛 曬鹽出世第128章 東都黃昏(七)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203章 首功蕭何 再喻王弟第57章 封禪的耳光(上)第147章 定(九)第92章 和尚吃肉 狄公歸來第145章 定(七)第374章 勇臨寒磧(一)第175章 合(三)第128章 東都黃昏(七)第337章 蕃胡菸灰(一)第73章 兩小初會 太子病癒第414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一)第365章 長槍縵纓萬里(二)第249章 亮劍第447章 月浸葡萄十里第384章 曰今朝流年(一)第32章 歷史真相 海上利弊第30章 針尖麥芒 跳樑小醜第271章 江談第416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三)第101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一)第271章 江談第101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一)第3章 悵客裡光陰虛擲(一)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61章 許家僵持 太子昏之(下)第59章 封禪的笑話(下)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上)第104章 會戰(五)第81章 小彩丸 乖兒子第68章 三國鼎立 何去何從第428章 喧闐且止(一)第60章 風向第108章 神人辦案 狄公瞎想第389章 以和爲貴(二)第102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二)第176章 合(四)第54章 進宮(上)第164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下)第39章 漸蒙籠暗碧第275章 小重山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415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二)第438章 抱銅仙(三)第93章 聲東擊西(中)第248章 親事(下)第13章 爲問花何在(一)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28章 輕翻柳陌(一)第392章 憶往難寐(二)第43章 成嘆息(二)第228章 貴重大禮 破是不破(上)第49章 攤牌(一)第77章 公主撒嬌 父母奇招第395章 一聲羌笛(二)第361章 射日墜(三)第223章 將軍歸第211章 渡(上)第32章 歷史真相 海上利弊第193章 燕子南飛 曬鹽出世第340章 蕃胡菸灰(四)第163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中)第24章 亂點桃蹊(一)第95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386章 曰今朝流年(三)第132章 太子高梁 皇宮大宴第191章 象墓(下)第71章 沒得救了第30章 針尖麥芒 跳樑小醜第32章 歷史真相 海上利弊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
第384章 曰今朝流年(一)第84章 迴文詩 連環計第298章 算蛟龍(三)第411章 望不盡(五)第21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一)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400章 紅妝春騎(二)第160章 太子加冠 花落誰家(下)第117章 黃昏落雨,開門時晴第38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一)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49章 打倒賀蘭 狄姚拜貼(下)第224章 羣臣諫第459章 三千樂指(一)第335章 衛公拍手(一)第49章 攤牌(一)第461章 等多時第466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一)第223章 指點迷津 會盟洱海第313章 方來還有英傑(一)第196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中)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230章 號角已吹 舟水新解第21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下)第463章 到春時欲睡(一)第155章 啓航(一)第345章 非川悽草(三)第193章 燕子南飛 曬鹽出世第128章 東都黃昏(七)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203章 首功蕭何 再喻王弟第57章 封禪的耳光(上)第147章 定(九)第92章 和尚吃肉 狄公歸來第145章 定(七)第374章 勇臨寒磧(一)第175章 合(三)第128章 東都黃昏(七)第337章 蕃胡菸灰(一)第73章 兩小初會 太子病癒第414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一)第365章 長槍縵纓萬里(二)第249章 亮劍第447章 月浸葡萄十里第384章 曰今朝流年(一)第32章 歷史真相 海上利弊第30章 針尖麥芒 跳樑小醜第271章 江談第416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三)第101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一)第271章 江談第101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一)第3章 悵客裡光陰虛擲(一)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61章 許家僵持 太子昏之(下)第59章 封禪的笑話(下)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上)第104章 會戰(五)第81章 小彩丸 乖兒子第68章 三國鼎立 何去何從第428章 喧闐且止(一)第60章 風向第108章 神人辦案 狄公瞎想第389章 以和爲貴(二)第102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二)第176章 合(四)第54章 進宮(上)第164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下)第39章 漸蒙籠暗碧第275章 小重山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415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二)第438章 抱銅仙(三)第93章 聲東擊西(中)第248章 親事(下)第13章 爲問花何在(一)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28章 輕翻柳陌(一)第392章 憶往難寐(二)第43章 成嘆息(二)第228章 貴重大禮 破是不破(上)第49章 攤牌(一)第77章 公主撒嬌 父母奇招第395章 一聲羌笛(二)第361章 射日墜(三)第223章 將軍歸第211章 渡(上)第32章 歷史真相 海上利弊第193章 燕子南飛 曬鹽出世第340章 蕃胡菸灰(四)第163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中)第24章 亂點桃蹊(一)第95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386章 曰今朝流年(三)第132章 太子高梁 皇宮大宴第191章 象墓(下)第71章 沒得救了第30章 針尖麥芒 跳樑小醜第32章 歷史真相 海上利弊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