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報應

“狄侍郎,我哪裡做錯了?“西門翀依然沒有看到關健的地方。

“豈止是做錯了,簡直錯得離呃……”狄仁傑嘆息道。

也沒有多怪西門獅。

做官要分幾等,一般纔到官場,特別是寒門弟出身的,皆想有一番作爲。但在官場上不是有作爲就能上位的。然後到開始逐步領悟,有的官員慢慢會悟過來,原來不是我做了多少事,就能繼續升官,還要對上司巴結,同僚勾心鬥角,下屬拉攏,以便對自己聲援。有的官員就是在這個脫變的過程墜落的,再加上權利帶來的各種眼花繚亂的物質享受,喪失了本性。這類官員除了遇到一個**的朝廷,一般很難有作爲。畢竟上層的官場,想提撥一名官員上位,也要看一看這個官員的大約品性。若是連這一點都不顧的話,這個國家也等於完蛋了。要麼就是沒脫變,依然是愣頭青的官員也難以提撥,示看海瑞。或者包拯,他遇到了一個好皇帝,再看他的同年(同榜進士),韓琦、吳育、趙概、彥博,然後在家又爲父母守孝十年,在重視孝道的宋朝意味着什麼?所以一進仕途,就象做了火箭一樣。而且他的不變通,也做了許多對宋朝不好的事。

第三類知道構築一層關係網,這一點狄仁傑到四十多歲才醒悟過來,才主動找到太前來投奔,並不單單是看太愛民神馬。這個關係網也不一定用金錢來維持,這是下等的關係網,也有很多方法的,找一個大靠山,或者多拉幾個有本事的同好,或者聯親,或者看人才,在他困窘時伸出手拉一把,或者師生之誼等等。第四類知道權利的真諦,是一個個利益的交織。連皇帝都脫不了這個俗,否則有可能連帝位都保不住。

西門翀算是不錯的,也是一個人才,擔任官員時操守也好。可終是年青,雖然跟隨太多年,然而底薄,沒有見識太多官場上的內幕,大約只能剛剛進入第二層境界。這也不是奇怪,自己二十幾歲時,與他相彷彿,所以都差點進了大獄。

太后找到他,也他這一點。

資歷淺,見識少,想乘皇帝不在時,打開一個突破口,但沒有想到西門翀送了這個大禮給太后。

官員收入僅靠薪水,除了高層官員外,是難以維持生活的。能做到僅靠薪水度日的官員,百不足十。這個百分之十,至少有百分之家庭經濟情況良好,不指望這個薪水度日的,升官僅是一種榮譽,否則百分之一都不足。但唐朝立國以來吏治還算清平,真正從百姓頭上魚肉的官員,也不過近半。

另外的官員怎麼辦呢?有很多辦法,比如讓家僕或者親戚經營。很多官員都有隱蔽的第二個收入。其一。還有一些五花八門的收入,比如種宴會,壽宴、喜宴、喪宴,甚至納妾宴、兒孫抓週宴,下級官員與巴結的人總得要送禮吧。其二。最後就是這個火耗。

這一點很重要。

甚至有的府縣官員,離開它都無法處理政務。西門獅是太倉令,不需要。然而作爲刺吏與縣令呢?

比如一些貧困的縣,只配有一個縣令與縣丞,連主薄都沒有。然而這些縣是最難治理的,最簡單要有衙役與書之類,朝廷也有薪水,但不是官方的薪水,是在地方財政上剋扣的。可難治理的地方,想要屬下有動力,必須付出足夠的薪水。不行出政令不通,一付出能不能公開在財政上標明?不能!所以這些支出,也是從火耗上剋扣下來的。

這些情況自古以來就有之。

李威還與狄仁傑爲此探討過。

但兩人都略帶而過,李威沒有深說,也沒有辦法說。若是朝廷扣剋官員薪水,會越貪越烈,高薪養廉,人心無足意,還會貪墨。有一點,李威還沒有說出來,朱元璋最恨貪官,他的父母親、他的兩個哥哥都讓貪官生生逼死了,於是登龘基後殺死了幾萬官貪官,最高時一年放榜三百十四名官員,一年後人處死,三百五十八人戴死與徒流,一個也沒有挪,但有沒有杜絕貪污?

好象這也是華夏的一個美德,一做官就必須要貪墨,不貪不是華夏人似的。

原先李威也恨,然而成長到現在,他這幾年有三個師父,一是狄仁傑,這是第一個與他講種種道理的人,第二個是裴行儉,教他軍事,第三個是母親。防範着母親,也在暗學習。因此,對此也漸漸看得開了,只要不做得過份,得過且過。

特別是火耗,更是提都不能提的,這個話題比吞併田地、買賣人口還是一個禁諱的話題。

不能揭,誰揭誰難堪。

但兩人還談過一些東西。

主要是金銀寶,金銀作爲貨幣系統,正式要到宋朝,但還是不普遍,雖然貿易發達,金銀少,只能作爲一種準貨幣系統,甚至不如今天唐朝的江湖地位。到了明朝後,銀多了,才成爲明朝與清朝的主流貨幣之一。

李威是好意,提前將它弄了出來。也做了種種措施,包括防僞,推廣以及提高來源的數量。但仍迅速產生了弊端。

第一個弊端就是價格的不穩定性,它不僅是準貨幣,還是一種貴重金屬,這點不象紙幣,除了做貨幣能做傻?寫字、畫畫或者擦嘴?從海外帶來了大量的金銀,然而唐朝經濟總量有多大?不是稅務,唐朝的均稅務只有宋朝的八分之一,別看那麼大的疆域。但造成這原因是商稅的不發達,以及免稅的大戶人家太多造成的。類似的還有明朝,比唐朝更窮。可是民間不是如此,頂多懸殊是宋朝的四分之一。一旦得到民間承認,迅速流通,唐朝的金銀根本就不夠用。況且民間繼續需要它來製作精美的器皿與首飾。

於是價格果如李威派人揚言的那樣,一路漸漸上揚。上揚後還造成一種結果,國人喜歡跟風,價格越漲,越有人將它收藏起來,捨不得拿出來使用了。長久下去,沒有官員爲了火耗重新融化金銀寶,也會有私人爲了間的差價,將它融化。

還發生了一件事,南洋一個小島上威產黃金,不知道怎麼讓這羣海客得知了。但哪個島嶼上有一個佛陀誓的小國家,以前一直沒有與唐朝來往,明也很落後。

對海客來說,卻是一個大國家,因此幾家海客聯合起來,對這個小國攻打,經過數次廑戰,終於將這個小國滅掉了,死傷了幾百個壯士。對這個不管的。

狄仁傑擔心的是前點。最終金銀來源會增加的,然而民間又將金銀寶融化,一旦多起來,價格會成下跌趨勢。大戶無所謂,有的大戶甚至比朝廷還要敏龘感。一旦提前拋售,吃虧還是百姓。那會給百姓帶來一場小的災場,也會造成許多紛爭。

李威很是驚訝。狄仁傑說的正是泡沫理論。但不是沒有道理的。因此只好說了一句,再過兩年看一看,若是情況惡劣,朝廷再做一次調整。對經濟學,他也只懂一個皮毛,只能如此了。

篋二個弊端不是火耗,而是稅務。

當時李威爲了減少不公平的現象,用了糧帛貢稅與錢幣貢稅兩種形式相互使用。不但便民,又公平,還有一些好處,比如同樣的一個州縣,在南山的必須到北山交糧,可是南山前面本來就有一條小河,糧食裝上船了,就能運出去。那麼我可以在南山就地將它賣掉,到北山用現錢代替稅務。這是局部地區的便利。

並且按照等分,打了克折,這些克折是拋除運輸的損耗的,朝廷最終得到的稅務沒有變化,百姓卻少交納了大筆的稅務。這也等於減輕百姓負擔,當然朝廷同樣得了實利,一個運輸的過程,一個保管損耗的過程,每一年就會節約不菲的費用。

用意是好的,可實施過程卻不是那麼回事。

就如明朝黃宗羲寫的過一個問題,無論兩稅法或者一條鞭法,實施的動機都是很善良的,然而一實施下去,稅務卻總是在加,也就是農業稅務每變革一次,農民的稅務都會加一次。又叫黃宗羲定律。可惜李威沒有看過這本書,縱然看過也疏忽忘記了。

這現象後世也有,兩個縣同樣的收入,一個縣領龘導爲了政績,說我們是小康縣,譁,升官了。另外一個縣憐愛百姓,說我們是貧困縣,官不想升了,可是老百姓受益了。那邊小康縣的老百姓還在奇怪,怎麼看也差不多,怎麼我們變成了小康,不象啊?別忘記了,你只是老百姓,埋怨不起來的。前者是混蛋,後者也不可取,一個個都憐愛老百姓了,國家要免稅,要補貼,國家財政怎麼辦?最好是實事求事。但有幾個官員能做到?並且肯定是前者居多。升官發財纔是官員最主要的想法,愛民如,起個屁作用?

唐朝亦是如此。

這個稅務節省下來,然而官員卻認爲老百姓還有潛力可挖,於是變相地加了其他的稅務,提高自己政績。他們想法也不錯的,你用錢代替了稅務,節省了運輸勞力與損耗,我有了政績,你們也沒有增加負擔。可是不是這樣的,比如前者的例,北山的百姓繼續在用實物納稅,損耗沒有減少,勞力也沒有減少,稅務卻增加了一倍。

結果朝廷財政是增加了,肯定是增加了一部分,然而有許多地方百姓開始有怨言了。這個查還不大好查,當然這樣做,火耗也增加了,官員私人腰包也越發比以前鼓了。

對這個李威無可奈何的,畢竟一旦認真處理,會得罪許多官員,在這種政局下,也不是理智的做法。只能等,等他正式掌獨大權後再認真處理。

但危害絕對沒有西門獅這項提議來得大。

西門獅根本沒有想到,一是看着難受,二是怕武則天乘機對他打龘壓,太后想打龘壓他簡直太容易了。於是拋出這個話題,用作自保。

但是西門翀還是沒想明白,狄仁傑都不想與他談了,說道:“你去吧。”

大麻煩來了。

而且劉仁軌放到長安,表面上是李治借兒去了西域,對朝堂重新洗牌,他認爲自己還有活力,活力四射到了能遍封五嶽的地步。大臣也理解,這對父種種做派在皇室來說,已經是很剋制,換作別的父,十有**早就火拼起來了。然而狄仁傑敏稅的直覺告訴他不是如此,朝廷已做了一些大的改動,劉仁軌是帝黨最大的牌面,再打發到長安,皇帝會怎麼想?

這種做法很不明智的,但讓狄仁傑嗅到一股氣息,一股對皇帝很有利的氣息,具體的狄仁傑不知,更不知道太龘上皇的身體狀況究竟如何。在這時候無論如何也要保住皇帝不能出現大的意外。於是找到了魏元忠,商議了半天,無奈之下,只好想出一招丟車保帥的愚蠢辦法。

第二天武則天就出手了。

但她沒有說話,是李治說的,在行宮裡將羣臣召集,將西門翀的話原原了出來。然後不滿地說道:“若不是西門卿,到今天朕還蒙在谷裡。爲什麼你們沒有一個人向朕提出此事?”

李治氣憤也是真格的,這間的貓膩李治會知道一些,但他自幼生長在深宮,對民間的事瞭解得還是不夠多,因此不知道貓膩有多深。大多數大臣低下了頭,他們多從基層一步步爬上來的,或多或少沾了火耗的腥氣。

可少數人着西門翀,然後看狄仁傑他們幾人,心恩,難道你們是傻了不成?

說開了是火耗,西門翀也知道無法根治,可他本來想說出來,一是自保,二是也是認爲是唐朝的弊病,能不能有改良的方法。但是不是這回事呢?

想要治理火耗,有可能全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官員下水。是弊病,以前朝廷處理的方法一直是做得過意不去了,派人查一查,甚至有可能成爲政敵打龘壓敵人的工具。不過這是兩敗俱傷的玩法,很少有官員去用。正常對做得太過份的官員處理一下,起一個震攝作用,也不過如此。

西門獅是提了一個建議,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太的重要幕僚。

只要話從他嘴裡說出來的,難免各個官員產生一些想法,認爲皇帝是在打火耗的主意。皇帝也有過類似的事例,比如對吞併田地的不滿,並且着手做了一些小動作。

一旦官員產生這樣的想法,會有三分之一官員倒戈。這些都是官員,比大戶帶來的影響更惡劣。不要說地方的官員,就是朝堂的官員,有幾個沒有沾過火耗的嫌疑?

魏元忠還沒有等李治將話說完,立即伏下搶答道:“太上皇,此事由來已久,非是我朝,前面歷朝歷代皆有。想要處理,牽連甚廣,國家正值多事之秋,還是勿動爲妙。”

“魏卿,你是耿直聞名,難道國家有這樣的弊端,你坐視不管?”李治暴怒道。

對情況他知道的不多,又聽了武則天的轉述,添油加醋了一番,這可是他的錢帛,有可能一年幾百萬緡錢就這樣流失了,不是流到老百姓的口袋去了,而是流失到一個個貪官污吏腰包裡面。可想他的心情惡劣之極。

狄仁傑只好插嘴道:“太上皇,非是如此。低層官吏薪水微薄,難以養家餬口,所以產生了這些虛耗。以前臣也想過此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若要清查,會引起很嚴重的後果。”

他也是一個要面的人,爲了消除皇帝的負面影響,連水至清則無魚這樣的話都說了出來。繼續說道:“而且各地的損耗確實存在,很難說一個醜寅卯。縱然派出再精明的官吏查賬,恐難查清楚。並且一查,各地官員會立即產生不安與動盪。再說,太上皇之所以封禪,是因爲告上天,至祥瑞。但國家卻是多災多難,關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四夷交相入侵叛亂。再生事端,則失去了封禪之妙。”

這句話說得很犀利了,是這樣說的,但不能這樣聽。都什麼辰光了,你還封禪,還要想遍封五嶽,上樑不正下樑歪,如何讓下面官員清廉?

到這時候,西門獅才醒悟過來,自己犯了嚴重性的錯誤,也立即說道:“啓稟太上皇,這是臣年青,不知事理,因此發表了一些迂闊的議論。還望太上皇恕罪。”

火耗就沒有辦法治理。連提諫議的人都主動認爲是迂闊之言,這件事也就放了下來。但李治依然很生氣,一怒之下,畢竟狄仁傑與魏元忠進諫是在和稀泥,失了操守,趁機又將魏元忠貶到幽忖做了長史。不但打回原形,並且幽村情況不大美妙,隨時會遭到突厥人的入侵。這不亞於是流放。狄仁傑也貶到魏村做了刺史。至於西門獅則成了反反覆覆的小人,貶到了潮忖一個小縣做了縣令。

這一來,帝黨遭到了最沉重的打擊。

大金剛,裴行儉病情加重,劉仁軌去了長安,再去了魏元忠與狄仁傑二人,只剩下朱敬則與李義琰兩個碩果。李義琰的才能,大家懂的,朱敬則地位不算太高。

這對後黨來說,是一大利好的消息。

然而另一個人卻遭到了小小的報應。

北方鐵勒看到骨咄錄在於都斤山立牙,以爲他們勢力單薄,組織了三千軍隊,象骨咄錄發起進攻。但他們低估了骨咄錄的號召力與擴張速度,骨咄錄親帥兩千軍隊,於獨樂河畔與鐵勒人激戰起來。是役,三千鐵勒軍隊全面潰敗,被擊斃的戰士數不勝數。這次大捷,使北方的鐵勒各部重新恢復了對突厥人的恐懼。骨咄錄迅速將勢力向漠北強行擴張。

但還是不夠,又派了阿史德元珍在黑沙建立南牙。唐朝此時的政策是等關旱情緩過後,再準備議兵的。反正突厥人暴龘動的規模遠不及從前,又深在大漠深處,因此打算從長計議的。

然而突厥人重新返回了黑沙,正駐兵在單于都護府的張虔勳忍無可忍,主動率兵出擊。兩軍交戰,但結果證明了張虔勳至少現在僅是一名勇將,還不是名帥,更不象他與程務挺所說的那樣,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博是他們兩人所逼擊敗的。

黑沙一戰,唐朝軍隊大敗,死傷無數。都不好意思稟報了,只是含糊地將經過寫了一封奏摺,又誇大了突厥的兵力,呈到泰山。但骨咄錄並沒有滿足,他是阿史德溫博的屬下,也稟程了溫博的一些想法。鐵勒人讓突厥人打怕了,突厥人讓唐人打怕了,可這時候那個討厭的皇帝去了西域,裴行儉病重,正是進攻唐朝的好時機。

他要用一次次勝利樹立突厥戰士的信心。

更大的進攻規模已在大漠醞釀。接到了張虔勳的奏摺後,李治苦想冥想,就想到了一個人,於是下謅將薛仁貴召回。這份謅書本義是好的,也用對了人。可是薛仁貴一走,鬆忖又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空檔。發生了這麼多事,黑齒常之與李威寫的疏折,李治都沒有看的心思。但還不夠,李威強行解散咽面部,終於導致了西突厥暴發了第二場戰爭。

第32章 歷史真相 海上利弊第153章 問鼎(五)第43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六)第199章 明處暗處 李逵李鬼(中)第470章 暗滴鮫珠墜(二)第135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下)第38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一)第121章 誰是鷹兔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98章 第二次聲東擊西第77章 君子之戰(上)第400章 紅妝春騎(二)第126章 東都黃昏(五)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132章 春雷(四)第13章 爲問花何在(一)第109章 高梁冷落 楊敏自救第213章 渡(下)第357章 欲摘弓(一)第377章 勇臨寒磧(四)第57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上)第115章 誓做崔武 不歡而散第109章 高梁冷落 楊敏自救第10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上)第470章 暗滴鮫珠墜(二)第3章 大非川第231章 奉儀破例 蠻人入京第115章 暴力繼續時第202章 發明指南 以嚴治軍第191章 節奏第358章 欲摘弓(二)第202章 發明指南 以嚴治軍第101章 會戰(二)第45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八)第150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下)第237章 我們是兄弟第420章 約綵鸞歸去(一)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361章 射日墜(三)第389章 以和爲貴(二)第451章 肯把菱花撲碎(二)第176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下)第344章 非川悽草(二)第381章 氣開山崴(一)第123章 東都黃昏(二)第111章 馮太后第30章 多情更誰追惜第162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上)第97章 等(上)第17章 美女粉絲 論道詩情第40章 靜繞珍叢底(一)第437章 抱銅仙(二)第12章 一去無跡(三)第191章 象墓(下)第331章 孤城絕域畫角(二)第180章 韋族家教 春圖育女第157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第106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一)第33章 時叩窗隔(一)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76章 報應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158章 啓航(四)第224章 羣臣諫第252章 決心第365章 長槍縵纓萬里(二)第192章 人爲財死 鳥爲食亡第211章 渡(上)第124章 羣臣上奏 朝殿對答第121章 誰是鷹兔第444章 簾影動第200章 明處暗處 李逵李鬼(下)第64章 榮譽即吾命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3章 大非川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35章 豪放徐儷 通靈燕子第189章 一年第99章 圍城第157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第100章 會戰(一)第106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一)第123章 母子交談 明府施法(下)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下)第131章 春雷(三)第153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上)第124章 羣臣上奏 朝殿對答第388章 以和爲貴(一)第220章 姚州之戰(五)第103章 母親的懷抱(一)第20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上)第56章 莫愁樂第190章 君子欺方 兒母交心(下)第300章 元不是池中物(二)第35章 時叩窗隔(三)第98章 第二次聲東擊西第244章 問罪第2章 冰山一角 越知越冷第191章 象墓(下)
第32章 歷史真相 海上利弊第153章 問鼎(五)第43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六)第199章 明處暗處 李逵李鬼(中)第470章 暗滴鮫珠墜(二)第135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下)第38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一)第121章 誰是鷹兔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98章 第二次聲東擊西第77章 君子之戰(上)第400章 紅妝春騎(二)第126章 東都黃昏(五)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132章 春雷(四)第13章 爲問花何在(一)第109章 高梁冷落 楊敏自救第213章 渡(下)第357章 欲摘弓(一)第377章 勇臨寒磧(四)第57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上)第115章 誓做崔武 不歡而散第109章 高梁冷落 楊敏自救第10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上)第470章 暗滴鮫珠墜(二)第3章 大非川第231章 奉儀破例 蠻人入京第115章 暴力繼續時第202章 發明指南 以嚴治軍第191章 節奏第358章 欲摘弓(二)第202章 發明指南 以嚴治軍第101章 會戰(二)第45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八)第150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下)第237章 我們是兄弟第420章 約綵鸞歸去(一)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23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下)第361章 射日墜(三)第389章 以和爲貴(二)第451章 肯把菱花撲碎(二)第176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下)第344章 非川悽草(二)第381章 氣開山崴(一)第123章 東都黃昏(二)第111章 馮太后第30章 多情更誰追惜第162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上)第97章 等(上)第17章 美女粉絲 論道詩情第40章 靜繞珍叢底(一)第437章 抱銅仙(二)第12章 一去無跡(三)第191章 象墓(下)第331章 孤城絕域畫角(二)第180章 韋族家教 春圖育女第157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第106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一)第33章 時叩窗隔(一)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76章 報應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158章 啓航(四)第224章 羣臣諫第252章 決心第365章 長槍縵纓萬里(二)第192章 人爲財死 鳥爲食亡第211章 渡(上)第124章 羣臣上奏 朝殿對答第121章 誰是鷹兔第444章 簾影動第200章 明處暗處 李逵李鬼(下)第64章 榮譽即吾命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3章 大非川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35章 豪放徐儷 通靈燕子第189章 一年第99章 圍城第157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第100章 會戰(一)第106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一)第123章 母子交談 明府施法(下)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下)第131章 春雷(三)第153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上)第124章 羣臣上奏 朝殿對答第388章 以和爲貴(一)第220章 姚州之戰(五)第103章 母親的懷抱(一)第20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上)第56章 莫愁樂第190章 君子欺方 兒母交心(下)第300章 元不是池中物(二)第35章 時叩窗隔(三)第98章 第二次聲東擊西第244章 問罪第2章 冰山一角 越知越冷第191章 象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