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鐵路和基礎建設

實際上唐紹儀和袁世凱翻臉並潛居上海之後,陳敬雲就曾經邀請過他加入國民軍中,不過唐紹儀卻是婉拒了陳敬雲的邀請,之後陳敬雲組建東南宣撫使的時候第二次邀請,還是被婉拒,今年七月份成立大元帥府的時候陳敬雲再一次給他去了親筆信,並派了交通部總長施肇基親自把信送過去,邀請他擔任政務院院長一職,可謂是給足了面子,可這還是被拒絕了,這讓陳敬雲有些羞惱了。

陳敬雲三番五次邀請他自然看重了他以前的名望而已,更希望他到自己政府中任職之後向世人宣告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連唐紹儀這樣的北洋老人都背叛了他袁世凱,那麼袁世凱距離倒臺還會遠嗎?實事求是的說,陳敬雲邀請他並不是因爲唐紹儀的能力,而是因爲他的影響力。

可就算陳敬雲再看重他,但是隨着時間慢慢過去,唐紹儀這個人的名氣也慢慢淡了,沒了名氣沒了名望陳敬雲要他來做什麼用啊,難不成還真看重了他治理國家的才能不成?

再者事不過三,他唐紹儀又不是諸葛亮,自己也不是什麼劉備,陳敬雲可不會放下面子去做什麼三顧茅廬的事情,既然連番邀請都不來陳敬雲乾脆也就打消這個念頭了,所以正式組建政府的時候,他就沒邀請唐紹儀而是直接任命了鄭祖蔭爲政務院院長。至於唐紹儀,愛幹嘛幹嘛去吧!

而陳敬雲的這個舉動也讓施肇基大感意外,施肇基乃是唐紹儀的侄女婿,他自然是想要唐紹儀當上政務院院長的,本來他以爲唐紹儀之前沒答應,一方面是怕被人罵爲叛徒,剛從北洋辭職就投靠陳敬雲,另外一方面也是嫌棄當初的國民軍格局太小,至於七月份的大元帥府,施肇基當初奉陳敬雲的命令去上海邀請他的時候,大體上是猜的出來唐紹儀已經心動了,不過是矜持或者是想要等到正式組建政府的時候纔出山,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陳敬雲這次組建正式政府的時候,根本就沒把唐紹儀給考慮進去了,直接任命了鄭祖蔭爲政務院院長,讓鄭祖蔭這個以前不過是福建諮議局議員的士紳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就成爲了一個相當於內閣總理的政務院院長。

很顯然,唐紹儀對陳敬雲的決定也是感到了意外的,甚至還專門給施肇基派發了一封電報拐彎抹角的詢問相關事項,施肇基也就順勢以購買保險爲藉口,邀請唐紹儀來南京一敘,至於實際情況嘛,自然是要好好的談一談這事前後的變動了。

政務院院長一職是拿不到手了,政務院下屬各部裡的人選也都已經定下了,不過政務院裡卻還是有着一個高層職位是空缺的,那就是政務院副院長,而這個職位按照政務院的構架,乃是僅次於政務院院長的第二高級別官員。

按照施肇基的意思那就是,現在已經不是嫌棄副職的時候,現在共和政府初創這個時候擠進來的話,日後要當上政務院院長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現在還不進來的話,以後可就沒機會了,當共和政府真的擊敗北洋統一中國的時候,到時候誰還會在意曾經有個唐紹儀啊,唐紹儀要想現在這樣一舉登上高位是絕不可能的事情。君不見曾今那麼多前清名望重臣,但是兩年過去後真正還活躍於官場之上的除了北洋體系的那羣人外,也就只剩下一個岑春煊在共和政府擔任民政部總長了,其他的大多已經是被世人所淡忘。

清末民初當官,就跟後世裡的電影明星似的,演員的演技或者官員的能力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乃是名氣,當然也可以說是名望!

按照施肇基心裡頭的意思,自然是希望唐紹儀在被世人淡忘以前重出官場的!所以這才借了名頭邀請唐紹儀來南京一趟,打算先探探唐紹儀的口風,如果唐紹儀真的還有這個意向,那麼他就再出一把力,看能不能讓唐紹儀和陳敬雲直接見一面。

不過這事施肇基以爲是沒什麼人知道的,這個葉恭綽怎麼會知道啊,而且還是從別人口中得知。要知道陳敬雲邀請唐紹儀任職一事,之前一直都是通過施肇基秘密聯絡的,而且因爲事情沒有確定之前也沒有透露什麼口風。

施肇基看了眼葉恭綽後道:“你我也都是多年的朋友了,也不滿你,我的確是請了唐公過來,不過所爲的只是商業事務,另外也是來看看我那懷孕了的內子!”

葉恭綽見施肇基不肯明說,也不好繼續問,只好隨着施肇基的話頭把話題轉向了其他方面,兩人又聊了小半天后葉恭綽道:“我先回去辦公室,再找幾個人把浙贛鐵路的計劃重新審覈一遍,免的到時候出現漏洞!”

浙贛鐵路計劃,實際上很早就有人開始提出來不過因爲距離太長,而且修築困難的因素並沒有成行,原本陳敬雲也是沒有打算這麼早的修築浙贛鐵路的,按照他一貫以來的想法就是修鐵路、橋樑、城市規劃等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以及普及型教育這些都是需要下大決心,花費極大資源才能辦成。而這種大代價和資源卻是現在的共和政府所缺乏的。

當今共和政府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統一中國。其他發展工業,基礎建設,普及教育等都需要等統一了中國之後在談。反正他是沒打算蝸居在閩浙兩省埋頭建設,然後等幾十年後在爭霸中國。

但是隨着時間慢慢過去他的想法也在慢慢改變!

辛亥至今已經兩年多了,國民軍軍雖然發展迅速但是要統一中國也不是短時間能夠辦到的事情,就算按照參謀部給出的最順利的計劃走,也頂多在今年下半年拿下安徽和江北地區。然後國民軍必須進行休整,補充兵力,重新囤積彈藥,要等到明年春天才能夠重新發動對北洋的戰爭。以最爲順利的計劃來預料的話,至少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拿下山東、直隸地區,也算是大體上擊敗了北洋,掌控中央政權,但是這並不能說就統一中國了,因爲那時候的東北地區,山西,陝西,青海,新疆西藏都還遊離在外,在南部還有桂軍和唐繼堯這兩個所謂的盟友,另外的四川地區也是個麻煩事。

所以說,擊敗北洋主力只是統一全國的一個開始!接下來陳敬雲要做的事情就是和之前一級現在袁世凱所做的事情一樣,實際統一中國,不管是用政治手段還是軍事手段。

這個過程沒個三五年時間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就算不說這些,單單是清理國內盤橫的衆多土匪小軍閥就得好幾年時間了,所以說,哪怕國民軍走了狗屎運,能夠和參謀部規劃的一樣順利完成所有戰略規劃,至少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實際上統一中國。

如此長的時間自然是陳敬雲無法等待的,要是在實際統一中國之前什麼都不幹,只想着打仗的話,他弄出來的這個共和政府不用三四年時間就得奔潰,別的大大小小社會問題不說,就算是財政也會奔潰。

現在的共和政府財政是建立在大量借貸的基礎上,現在的國民軍的軍費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在花中美第二輪援助條約裡的錢,這個就跟袁世凱在花五國銀行團給的貸款一樣,這兩家現在都是用外國的借款維持軍隊。而這些錢也是有限的,不管是五國銀行團還是美國,都不可能無節制的繼續提供大量貸款,也就是說如果他們找不到其他財政來源,而戰事又拖了兩三年以上的話,那麼他們都會無錢養着如此龐大的軍隊。

所以不管是北洋軍還是國民軍,他們的戰略規劃裡面都是短期的,希望在半年內就徹底擊敗對方獲取決定性勝利,這也是雙方爲什麼如此默契的在安徽以及江蘇投入重兵的原因之一,因爲他們都想要一戰定乾坤。

國民軍是有着半年內拿下安徽和江蘇的計劃,但是陳敬雲帶領國民軍征戰這麼久了,早就知道那計劃是死的,人是活的,反正國民軍從軍以來到現在爲止所打的大規模戰役裡頭,就沒一場是按照最初的計劃順利完成的,包括現在的安徽戰役。要知道最初參謀部的規劃可是六天內就拿下蕪湖,一個月就攻下合肥的。可是當初在巢湖就花半個多月的時間,現在一個多月過去了,國民軍第二軍的主力部隊任舊在合肥城外!

可見這些計劃只能參考,當不得真!

身爲國民軍的當家人,陳敬雲不得不考慮更遠,萬一戰事拖久,和北洋打個三四年以上的話,那麼就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了,要打持久戰就要有足夠的軍費,足夠的軍械。當然爲了整個國家考慮他也需要提前培養人才。

並且這樣一來,他就要考慮在戰爭時期進行工業建設以及基礎和教育普及了。而這三者當中,教育方面可以利用地方財政以及地方商人士紳的力量,大力開辦民間教育。實際上,現在的中國南方諸省當中,私人教育機構並不少,杭州工商學院就是其中之一,南京裡頭也有一所私人中學玉林公學,原本是英國人埃爾斯所創辦的免費公學,但是後來學生逐漸增加,爲了緩解資金壓力後被迫接受富貴子弟入學,雖然名義上也是免費入學,但是在部分學生的父母就得向學校捐助一筆不小的捐款了。

等辛亥年的時候已經有學生數十人,並且由於採用的是西式教育加上學費昂貴讓不少的達官貴人把子弟往裡面送,陳敬雲帶領衆多軍政要員抵達南京後,南京再一次成爲了政治中心,而這些軍政要員也有不少適齡子弟要就學的,一般也都是選擇了玉林公學。

高等教育以及中等教育的私利學校雖然少一些,但是私利小學就多了,基本上南京裡頭就有兩三所之多。

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1021章 中德談判第818章 北方定(二)第897章 貿易和黃金第955章 繼承人(一)第429章 ‘抗菌素’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82章 左將軍第966章 橄欖枝一號(一)第293章 孫黃李的憂慮第484章 陸軍整編方案二第767 東南亞戰爭(二)第456章 北巡(一)第78章 福州兵工廠(二)第373章 擴軍再擴軍第649章 魚雷夜襲第966章 橄欖枝一號(一)第十六 軍激戰總督府第175章 火炮試射第481章 戰後狂歡第254章 戰損報告(二)第957章 繼承人(三)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162章 龍濟光的鬱悶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360章 宣傳處(二)第1033章 海軍的換代第95章 北京兵變第681章 新的戰略理論第110章 通電罵戰第328章 伍世鐘的憂慮第593章 航空戰艦的陰謀第942章 日本投降(一)第998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666章 安州戰役(一)第440章 愚人節軍購案第377章 關餘和憲法第899章 轟炸東京(二)第28章 購軍械(一)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308章 六月調整第745章 印尼騷亂第866章 全軍覆沒第625章 繁榮背後的危機第539章 卡拉欽斯克之戰第829章 中國需要中東(二)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876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一)第111章 嚴苛軍法第42章 廣東亂局(一)第775章 演講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233章 喜與憂第504章 秋風掃落葉第262章 南返途上第307章 基礎行業第832章 1942年編制第915章 中國威脅論第498章 湖南危急第467章 六月南京第611章 兩千公里半徑第692章 海軍軍備限制協定第940章 華山號戰沉第925章 東京地獄第445章 大廈將傾第259章 聖誕夜(一)第181章 陳敬雲北上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254章 戰損報告(二)第1013章 最壞打算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815章 戰爭需要英雄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681章 新的戰略理論第870章 擊沉瑞鶴號(一)第778章 中日密約(一)第557章 石油儲備第877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二)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339章 渡江第一天第265章 東南宣撫使(一)第44章 北洋的時代第316章 陣營選擇第1024章 忍讓第331章 馮國璋計劃第854章 復涼號苦戰第550章 戰列艦回國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966章 橄欖枝一號(一)第408章 煉油廠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634章 雪地煙火(一)第416章 熱烈反響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128章 紈絝與良家第127章 夏遊寂音寺第526章 銀行家沒有國界
第656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二)第1021章 中德談判第818章 北方定(二)第897章 貿易和黃金第955章 繼承人(一)第429章 ‘抗菌素’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82章 左將軍第966章 橄欖枝一號(一)第293章 孫黃李的憂慮第484章 陸軍整編方案二第767 東南亞戰爭(二)第456章 北巡(一)第78章 福州兵工廠(二)第373章 擴軍再擴軍第649章 魚雷夜襲第966章 橄欖枝一號(一)第十六 軍激戰總督府第175章 火炮試射第481章 戰後狂歡第254章 戰損報告(二)第957章 繼承人(三)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162章 龍濟光的鬱悶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360章 宣傳處(二)第1033章 海軍的換代第95章 北京兵變第681章 新的戰略理論第110章 通電罵戰第328章 伍世鐘的憂慮第593章 航空戰艦的陰謀第942章 日本投降(一)第998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666章 安州戰役(一)第440章 愚人節軍購案第377章 關餘和憲法第899章 轟炸東京(二)第28章 購軍械(一)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308章 六月調整第745章 印尼騷亂第866章 全軍覆沒第625章 繁榮背後的危機第539章 卡拉欽斯克之戰第829章 中國需要中東(二)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876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一)第111章 嚴苛軍法第42章 廣東亂局(一)第775章 演講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233章 喜與憂第504章 秋風掃落葉第262章 南返途上第307章 基礎行業第832章 1942年編制第915章 中國威脅論第498章 湖南危急第467章 六月南京第611章 兩千公里半徑第692章 海軍軍備限制協定第940章 華山號戰沉第925章 東京地獄第445章 大廈將傾第259章 聖誕夜(一)第181章 陳敬雲北上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254章 戰損報告(二)第1013章 最壞打算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815章 戰爭需要英雄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681章 新的戰略理論第870章 擊沉瑞鶴號(一)第778章 中日密約(一)第557章 石油儲備第877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二)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339章 渡江第一天第265章 東南宣撫使(一)第44章 北洋的時代第316章 陣營選擇第1024章 忍讓第331章 馮國璋計劃第854章 復涼號苦戰第550章 戰列艦回國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966章 橄欖枝一號(一)第408章 煉油廠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634章 雪地煙火(一)第416章 熱烈反響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128章 紈絝與良家第127章 夏遊寂音寺第526章 銀行家沒有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