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壟斷的危機

南京新東路,這條路位於距離總統府等辦公地帶以東的五公里飆漲,最先這裡只是普通的居民區並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特別地方,不過隨着東南鋼鐵公司把總部設立在這裡後,很快諸多大型企業也是相繼把總部設立在這裡,比如福樂電氣公司、再比如華夏銀行的總部。因爲這裡的大企業總部迅速集中,而其他部分總部設立在其他地方的大企業也開始在南京新東路這裡設立分部以便就近處理事務。

而大型企業在這裡集中扎堆不但給這片地區帶來了大量的企管高層人員的活動,更讓這片地區的地價以全國最快的速度往上,甚至有人統計過,在宣撫使府入駐南京後,大量國民軍體系的企業總部相繼從福州搬遷到南京,在經過短短的兩年多時間後,新東路的低價足足翻漲了二十倍之多,立馬就是讓這裡變成了寸金寸土的企業辦公區域。

而和地價一起上漲的還有這裡的建築,新東路在短短數年內就在這一帶建起了大量的新式水泥辦公樓,而這些辦公樓的主人也都是各大企業,都是不差錢的主所以一個個修建的都是富麗堂皇,在這片南京乃至中國內最具現代化氣息的大道上,寬闊的馬路上聽着各式小轎車,這些轎車裡多是進口的美國福特t型車,也有部分的其他進口車輛,再清一色的進口車之外,也有少量的國產組裝車,而這些通過進口重要零部件後再國內組裝的車也是仿製福特的t型車,由華夏銀行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合資創辦的中福汽車公司所生產。而中福汽車公司的前身乃是華夏銀行投資的杭州汽車公司,早在幾年前就開始通過進口零部件在國內組裝車輛。

第一期工業發展規劃中,在汽車產業上確定要成立一個汽車廠和一個拖拉機廠,拖拉機廠和汽車廠不同的是,拖拉機廠並不是合資的方式,而是中方全額出資引進了美國霍爾特公司的專利和技術,其中包括霍爾特公司最新的汽油履帶式拖拉機,之所以拖拉機廠用全資引進,因爲陳敬雲從來就沒打算過讓這個拖拉機廠生產多少的拖拉機,對於他來說拖拉機廠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生產坦克,而涉及到軍工業上就不太好用合資的方式了。

至於轎車上卻是採用了合資的方式,華夏銀行佔股百分之六十,福特公司佔據百分之四十。合資的模式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引進福特公司首創的流水線模式以及利用福特公司背後龐大的資金和技術力量。

流水線,這個詞彙很多人都知道。而流水線模式卻不是能夠簡單的複製的,因爲流水線模式的基本就是需要統一標準的零部件,而這些零部件不可能是一家公司,他所涉及的是幾乎所有的工業部門,比如最簡單的螺絲釘,如果沒有統一標準的話那麼各個公司生產出來的尺寸和規範都不一樣,這樣談何流水線模式。

引進流水線不在乎簡單的一個汽車廠的流水線,更重要的在於整個工業規範體系的引進。而這一點單憑中方自身還有所欠缺,這也是爲什麼採用合資的模式。

當然了,除了中方自身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福特公司不願意放棄中國的潛在龐大市場,身爲當時全美乃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福特生產的汽車已經佔據了全球產量的90%以上,如此情況下要找福特公司進行合作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沒有一定的利益付出人家根本就不會拿出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

中福汽車公司成立後,開始慢慢建立生產線,由於國內工業基礎的緣故,一些重要的核心部件依舊需要進口,但是大量對於技術要求不要的零部件國內已經可以實現自產。其組裝的t型車也已經開始進入國內市場,而最大的市場依舊是政府部門,爲了扶持國內汽車產業,陳敬雲早就已經下令政府部門的汽車採購必須採用國產汽車,最次也是必須中資佔據主要份額的合資企業。

而不得不說現在的中福公司的汽車質量上有所欠缺,以至於私人比較少購買,這就形成了國內的政府部門用車是清一色的中福汽車公司的組裝車,而各大公司以及那些富豪們的用車則是進口車輛居多。

現在的南京新東路街道上,就是停泊着中國最大密集度的汽車,從這些汽車內不時的走出來那些身穿正裝,頭髮疏得整齊發亮的商務精英們,這些人很快就陸續進入了新東路兩旁的各棟辦公樓內,這些辦公樓大多都有着三層以上,其中部分超過了五六層並裝上了當時還極爲新鮮的電梯。

在這些大樓當中,華夏銀行的總部所在就是一棟六層高的大夏,作爲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銀行,控股着國內幾乎絕大部分重工行業公司,甚至有着發行貨幣、國債等權力的華夏銀行,其資本規模外人已經是無法得知了,甚至連華夏銀行的最大股東陳敬雲都是搞不太清楚華夏銀行到底有多大的資產規模。

而作爲這樣的一個財團巨頭,華夏銀行的總部自然是修築了富麗堂皇,單單是一樓大堂天花頂上的那一盞從意大利進口的水晶吊燈就價值超過了十萬元。

從鋪着大理石的大堂走過去,就是到達電梯口,一排三座電進口的奧的斯電梯梯隨時爲上下樓的辦公人員服務,走進電梯後,電梯服務生會把你準確的送到想要到達的樓層。

在大夏的頂樓也就是第六層,這裡並沒有和樓下幾層一樣衆多人元忙綠無比,相反這些人員看上去有些少,因爲這裡乃是華夏銀行的數個高層人員的辦公樓。其中在國內乃是世界銀行業內都已經大名鼎鼎的陳氏兄弟就在這一層樓裡辦公。

依靠着陳敬雲提供的政治支持,陳敬海和陳敬聲這兩個陳敬雲的堂兄弟把當時的國有銀行也就是福州銀行改爲了商辦模式,然後以陳家產業入股,最後成功的把福州銀行變成了陳家全資產業,由此成立了華夏銀行,當時這個銀行是陳家全資控股,而隨着華夏銀行的不斷髮展,爲了吸引更多的資金以及陳敬雲處於政治上的考慮而拉攏國內的那些超級富豪們,所以陳家陸續出售了部分華夏銀行的股份,這些少量出售的股份給華夏銀行帶來了龐大的現金支持,同樣那些富商們陸續入股華夏銀行,一邊享受着華夏銀行豐厚的紅利分配的同時,也是在政治上站到了陳敬雲的船上。

到了1915年後的今天,華夏銀行已經發展爲國內的巨無霸,其當初陳家全額控股的模式也已經有着諸多改變,現在華夏銀行的股份當中,陳敬雲個人佔據了70%,陳敬雲的大伯,也就是陳敬聲的父親佔據了2%,陳敬雲的三叔也就是陳敬海的父親佔據了2%,此外陳敬聲以及陳敬雲個人分別擁有0.5%的股份。如此一來,陳氏家族在華夏銀行佔據的總股份就是高達了75%,首先值得說明的是,陳敬聲和陳敬海兄弟的股份並不是來之於投資,而是作爲職業經理人獲得的股份份額,說白了就是陳敬雲從自己的份額裡拿出來1%的股份分給了這兩兄弟。而陳氏另外兩家分別所佔據的2%股份乃是當初收購華夏銀行時所出的部分,換句話說這兩家的2%股份是他們一大家子的共同財產,得好幾個兄弟分呢,但是陳敬海和陳敬聲兄弟的股份則是他們自己的了。

別看這隻有小小的0.5%,要知道華夏銀行現在的資產規模是以數十億來計算的,這小小的0.5%也是價值千萬元以上,之前華夏銀行爲了募集資金的時候,那些富豪們拿出幾百上千萬也沒能得到超過0.5%的股份,華夏銀行前後出售的20%股份當中,其中擁有最多的就是盛宣懷了,這個人在華夏銀行第一次私募的時候就是拿出了超過伍佰萬元的資金,當時華夏銀行遠沒有現在這個規模,資產不過億元左右,所以當時的盛宣懷一下子就成爲了僅次於陳氏家族的,並掌控了5%的股份,隨後華夏銀行又進行了數次的股份稀釋用以募集資金,到了現在盛宣懷的股份已經只有1.7%左右,但是他依舊還是華夏銀行的第四大股東,僅排在陳氏家族的幾個人之後。

至於其他的股份,大多是被國內其他富豪所收購,大多數只擁有了零點幾的股份,少數幾個則是超過了1%

儘管股份的份額看上去很小,但是帶給這些富豪們的利益卻是龐大無比,相對於國內其他幾家大型銀行,華夏銀行有着先天性的各種巨大優勢,利潤的增長快速無比,而更讓人動心的是,華夏銀行他不單單是一個銀行那麼簡單,華夏銀行投資了那麼多資金下去後,讓華夏銀行幾乎成爲了中國國內所有重工企業的控股人,隨着這些下屬企業的發展,華夏銀行的資產規模還在快速攀升當中,而華夏銀行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大也就代表着那些富豪們手中的華夏銀行股份的價值也在不斷增值當中。

然而事情有好也是有壞的,華夏銀行的畸形快速發展導致了國內衆多經濟專家的擔憂,華夏銀行不但壟斷性掌控了國內諸多產業,其觸角幾乎已經延伸到了中國經濟體系的每一個角落,而這種滲透讓政府內諸多人尤其擔心,尤其是經濟發展司的馬寅初,這個先後在耶律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的高材生,同時也算是現今國內唯一的一個經濟學專家不止一次的對陳敬雲說過,華夏銀行的畸形發展必須得到控制,不然數年後的中國經濟體系就會面臨在重大威脅。

無獨有偶,財政部那邊的莊楠也是數次對陳敬雲提出建議,要求設立中央銀行以發行貨幣和國債等事務,換句話說就是要把貨幣發行權和國債等業務從華夏銀行手裡給收回來。

第953章 波斯灣的第六機動艦隊(二)第1018章 德國的崩潰(二)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262章 南返途上第850章 黎明到來第910章 F12戰鬥機第532章 海軍爭奪經費第927章 日本人的選擇第245章 形勢變化第333章 午夜初啼第1041章 克查赫衝突(一)第357章 第五混成旅(三)第1031章 公開軍售第841章 太平洋作戰方案(一)第31章 財政困境第724章 低速重彈計劃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791章 進軍緬甸(二)第231章 酒和女人第559章 航彈和火海第125章 浙江財政第35章 激戰福鼎(二)第547章 坦克首戰第629章 挽救危局(一)第318章 南京國會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629章 挽救危局(二)第157章 長樂號第340章 八月轟炸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450章 進軍北京第642章 海空大戰(一)第530章 新技術涌噴第408章 煉油廠第391章 德國和鎢礦第440章 愚人節軍購案第1016章 各方爭奪第191章 伍世鍾第318章 南京國會第336章 總攻命令第178章 兩廣總督第44章 北洋的時代第813章 慘烈巷戰(一)第363章 救援通道(一)第85章 暗殺風雲(一)第393章 保存實力第一六十七章 蔡鍔哀嘆第929章 落日計劃(二)第98章 航空部隊第599章 鎮壓(二)第115章 紅北山危局第502章 大會戰第1025章 縮頭烏龜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496章 十字路口激戰第697章 制空權的爭奪第197章 湖北動亂第93章 福建國民黨第368章 懲處撤換第998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870章 擊沉瑞鶴號(一)第89章 政治聚會第743章 奧拉夫戰役(三)第810章 第五航空軍第876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一)第826章 偉大事業第433章 海空之爭第752章 泰國的擴張(一)第404章 報喜不報憂第432章 空軍視察第183章 杭州晚宴第310章 第二輪援助計劃第179章 南北利益集團第66章 福寧公司第263章 閒扯一二第41章 南下北上第771章 混亂年代第205章 午後上海第185章 緊急會議第828章 中國需要中東(一)第566章 終止華盛頓海軍條約第931章 唐津登陸(二)第514章 經濟騰飛第384章 鐵路之憂慮第89章 政治聚會第637章 向安州進攻第1056章 分析(二)第774章 籌集軍費(二)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280章 第十一師第211章 大戰(一)第80章 福州兵工廠(四)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135章 海軍處(二)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674章 第一軍的覆滅(一)第837章 1942年的結束(一)
第953章 波斯灣的第六機動艦隊(二)第1018章 德國的崩潰(二)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262章 南返途上第850章 黎明到來第910章 F12戰鬥機第532章 海軍爭奪經費第927章 日本人的選擇第245章 形勢變化第333章 午夜初啼第1041章 克查赫衝突(一)第357章 第五混成旅(三)第1031章 公開軍售第841章 太平洋作戰方案(一)第31章 財政困境第724章 低速重彈計劃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791章 進軍緬甸(二)第231章 酒和女人第559章 航彈和火海第125章 浙江財政第35章 激戰福鼎(二)第547章 坦克首戰第629章 挽救危局(一)第318章 南京國會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629章 挽救危局(二)第157章 長樂號第340章 八月轟炸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450章 進軍北京第642章 海空大戰(一)第530章 新技術涌噴第408章 煉油廠第391章 德國和鎢礦第440章 愚人節軍購案第1016章 各方爭奪第191章 伍世鍾第318章 南京國會第336章 總攻命令第178章 兩廣總督第44章 北洋的時代第813章 慘烈巷戰(一)第363章 救援通道(一)第85章 暗殺風雲(一)第393章 保存實力第一六十七章 蔡鍔哀嘆第929章 落日計劃(二)第98章 航空部隊第599章 鎮壓(二)第115章 紅北山危局第502章 大會戰第1025章 縮頭烏龜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496章 十字路口激戰第697章 制空權的爭奪第197章 湖北動亂第93章 福建國民黨第368章 懲處撤換第998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870章 擊沉瑞鶴號(一)第89章 政治聚會第743章 奧拉夫戰役(三)第810章 第五航空軍第876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一)第826章 偉大事業第433章 海空之爭第752章 泰國的擴張(一)第404章 報喜不報憂第432章 空軍視察第183章 杭州晚宴第310章 第二輪援助計劃第179章 南北利益集團第66章 福寧公司第263章 閒扯一二第41章 南下北上第771章 混亂年代第205章 午後上海第185章 緊急會議第828章 中國需要中東(一)第566章 終止華盛頓海軍條約第931章 唐津登陸(二)第514章 經濟騰飛第384章 鐵路之憂慮第89章 政治聚會第637章 向安州進攻第1056章 分析(二)第774章 籌集軍費(二)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280章 第十一師第211章 大戰(一)第80章 福州兵工廠(四)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135章 海軍處(二)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674章 第一軍的覆滅(一)第837章 1942年的結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