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像是託卡馬克!”
與此同時,京城,懷柔科學城。
常浩南正在跟核工業240所的所長韓陳峰進行着一場內容幾乎相同的對話。
大約三個星期之前,後者就和劉永全一起,在410廠親眼見證了發動機尾焰中等離子體分佈的測試結果。
不過在那個時候,韓陳峰的感受主要還是新奇。
利用發動機燃燒室內高溫、高壓、以及近似平衡流動的環境作爲等離子體發生場所,這顯然算不得什麼理論層面的重大突破,只相當於通過一種巧妙的手段,把等離子體物理和航空航天兩個專業給聯合起來了。
如果不是因爲掛着常浩南這樣一個引人注目的名字,他大概率只會當做一件值得在下次組會上跟同僚還有學生討論一番的趣事,根本不會把那臺寶貝設備給借出去,還親自掛名技術組負責人去現場觀看測試流程。
畢竟,搞航發的和他們搞核物理的之間,還是有着不同學科之間、以及理論與應用之間的巨大鴻溝。
然而,在劉永全把他們“意外”觀測到的減阻增推情況,連夜報告上去之後,第二天從常浩南那裡得到的迴應卻是——
【我在先期計算過程中已經發現了這一情況的存在,但通過減小邊界層湍流度和削弱湍流渦系而產生的減阻效果不夠明顯且穩定性較差,一旦發動機在空中進入實際工作狀態後,這一效果將接近消失,因此無需過分關注,如果對這一問題有深入興趣,可在下次來京時面談……】
對於老劉來說,這件事到這基本就結束了。
他非常清楚自己能力範圍的邊界在哪,如今正是項目壓力最大的節骨眼上,分心去關注更深層次的理論問題不僅無益於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分散原本就已經相當極限的注意力,影響到渦扇10G的研發進度。
但對於韓陳峰來說,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劉永全是在幾天後雙方舉行的例行工作會議間隙,把常浩南的回覆作爲閒聊的一部分告訴給他的。
然後……
韓陳峰差點就從椅子上跳起來。
如果說此前他做主參與這個項目,主要還只是爲了沾沾常院士的喜氣,免得連續兩年在院士評選第一輪被刷掉的話。
那麼,從聽到這段迴應的那一刻開始,要沾的可就不只是喜氣了。
還有研究課題!
儘管韓陳峰本人也想到了“等離子體減阻效應導致發動機推力增加”這個環節,但事後總結原因跟事先預測現象的難度顯然不在一個層面上。
更何況常浩南還說的非常明確,是在計算過程中發現的,並非簡單的定性推論。
不誇張地說,單就這一句話裡面包含的工作,稍微擴展一下之後都能發一篇Nature Physics或者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這樣的物理學頂刊。
而對方寫下這句話的語氣如同吃飯喝水般平常,說明研究所涉及到的內容顯然不止於此。
剛想到這裡的時候,韓陳峰恨不得馬上就動身前往京城,去跟常浩南交流一番。
只不過以後者如今的身份,以及手頭工作的繁忙程度,當然不可能隨便打個電話或者發個郵件就能約到見面。
所以韓陳峰只好耐下心來,按照程序通過劉永全那邊的渠道逐級上報,最後纔在今天約到了一個常浩南有空的機會。
而在聽過常浩南那個“利用磁場效應結合電場輔助控制等離子體在飛行器表面擴散範圍”的思路之後,他也不出所料地問出了那個命定之中的問題:
“就像託卡馬克那樣?”
通常認爲,氘-氚反應需要接近一億度的溫度才比較容易實現,不過嚴格來說,這裡的數字實際上也只是爲了便於理解,並非通常概念中的宏觀溫度,而是10keV的能量所對應的計算值。
但無論如何,顯然沒有任何場合可以直接承受這樣離譜的高溫,況且除了溫度以外,聚變反應的發生還需要粒子的密度和約束時間達到一定要求,這些都不是像裂變反應那樣搞個水池就能輕易滿足的條件。
在宇宙當中,質量和密度足夠大的恆星可以通過其強大的引力來約束等離子體,提供維持聚變反應的條件,但對於人類來說,哪怕把太陽系中其他幾個行星給挖空,也無法積累如此大量的物質。
所以只能通過慣性或是磁場約束高能粒子的活動範圍,相當於用一個空前強大的保溫層把溫度給隔絕在一個相對狹窄的區間之內,使得聚變反應可以在一個物理意義上的容器內發生。
因此,當聽到“磁場控制”這個關鍵詞之後,想到環形真空室磁線圈約束裝置,也就是託卡馬克,是相當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同樣不出所料地,韓陳峰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
過了好一陣子之後,他才勉強回過味來:
“常院士……您也有志於聚變能應用領域的研究?”
問完之後,又後知後覺地覺得好像不太合適,於是準備找補一下:
“我的意思是,華夏環流器二號今年已經在廬州開始試運行,如果您對可控核聚變有興趣,不是應該早就跟那邊合作過……”
眼見着對方比自己想的都長遠,常浩南不由得啞然失笑:
“我想,任何一個與物理有關的技術人員,多少都會有一個跟聚變應用有關的夢想……我當然也不能免俗。”
他解釋道:
“但飛機表面的等離子體鞘套無論能量、體積還是密度都遠不能跟核聚變相提並論……比如只需要大約100V的電壓和小於0.1T的磁場就可以可有效改變距離表面4cm處的等離子體電子密度,而這個數值在託卡馬克裡面恐怕連輔助設備的磁場都不如……”
直到這時,韓陳峰才終於反應過來,常浩南的意思只是這項技術跟磁約束技術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性,而非現在就要轉頭去搞聚變研究。
一時間不免有些尷尬。
好在他還沒忘了自己本次過來的關鍵目的,於是藉着常浩南剛纔的解釋順勢詢問道:
“常院士,我之前從劉總那裡看到過您的方案……但是始終沒想明白,您到底是通過何種方式,才計算出這樣精確的結果?”
“另外就是……”
韓陳峰的老臉有些發紅,但或許是此生僅有的機會擺在面前,容不得他瞻前顧後太多。
因此,稍作猶豫之後,他還是繼續道:
“說句略有些自誇的話,我們240所在等離子體源研製,還有電子密度測量和實驗驗證方面也算是走在國內前列,同時還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再加上現在又跟606所建立了常態化的合作關係,如果您後面的研究有相關需要,我們願意提供能力範圍內的一切幫助……”
240所在一開始成立時的目的,只是保障華夏鈾礦資源的勘探和開發,主要研究領域與其說是核物理倒不如說是地質學。
不過,後來隨着時代變化,也逐漸增加了核能利用和粒子物理相關的研究內容。
所以韓陳峰說自己有研究基礎,倒也不算強行往臉上貼金。
但後面那個“願意提供幫助”的表態,就完全是爲了好聽才使用的說法了。
實際意思兩個人心裡都門清——
大佬,大佬,帶帶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