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問題後發現,問題多是出現在**彈簧經過多次使用導致彈力下降的原因。
這種情況平時出現在靶場上,頂多算一點小麻煩。取下**動一動,晃一晃,也許就可以正常供彈了。可在真實的戰場上,如果打着打着突然啞火了,那可是要命的事情。由此,老兵們都約定俗成的採取這種不裝滿彈的供彈方式。
一般的小麻煩,十發子彈一般就夠了。遇上**煩,只要心理有數,戰友稍微支援一下,就可以換上新**,繼續射擊。
一連擔任尖兵的,無疑還是作爲全團尖刀的一排三班。三班中幾首人人都有實彈,包括和種緯一樣同屬一年兵的牛柳,也拿到了五發子彈。只有渾號胖大海的黃海楊,始終是空槍上陣。沒辦法,誰讓他現在是三班訓練的尾巴,如果不是看他訓練還有些自主和上進,班長張彪早就把他踢出三班了。
糊滿泥漿的中吉普咆哮着衝了出去,沿着農田旁邊的林蔭小道緩緩向西駛去;在大家目力所及的另外一條鄉間小路上,同樣有一輛中吉普慢慢向西駛去——那是一連的突擊車。而兩車之間的田野上,有幾個班的戰士正沿着田梗小道,向西跑步前進着。至於人們目力不能及的地方,其他兄弟連隊也在進行着同樣的搜索工作。
突擊車不斷換着速度前進着,遇到小高地就迅速衝上,然後在高地上停留一陣,觀察周邊的情況。等發現確無異常時,纔會緩慢地繼續向前駛去,給徒步前進的戰友們留下了足夠的時間,也讓觀察手有時間可以認真觀察周邊的環境。
在遇到地理環境比較危險的路段,那就還需要坐車裡的戰士們下車徒步進行。與突擊車上的戰士們組成交插火力,彼此配合着交替行進,避免一切可能發生意外的情況。
從案發到特警團到達各個卡口就位,全程只用了不到一小時的時間。按人的奔跑速度計算,那些可疑分子步行進城的話是絕對走不出一個十公里的距離的,更別說對方還攜帶着大量不知具體爲何物的物品。
從料敵從寬角度出發,假設可疑分子搭乘上了附近農民的車輛。依當地農用車輛的速度和當地的路面情況,他們也照樣逃不出一個半徑十五公里的半圓形的圈子。爲此,指揮部就設置了一個半徑爲十五公里的半圓形封鎖圈,圈內的村子和少量企業已經被動員起來,正留意着周邊的風吹草動。而圈外的特警團戰士們正從四面八方一點點壓縮着對方的活動空間。
搜索是緊張的,也是枯燥的。好在這之前特警團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各種地形情況下的搜索訓練,儘管目前那些軍犬還是不能上陣,但各部隊之是和戰士們之間的配合已經相對嫺熟了很多,效率和戰術動作也都表現得可圈可點。
搜索任務進行了僅僅半個小時,步話機傳來最新的情報——目標出現了!
這就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得到了臨時指揮部通知的各村鎮都動了起來,發動村民們關注着附近道路上經過的陌生人。終於,指揮部接到了一個村子的電話反饋,發現了與之前通知描述相符的三名可疑分子。
這三個漏網之魚此時並不知道自己的行跡已經敗露,還在慢悠悠的沿着小路往城裡走。中途還停下來,試圖從附近的農民那裡租用車輛。可當地的農民一聽他們要坐車進城,就都拒絕了。
這個時候的農用車大多都是屬於集體所有,司機可不敢長時間私用。再者這些車輛大多也是老舊不堪,帶着三個人進城至少要顛簸上一個小時,萬一還沒進得了城就壞在半路上,實在是得不償失。
所以沒辦法,三個可疑分子只好就這樣慢慢的往市區走着。照這個速度他們至少要走兩個半小時才能進城,但現在既然已經露了形跡,他們已經不可能順利進城了。
發現三名可疑分子的村子叫大安村,現在這三個傢伙已經離開了大安村,正向離市區更近的小梨頭村而去。大安村和小梨頭村兩村之間的距離約3公里,人行步速的話一般需要走上四十分鐘。
現在臨時指揮部佈置下的任務是:由兩輛前出的突擊車載乘兩個尖兵班,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圍追和堵截這三名可疑分子,務必把他們圍堵和控制在兩個村子之間的路面上,控制局面,並查明情況。後續部隊隨後跟上,迅速控制和平息事態。
特警團分配任務的結果是:一連三班趕往小梨頭村,三連的一個班趕往大安村,二連的一個班沿兩村之間河對岸徒步運動,形成合圍之勢。大部隊隨後跟上,解決掉任何麻煩。
接到最新的情況通報,三班的戰士們全都下了突擊車,圍攏在連長高俊嶺身邊看着地圖,聽着當地警察嚮導的講解。
雖然搜索已經進行了半個小時,但15公里半徑的半圓形封鎖圈,三班只走出了三公里多一點,距離發現可疑分子的小梨頭村距離大約還有五公里。
中吉普的速度雖然足夠快,可在這種鄉村土路上的行駛速度,達到三十公里是沒什麼問題的,達到四十公里就有點困難了。畢竟這路面顛簸得實行太厲害,跑到四十公里以後車裡的人都得抖成一個,萬一下車後就發生戰鬥,很可能會影響戰士們戰鬥力的發揮。
而且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這個年代都還在用固定電話聯絡。大安村和小梨頭村發現可疑分子後,把情況報告給公安機關,公安機關上報指揮部,再轉給特警團,特警團再通過步話機通知前出的三班,這裡面到底要消耗多長時間,卻是個未知數。
如果在傳遞情報的功夫這三個可疑分子已經走出了一兩公里,那麼他們到達小梨頭村的時間就剩下二十分鐘左右了。三班想要在這二十分鐘裡趕到小梨頭村,從時間上算是沒問題,但到達小梨頭村時做出戰鬥準備的時間恐怕就有點緊了。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兩村之間的地形。據警察嚮導講,這兩個村子中間的道路北側是臨路的一條小河,夏季汛期的時候寬度大約有80-100米,但現在旱季的寬度頂多在二十米左右。而道路的南側,則是大片的農田,中間有一些小小的蓄水溝渠,成年人一步就可以跨過。
“連長,咱什麼時候行動?”班長張彪不明所以,看完了地圖,聽完了警察嚮導的講解便問高連長道。
“行動行動,你就是個飆子!”連長高俊嶺沒好氣的瞪了張彪一眼,繼續看着地圖思索着。張彪吃了個黴頭,縮了下脖子不再說話了,只是臉上還是寫着不明所以。
又看了幾十秒,高連長擡起手來看了看手錶,又想了想。忽然開口問種緯道:“種緯,你看出什麼了?”
種緯沒想到高連長能問自己,楞了一下後馬上反應了過來,答道:“報告,我覺得指揮部的想法有點一廂情願。”
一言既出,周圍人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了種緯的身上,包括那名警察臉上的表情都精彩了起來。
“具體怎麼說?快!”高連長催促種緯道,現在時間緊急,他要印證一下心中所想。
種緯不敢怠慢,開口答道:“第一,咱們趕到那邊理論上的時間是足夠的,但即使趕到了,也顯得太過匆忙,一但對方真跟上次一樣,那就要打一場無準備之仗。
第二,這邊越來越靠近市區了,變數越來越大,一旦稍有差池,咱們沒堵住……
第三,這邊的地形不利於封堵,一旦打草驚蛇,這三個傢伙往南跑,就進了這片田野,搜捕起來的難度可就是成倍增長了。“
“那你有什麼建議?”高俊嶺對種緯的回答很滿意。
在這兒,種緯的手指往東側一劃,點在了一個小大梨頭村的地方:“大梨頭村和小梨頭村之間北側是河,南側標明的是一片水面,看面積足夠大。兩村之間的距離大約有四公里吧,幾乎一直是臨湖的路。如果卡在這裡,他們沒處跑的!只是不知道這水有多深……”
“沒問題!”那名警察興奮了:我家就是這附近的,小時候我常去那裡玩兒,恐怕全市的警察沒有人比我再瞭解那裡了。那兒是六十年代開挖的一個人工戰備湖,夏季可以蓄洪,冬季可以爲城市供水。一般人想要橫渡可沒多大希望,尤其這個季節,再加上今年又是暖冬,冰面上也過不了人。“
說到最後,那名警察又轉過頭對種緯道:“好樣的小兄弟,你把我心裡的猶豫給說出來了。”接着他又把臉轉向高連長道:“高連長,不行咱們跟指揮部建議一下吧!”
高連長略略思忖了一下道:“先上車,奔大梨頭村,邊走邊報告。”
車子一路顛簸着向大梨頭村駛去,高連長和那名警察一同坐在車後廂裡向指揮部報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