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龍鬚餅】,就是將面拉至細可穿針的狀態,然後炸至絲餅狀態。
它的原料只有麪粉和水,以及一點點給底味的鹽。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龍鬚餅】就是要用這樣一個麪糰,來抻成細如同龍鬚的面絲來。
所以,這道麪點,需要的是最紮實的麪點基本功,完全沒有取巧之道。
這道麪點只有三個步驟,一和麪,二抻面,三炸面。
這三個步驟都是最基本的麪點製作環節,但必須要做到極致才行。
平常用來蒸饅頭,烙餅,包包子,包餃子的麪糰,一般麪粉和水的比例,就只有5:2到5:3之間。
到了5:3的含水量,面就已經非常稀軟了。
但用來做龍鬚麪的麪糰,麪粉和水的比例可以達到5:3.8,甚至是5:4。
只有這麼高的含水量,才能夠徹底釋放麪粉的筋性。
【龍鬚餅】要用的麪糰,是李逸來到餐廳後就提前和好的,放在冰箱裡餳着。
李逸沒有加食用鹼或者其他鹼性水,所以麪糰發酵的速度很慢,等他做好了【醒獅酥】時,剛好能用。
將餳好的麪糰拿出來後,李逸就將它放在案臺上,下方撒上乾麪粉,就用力的摔打揉捏了起來。
這一步是最耗費力氣的,需要反覆的搗、揉、抻、摔。
只有這樣,才能將麪糰裡的筋度激發出來。
將麪糰摔打到均勻後,李逸就抓住了麪糰的兩頭,用力向兩側一拉。
麪糰就像是口香糖一樣,被拉成了一條中間粗,兩端細的面柱來。
將麪糰拉開,李逸就將兩端合攏,抓在了一隻手裡。
隨後撈起了垂下去的麪糰,和上方合在一起,他抓着兩頭再次拉開。
看到他的動作,劉藝菲忍不住笑道:“你這拉麪技術,已經可以開個蘭州拉麪店啦!”
那你不就是老闆娘?
李逸的玩笑話涌到了嘴邊,卻沒說出口,而是笑着提醒:“是蘭州牛肉麪。”
“哦對,你之前說過。”
劉藝菲笑了笑,隨即好奇問:“叫拉麪不是更直觀一點嗎?爲什麼非要叫牛肉麪呢?”
“因爲叫習慣了,而且源頭也叫牛肉麪。”
李逸解釋:“根據史料記載,蘭州牛肉麪的起源,就是嘉慶年間,甘省的一個叫馬六七的東鄉族學子,在京城國子監度數的時候,跟一個叫陳維精的同學學的。
這個陳維精是豫省懷慶府博愛縣人,家裡在博愛當地賣一種特色小吃,叫小車牛肉。
到了京城後,他就用祖傳秘方滷牛肉,然後下面條來吃。
在發現同窗學子馬六七生活困難後,他就經常資助馬六七,還把祖傳的滷牛肉秘方教給了馬六七。
後來馬六七回到蘭州以後,就在當地開了面莊,叫馬家大爺牛肉麪,也是蘭州第一家牛肉麪。
從那時候起,當地人就一直把這種面叫牛肉麪,從來沒叫過拉麪。”
“這樣啊?”
劉藝菲有些驚訝:“這麼說,蘭州牛肉麪其實是從豫省傳過去的?”
“可以這麼說。”
李逸說着,手中不停,麪糰已經變得均勻了起來。
察覺到了麪糰傳來的筋性後,他就抓着麪糰的兩端,用力一甩,面柱下方就順時針旋轉了起來,形成了一個雙股螺旋狀的面柱。
隨後,他抓着兩端,再次一甩,面柱又逆時針旋轉了起來,扭在了一起。
看着他的操作,劉藝菲也有些好奇,就問:“我能試試嗎?”
李逸停下了手,從麪糰上揪下了一段,遞給了她。
接過麪糰,劉藝菲學着李逸的樣子,將麪條拉開,想要和他一樣甩成螺旋狀。
麪糰的筋性已經被李逸拉開了,劉藝菲即便是第一次上手,也順利的拉成了長條狀。
但當她學着李逸的操作,將拉開的面柱甩成螺旋狀,持續兩次後,再拉就發現有點難拉了。
“誒?怎麼我的面拉不開了?”
劉藝菲用力的拉着面柱,發現面柱變得堅硬了不少。
“你給它上筋了,肯定拉不開了。”
李逸解釋:“這一步叫溜面,行話叫順筋,就是調整面團內部麪筋蛋白質的排列順序,讓它回彈的筋性力道方向一致。
你在溜的時候,要一左一右,一正一反,這樣面就不會上勁兒,延展性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劉藝菲認真聽着,一邊注意着李逸的動作,重新開始溜面,果然順手了很多。
眼看自己也已經和得像模像樣,劉藝菲很開心:“還挺好玩的。”
很快,李逸就溜好了面。
將面柱放在了案板上後,他往上撒了些乾麪粉,隨後就將面柱的粗細揉到均勻,抓着兩頭,就開始抻了起來。
“可以拉麪了?”
劉藝菲也學着他的動作,試着拉了起來。
“這叫抻,行話叫抻條。”
李逸一邊抻一邊解釋:“這樣對摺一次,叫一扣,扣數越多,面就越細。
就拿蘭州牛肉麪來說,最粗的二柱子就是四扣面。
二細就是六扣,細面是七扣,毛細是八扣。
還有個六扣半的三細,比細面粗一點,比二細面細一點,就是拉到第六扣的時候只拉一半。
說話間,李逸就已經將手中的面對折了七次了。
此時的面已經變得十分纖細了,看上去就像是一根根紡織用的棉線一般。
“你拉的好細啊!”
劉藝菲羨慕的打量着他手中的面:“這些面都好均勻啊!沒一根斷的。”
說着,她看了看自己手中只拉到第三扣就開始斷裂的面,有些失望:“爲什麼我只拉到第三扣就斷了?”
“那是因爲你沒找準位置。”
李逸將手中的面提了起來,一手拿着頂端,讓麪條自然垂下。
指着從手掌兩側垂下的麪條,李逸解釋:“拉麪想要拉得均勻,就要保證兩側的面長度是一樣的,不能一邊長一邊短。
短的那邊在拉的時候,肯定會受力更多,被拉得更細。
長的那邊受力少,就會更粗。
這樣粗細不均勻,就會導致細的部位被越拉越細,最後承受不了,自然就斷了。”
“那要怎麼拉?”
劉藝菲好奇的看着他手中的面。
“儘量保證兩邊的面長度一致。”
李逸將手掌插進了麪條中央的空缺處,自然垂下,用手掌切着麪條垂下的最末端,示意:“你看,要保證拉的受力位置在面的最中央,一般用手指最好,用手掌會難一些。
不過可以教你個技巧,那就是用工具,比如擀麪杖,讓擀麪杖自然垂下,它就落在最中間的位置了。
而且擀麪杖是圓柱形的,麪條在受力的時候,可以自己調整位置,這樣拉麪的時候,就不容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