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對症下藥

>

樊子蓋並不認同崔賾的辦法,更不敢把拯救東都的希望寄託在以鮮卑八姓勳貴爲主的虜姓老貴族集團身上。

這一政治集團在大一統改革中立場保守,與聖主和改革派衝突不斷,大業三年的榆林事件中,鮮卑勳貴賀若弼、宇文弼就與高潁一起被殺,其後八姓勳貴日漸衰落,以元氏爲首的鮮卑豪門無奈之下,只能在政治上採取騎牆策略,哪邊風大就往哪邊倒,既不敢與風頭強勁的改革派針鋒相對,也不敢與保守勢力攜手結盟,而改革派則對他們保持着高度戒備,保守勢力則竭力拉攏。去年的政治風暴中,鮮卑勳貴於仲文倒了,劉士龍亦被斬殺,虜姓老貴族再遭重創,這使得漢虜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再度升級,虜姓老貴族與聖主和改革派之間的衝突也達到了頂點。

在這一政治背景下,樊子蓋有理由認定,以元氏和鮮卑八姓勳貴的立場和手段,在今日東都危局下,他們必定冷眼旁觀,渾水摸魚,趁火打劫,甚至落井下石,指望他們堅定不移的支持聖主和改革派,根本就是癡心妄想。

“京畿衛戍,還有滎陽、河陽、偃師和柏谷四大都尉。”樊子蓋不好直接否決崔賾,只能旁敲側擊的予以提醒,“而這四大都尉中,滎陽都尉和河陽都尉都會傾盡全力支持越王,但你爲何視而不見?”

滎陽都尉崔寶德是博陵崔氏的少壯中堅,理所當然支持越王,而河陽都尉與博陵崔氏的關係同樣密切。

今日河陽都尉身份顯赫,乃秦王楊浩,一位貨真價實的親王。

楊浩是前秦王楊俊之子,他的母親就是前秦王妃崔氏,而這位崔氏就是大權貴崔弘度、崔弘升、崔弘壽諸兄弟的妹妹。先帝朝皇統大戰,秦王楊俊的背後支持者就是以博陵崔氏爲首的山東貴族集團,結果楊俊敗了,死了,據查是被妒婦崔氏毒死的,於是崔氏被廢,並處以死刑,其子楊浩連坐,取消世子資格,不能繼嗣襲爵,而時爲河南王妃的崔鈺受到連累亦被廢黜,崔弘度兄弟更是飽受打擊,博陵崔氏一度陷入風雨飄零之中。聖主登基稱帝后,因政治需要,不得不結盟山東貴族集團,於是博陵崔氏東山再起,重入朝堂,而楊浩也因此得以恢復世子身份,繼承了秦王爵位,並步入仕途,他的起點非常高,不是在中央府署就是在十二衛府任職,平步青雲,第一次東征之前被聖主委以重任,出任京畿四大都尉府中最爲重要的河陽都尉。

河陽在大河以北,隔大河與邙山相望,距離東都不足百里,是京畿北部第一道防禦線,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聖主將這一舉足輕重的位置託付於年輕的秦王楊浩,可見聖主對他其還是寄予了厚望。

在樊子蓋看來,聖主之所以把楊浩安排在河陽都尉的位置上,一方面是利用他背後博陵崔氏和山東人的力量,確保京畿北部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利用他尊崇的親王身份,在東都陷入危局,而年幼的越王楊侗又難以駕馭局勢之際,由他這位秦王,還有滎陽的郇王楊慶,還有弘農的蔡王楊智積,一起出面合力輔佐,雖然這些親王們都不願介入新一輪皇統之爭,都不願在形勢尚未明朗前主動“站隊”,但事關國祚安危和皇族根本利益,關鍵時刻也只能硬着頭皮“挺身而出”,畢竟政治上的不作爲和政治博弈中的搖擺所導致的後果完全不一樣,一旦東都政局出現了不利於二次東征,甚至直接導致二次東征功虧一簣,那麼在接下來的政治清算中,這些“不作爲”的親王必定首當其衝。

目前東都形勢很不好,京畿局面也“風雨欲來”,越王楊侗有些“招架不住”了,需要親王們的幫助,但滎陽那邊的郇王楊慶被通濟渠危機搞得焦頭爛額,疲憊不堪,而弘農方向的蔡王楊智積則對西京保持着高度戒備,不敢有絲毫懈怠,這兩位親王自顧不暇,根本顧及不到東都,最後只剩下秦王楊浩尚有餘力幫助越王。

河陽都尉府位於河內郡,秦王楊浩這位河陽都尉有權調度河內諸鷹揚和地方武裝,而河內的世家豪望們與河北豪門關係非常密切,即便是看在博陵崔氏的面子上,也會盡心盡力支持秦王楊浩。

樊子蓋據此認定,只要崔賾與東都的崔氏家族成員達成共識,做出決策,讓越王楊侗向秦王楊浩“求助”,則楊浩必能調一部分河內軍隊進入京畿東部防區,如此一來還用得着向元文都“低聲下氣”,向鮮卑八姓勳貴爲主的虜姓老貴族集團做出妥協和讓步?

樊子蓋的不滿,也是越王楊侗心中的疑惑,他也不知道崔賾爲什麼會把緩解東都危機的希望寄託在太府卿元文都身上。現在東都缺的不是錢,而是軍隊,是絕對忠誠於聖主並願意爲越王楊侗衝鋒陷陣的軍隊,但以元文都之力,顯然無法爲越王楊侗從衛府中拉來一支俯首聽命的軍隊。

雖然元氏和鮮卑八姓勳貴始終是越王楊侗的支持者,是越王楊侗的“左膀右臂”,是絕對可以信賴的政治力量,然而自去年內史令元壽病逝,於仲文和劉士龍又在政治風暴中死去,緊跟着一大批虜姓將領又被逐出軍隊後,虜姓老貴族集團在軍政兩界的實力遭到了沉重打擊,短期內難以恢復。實際上實力的恢復不過是時間問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經此打擊後,他們對漢姓貴族集團,對聖主和改革派充滿了仇恨,雙方之間的信任幾乎崩潰,這纔是最可怕的,也是最難以恢復的。

面對樊子蓋的疑問和楊侗的疑惑,崔賾不得不做出解釋。

目前危局下,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秦王楊浩雖然可以獨當一面,但實力十分有限,對拯救東都危局基本上沒什麼幫助,相比起來,虜姓老貴族集團的實力就非常龐大了,元氏和鮮卑八姓勳貴底蘊深厚,在河洛地區苦心經營了兩百餘年,歷史上他們曾遭受了無數次打擊,甚至都有亡國的打擊,但最終他們都挺過來了,至今還活得很滋潤,所以去年的政治風暴對他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毛毛雨而已,傷不了筋動不了骨,只是造成的政治後果很嚴重,直接損害了鮮卑老貴族與漢姓貴族之間的信任,一旦形勢對漢姓貴族不利,元氏和八姓勳貴必然“推波助瀾”,必然蓄意惡化東都危機,比如幫助激進保守力量發動兵變以摧毀東都政局,比如幫助日益猖獗的叛賊中斷大運河以摧毀二次東征,以此來報復漢姓貴族,報復聖主和改革派對他們的打擊。

這是可以預見的結果,這也是東都危機難以拯救的原因所在,爲此必須“對症下藥”,解鈴還需繫鈴人,當前只能向元氏和八姓勳貴最大程度的讓度政治利益,以政治利益來換取他們的信任和合作,而我們只要能重建與虜姓老貴族集團之間的信任,便擁有了拯救東都危機的可能,否則我們必將在未來局勢中一敗塗地。

樊子蓋聽懂了,也接受了,但心中的疑慮也更濃烈了,他感覺崔賾主動讓度政治利益,主動緩和與鮮卑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主動重建與元氏和八姓勳貴之間的信任,其目的絕不僅僅是爲了拯救東都危機,爲了挽救越王楊侗的前途,其中可能還隱藏着更深的意圖。

楊侗也聽懂了,非常高興,非常支持。一直以來他的背後都是元氏和八姓勳貴,關係之密切感情之深可想而知,但突然間,聖主把博陵崔氏強行“推進”了越王府,並命令楊侗必須對崔氏言聽計從,這就是明目張膽的“搶劫”,把元氏和八姓勳貴辛辛苦苦培養的“果實”直接搶走了,博陵崔氏不但“不勞而獲”,還“鳩佔鵲巢”,如果不是去年底的政治風暴過於強烈,打得元氏和八姓勳貴“鮮血淋漓”,鮮卑人豈能忍下這口氣?豈能讓聖主白白佔了大便宜

崔氏實際上是有苦難言,欲哭無淚,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崔氏縮着腦袋都沒能躲掉“池魚之災”,眼睜睜看着自己被聖主扔進了火“坑”裡,徒呼奈何?好在元氏和八姓勳貴也不是一介蠻夫,鷸蚌相爭的事堅決不於,堅決不上聖主的當,一不做二不休,於脆“遠離”越王府,惹不起還躲不起?老子不摻合了,你一個人去玩吧,於是崔氏“有驚無險”地接管了越王府,但很快麻煩就來了,而且還是天大的麻煩,有可能把自己都葬送了,到那時崔氏就不是欲哭無淚,而是哭都找不到地方。

崔賾匆匆離開王府,但他沒有直接去拜訪元文都,而是先找到了秘書省校書郎崔處直。

崔處直一聽就明白了崔賾的真實意圖。

第一百六十章 大總管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766章 “脅迫”第兩百二十章 做局第六百五十一章 或許第四百四十三章 實力至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中下三策第四百一十五章 風已起第八百五十章 合謀第六十六章 中計了第六百七十八章 你要出塞?第一百五十六章 又是一個誘餌第一千三十四章 答應他第五十一章 瘋狂的車伕第一百六十二章 造反不是目的第四百八十六章 沒有信任的合作第九百八十八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五十三章 被關在牢籠裡的楊玄感第810章 洞若觀火第四百章 不作爲第兩百六十九章 尋找兵源第八百二十四章 戰鼓擂動第九百十四章 大勢所趨第八百一十章 望梅止渴第一百四十六章 瞞天過海第五百三十六章 險惡之局第三百四十三章 先生來了第五十一章 瘋狂的車伕第五百七十章 第三次東征第四百八十三章 寸步不讓第五十章 再燒一把火第九百五十七章 原來如此第六百四十六章 你以爲你是誰?第九百六十五章 師徒相見第五百八十六章 夜會趙王陵第三百零一章 誰敢謀反?第三百七十六章 通濟渠告急第四百八十六章 沒有信任的合作第六百四十四章 此計非彼計第六百六十二章 往昔記憶第四百九十五章 李渾的反擊第六百二十九章 見好不收第六百二十六章 封德彝的選擇第一百八十一章 烏雲壓頂第八百四十五章 軍情有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面授機宜第六百二十一章 裴世矩的悲觀第五百一十二章 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第三百五十二章 陷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難做決斷第三百零六章 秦瓊要戰第兩百零八章 公爵之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默契第四百一十三章 退而求其次第八百七十九章 自救第一百二十三章 我要決戰第十二章 突變第兩百四十七章 口若懸河第九百六十三章 裴世矩來了第六百零九章 聖主的任性第七百八十二章 結盟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日東進第三百六十四章 對徐世勣的警告第三百一十二章 捨身赴死第兩百一十章 不樂觀第四百三十九章 坑慘了第七百三十九章 言無不盡第四百六十七章 打算用陽謀?第四十七章 唯有造反第八百五十八章 心悸第十七章 破空而去第九百七十六章 從未背叛中土第六百一十五章 裴世矩的無奈第一百八十七章 京畿之下有陷阱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九百零六章 好運第一百四十七章 瞬間逆轉第三百二十五章 徐世勣的原則第一千章 有難同當第七百七十八章 快馬加鞭第一百九十三章 蒲山公第兩百零六章 郇王之憂第三百零六章 秦瓊要戰第八十九章 濫殺無辜第四百六十七章 打算用陽謀?第兩百零六章 郇王之憂第八百八十二章 下策第八百七十五章 怒了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早?太遲?第六十九章 黯然嘆息第五百二十八章 躊躇第六百六十四章 唯一條件第六百五十四章 二次密談第三百六十五章 劉炫的軟硬兼施第八百二十三章 我是慕容氏第一百五十三章 戰鼓擂第九百六十四章 誰騙誰?第四百三十二章 魔高一丈第五百三十四章 澠池城外第三百二十七章 左帥的憤怒
第一百六十章 大總管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766章 “脅迫”第兩百二十章 做局第六百五十一章 或許第四百四十三章 實力至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中下三策第四百一十五章 風已起第八百五十章 合謀第六十六章 中計了第六百七十八章 你要出塞?第一百五十六章 又是一個誘餌第一千三十四章 答應他第五十一章 瘋狂的車伕第一百六十二章 造反不是目的第四百八十六章 沒有信任的合作第九百八十八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五十三章 被關在牢籠裡的楊玄感第810章 洞若觀火第四百章 不作爲第兩百六十九章 尋找兵源第八百二十四章 戰鼓擂動第九百十四章 大勢所趨第八百一十章 望梅止渴第一百四十六章 瞞天過海第五百三十六章 險惡之局第三百四十三章 先生來了第五十一章 瘋狂的車伕第五百七十章 第三次東征第四百八十三章 寸步不讓第五十章 再燒一把火第九百五十七章 原來如此第六百四十六章 你以爲你是誰?第九百六十五章 師徒相見第五百八十六章 夜會趙王陵第三百零一章 誰敢謀反?第三百七十六章 通濟渠告急第四百八十六章 沒有信任的合作第六百四十四章 此計非彼計第六百六十二章 往昔記憶第四百九十五章 李渾的反擊第六百二十九章 見好不收第六百二十六章 封德彝的選擇第一百八十一章 烏雲壓頂第八百四十五章 軍情有變第四百三十六章 面授機宜第六百二十一章 裴世矩的悲觀第五百一十二章 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第三百五十二章 陷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難做決斷第三百零六章 秦瓊要戰第兩百零八章 公爵之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默契第四百一十三章 退而求其次第八百七十九章 自救第一百二十三章 我要決戰第十二章 突變第兩百四十七章 口若懸河第九百六十三章 裴世矩來了第六百零九章 聖主的任性第七百八十二章 結盟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日東進第三百六十四章 對徐世勣的警告第三百一十二章 捨身赴死第兩百一十章 不樂觀第四百三十九章 坑慘了第七百三十九章 言無不盡第四百六十七章 打算用陽謀?第四十七章 唯有造反第八百五十八章 心悸第十七章 破空而去第九百七十六章 從未背叛中土第六百一十五章 裴世矩的無奈第一百八十七章 京畿之下有陷阱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九百零六章 好運第一百四十七章 瞬間逆轉第三百二十五章 徐世勣的原則第一千章 有難同當第七百七十八章 快馬加鞭第一百九十三章 蒲山公第兩百零六章 郇王之憂第三百零六章 秦瓊要戰第八十九章 濫殺無辜第四百六十七章 打算用陽謀?第兩百零六章 郇王之憂第八百八十二章 下策第八百七十五章 怒了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早?太遲?第六十九章 黯然嘆息第五百二十八章 躊躇第六百六十四章 唯一條件第六百五十四章 二次密談第三百六十五章 劉炫的軟硬兼施第八百二十三章 我是慕容氏第一百五十三章 戰鼓擂第九百六十四章 誰騙誰?第四百三十二章 魔高一丈第五百三十四章 澠池城外第三百二十七章 左帥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