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寸步不讓

六月十三日,深夜,西京接到了東都留守樊子蓋發出的“出兵支援”的請求。

這一請求不是由越王楊侗發出,而是由東都留守府樊子蓋發出,足以說明東都內部矛盾非常激烈,同時也說明越王楊侗對東都形勢的發展趨勢有清醒的認識,他不想看到這場軍事政變演變爲皇統大戰,不想看到東都因此變成廢墟,但樊子蓋的想法顯然不一樣,他要藉助這場風暴給保守力量以致命一擊,不但要摧毀楊玄感,還要重創關隴本土勢力,爲此不惜付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乃至東都變成廢墟的巨大代價。

樊子蓋的想法代表了改革派的立場。二次東征已不可持續,而連續兩年東征失敗把聖主和改革派推到了“政治懸崖”的邊上,生死懸於一線之間,改革派們爲之瘋狂,他們沒有退路,沒有選擇,只有不惜代價擊敗保守派,才能拯救自己,才能拯救改革,才能繼續把持最高權柄維持自身利益。

當然了,改革派在這場風暴中將會付出多大的代價還是個未知數,改革派有信心也有實力把自身損失控制在最小範圍內,而有信心有實力利用這場風暴達到自身目的的遠不止改革派一個,各大勢力都要大展拳腳、各顯神通。

樊子蓋請求西京“出兵支援”堅定了衛文升的決心,西京的改革勢力爲達目的,也要破釜沉舟了。

這一消息也堅定了關隴本土人的決心。改革派都不惜代價,都要破釜沉舟了,自己這邊還有選擇嗎?沒有選擇,唯有迎頭而上,唯有浴血廝殺了。

中立派冷眼旁觀,不論形勢如何發展,他們都是明哲保身,火中取栗的“漁翁”肯定沒有獨善其身的“烏龜”安

宗室和山東人不得不坐下來仔細商討了。

ωwш .тTk án .c o

在這場風暴中,宗室十分被動,爲了國祚他們必須支持聖主,必須幫助改革派,與改革派合作,同樣還是爲了國祚,他們必須最大程度的保護保守派,楊玄感一系全軍覆沒後,河洛勢力奄奄一息,就靠關隴本土勢力獨自抗衡改革派了。宗室倒不是要刻意維持改革和保守兩派對峙之局,而是關隴本土和河洛這兩大貴族集團是國祚的根基,是大隋王朝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一旦這個根基、這個基礎在這場風暴中坍塌了,國祚還能安穩?王朝還能興盛?西京的宗室力量較爲薄弱,僅靠楊則一人獨木難支,必須尋找盟友,而當前最好的盟友就是山東人,就是以崔氏爲首的河北人

山東人坐山觀虎鬥,關隴人自相殘殺是他們願意看到的,改革派和保守派打個兩敗俱傷對他們也非常有利,但關鍵問題時,無論是關隴人,還是改革派,面對山東人這樣一個窺伺一側、虎視眈眈的“龐然大物”,誰敢掉以輕心?山東人可以坐山觀虎鬥,但若想趁火打劫、漁翁得利,難度就很大了,稍有不慎就會捲進去,打不着狐狸反惹一身騷,太不划算。

刑部侍郎明雅、尚書右司郎盧楚、秘書丞崔民令都是河北人,他們與東都的河北人保持一致,東都那邊的觀國公楊恭仁、秦王楊浩和崔賾結盟了,西京這邊他們與有司謁者楊則也結盟了。

內史舍人郭文懿出自山東太原世家,從山東人的整體利益來說,他支持河北人,但從地域利益來說,他不想過度介入到這場風暴中。

京兆內史李長雅出自趙郡李氏遼東房。這一房的李弼一脈崛起於關隴,與關隴人走得近,但他們又無法割捨自己與趙郡李氏的關係,所以始終遊離於兩大貴族集團之間,然而這一次他們必須站在關隴本土貴族一邊,因爲他們家的蒲山公李密是楊玄感的同黨,參與了這次兵變,家族若想與李密劃清界限,就必須去東都誅殺李密大義滅親,必須親自去剿滅楊玄感以表對聖主的忠心。

六月十四日,凌晨,西京皇城尚書省內依舊是爭執激烈,各方在出兵東都、增援河右和留守西京的諸多細節上遲遲不能達成一致意見。

西京留守衛文升拒不讓步,堅持支援東都的人馬必須達到兩萬,而李仁政做出了妥協,願意把增援河右的軍隊降到一萬人,但再降他就不同意了。五千人馬增援河右實際上很難起到什麼實質性作用,尤其在中央“有所取捨”的決策下更難有作爲,但軍方對河右戰局依舊抱有信心,試圖在困境中迎難而上殺出一條血路,即便保不住西河也要力保河右無恙,而前提就是必須保證增援部隊有足夠強悍的實力。

在統兵權上,衛文升也是寸步不讓,他堅持要親自率軍支援東都,堅持由代王楊侑留守西京,堅決把這場風暴控制在軍事政變範圍內,不允許它演變成皇統大戰,不給居心叵測的關隴本土貴族以任何摧毀東都摧毀改革的機會,而以民部侍郎韋津、給事郎趙長文、殿內少監韋圓成、鴻臚少卿蘇夔爲首的關中本土權貴卻堅持要由代王楊侑領軍出戰,理由很充分,代王楊侑要利用這個機會建立功勳,要爲其在問鼎路上走得更遠贏得更多機會。你衛文升蓄意阻撓代王建功目的何在?居心何在?你以這種強硬姿態公開介入到皇統之爭中,必將得罪整個關隴本土貴族集團,你可考慮到了它的嚴重後果?

雙方各懷其利、各執一詞、各不相讓,再加上宗室和山東人同樣不願意代王楊侑率軍出戰,但同時又不願意站在改革派一方與關中本土權貴撕破臉,只能從中“和稀泥”,結果非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讓局面更爲混亂。

六月十四日,清晨,東都再來急書,樊子蓋急報,偃師失陷,偃師都尉來淵投敵,武賁郎將周仲全軍覆沒並投敵,河南令達奚善意五千大軍臨陣倒戈,楊玄感勢如破竹擋者披靡,已兵臨白司馬阪與裴弘策對峙,距離東都北郭的上春門僅剩十幾里路程了,與此同時,賊帥韓相國突破了西苑防線,殺進了積翠池,沿着積翠池南北大堤瘋狂攻擊,距離皇城已近在咫尺了。東都形勢已非常危急,樊子蓋請求西京,火速增援,萬萬不能耽擱時間,一旦有所貽誤支援不及,則後果不堪設想。

西京震驚。

楊玄感的攻擊速度太快了,摧枯拉朽一般無人可擋。依照這一形勢進行分析和推演,東都守不住了,失陷已成定局。楊玄感在東都的優勢太明顯,河洛人蜂擁響應,京畿應者雲集,再加上東都衛戍軍紛紛倒戈,城內內應無處不在,東都的大門就像洞開一般形同虛設。東都失陷,越王楊侗只能率殘軍退守河內,已經無法給西京大軍以有力配合,而楊玄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陷東都後便能橫掃京畿,一旦其兵臨潼關,西京就十分被動了,退一步說,即便楊玄感未能及時奪取潼關,但他依然可以據崤山之險、扼函谷而守,同樣能能讓西京大軍止步於函谷關外,只能望東都而興嘆。還有更可怕的,那就是齊王楊喃,一旦齊王楊喃看到東都失陷,自己有了奪取皇統的機會,則必然與楊玄感聯手,以圖殊死一搏,到那時形勢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只要齊王楊喃進入東都登基稱帝,則二次東征必然功虧一簣,內戰必然爆發,統一大業也就面臨崩潰之危。

然而,東都形勢越是糟糕,未來趨勢就越是不堪,對聖主和改革派來說就越是被動,所以衛文升、蕭造和袁充等人的態度也就愈發強硬,這時候妥協讓步就等於拱手交出主動權,任由對手操控,形勢會對聖主和改革派更加不利,一旦關隴本土權貴倒戈,轉而支持齊王楊喃,與楊玄感狼狽爲奸、沆瀣一氣、同流合污,則大事去矣,分裂和戰亂必將席捲整個中土。

衛文升一咬牙,拿出了自己的“底線”:代王楊侑必須留守西京,支援東都的軍隊人數必須達到兩萬五千人。

危急關頭,宗室大臣楊則和山東籍大臣郭文懿、明雅、盧楚、李長雅、崔民令沒有選擇餘地,只能義無反顧地支持衛文升。

司隸大夫裴操之果斷支持衛文升,沒辦法,他必須表態了,他可以肯定裴弘策要大敗於白馬山阪,極有可能被楊玄感殺得片甲不留,這對裴弘策本人和河東裴氏都十分不利。裴弘策傲慢自大、狹隘自私的性格造成了危機時刻他在東都的“孤立”處境,而戰場上的失敗必將進一步加劇他在政治上的“孤立”,雖然河東裴氏目前與聖主和改革派之間的聯盟關係比較牢固,但矛盾和衝突是事實存在的,一旦東都的保守勢力利用裴弘策這個“缺口”向河東裴氏展開瘋狂反撲,不但裴弘策岌岌可危,河東裴氏亦會受到打擊,如此則事態就嚴重了。所以出兵東都一事不能耽擱了,河東裴氏必須旗幟鮮明地支持衛文升了。

形勢對關隴本土權貴不利了。

中立派旋即見風使舵,司農少卿獨孤機、太常丞元善達、衛尉少卿宇文儒童等馬上給了衛文升以謹慎支持,雖然支持的力度不夠,但態度很明顯了,他們也不願意看到內戰的爆發,看到統一大業的崩潰。

關隴本土權貴無奈之下,只有妥協。

代王楊侑和部分中樞大臣留守西京,衛文升和部分中央官員支援東都。

支援東都的軍隊人數增加到兩萬五千人,增援河右的軍隊還是一萬,留守西京的衛戍軍銳減到五千人,另外京兆內史府將在最短時間內徵募五千關中青壯以補充西京衛戍之不足。

軍方統帥則一分爲三,右屯衛將軍柳武建和右御衛將軍李仁政率一萬大軍增援河右,西北籍的武賁郎將和武牙郎將均隨之出征。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和武賁郎將令狐德潤率五千大軍留守西京。監門直閣將軍龐玉率部分西京禁衛軍,虜姓武賁郎將豆盧賢、斛斯萬壽、武牙郎將長孫無傲以及關中籍的武賁郎將張俊、武牙郎將樑元禮,還有山東籍的武賁郎將崔師、武牙郎將郭臻則各率本部人馬隨衛文升支援東都。

至此,衛文升和西京改革派在這輪博弈中艱難“勝出”,依舊掌控了主動權,但能否逆轉當前東都劣局,則必須搶在楊玄感之前殺進函谷關,否則一切都遲了。

...

第兩百五十四章 李氏叔侄第七百一十章 打你的臉第一百零三章 找到徐大郎第八百五十二章 收之桑榆第五百六十九章 步步緊逼第五百五十二章 小伎倆第三百七十二章 一個錯誤第二十四章 自救第九百二十三章 秘兵刀已死第九百七十章 紛至沓來第四十三章 各懷心思第九百十一章 意圖何在?第六百九十五章 不作爲第六十四章 西進第三百三十八章 決非易與之輩第一百一十九章 驅狼吞虎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王可有決斷?第九百六十三章 裴世矩來了第四十五章 撐死膽大的第三百七十九章 惶恐的蒲山公第三百三十六章 頑固的老軍第九百八十七章 有便宜就佔第七百五十五章 什麼都不幹?第763章 都是兄弟第九百二十三章 秘兵刀已死第七百五十章 必有一失第兩百六十九章 尋找兵源第六百六十六章 原來玄妙在這裡第兩百四十六章 三十六計走爲上第三百四十三章 先生來了第九百十三章 一劍封喉第兩百七十二章 如此嚴重?第799章 連夜雨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中下三策第五百三十八章 如法炮製第一百四十一章 張須陀走了第五百八十九章 叛國者必殺第六百九十六章 偷襲第一百九十八章 懸念第一百八十章 問計第五百八十三章 吃驚的來護兒第六百一十七章 主動請纓第三百四十七章 劉黑闥的憤怒第一百六十六章 黑暗深淵第四百二十二章 各執一詞第四百四十五章 背道而馳第八百六十二章 狼帥第七百五十二章 白費心機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六百四十九章 兩大阻力第六百四十七章 關鍵人物第四百五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兩百四十三章 心緒亂了第五百七十六章 振聾發聵第七百五十三章 給我武器第六百三十二章 兄弟第一百四十章 固守待援第三百一十九章 李安期的凌厲一擊第八百二十三章 我是慕容氏第兩百二十四章 楊潛的無奈第四百一十九章 瞻前顧後的鄭元壽第六百九十八章 受驚的兔子第一千零十三章 留得青山在第兩百二十三章 變局第六百一十三章 封德彝手書一封第八百九十一章 得寸進尺第九百二十二章 拒絕第四百九十章 信任第801章 錯亂第六百七十九章 過牆梯第一千零十七章 暴露第十九章 某要殺人第三百七十七章 爭執第八百二十四章 戰鼓擂動第五百八十八章 你知道磧南嗎?第五百一十六章 穩中求利第一百八十一章 烏雲壓頂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義當前第兩百四十五章 爲什麼要越獄?第757章 給我武器第兩百二十章 做局第八百九十一章 得寸進尺第一百一十五章 某比天道更狠第七百零六章 你不能死第三百九十二章 與虎謀皮第四百三十章 奪權第十六章 擋者披靡第五百二十九章 蛛絲馬跡第兩百六十三章 你還要不要臉了?第兩百三十六章 蕭逸的靈光一閃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聲痛哭第兩百五十二章 不真實的未來第九百九十章 兩個老帥第797章 戰局突變第八百七十六章 去死吧!第九百二十一章 盲目自大第五百八十六章 夜會趙王陵第一百五十一章 變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見美人第735章 四大寇
第兩百五十四章 李氏叔侄第七百一十章 打你的臉第一百零三章 找到徐大郎第八百五十二章 收之桑榆第五百六十九章 步步緊逼第五百五十二章 小伎倆第三百七十二章 一個錯誤第二十四章 自救第九百二十三章 秘兵刀已死第九百七十章 紛至沓來第四十三章 各懷心思第九百十一章 意圖何在?第六百九十五章 不作爲第六十四章 西進第三百三十八章 決非易與之輩第一百一十九章 驅狼吞虎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王可有決斷?第九百六十三章 裴世矩來了第四十五章 撐死膽大的第三百七十九章 惶恐的蒲山公第三百三十六章 頑固的老軍第九百八十七章 有便宜就佔第七百五十五章 什麼都不幹?第763章 都是兄弟第九百二十三章 秘兵刀已死第七百五十章 必有一失第兩百六十九章 尋找兵源第六百六十六章 原來玄妙在這裡第兩百四十六章 三十六計走爲上第三百四十三章 先生來了第九百十三章 一劍封喉第兩百七十二章 如此嚴重?第799章 連夜雨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中下三策第五百三十八章 如法炮製第一百四十一章 張須陀走了第五百八十九章 叛國者必殺第六百九十六章 偷襲第一百九十八章 懸念第一百八十章 問計第五百八十三章 吃驚的來護兒第六百一十七章 主動請纓第三百四十七章 劉黑闥的憤怒第一百六十六章 黑暗深淵第四百二十二章 各執一詞第四百四十五章 背道而馳第八百六十二章 狼帥第七百五十二章 白費心機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威脅第六百四十九章 兩大阻力第六百四十七章 關鍵人物第四百五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兩百四十三章 心緒亂了第五百七十六章 振聾發聵第七百五十三章 給我武器第六百三十二章 兄弟第一百四十章 固守待援第三百一十九章 李安期的凌厲一擊第八百二十三章 我是慕容氏第兩百二十四章 楊潛的無奈第四百一十九章 瞻前顧後的鄭元壽第六百九十八章 受驚的兔子第一千零十三章 留得青山在第兩百二十三章 變局第六百一十三章 封德彝手書一封第八百九十一章 得寸進尺第九百二十二章 拒絕第四百九十章 信任第801章 錯亂第六百七十九章 過牆梯第一千零十七章 暴露第十九章 某要殺人第三百七十七章 爭執第八百二十四章 戰鼓擂動第五百八十八章 你知道磧南嗎?第五百一十六章 穩中求利第一百八十一章 烏雲壓頂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義當前第兩百四十五章 爲什麼要越獄?第757章 給我武器第兩百二十章 做局第八百九十一章 得寸進尺第一百一十五章 某比天道更狠第七百零六章 你不能死第三百九十二章 與虎謀皮第四百三十章 奪權第十六章 擋者披靡第五百二十九章 蛛絲馬跡第兩百六十三章 你還要不要臉了?第兩百三十六章 蕭逸的靈光一閃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聲痛哭第兩百五十二章 不真實的未來第九百九十章 兩個老帥第797章 戰局突變第八百七十六章 去死吧!第九百二十一章 盲目自大第五百八十六章 夜會趙王陵第一百五十一章 變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見美人第735章 四大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