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的姑娘,並沒有不能出門的規定,事實上她們比很多大家閨秀還要自由點,但自然也不可能太頻繁地出門上街。
所以被喊出來的三十幾個經常出門的人裡,並沒有“倚紅樓”的姑娘,男男女女都有,基本都是下人、僕役、丫鬟和護院高手。
接着王戈讓他們說出各自出門會去的地方,蓮紅聽到這,也意識到了王戈的想法,心中暗暗讚歎,這確實是找人的一個方法。
在問到一個經常出門幫自家姑娘買零嘴的小丫鬟時,蓮紅卻忽然出手,從旁邊親衛腰間抽出了佩刀,架在了那丫頭脖子上,冷聲斥道:“你在說謊!”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把大堂裡那些青樓的人都嚇了一跳,引發了一陣騷動,不過馬上被周圍的燕王親衛彈壓住。
王戈卻是表情沒什麼變化,也沒有問蓮紅爲什麼會這麼說,他相信蓮紅的判斷。而且這時候他也看出了一些不對來,這丫鬟看起來不過十五六的模樣,被蓮紅鋼刀架脖,除了最開始眉頭微挑,嚇了一跳外,第一反應有些太淡定了。隨後那害怕、顫抖的模樣,可以看出來是有刻意表演的成分。其他人或許察覺不出什麼,會覺得小丫鬟最開始那一瞬的淡定可能是被嚇到了,但王戈對這種反應卻是見得多了,而且修煉“鳳凰涅槃大法”後,六識變強了許多,也能更清楚地發現這些細微的變化。
“奴……奴婢說的……說的都是真的……我家姑娘……我家姑娘最愛吃華安巷的桂花糕……奴婢確實每天都去買……奴婢句句屬實……”小丫鬟被嚇得哭出了出來,滿臉梨花帶雨我見猶憐的模樣。
但王戈現在卻是愈加的肯定,這小丫鬟有問題了,只是有些好奇,蓮紅是怎麼判斷出來的?她剛剛說那些話的時候,王戈可是都沒看出來,她在說謊。
蓮紅很快解答了他的疑惑,她沒有繼續逼問小丫鬟,而是直接把鋼刀一轉,搭在了那管事的中年女子肩上,語氣帶着寒意,問道:“她剛剛說話的時候,你明顯皺了一下眉,眼神遊移不定,是不是她說了謊,老實交代,如有半句不實就砍了你!你應該知道,我們不止可以從你這驗證!”
王戈這才知道,原來在問詢那些人的時候,蓮紅並不止在觀察他們,還在觀察着那管事的女子和其他人的表現。很多時候,被詢問的人訓練有素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但旁人以爲沒人關注自己,卻更可能露出馬腳。
這蓮紅不愧是“專業”密探。
那管事女子的反應,就要真實多了,被蓮紅鋼刀一架,第一時間就跪了下來,身體嚇得都在打擺子,又被斥問了兩聲後,才勉強擡起頭,顫聲說道:“……奴……奴家以前……以前記得她們都是……都是去南街的鋪子買的……買的桂花糕……興許是……是奴家記錯了……”
那就沒錯了!南街就是蓮紅髮現那蒙元密探暗號的地方!王戈精神一震,沒想到運氣這麼好,蒙元密探或許真的就在這“倚紅樓”裡!
就在那管事女子說話的時候,王戈已經飛速出手,捏住了那小丫鬟的下巴,然後順手一卸。
接着他伸指一掏,果然發現了小丫鬟有兩個後槽牙是假牙,藏了毒藥,按既定順序咬破後,先後吞服纔會致死。這種設計模式,和之前在山西他所抓的那名裝成壽陽知縣郭修竹車伕的蒙元密探口中的一樣。
看來,這小丫鬟果然是蒙元密探。
異變忽起,那被聚攏在一起的青樓女子中,忽然有三人飛身而起,手持僞裝成髮簪的短匕,向王戈襲來。
王戈面無表情,一手製住那小丫鬟,就這麼站在原地,似乎被嚇傻了一般,沒有任何反應。
眼看着他就要被三名女子給挾持住,蓮紅都下意識回刀要護到他身邊的時候,一道身影閃過,三名女子就像扔到半空被拍落的沙袋般,直直墜落,跪在了地上。
叮叮噹噹聲中,三柄匕首同時落地。
王戈自然不是被嚇到,他只是不需要有什麼反應罷了,畢竟身邊有名大宗師。有張訣在,除非是“太平樓樓主”出動景州會戰時那種宗師組團的陣容,否則根本不可能威脅到他的安全。
看着那三個整整齊齊跪在地上,七孔滲血,受傷不輕的女子,王戈回頭對蓮紅笑道:“看來我們是撞到蒙元密探的老巢裡了。”
而且,這三名女子展現出來都有準一流高手的實力,但卻能一直隱藏着,連張訣這位大宗師和王戈這有“鳳凰涅槃真氣”的人都沒能察覺到,那最大的可能,這些人有着和謝筱柔一樣的魔教秘法,隱藏實力。也就是說,這三人,應當都是魔教左使一系的人。
接下來,自然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王戈讓蓮紅和張訣把這三名女子並那丫鬟帶到房間裡,用“吐真劑”訊問。其他人則依然有張訣看着,也不怕有漏網之魚跑掉。
……
燕軍入城,在燕王的命令以及強硬的軍法之下,燕軍沒有人敢無故擾民。
“將士入城之日,不許擅入人家,侵人一毫者,功高必斬。”
而那些亂兵和趁火打劫的潑皮混混,也都被燕軍順手剿滅,基本上是抓到就殺,沒有什麼轉圜的餘地,也因很快就穩定住了京城的局勢。
京城某富戶家中,後院一棟宅院內,藏着十幾名一看就身份不凡的人。
當中那名看起來地位最高的年輕人,神色悽惶,又有些茫然,坐在屋裡,身前的桌上擺了一堆菜碟,但他一樣都沒動,顯然是沒有胃口。旁邊一名年老的隨從正低聲勸慰着什麼,邊說着還邊抹淚。
院子裡的石桌上,圍坐着三人,其中年紀更長、但看起來頗爲憔悴蒼老的男子皺眉說道:“我們不趁之前燕逆剛剛進城,京城混亂的當口離開,還留在這做什麼?陛……公子身份尊貴,可不宜在險地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