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戈和陳望及五十名精銳護衛,其實昨日就已秘密抵達太原了,不過王戈在安頓好陳望和那些精銳護衛後,並沒有立刻去聯繫晉王朱濟熺,而是先換上“王平安”的容貌,讓邢坤去聯絡了晉王的弟弟朱濟燁。
去年晉王朱棡病重,朝廷派了薛公公來探望,還帶了御醫和皇帝的賜藥。但晉王的病還沒好,薛公公卻突然失蹤了,而且還是和王府裡的老人、武功高強的秦公公一起失蹤的!
整個晉王府因着這件事焦頭爛額,本來晉王的病越來越重就已經夠麻煩了,又出這麼件事來。
當時朱濟燁請命接下了尋找兩位公公的任務,找了太原成裡有名的捕頭,用他的追蹤犬來尋找。結果最後竟是在太原都司衙門裡找到了其中一位公公的屍體,讓這件事情徹底被鬧大了。
晉王府的秦公公屍體在都司衙門的一口枯井裡被發現,而從京城而來、與秦公公一同失蹤的薛公公,還一直沒有找到,這件事就算晉王府想要息事寧人大事化小都辦不到。
而自然而然地,當時強闖都司衙門,引發了晉王府和太原、山西官場衝突的朱濟燁,不會得到當時還是世子的朱濟熺什麼好評價,沒少被責罵怪罪。
但對朱濟燁而言,王府出動了那麼多人都沒能找到兩位公公和他們的隨從,他一出馬就找到了秦公公的屍體所在,根本是有功無過,憑什麼有能力的人卻要被訓斥?
然而沒多久,晉王朱棡病薨,朱濟熺襲藩,朱濟燁在王府內愈發地邊緣化,偏偏郡王的封誥一直沒有下來,每日裡都是滿腹怨氣,經常惹出些麻煩。而這段時間又是建文帝削藩正猛之時,剛剛襲藩的朱濟熺如驚弓之鳥,生怕他們晉王府引起朝廷注意,所以朱濟燁在外面一惹事就會被他訓責、禁足,甚至直接動手鞭笞。
朱濟燁的怨氣之重,可想而知。
他從小就不大看得起這位哥哥,一直都想取而代之。之前主動攬過尋找兩位公公的任務,就是想證明給病重的父親看,自己纔是最有能力的人。但沒想到,他雖然找到了秦公公的屍體,但父親卻這麼快就病薨了。
朱濟燁自然不會想到,他現在的處境,其實有一大半,是王戈刻意設計安排的,要的就是他這股子無處發泄的怨氣。
王戈也沒有親自去見朱濟燁,而是讓那兩個之前就被他控制了的正派錦衣衛錢佑和李程偈私下接觸,直接告訴他,朝廷已經決定削晉藩,山西已經有許多官員和勳貴給朝廷上書,給陛下密奏,澄明晉王朱濟熺所犯罪行。若他也能大義滅親,如實上稟,或許會得優容,否則的話,先前被削的那幾位藩王就是前車之鑑。
朱濟燁自然知道不是說舉報了朱濟熺,搞倒了朱濟熺,他就能襲晉王的爵,皇帝要削晉藩的話,以後晉王就沒了。但若是他什麼也不做,到時候晉藩被削,他同樣無法避免被牽累,到時候怕是連郡王都沒得做了,得被牽累地一起被抓到京城軟禁,或是像周王的幾個兒子一樣,被徙往一些偏僻荒蠻之地。
所以朱濟燁沒有多少猶豫,就寫下了向建文帝告發的密奏,而且還主動說出了他所知的當初被私藏下沒有被處理的前朝玉璽,願意將其取出當作證據呈往京城,極盡所能地將朱濟熺往死裡整。
而那密信,自然就被王戈交到了朱濟熺的手中。
有建文帝兇猛削藩、逼死兩位藩王在前,又有這封朱濟燁親手寫下的密信、王戈的危言聳聽在後,自然由不得朱濟熺不膽戰心驚。
“王爺,您知道我們爲什麼會這時候到太原來麼?”王戈趁着朱濟熺的心神被那封信所震動,繼續趁熱打鐵地說道:“建文已經下令,要對剩下的八位塞王動手,不僅是王爺您!包括燕王、寧王、谷王、肅王在內的其他塞王,全部都要一次性削除,或直接找理由廢去番號,軟禁京師,或徙藩荒蠻之地,受到控制,剝奪護衛!王爺覺得,以您的‘罪名’,會是哪種下場?”
所謂的“塞王”,便是朱元璋將自己的九個兒子,安排在邊塞諸要地,鎮守大明邊疆,防備蒙元和諸外族。從東到西,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
按朱元璋的設想:“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這九位藩王,對拱衛大明的作用最大,所擁有的權勢自也是極大,就如燕王、晉王、寧王,不僅麾下的親衛數量是諸王最多,而且遇到緊急之時,還可以直接轄制屬境之內的兵馬,文武官員皆須聽令。
當然,建文帝登基後,欲要行削藩之策,各藩王的權力都已被極大限制,像塞王之一的代王,更是被直接削除。而其他八位擁有兵權的塞王,無疑便是建文帝要削藩的主要目標。
建文帝自然不可能一次性就對八位塞王動手,再腦殘也不至於如此魯莽,但此時已經如驚弓之鳥般的朱濟熺又如何知曉,看到那封朱濟燁的親筆手書後,他是真的以爲,建文帝已經要對晉藩下手了。
“你是說……皇上,也對四皇叔動手了?”朱濟熺過了半晌才反應過王戈的話來,驚問道。
王戈回道:“實不相瞞,在來此之前,幾個狗官受朝廷亂命,欲害燕王殿下性命,已被當場斬殺。燕王將會親自上京討個公道,誅殺進讒言令皇室親族相殘的奸臣,特命我等前來詢問,晉王可願同往?”
朱濟熺聽得一呆,雖然王戈這話說得頗爲委婉,但他還是可以聽出直接的意思來——建文帝要削燕王,而燕王已經反了?!
王戈觀察着晉王的表情,看他似還有猶豫,知道這傢伙一向膽子小,行事都愛以穩妥爲主,估計還在想着看朝廷風向行事,便又道:“我等入府之前,聽聞二王子已經往都司衙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