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指揮使?”
當王戈聽到這個頭銜的時候,其實並不感到很意外,這個由太祖朱元璋一手創立的軍、政情報收集機構,因爲在洪武年間負責了幾個牽涉上萬人的大案,而創下了赫赫兇名。不僅在明朝有名,在後世也因爲各種小說和影視劇爲人所知。建文帝繼位後,一度棄用了錦衣衛,讓這個兇名昭著的機構,幾乎變成了京城最被冷落的衙門。但可以想見的是,朱棣登基後,以他的行事風格,錦衣衛肯定又會重受重用。
相對來說,錦衣衛指揮使,這確實是一個最適合王戈特長的職位。
但王戈還是委婉地拒絕了:“錦衣衛的重心多在朝臣、官員上,而我則對江湖和市井民間更爲了解,就怕是……不好勝任。”
他其實之前就有考慮過這一點了,若是朱棣讓他負責錦衣衛該怎麼辦,當時考慮後的結果,就是想方設法地拒絕。當然,如果拒絕不掉也沒辦法,畢竟皇帝派下的差事,可不是你想幹就幹,想不幹就不幹的。
倒不是他對錦衣衛有什麼看法,而是他很清楚,在靖難成功,朱棣直接登基稱帝后,未來錦衣衛必然會有大量的工作,會放在處理建文前臣以及各種反對朱棣的聲音上面。到時候再掀起幾場和洪武年間三大案差不多的案子,他也不會有絲毫意外。
這是以朱棣的性格,以及他奪位的方式來決定的,幾乎不可避免。
但負責這樣的清洗,待到局勢穩定後,必然會成爲文官們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很清楚洪武末年,那些文官們對錦衣衛是什麼態度,而在解決掉需要解決的人後,錦衣衛又是什麼下場,負責過三大案的歷任錦衣衛指揮使的結局就可以看出來了。何況,王戈還知道,明朝的文官肯定是越來越強勢的,哪怕是朱棣,以後也是要仰仗這些人,王戈和文官集團敵對,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雖然現在王戈的功勞最大,有朱棣的支持,他想搞誰就搞誰,那些文官、特別是跟着建文帝的那羣文官在他面前和鵪鶉沒什麼區別。但等到事過境遷,局勢完全穩定後,朱棣需要靠這些個文官來治國,文官們掌握了中樞大權後,朱棣可就未必能夠穩穩將王戈庇護住了,總是有一個利益取捨的。
所以現在那看似風光,看似權勢無兩的位置,王戈並不想去坐。
道衍卻似乎也並不奇怪王戈的回答,亦沒有勸他接受,而是說道:“其實關於你的職務,陛下也有另一個想法。”
王戈沒有接話,做傾聽狀,等着他的下文。
但道衍卻又忽然轉了話題,說道:“既然你不想當這錦衣衛指揮使,那你覺得,誰來當最合適?”
王戈眨巴眨巴眼,想了想,故作沉思地說道:“若陛下打算重用錦衣衛,那這位置自然極爲重要,只要忠心於陛下,瞭解京中情況、清楚朝臣關係的,應該就可以擔當此任……想來陛下和大師心中,已有合適的人選,不是屬下可以隨意置評的……”
“少東拉西扯,你就直接給我個人選!”道衍卻是不等他說完,直接打斷道。
王戈沒有猶豫,直接說道:“現任北鎮撫司鎮撫使樑啓鳴可擔此任。”
若論功績和地位,和王戈關係好的人,比如尹少亭,比如以前在無名山谷中的同伴錢衡、沈平,都一樣有資格入主錦衣衛,他們在靖難之役中立下的功勞亦是不小,沈平甚至也積功封了伯。
但考慮到這個位置現在坐上去,未來可能要當替死鬼,所以王戈自然也不會把自己的好友兄弟推上去。若是讓他來選,樑啓鳴這個兩面三刀的牆頭草,那自然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而且這人熱心功名,也比較好控制。
道衍似笑非笑地看了王戈一眼,沒有就他提出的這個人選多說什麼,而是接着之前的話題,說道:“因之前韃靼密探、蒙元高手肆虐京中,造成極大的破壞,陛下欲建緝事廠,專門針對敵國密探滲透、追緝反賊行蹤、查察謀逆不軌事。陛下欲令你來負責此事,你可願意?”
針對帝國密探、反賊謀逆,這些的話,其實有些也是和錦衣衛的職能相重疊。但是一個新的機構,又是以“蒙元密探肆虐京中”的名頭建立起來,針對的是蒙元韃靼,而不像錦衣衛之前就已有惡名,相對來說肯定不會像錦衣衛指揮使那麼拉仇恨。
不過王戈很清楚,道衍說的那個“之前韃靼密探、蒙元高手肆虐京中”,說的是郭揚、歐陽兩名大內宗師和張訣等三名宗師之間的生死大戰,雖然對外的解釋是在捉拿蒙元高手,但是王戈知道,實際是在捉拿建文帝。
這個緝事廠的作用,恐怕並不只是針對蒙元密探這麼簡單,“查察謀逆不軌事”這一條很容易就可以衍生出身多的職能。你貪贓枉法,也可以說你欲行不軌,你私結黨羽、作奸犯科,亦能說你謀逆不臣。而且以查探、捉拿蒙元密探的藉口,亦可以將職權進一步擴展,一切都只看皇帝要給你多大的權力而已。
不過……王戈注意到了這個機構的名字,“緝事廠”?“廠”?
廠這個字,在王戈前世所生活的年代,一般都指工廠這種用來製造生產生活資料的地方,但在這個時代,則指山石崖巖之下可住人的空間。用廠來指代一個機構的名字,同樣很少見。
但在後世,所有人都知道,明朝有個以廠爲命名的機構,可是赫赫有名——那就是東廠!
東廠的全稱叫什麼來着?東緝事廠?!
王戈有些懵逼:朱棣和道衍,讓他統領東廠?問題是東廠不都是太監管的麼?他可清楚記得,後世一大堆武俠類影視劇裡,那些個來自東廠的大反派,被稱作“廠公”、“廠督”的,可全是太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