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速決

永寧宮乃是東六宮之一,永樂洪熙年間素來是高等嬪妃所住,如今住在這裡的便是孫貴妃。二進院子朝南的正門名曰永寧門,前院正殿是永寧宮。正殿五間,前接抱廈三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獸形檐角,檐下五彩斗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正堂的正中懸着當今皇帝朱瞻基的御書金漆匾,題曰“恭肅德懿”。

東西配殿各三間,也全都是朱瞻基親自題詞,東曰明性堂,西曰靜心居,卻是和東西六宮常用的貞順婉寧等字大不相同。如今這位皇帝坐在明性堂中緊挨雙交四菱花扇窗的椅子上,一面笑呵呵地逗弄着自己唯一的女兒,一面端詳着孫貴妃展示給自己瞧的刺繡。

“你這手藝真是越發精巧了。”

比起木頭人似的胡皇后,孫貴妃素來最會撒嬌扮癡,此時便輕輕哼了一聲:“皇上慣會說好話哄人,前日妾把那幅繡好的帕子送給太后,太后卻什麼都沒說,還是用的平日那一塊,倒是皇后打的扇絡子見着用了。妾的手藝尋常得很,哪裡比得上皇后。”

瞧見心上人那委委屈屈的表情,朱瞻基哪裡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卻沒法子勸說什麼,只能岔開話題。好在孫貴妃也不癡纏,很快便笑吟吟地說起了別的,他的心情自然而然好了起來,又許諾晚上留在這兒過夜。得了這樣的準信,哪怕是孫貴妃素來便是寵冠六宮,心中也歡喜得緊,立時說御膳房的晚膳不過虛應故事,自己親自去備辦宵夜,留下女兒就去了。

她這麼一走,朱瞻基的眼睛雖說看着腳旁咿咿呀呀的女兒,心裡卻不禁想起了母親張太后對孫貴妃那種冷冷淡淡的態度。按理說孫貴妃年少入宮,又是他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親自送進來的,一直養在張太后身邊,可如今張太后愣是親近之後才入宮的胡皇后。只是這些事情縱使他這個皇帝也不好說什麼做什麼,唯有平日待孫貴妃更好而已。

小公主如今已經兩歲,聽她奶聲奶氣地叫着父皇,朱瞻基自是心頭高興,便笑嘻嘻地拿着桌上果盤中那些鮮豔的糕點,正逗得開心的時候,他忽然瞧見王瑾鬼鬼祟祟地站在門口,遂隨手把那塊紅豆糕遞給了一旁的乳母,命其好生看着小公主,這才站起身來。

到了門口,看見王瑾忙不迭地行禮,他就沒好氣地擺了擺手,又問道:“你送英國公去了那麼久,可是他說了什麼?抑或是給了你什麼好處打聽消息?”

“是,英國公確實囑託了小的一件事,不過這好處卻是不曾有。英國公爲人方正嚴肅,哪裡屑於做拿小恩小惠收買人這種勾當。”王瑾膝蓋沒着地就看到朱瞻基叫起的手勢,自然順勢站起身來,又賠笑把張輔的囑託複述了一遍,這才說道,“說實話,小的那會兒又疑惑又納悶,英國公素來不是貪得無厭的人,張信能當兵部侍郎已經是額外加恩,他怎麼就會隨隨便便再請恩典,這世襲豈是那麼容易的?”

“怪不得皇爺爺在世的時候最信賴他,父皇也褒獎他雖爲武臣,知禮過六卿,他能多年穩居高位,這不驕不躁便是一條,那些文官真該好好學一學。”

朱瞻基此時已經明白了過來,卻也沒有向王瑾點透,感慨了一番便吩咐道:“你去兵部傳旨,召兵部侍郎張信到乾清宮,朕要見一見他,看看英國公這‘煞費苦心’舉薦的人究竟如何。”

張信從前當工部侍郎的時候隨班遠遠見過時任皇太孫的朱瞻基數次,但之後又是貶謫又是丁憂,便一直遊離在朝廷中樞之外,就是此次起復,也還沒有單獨面見天子的機會。因此,這會兒跟着前頭引路的王瑾來到這乾清宮,他只覺得心頭說不出的激動,等王瑾若有若無地暗示先頭英國公見駕時已經舉薦過他,他更是感到一顆心跳得飛快。

多年蹉跎,他總算是等到了撥雲見日的這一天!

“朕從呂震之請任卿爲兵部尚書,那時候倒沒想到卿便是英國公的從弟。”端詳着張信,朱瞻基覺着對方和張越有幾分相像,便和顏悅色地說道,“張家是將門世家,上上下下對用兵之旨都深有見地,就連張越年紀輕輕,在兵部也是屢建奇功。如今你任兵部侍郎,朕倒是要問問你,對於眼下的軍情可有什麼建言?”

張信自打就任之後,就對兵部事務狠狠下了一番氣力瞭解,而自從兵部尚書李慶調任南京,覬覦尚書之位的他更是花了好些天的工夫整理心中所思所得,此時皇帝開腔發問,他便把精心準備的話有條有理一樁樁一件件說了出來。

因之前朱高熾即位之後便是暫緩用兵、暫停下西洋、罷諸道金銀課等等,他自覺朱瞻基雖開海禁,其餘事務卻也應當沿襲之前那一套。再加上北邊瓦剌韃靼稱臣納貢很是恭順,而黃福前往安南之後,那邊也漸漸恢復平靜,他自然是力主削減南北備邊兵員,屯重兵於京師,又指出陽武伯張攸鎮守交趾已經有四五年了,也到了輪換的時候。

朱瞻基聽着聽着,心裡漸漸有些不以爲然。他和父親朱高熾的想法不同,朱高熾覺得永樂年間南北連番大戰,如今應該罷兵不用以求休養生息,同時也能漸漸削除那些勳貴的兵權和影響力。但他曾經跟朱棣出塞,深知北邊的蒙古乃是狼子野心,長時間不打不但會任其做大,就是邊疆守備兵力也會逐漸弱化。祖父朱棣第三次北征的時候,將兵就已經削弱太多了。

而張越臨走前,給他上兵事十條時,更是清清楚楚地指出,交趾鎮守總兵絕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換,交趾布政司的官員也不可輕易調動——不但如此,朝廷還需優撫。交趾孤懸西南,之前曾經多年不從王化,好容易用一員將領以及一批官員使得上下民心歸附,動輒換人便意味着政策大變,之前的局面很可能毀於一旦。

等到聽完這長篇大論,朱瞻基心想張輔究竟是老謀深算,當即便笑道:“張卿果然是家學淵源,若是文官都能如卿這般肯下功夫精研武事,何愁天下不寧?來人,取冠服來。”

張信看到兩個小太監捧着東西從一邊的門進來,也來不及細看,慌忙拜伏謝恩。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竟是感覺到有人走到他的面前,輕輕摘下他的烏紗帽,隨即換上了另一樣東西。心中疑惑的他擡起頭來,卻看見面前除了皇帝之外,那兩個低眉順眼的小太監捧着的赫然是一套繡着虎豹紋的衣裳冠冕。一瞬間,他只覺得腦袋一片空白。

“既是將門世家,朕便破個例!改卿武職,授錦衣衛指揮同知,世襲指揮僉事。朕知道你的長子如今已經是翰林庶吉士,也是年少英才,這世襲軍職是用不着了,這世襲指揮僉事讓你另一個兒子承襲就好!張家三代忠勇,你不要辜負了朕的一番期望。”

廣州和京城一南一北相隔數千裡,便是快馬驛傳往往也要十餘日,因此朝廷的任何消息傳到這裡,往往也就變成過時的消息了。而天高皇帝遠,與雲貴之間又隔了一個廣西,其中還有屢屢叛亂的大藤峽,於是交趾軍糧也很少從這兒徵發,廣東百姓從商從農安居樂業。於是,張越上任伊始,拿着了這麼一樁大案子,卻沒有借題發揮的意思,反倒是把帶來的那些小廝隨從都派了下去了解四鄉農耕,又派人到黃埔鎮所在的碼頭上了解往來商船的情形。

他對那案子擺出了一幅袖手不理的態度,理問所的幾個屬官反而是犯了難。主官雖不問,可人是他命人拿回來的,自然不能矇混過去;可布政司的參政參議有好幾個常常派人查問情況,更有人直接關說人情,這讓他們實在是招架不住。這拐賣與否倒是不好說,可將本國人口賣與他國,從洪武年間便是一條禁令,單單咬住這一條,那徐大牙便是不死也得脫層皮。

眼看左右逢源的結果便是兩面不討好,從六品的理問熊浩急得嘴角生出了一溜水泡,吃飯喝水都是生疼。和副理問以及負責案卷的幾個書吏反反覆覆商量了好幾次,他終於決定直接去見張越一回,把明細情形一一報上,到時候上頭怎麼說他怎麼處置。

此時,他在正堂中把一應案卷都交了上去,簡短彙報了情形,隨即便正襟危坐再不吭聲,眼角餘光卻在瞄着上頭剛剛換上去的牌匾。昔日的宣德兩個字如今變成了宣仁,一樣的黑漆金字,彷彿沒有什麼改變。不過,德和仁字意思相近,倘若這位新任藩臺真的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上上下下的人才能真正安心。想歸這麼想,他偷覷張越的目光卻仍滿是忐忑。

“徐大牙供認確實曾貨賣男女百餘人給番使和番商?”

“是。”

“該名女子情繫拐賣查無實證?”

“是……”

“之所以查無實證,是因爲該名女子堅決不肯吐露姓氏名諱?”

眼見張越一面翻案卷一面提問,不一會兒就問到了最關鍵的一條,熊浩不禁扭動了一下身子,讓自己坐得更筆直些,隨即低下頭說:“因此女乃是苦主,屬下不好動粗逼問,所以實在問不出她的真實名諱。聽說話口氣,察舉止做派,極像是正經人家出來的,興許有可能是怕泄露名姓,到時候遭鄉鄰恥笑,所以屬下不敢輕舉妄動污人清白。”

“好,很好。”看到熊浩聽了這三個字,反而更加忐忑不安,張越不禁啞然失笑,心想自己當初面對朱棣的時候小心翼翼察言觀色,如今這些下屬面對自己的時候也同樣如此。信念一轉,他便笑道,“掌刑名者,就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都像你這般,則百姓何患酷吏?此事便用私將人口出境罪辦理,還了那名女子身契就是。”

聽明白這確實是誇獎,熊浩這才鬆了一口大氣,待到領悟了張越只就事論事,並無株連擴大的打算,他更是喜上眉梢,知道如今對布政司的其他官員也都能交待了。一一答應了一聲,又變着法子逢迎了張越一番,他這才上前抱起厚厚一沓案卷,躬身退出了大堂。

“宣仁……這一回殺雞儆猴也就夠了,畢竟是查無實證。要是再像從前那樣走到哪裡,哪裡就落下遍地人頭,我這名聲恐怕就要真要被人用來止小兒夜啼了。”

張越望着那自己親筆所題的匾額,喃喃自語了一句,隨即不耐地伸手拉了拉衣領。雖說已經到了小半個月,但他還是極其不習慣這裡悶熱潮溼的天氣。他生來畏熱喜寒,最怕的就是大伏天,可如今這種時節,他只是端坐着說了一會兒話,後背心就完全溼透了,這一年到頭多半是如此,他可怎麼過日子?之前來廣州時他完全忘記了這裡的酷熱,如今可有得受了。

理問所衙署就在布政司衙門的左邊,前廳有左右夾室各一間,後頭菜是三間正堂,乃是理問退省之地,兩旁走廊的數間屋子則是用來貯存案卷。雖說林林總總的屋子也有一二十間,但由於久經時日,如今的樑柱等等都已經頗爲陳舊,傢俱擺設更是不成樣子。相形之下,理問所後頭的監獄則是顯得更爲破敗,熊浩只在門口站了一站,便再也不願意跨進去。

這事情不論交給本地的縣衙還是府衙都可以辦好,但就是因爲張越親自交代,他不得不親自出馬,如今那個徐大牙就關在這女牢裡頭。自來能下在這兒的都是重犯要犯,大牢裡頭的犯人從來就不下百人,每年至少都有十幾個庾死獄中,那股臭腐蒸溼之氣自然是非同小可。此時此刻,他琢磨了一下張越的態度,便對門口的獄卒吩咐把原告被告提上正堂。這些天他爲了安那徐大牙之心,很是敷衍了她一番,如今卻得快刀斬亂麻。

“按大明律,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疋、紬絹、絲綿、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擔馱載之人,減一等。貨物船車併入官。於內以十分爲率,三分付告人充賞。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犯婦徐大牙私將人口出境,按律處絞刑。”

在大牢中一關就是十餘日,又是理問所中的大牢,徐大牙自然不用說便是滿臉頹色。此時被人架着跪在大堂上,她不禁雙腿發軟,戰戰兢兢連上頭的問話都聽不分明。當聽到熊浩冷冰冰的那番判詞時,她更是兩眼一黑,暈了過去。而熊浩卻是瞧都不瞧她一眼,見九娘默默跪在一邊,他就沉聲說道:“民女九娘告徐大牙拐賣,查無實證,發還身契聽其自便。”

第445章 過分的遷怒第913章 金枝玉葉第510章 天寒地凍人心浮動第152章 天子之喜怒第622章 千人千面,慈者慈心第504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408章 趁機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8章 小小族學龍蛇多第367章 心機深沉第841章 奉旨教訓第287章 皇帝翻臉如變天第377章 郎舅和甥舅第415章 冷麪熱心第707章 速決第440章 雙姝會第614章 箭!打!第313章 父子之間的信賴第216章 驚聞第4章 人爭一口氣第339章 江南好第695章 該殺就殺該撫就撫,不用手軟第711章 龍舟疾,驚變起第217章 富貴也需穩中求第155章 時焉?命焉?第258章 冷與熱第682章 身爲人子第436章 不聽岳父言,誤事在眼前?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第56章 抵達南京第630章 迎來送往第326章 驚變第778章 將門隱憂第781章 錦被美人,香消玉殞第415章 冷麪熱心第57章 初入第一名門第522章 好人有好報第572章 一言決榮辱,一笑隔陰陽第435章 所謂樂極生悲第593章 射柳之戲,兵事之旨第631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412章 勿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第645章 憂喜參半第180章 想看笑話?沒門!第565章 黑吃黑?第394章 就這點小樣還想謀反第392章 火藥桶旁邊的活春宮第194章 鳴鏑示警第801章 制無可制第329章 上陣父子兵第916章 世事多有不足第555章 雞鳴驛中的殺機第780章 東風壓西風,西風不願鬆第99章 攔駕和擋駕第257章 興衰榮辱第726章 人命關天第268章 最毒是人心第727章 育人第289章 準翁婿的再見第885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367章 心機深沉第264章 立場第771章 只悔少輕狂,不悔離家遠第806章 積憤,射藝第630章 迎來送往第6章 學堂首日第422章 大雨中的午門激辯第478章 敵襲和第一場雪第91章 兄弟各有途第421章 不是姊妹勝姊妹,只羨鴛鴦不羨仙第174章 燙手的山芋甩不脫第586章 世家名門第3章 難糊弄的老太太第841章 奉旨教訓第728章 兩頭收線第212章 衝着升官,一丁點風險算得了什麼第568章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第31章 兄弟姐妹齊匯聚第856章 好人惡人,幕後黑手第116章 晴天霹靂之後的五雷轟頂第265章 管閒事,說祖母第14章 貴客盈門第621章 虜中軍報第453章 吃硬不吃軟第254章 哪怕是爲了終生大事第375章 氣定神閒vs來勢洶洶第585章 意料之外的相遇第561章 喜氣,啞謎第891章 軍戶第903章 大明軍校第742章 賢父請外援,深夜搗黃龍第751章 清白和問心無愧第166章 接風,鴻門第44章 粗中有細的二伯父第94章 桃花林中的紛爭第725章 教子第346章 各自奔走的兄弟們第419章 皇太孫義託小郡主第29章 人心叵測第385章 何苦來由
第445章 過分的遷怒第913章 金枝玉葉第510章 天寒地凍人心浮動第152章 天子之喜怒第622章 千人千面,慈者慈心第504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408章 趁機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8章 小小族學龍蛇多第367章 心機深沉第841章 奉旨教訓第287章 皇帝翻臉如變天第377章 郎舅和甥舅第415章 冷麪熱心第707章 速決第440章 雙姝會第614章 箭!打!第313章 父子之間的信賴第216章 驚聞第4章 人爭一口氣第339章 江南好第695章 該殺就殺該撫就撫,不用手軟第711章 龍舟疾,驚變起第217章 富貴也需穩中求第155章 時焉?命焉?第258章 冷與熱第682章 身爲人子第436章 不聽岳父言,誤事在眼前?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第56章 抵達南京第630章 迎來送往第326章 驚變第778章 將門隱憂第781章 錦被美人,香消玉殞第415章 冷麪熱心第57章 初入第一名門第522章 好人有好報第572章 一言決榮辱,一笑隔陰陽第435章 所謂樂極生悲第593章 射柳之戲,兵事之旨第631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412章 勿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第645章 憂喜參半第180章 想看笑話?沒門!第565章 黑吃黑?第394章 就這點小樣還想謀反第392章 火藥桶旁邊的活春宮第194章 鳴鏑示警第801章 制無可制第329章 上陣父子兵第916章 世事多有不足第555章 雞鳴驛中的殺機第780章 東風壓西風,西風不願鬆第99章 攔駕和擋駕第257章 興衰榮辱第726章 人命關天第268章 最毒是人心第727章 育人第289章 準翁婿的再見第885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367章 心機深沉第264章 立場第771章 只悔少輕狂,不悔離家遠第806章 積憤,射藝第630章 迎來送往第6章 學堂首日第422章 大雨中的午門激辯第478章 敵襲和第一場雪第91章 兄弟各有途第421章 不是姊妹勝姊妹,只羨鴛鴦不羨仙第174章 燙手的山芋甩不脫第586章 世家名門第3章 難糊弄的老太太第841章 奉旨教訓第728章 兩頭收線第212章 衝着升官,一丁點風險算得了什麼第568章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第31章 兄弟姐妹齊匯聚第856章 好人惡人,幕後黑手第116章 晴天霹靂之後的五雷轟頂第265章 管閒事,說祖母第14章 貴客盈門第621章 虜中軍報第453章 吃硬不吃軟第254章 哪怕是爲了終生大事第375章 氣定神閒vs來勢洶洶第585章 意料之外的相遇第561章 喜氣,啞謎第891章 軍戶第903章 大明軍校第742章 賢父請外援,深夜搗黃龍第751章 清白和問心無愧第166章 接風,鴻門第44章 粗中有細的二伯父第94章 桃花林中的紛爭第725章 教子第346章 各自奔走的兄弟們第419章 皇太孫義託小郡主第29章 人心叵測第385章 何苦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