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翻手爲雲

太史慈立在顯陽宮外,在左右西涼甲士好奇的目光

他不知宮室內的那個雄武身影究竟是聽多了荊軻刺秦還是頭腦壞掉,居然只是派個武將出宮把戰報與書信取走,便將自己撂在這外頭,被那些西涼人好似看玩物般盯着。

這些涼州蠻子是沒見過別的地方的人嗎?

越過重重宮牆,董卓看着燕北送來的書信皺了眉頭,派人叫來心眼多的女婿李儒與老實持重的主簿田儀。

“看看吧,護烏桓校尉燕北送來的。”董卓皺了皺塌鼻子,甕聲甕氣道:“這個張燕胃口不小,要做中郎將呢。”

田儀是長者,李儒要讓着他,待他看完纔將信件遞給李儒,對董卓拱手道:“董公,這不能準。燕北既已兵至鄴城下,即便兵力不足,您可再遣一下將共擊,封死太行八徑,則黑山必潰。何必去招降這般叛賊亂黨……何況這燕北寄來這麼一封信,心裡頭怕不單單是畏服董公,也要有些自己的心思吧。”

董卓緩緩頷,過了片刻覺得女婿也看完了,擡頭對李儒問道:“文優,你怎麼看?”

“田伯說的沒錯,燕北是個懂算計的。他寫這封書信,把大人您也想到裡頭去了。您看這句‘張燕之衆數逾百萬,跨州郡而行不軌,朝廷可擊潰而不可破。然其唯服董公聲威,欲挾百萬之衆歸附太尉’。”李儒晃頭眯眼,張手將書信按於案几之上,目光炯炯地對董卓說道:“他出這麼大力氣,連下冀州數郡,擊潰黑山數萬之軍,到這會兒拱手把功勞送給咱,非親非故的,他定有圖謀啊!”

“嗯……那依你們倆的意思,黑山請降,咱給他駁咯?”

田儀正要點頭,李儒便已拍手說道:“不能駁!”

“嗯?”

擡頭現董卓的目光,李儒的聲勢不由得便矮了三分,肩膀微聳,聲音便低了下去,“不是,大人,我的意思是您可以駁,啊,這天下有誰是您不能駁的嗎?沒有,對不對。但是黑山這個請求,別管燕北圖謀什麼,都是利大於弊啊!”

“怎麼說?”董卓不喜歡別人算計他的感覺,燕北這封信裡頭的言不由衷,讓他感到不快,此時聽到女婿的想法,皺眉問道:“怎麼個利大於弊?”

“一來是顯而易見,無論張燕是不是真心歸降,您一旦準了這請求,黑山賊就能在冀州消停兩年。兩年之後即便他們再鬧,您那時應當也完全掌控朝堂,一州之亂,翻不起風浪。”

董卓緩緩點頭,對他來說最近這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是最重要的,因爲他要做的是掌控朝堂的大事,不希望被任何人任何事來打擾。因而他眼前一亮,示意李儒繼續說下去。

“二來,就是燕北的圖謀。他想要咱給他全猜完,也無非就是個一石二鳥。有人說他是馬奴出身把主家殺了,有人說他是黃巾賊起家的逃兵,無論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幽州劉伯安招降他肯定是真的,他想交好張燕賣人情;再一個,就是他想向您示好,否則直接去劉伯安那請功就得了。給您示好求的什麼?無非是加官進爵,一介草寇能有什麼宏願,給他封官,那還不就是您一句話的事兒?小人物……翻不起風浪。”

董卓不置可否,十幾年前他也是個小人物,不過袁氏公府門下吏而已,誰能想到如今朝堂便輪到他做主了?不過李儒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他擡手道:“接着說,還有麼?”

“還有便是第三,大人您如今最需要的就是朝野間的聲威,如今方纔廢了弘農王又鳩殺何後,朝野之間對您的作爲是頗有微辭,此時張燕這份請降意味着什麼?那是董公威風可定冀州,十萬黑山一朝解甲,朝堂上的士大夫還有什麼可說的?您又是給陳蕃、竇武平反,又是大用黨人,爲的還不就是這些?這麼一份降書,唾手可得!”

董卓被說動了,朝廷,朝廷是他眼下最關心的事情。如果這份降書的作用真像李儒說的這麼重要,足可堵住滿朝士大夫的口,就是給燕北立地封侯他都願意。

“您先別急,還有第四。”李儒臉上帶着蔫兒壞的笑意,向董卓湊近了兩步以手背拍手心道:“如今兩個袁家子一個往南一個往北,我們治不住他們,可有人能制住。渤海郡的袁紹出去了可是無人管束……您今天表了張燕中郎將,等到明年遣人一封書信,就能讓黑山直奔渤海殺袁紹。”

帶着陰險與不屑的笑意,李儒寒聲道:“非是袁家子不能殺,而是殺了髒手,大人您覺得,黑山賊寇……怕髒手嗎?”

這話,說在董卓的心坎兒上了!

全天下他誰也不擔心,唯獨擔心袁紹和袁術這兩個袁氏狗崽子。眼下朝廷裡放出去的人太多了,又大多是袁氏的門生故吏,真出個三長兩短的鬧勤王……誰心裡不慌啊!

如果能假黑山賊之手殺了袁紹,董卓心裡是無限快意的。

“你說的不錯,不錯!”董卓剛起身長笑一聲,撲騰又一屁股坐回榻上,對李儒問道:“文優啊,袁紹能讓黑山賊和韓馥去制他,那南陽的袁術,你有辦法麼?”

“嘿喲我的大人啊,既然您能讓在朝廷不受重用的韓馥去盯着袁紹,怎麼就不能再找個人去盯着袁術呢?等過了今年,把跟咱說不上話的王睿調到別處,換個人去做荊州刺史,什麼都有了!”

董卓白了李儒一眼,氣道:“你說的容易,像韓文節那種在朝廷裡當個千石官兒,專管監察百官一當就是快十年手裡頭還沒點權力的那麼好找啊!好找你給老夫找一個出來!”

韓馥調任冀州牧之前做的是御史中丞,掌管檢查之職的屬官。

“這有何難?北軍中候劉景升!他還沒到千石,在這個六百石官職上待了五年沒動過。”李儒這段時間將朝廷裡百官摸個通透,說人名兒過往是信手拈來,拍手說道:“他不監察百官,專門監察洛陽北軍的。漢室宗親的身份也不算差,總不至於和袁公路走到一起去,只要您不反皇帝,劉氏的人肯定不會反您。後面幾個月您對他善待點兒,這會兒有袁隗在洛陽,兩個袁家子翻不起浪來,等明年中把王睿一調,劉景升上任荊州刺史,他能不對您感恩戴德?就算不願意跟袁術做對,總不能看着他在自己眼皮子地下招兵買馬吧?”

“喲,你這麼一說,這事成了?”

“可不它就成了!”李儒是越說越興奮,被董卓這麼一誇更是鬥志昂揚,鼓掌笑道:“實在不行明年節生性膽小卻好鬥,讓他當冀州牧是最好;黑山賊萬一跟袁紹勾結上,一個韓文節不一定是袁紹的對手,但如果再加上個燕北就不一樣了!”

“燕北……他是護烏桓校尉,也就這一次吧,回去他就管不着冀州的事了。”這話是田儀說的,皺眉道:“何況燕北是劉伯安的人,眼下劉伯安對您還是認同的,一下把他心腹大將抽了,不好吧?”

董卓還沒說話,李儒都快跳起來了,“什麼叫咱抽他心腹大將,人家燕北掃平了冀州黑山賊,那是立了大功的,朝廷能這麼賞罰不明還讓人家護烏桓去啊?等幽州劉伯安給他請功,讓他當河間相,守着袁紹的渤海郡。再暗地裡許諾,只要幫着黑山弄死袁紹就再加官進爵嘛!”

“不妥不妥,不能讓武人去做太守,老夫就是……”董卓沒說完,他就是在河東當太守閒出來的心裡頭長草才琢磨進洛陽奪權,一口咬定道:“再升讓他當將軍,不能讓他當太守!”

李儒白了董卓一眼,他當然知曉董卓想說沒說完的是什麼,在河東政務全丟給自己這個女婿了,什麼事他都一清二楚,當即順着董卓說道:“那也行,反正度遼將軍賈琮剛死。那等劉伯安給他表功了就給他升爲度遼將軍,雖是雜號卻職權不小,讓他管着鮮卑、烏桓、南匈奴的外事,領着度遼營、漁陽營、黎陽營三部,反正那三部兵馬如今早廢了,黎陽在冀州、漁陽在幽州、度遼在幷州,他什麼事都能管了。”

“度遼將軍這個職位倒是挺適合他,但權力太大。”董卓擺着手,他有些肉疼,“老夫擔心今後又有個這樣的將軍在北方,再加上奮武將軍公孫瓚,他們兩個要是一塊反了……不妥,不妥,還要從長計議。”

李儒點頭,度遼將軍這個東西用好了就是董卓鉗制北方的一把利劍,用不好可就壞事了。黎陽營離司隸統共就隔了一條河,何況燕北現在手裡兵就夠多的,要是不夠忠心,那可就適得其反了。

倒是一旁的田儀拱手說道:“封官進爵屬下插不上嘴,但御使燕北,在下可爲董公謀事。”

“你且說來聽聽。”

田儀攏着鬍鬚說道:“盧植方纔告罪回鄉,董公不是要派人劫殺他麼?這件事交給燕北去做吧,派親信隨燕北的長史一道回冀州……若他搜捕盧植,哪怕沒抓着,也必將得罪海內士人,無法再與袁紹聯手。若他拒絕或是陰奉陽違,您不但不必給他加官,連護烏桓校尉找由頭一併免了便是。不用當什麼河間相,在下看來,交州刺史部的合浦太守,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哈哈!”李儒撲哧笑出聲來,對此極爲認同,對田儀拱手奉承道:“田伯說的正是,料想燕北身骨強健,是扛得住南越瘴氣的,到時說不準還會從朱崖釣上幾條大魚!”

——

合浦郡,屬交州刺史部。在今海南島及廣東湛江一帶。8

第二百七十一章 睚眥必報第二十六章 邊境得勝第七十七章 疲兵之策第十九章 應當應份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第四十章 野性難馴第六十二章 幹他孃的第五十七章 九天九地第三十七章 劍指黑山第六十五章 出營挑戰第四十七章 徒增氣勢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德勿憂第二百五十六章 響鼻第四十八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四十一章 譙縣之戰 四第一章 中平四年第二十九章 指日可待第十四章 值得慶賀第二十八章 天大喜事第八十九章 故漢官儀第九十四章 黑雲壓城第九十五章 抄掠各地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一百零四章 遺禍兒孫第二百七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二章 孫文臺死第九十六章 橫掃六州第八十三章 酒癡徐邈第六十四章 唯死而已第一百一四章 不是伯圭第十五章 惡性循環第十五章 一條活路第三十四章 太學通議第二十章 並立於世第一百零七章 南渡預感第十九章 應當應份第二百七十三章 三封戰報第八十四章 密雲不雨第六十九章 馬鞍雙蹬第二十六章 合圍之勢第九十六章 黑山之亂第九十章 蟄伏於野第一百四十五章 滔天巨浪第五十四章 破軍之策第十五章 生而有命第十九章 但求心安第二百三十二章 升帳議事第二十一章 分官認主第三十九章 佈下城防第八十三章 二虎相鬥第五十六章 麴氏復興第八十二章 皇帝詔命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一百七十三章 位及至尊第一百八十九章 校尉部第一百一十六章 事真事假第五十一章 遼東往事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一百零四章 龍蛇蟄地第五十九章 俱爲浮萍第六十九章 熊熊烈火第二百二十四章 地道第二十章 聲東擊西第六十六章 帶什麼兵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三百三十一章 草料錢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二百一十一章 次室亭之戰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一百四十七章 一個不留第七章 拜見大司馬第七十九章 中平六年第二十一章 分官認主第三十章 邴原泣學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第三十八章 長安兵亂第二百一十九章 好世道第二百四十二章 傷寒第二百二十五章 廣陵第二十八章 汶土山之戰第十四章 活在路上第三百三十四章 跳起來第七章 烏丸平叛第二十九章 甄府詳談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三十四章 太學通議第三十五章 大逆不道第四十章 野性難馴第四十六章 意外破局第二十三章 屯田之法第五章 明珠蒙塵第三十七章 金樽與共第十章 酸棗會盟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第二百九十五章 漢鬼第七十三章 人仰馬翻第一百零六章 鐵鄔改建第二十章 斥候受困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營
第二百七十一章 睚眥必報第二十六章 邊境得勝第七十七章 疲兵之策第十九章 應當應份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第四十章 野性難馴第六十二章 幹他孃的第五十七章 九天九地第三十七章 劍指黑山第六十五章 出營挑戰第四十七章 徒增氣勢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德勿憂第二百五十六章 響鼻第四十八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四十一章 譙縣之戰 四第一章 中平四年第二十九章 指日可待第十四章 值得慶賀第二十八章 天大喜事第八十九章 故漢官儀第九十四章 黑雲壓城第九十五章 抄掠各地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一百零四章 遺禍兒孫第二百七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二章 孫文臺死第九十六章 橫掃六州第八十三章 酒癡徐邈第六十四章 唯死而已第一百一四章 不是伯圭第十五章 惡性循環第十五章 一條活路第三十四章 太學通議第二十章 並立於世第一百零七章 南渡預感第十九章 應當應份第二百七十三章 三封戰報第八十四章 密雲不雨第六十九章 馬鞍雙蹬第二十六章 合圍之勢第九十六章 黑山之亂第九十章 蟄伏於野第一百四十五章 滔天巨浪第五十四章 破軍之策第十五章 生而有命第十九章 但求心安第二百三十二章 升帳議事第二十一章 分官認主第三十九章 佈下城防第八十三章 二虎相鬥第五十六章 麴氏復興第八十二章 皇帝詔命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一百七十三章 位及至尊第一百八十九章 校尉部第一百一十六章 事真事假第五十一章 遼東往事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一百零四章 龍蛇蟄地第五十九章 俱爲浮萍第六十九章 熊熊烈火第二百二十四章 地道第二十章 聲東擊西第六十六章 帶什麼兵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三百三十一章 草料錢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二百一十一章 次室亭之戰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一百四十七章 一個不留第七章 拜見大司馬第七十九章 中平六年第二十一章 分官認主第三十章 邴原泣學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第三十八章 長安兵亂第二百一十九章 好世道第二百四十二章 傷寒第二百二十五章 廣陵第二十八章 汶土山之戰第十四章 活在路上第三百三十四章 跳起來第七章 烏丸平叛第二十九章 甄府詳談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三十四章 太學通議第三十五章 大逆不道第四十章 野性難馴第四十六章 意外破局第二十三章 屯田之法第五章 明珠蒙塵第三十七章 金樽與共第十章 酸棗會盟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第二百九十五章 漢鬼第七十三章 人仰馬翻第一百零六章 鐵鄔改建第二十章 斥候受困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