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三代之治

如果以追風船千里急遞,消息從東京傳到南京一般要三天,蕭勝和李克載收到消息是九月二十日,也就是說,此事發生在十六日或十七日。

準確時間是十六日,地點是東京金山衛行宮。

未央宮還未完工,皇帝拖家帶口幾百號人只能在金山衛行宮暫住,但即便是暫住,皇室學堂也都搬了過來,教學不停。皇子公主,連帶一些勳舊和英烈子弟們,從四歲到十二歲,都要在學堂裡學習。

段宏時身爲皇室學堂的山長,年過八旬,依舊堅持三日視事,五日開席上大課。老頭接連完成《南明史》、重修《明史》和《宋史》等鴻篇鉅著,本該賦閒,卻主動擔起了這個職事。

這一日,段宏時拄着柺杖,在學堂開講“三代之治”一題。對學生們來說,這題目顯然太大。可段老頭有段老頭的教法,大一些的留個印象,太小的聽個熱鬧就好。

“話說盤古開天,女媧造人……”

一通神話講得學生們抓耳撓腮,但這只是開始。

“上古初時,人們茹毛飲血,一大家子,男女老幼,終日都得爲飽腹奔波。男的射鹿,女的抓兔,老的抓魚,小的麼……就像你們這樣的,摘果子,掏鳥蛋,揀螃蟹,什麼都幹,嗯,那時這些事可不是玩,而是爲飽肚子。”

“那時可沒車馬和鋼鐵,四周都是猛獸,一個人活不下去,甚至一爹一媽的小家都活不下去。只有一大家子幾十上百號人一起過日子,才能讓沒力氣找食的婦孺老弱活下來。沒你們這些小輩,一大家子就要絕後,沒老人就服不了衆,也識不得天候水土,甚至都不知道哪些蘑菇能吃。所以啊,那時大家都是不分彼此的。”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說,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上古時代,這都不是德,是非此不活之法。”

“咳咳……說遠了,那時先人都是尋水草豐茂,林淺害少之地求生。一旦漁獵盡了,就得另外找地方,就跟禽獸沒什麼兩樣。這麼過了不知道幾千年,有巢氏、燧人氏等聖人出,教會先人造屋、生火,而後神農植五穀,人們漸漸尋着適合耕種的地方定居下來,這時纔算是跟禽獸分出了不同。”

“可那時沒有牛馬鐵犁,也還不太懂耕種之法,一畝地產不了多少糧食,便是一家子上陣耕種,飽腹之外,也沒有多少剩餘。先人們還是不得不一大家子聚在一起,不分你的田還是我的田,大家一塊幹,收成一塊分。”

“這時人還是比漁獵時候多了,多少?唔……也許就行宮裡這麼多人,大家日日都能見到的。也沒什麼皇帝王爺,沒高低貴賤,當家人一定是這些人裡最有威望,大家最服氣的。他不需要訂什麼法令,也不需要跟班打手,他想要辦一件事,就只能招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讓大家都點頭贊同了,才能成事。聖賢們說先人之王賢良,就是這個原因啊。他能聽到每一個人的意見,他得跟每一個人商量,他的決定要讓大家都滿意,所以他必須賢良。”

“每一代人都會留下智慧,積攢出經驗,造出省時省力的工具。代代人傳下來,地裡的莊稼越產越多,一個人可以養活兩個人甚至更多了,這時一個大家開始分成很多小家,有父母,有老人,有你們這樣的小傢伙。婦孺老弱不必再靠所有人養活,爹媽就能養活祖父母和你們。”

“糧食夠吃了,人也漸漸多了起來,周圍能耕種的地方就不夠了。所以就從一大家子裡分出了一部分人,去另外的地方過活。若干年下來,一大家子散成了無數分支,因爲時間隔得太久,很多分支都改了習俗,變了言語,相互不認識了,但大家都是同一個祖先。”

“離得近的,相互認識的,是不是就像鄰居一樣,埋頭過自己的日子呢?不是的,你們都讀過《聖經》,知道最初靠着黃河水的灌溉,才養活了先人。可黃河年年都要氾濫,時不時還要掀起滅頂洪水,氣候也不是一直風調雨順,有大雨,有旱災。”

“先人們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智慧,也不是毫無應對之力,修河堤,挖溝渠,建倉儲,施救濟,總能活下去。但靠行宮裡這麼點人,可辦不了這些大事,所以聚族而居的一家家先人,也都聯合了起來,他們推舉共主,帶着大家一起解決這些大問題。”

“當然嘍,那時人也多了,陌生族羣之間互有敵意,爭奪水源、土地和人口的事也常常發生,大家聯合起來,也可以共同抵禦外敵。”

“推選出來的王者要帶着大家跟草莽鬥,跟天時鬥,跟外敵鬥,還要平衡內部各族羣的紛爭,不讓聯合起來的力量瓦解和削弱。他依然得跟一個族羣的族長一樣,去傾聽大家的意見,跟儘可能多的人商量,他的決議也得讓大家都服氣。但他卻必須藉助幫手,才能做到這些事,而這些助手也必須是大家都讚揚的有德之人,那時就是君賢臣良啊。”

說到這,段老頭掃視着小傢伙們,笑道:“這其實就是三代之治,君賢臣良,人人皆聖,讀書人說得玄而又玄的先人之世,就是這麼簡單。三代大同,並不是道德昌明,而是物寡力弱,難有人私,大家只能一心爲公,這樣才能活下去。我們如今追憶三代之治,是飲水思源,不敢忘本,但不等於要回到三代,也不可能再回到三代。就像老夫我,也曾是你們這般年紀,老夫只能越來越老,怎麼可能長回去呢?”

這話引得小傢伙們一陣笑聲,紛紛想象老夫子年少時是個什麼樣。

接着段宏時就講到了後三代,英華天道思想之下的真理派史學將三代分爲前後兩個三代,前三代是上古先人時代,後三代則是夏商周。聖賢書動輒所云的三代之治被盡數推到難以考證的前三代,這樣舊儒就難以把三代之治替換爲夏商周的“禮樂正統”,由此爭奪史學話語權,這也是提防舊儒借天廟地位和《聖經》影響力捲土重來,以教入政。

“後三代有兩點最大不同,先說說王者傳承。前三代王者都是推選,以禪讓傳承,誰賢誰得位。到了後三代,則是以血脈繼承。《聖經》裡說得簡單,夏啓承大禹之位,變禪讓爲世襲。爲什麼會這麼變呢?天廟祭祀們說,這是聖人之世終結,凡人之世到來。以道德言,這是沒錯的,可以真理來看,此變就非道德可概論的了。”

“後三代農稼精進,人口繁衍,事情越來越多,王者手裡掌握的權力也越來越重,生殺予奪,後世所謂天子之怒,流血漂櫓,那時就已差不多了。如此權位,自能坐擁財富,乃至奪一族一國財富爲私產,王者要化公爲私,當然要傳給血脈之後。”

“那麼這單純只是人心敗壞,公德潰滅麼?不,老夫教你們的真理學,不是修身的德行之學,而是探究人世之道的學問,所以看事不能以褒貶之心去看,而是要尋它本來的面目,禪讓變爲世襲自有人世應於天道之理。”

“不妨設問,在後三代之世,若還是禪讓,還是選賢,那賢不賢到底該怎麼判別?又該由哪些人來判別?後三代之世,已是私利之世,人人有私,家家有私,私利着落不一,要賢,就得能調劑這紛紜私利,護住公道,立下公利。”

“可那時能做到家家得公道,人人都享欲得之利嗎?別說那時,現在都辦不到,所以再沒辦法如前三代那般選賢。而要護公道,立公利,最直接的法子,就是化大家的公利,爲王者一家的私利。既是王者私利,他當然背此利之責,視國爲家產,視民爲家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領有四海,牧養萬民,就是這麼來的。就華夏一族的存續而言,這是最有益也最現實的法子。”

“到後三代,王者之位以血脈傳承,而拼成華夏的圖塊,還是無數族羣,也以血脈相繼。天子只管到京畿,更遠的地方是天子兄弟子侄或者遠親所建的方國。天子如家長,衛護天下一家,臣民奉天子爲主,如子事父。君臣如父子,天下才能穩固,這就是君君臣臣的由來。”

講解了君王世襲制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儒家的綱常起源,老頭話鋒一轉,談到後三代的第二個特點:“後三代興奴隸,耕種爲民,工匠爲奴。耕民領有土地,是國家的根基,他們跟君王有血脈相連,也只有他們纔有資格拿起刀槍,爲國而戰。奴隸則被用來建城開渠,修造器具,乾的多是工匠的活。直到明清,工匠還被列爲賤籍,最早就是這麼來的。”

“奴隸是怎麼來的?剛纔我們說天子領有四海,那只是名義上的,方國攻伐不止,戰俘就成了奴隸,加上犯法而失國人資格的那些人,後三代奴隸多不勝數。商周牧野之戰,商紂起大軍七十萬迎戰周武王,大部分都是奴隸。”

“待春秋起,奴隸漸漸少了,而後我華夏雖有婢奴、部曲,卻再非後三代時那種與豬狗無異,主人可隨意處置的奴隸……”

一隻小手舉了起來,是六皇子李克苡,已晉寧妃的四娘之子,今年五歲,心性率直,想到就問。

“老夫子,不是說今非昔比嗎,爲何現在又有奴隸了?”

段宏時楞了下,五歲的小傢伙,居然也能問出這種問題來。

五皇子,今年九歲的李克莘附和着弟弟:“是啊,南洋種植園和礦場裡的奴隸就像是牲口一樣,娘娘們說他們很可憐,主人根本不當他們是人,做工的時候還拴着鐵鏈子。”

學堂夫子嗯咳着想要爲段宏時圓場,這可不是今日講學的內容,而且話題本就敏感,國中一直都在爭論。段宏時擺手止住,呵呵笑道:“談古不論今,講課沒人聽……”

在學生們的輕笑聲中,老頭斂容道:“仁人總是由內而外,漸漸而發的。先有家人之愛,再有同胞之愛,接着纔是人人之愛,也就是墨家所言的兼愛。老夫並不是要你們無視墨家兼愛,而是兼愛之下,先有家人之愛、同胞之愛,不能因這兼愛損及親人和同胞。”

“本朝奴隸之事雖加於外族,確是與仁相違,老夫本是反對的。但要禁此事,就得從長計議,商人們自是藉此謀得了大利,可同胞們也因此而得利。若因禁此事而挑起國人相爭,這豈不也違了仁之根本?”

李克苡沒被說服,鼓起胖乎乎的臉頰道:“這麼說起來,咱們大英就跟商朝一樣,還是有違背仁義的地方!”

響亮的女童聲響起:“李克苡你是笨蛋!一點都不知道天下大勢!洋人也在用奴隸,他們運崑崙奴的船滿地球跑呢!”

這是五公主李克筠,昭妃寶音的女兒,比李克苡大了一個月,兩人年紀差不多,天性犯衝。

啪的一聲輕響,四公主李克瑨拍響了教尺,也不說話。李克苡本要反駁,趕緊閉嘴,李克筠也打了一哆嗦,撅着小嘴,一臉懊惱。他們的四姐可是個冷麪人,當着風紀學長,學堂的紀律好得沒話說。

看着心性各不相同的皇子公主,段宏時笑得格外慈祥,關於李克苡的問題,他還有更深的感慨:“克苡啊,你問得好,今世與古時有何分別,今世到底鼎革了什麼,老夫已有所得。此知乃老夫最得意之論,天道之學、真理論,都不如也,這就是新的三代之論。”

第158章 爲什麼?這是個問題第407章 戰長沙,老天到底站在哪一邊第570章 大國無信不立第555章 打劫!人人有份!第769章 朝鮮風雲:以卵擊石第592章 江南三剃第46章 總有東西值得捨命去拼第453章 講文明,講禮貌,講規矩第1012章 寰宇新世之心第164章 鑼鼓喧囂,大戲登臺第855章 清宮碎夢:無穩不成國與棟樑論第748章 變則通第978章 誰叛了誰第30章 告訴你一個小秘密第948章 大清正亡,滿燕爭遼東第343章 餘韻悠長的尾震第343章 餘韻悠長的尾震第360章 康熙撒手腕 李肆折了腰第62章 黃金與人心第681章 時勢造新機第614章 江南路,混沌之戰第990章 魔法師公會與商業神殿第857章 相會的喜怒哀樂第464章 天大的災禍第10章 用火過猛第582章 南北都是好日子第823章 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第308章 我就是私心作祟第401章 戰長沙,爭上下,位置最重要第185章 一地鷹毛第792章 殘酷的勝利第392章 借你一百萬,還我個江南第885章 曹沾尋希望第197章 殺出一個混沌第139章 想要純淨,所以糾結第952章 偉業將成,誰擔百萬命第516章 神仙炮與神仙仗第263章 紅袍加身,心眼猶暈第570章 既是棉花糖,又有爛攤子第108章 下手卻這麼兇殘第428章 快線已通,喧囂待涌第71章 成材要純粹第641章 北洋艦隊……備戰!第749章 哈拉綽爾之戰:不甘心第108章 下手卻這麼兇殘第425章 心煙起,朝北望第867章 大觀園之患第356章 催雨行動第933章 抗英救國,義士鬥鏢師第410章 戰長沙,老天爺,別下雨了好麼第707章 最長的一夜第941章 山西歸政 武工隊下鄉第580章 輪迴的一甲子第721章 百日維新第571章 學思東西辯第624章 華夏根骨天道立第874章 汪瞎子該死第217章 鎮壓人民起義的血腥劊子手第768章 朝鮮風雲:帝國主義的毛孔開始滲出血腥臭氣第304章 誰說女兒不如男,嬌顏之下有赤膽第843章 獅虎黨爭:新時代的選擇第341章 湖南大決戰:高潮就是尾聲第169章 什麼樣的規矩第350章 曲線救……,不,曲線建國第995章 沸騰的南洋第93章 李肆說,要有光第829章 新三代論第431章 塵封的歷史與扭曲的真相第28章 鍾老爺的決心第72章 苦難的郊遊第180章 信任要用血鑄就第306章 早已料定的結局第273章 皇上,南風甚緊第99章 不速之客第919章 人間天國的真相第741章 淮揚辯難第304章 誰說女兒不如男,嬌顏之下有赤膽第791章 爲了蒙古,請你去死!第585章 好人就得有好報第764章 朝鮮風雲:誰是草芥第42章 天涯斷腸人第221章 康熙終年?第329章 新式戰爭的萌芽第700章 長江大決戰:人心已散第620章 新生的鍛打第331章 體制外的最後掙扎第371章 各有新局第376章 戰衡州:代理戰爭的初體驗第1003章 政黨大爆炸第688章 長江大決戰:艦隊在哪裡?第914章 天竺大有可爲第222章 可惜,可喜第315章 答案不在心眼,在屁股第629章 金融改制,工業正起第836章 獅虎黨爭:朝堂皆亂泥第723章 喜迎新年第656章 捅破天也要打到底第897章 世界之門正式開啓第534章 浴血的天枰第376章 戰衡州:代理戰爭的初體驗
第158章 爲什麼?這是個問題第407章 戰長沙,老天到底站在哪一邊第570章 大國無信不立第555章 打劫!人人有份!第769章 朝鮮風雲:以卵擊石第592章 江南三剃第46章 總有東西值得捨命去拼第453章 講文明,講禮貌,講規矩第1012章 寰宇新世之心第164章 鑼鼓喧囂,大戲登臺第855章 清宮碎夢:無穩不成國與棟樑論第748章 變則通第978章 誰叛了誰第30章 告訴你一個小秘密第948章 大清正亡,滿燕爭遼東第343章 餘韻悠長的尾震第343章 餘韻悠長的尾震第360章 康熙撒手腕 李肆折了腰第62章 黃金與人心第681章 時勢造新機第614章 江南路,混沌之戰第990章 魔法師公會與商業神殿第857章 相會的喜怒哀樂第464章 天大的災禍第10章 用火過猛第582章 南北都是好日子第823章 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第308章 我就是私心作祟第401章 戰長沙,爭上下,位置最重要第185章 一地鷹毛第792章 殘酷的勝利第392章 借你一百萬,還我個江南第885章 曹沾尋希望第197章 殺出一個混沌第139章 想要純淨,所以糾結第952章 偉業將成,誰擔百萬命第516章 神仙炮與神仙仗第263章 紅袍加身,心眼猶暈第570章 既是棉花糖,又有爛攤子第108章 下手卻這麼兇殘第428章 快線已通,喧囂待涌第71章 成材要純粹第641章 北洋艦隊……備戰!第749章 哈拉綽爾之戰:不甘心第108章 下手卻這麼兇殘第425章 心煙起,朝北望第867章 大觀園之患第356章 催雨行動第933章 抗英救國,義士鬥鏢師第410章 戰長沙,老天爺,別下雨了好麼第707章 最長的一夜第941章 山西歸政 武工隊下鄉第580章 輪迴的一甲子第721章 百日維新第571章 學思東西辯第624章 華夏根骨天道立第874章 汪瞎子該死第217章 鎮壓人民起義的血腥劊子手第768章 朝鮮風雲:帝國主義的毛孔開始滲出血腥臭氣第304章 誰說女兒不如男,嬌顏之下有赤膽第843章 獅虎黨爭:新時代的選擇第341章 湖南大決戰:高潮就是尾聲第169章 什麼樣的規矩第350章 曲線救……,不,曲線建國第995章 沸騰的南洋第93章 李肆說,要有光第829章 新三代論第431章 塵封的歷史與扭曲的真相第28章 鍾老爺的決心第72章 苦難的郊遊第180章 信任要用血鑄就第306章 早已料定的結局第273章 皇上,南風甚緊第99章 不速之客第919章 人間天國的真相第741章 淮揚辯難第304章 誰說女兒不如男,嬌顏之下有赤膽第791章 爲了蒙古,請你去死!第585章 好人就得有好報第764章 朝鮮風雲:誰是草芥第42章 天涯斷腸人第221章 康熙終年?第329章 新式戰爭的萌芽第700章 長江大決戰:人心已散第620章 新生的鍛打第331章 體制外的最後掙扎第371章 各有新局第376章 戰衡州:代理戰爭的初體驗第1003章 政黨大爆炸第688章 長江大決戰:艦隊在哪裡?第914章 天竺大有可爲第222章 可惜,可喜第315章 答案不在心眼,在屁股第629章 金融改制,工業正起第836章 獅虎黨爭:朝堂皆亂泥第723章 喜迎新年第656章 捅破天也要打到底第897章 世界之門正式開啓第534章 浴血的天枰第376章 戰衡州:代理戰爭的初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