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孔子在宋

八月下旬,比起北方晉國的戰火連綿,宋國卻還是一副和平景象,兩年前導致宋景公喪命的內亂已經消弭,商丘城內朝市井然有序,身穿皁衣的僚吏門也早早便出入宮室藏室。

宋國的守藏室相當於後世博物館和圖書館的綜合體,所以不但有極多的書架、竹卷,還有很多從殷商時代便流傳下來的器物銘文擺放在角落裡。

這一日天色剛明,守藏室中便多了位衣着樸素,身材高大的老者。他高冠、葛服、布履,正盤腿坐在地上,俯身翻查竹簡,長袖委地。

正是盤桓於宋國的魯人孔丘。

孔丘離開曲阜已經過去一年半了,期間去過莒國、邾國,最後來到了宋國。

因爲宋國執政司城樂氏請求孔家送女爲媵的緣故,孔子也算成了樂氏的親戚,他在宋國停留自然是受歡迎的。更何況宋國大司馬司馬耕也是孔門弟子,而歷史上砍伐他講課的大樹,將他趕出宋國的向魋已經被提前打死在大殿上了。

孔子在宋國的多數時間停留在宋城,一路上拉着的那半車竹簡已經快翻爛了,進入商丘後,他便如獲至寶,如飢似渴地埋頭在守藏室中尋找典籍,幾乎每一日,他和弟子們的身影都會出現在這裡。

今天孔丘先是帶着顏回翻閱了數石重的竹簡,隨後便回到廳堂內,和那些年輕的宋國史官一起,聆聽年邁的宋國太史講文獻和典章制度。雖然有些地方宋國太史懂的不一定有他多,但孔丘依然和顏回一樣態度端正,一絲不苟,也正應了他說過的那句話: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

等講完了早課,宋國太史讓守藏室的後輩們去各司其職,他則對孔丘長拜道:“仲尼是魯國聞人。博古通今,我在你面前講禮法典章,實在是羞愧。”

孔丘笑着舉袂施禮道:“豈敢,丘沒什麼過人之處。唯獨學而不厭,從微太史處,我能學到不少東西。”

武王滅殷以後,微子啓投降於周,並使其長子去見周武王。武王讓他居之於周,作爲史官,記載殷周易代的過程。從此子姓殷商王族除了宋國公室外,就多了這個分支,稱之爲微史家族。

這個家族一直留在宗周,服侍了十多位周王,教育子孫如陶人之製陶,皆成美材,家門鼎盛。直到宗周覆滅,丟了封邑無處可去的微史家族投靠在商丘的老親戚。幹起了老本行,轉而成爲宋國史官。

這位微太史繼承了家學,對殷周和宋國的禮樂典章可謂爛熟於心,可就算是他,也得對孔子客氣三分,並承認許多地方不如孔丘。

因爲孔子和顏回只花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把堆積如山的宋國典籍翻了個遍,並且每一卷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末了,孔子還遺憾地說道:“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爲久矣。夏禮。吾能言之,但從夏的後人杞國卻不足徵之;殷禮,吾能言之,但從殷人的後代宋這裡一樣不足徵之。這是因爲兩國文獻殘損不足。若是文獻充足,則丘便能徵之。”

微太史對孔丘的這種自信佩服之餘,也笑着搖了搖頭:“仲尼一年內將守藏室的五千卷竹書閱盡,真是讓老朽汗顏。但卻不要小看宋國的底蘊,這下面還有一處內室,裡面收集的東西。或許都是你此前從未見過的,如今既然公室允許了,我便帶你下去看看。”

孔丘聞學則喜,他早就聽老子說過宋國守藏室的地窖裡有些不一般的東西,但只對公室之人和巫祝、太史開放。他雖對此念念不忘,卻沒有冒昧提出,還是他的弟子司馬耕代他向公室請求,才被允許一觀的。

微太史叫人拿來提燈,讓顏回在上面等候,他則帶着孔丘一同往地下的內室走去。通往下面的螺旋樓梯非常狹窄,隨着越來越往下走,孔子感覺得到一股寒意自地窖席捲而上,雖然八月底還不算太冷,可下面卻有如幽深地底的冰冷氣息。

“仲尼請,”到底後,微太史恭謹地說,然後將燈燭繞了個半圓。卻見地窖中一片黑暗,猶如巫鬼潛動。搖曳的火光照上腳底的石板,左右顯現出兩兩成對的巖柱,一直延展到遠處的黑暗,燈光所到之處,是成片成堆的龜甲和牛、鹿的肩胛骨存放在牆邊。

孔子有些吃驚:“這是……”

“仲尼不是說殷之文獻不足麼?誠然,殷商時代的竹書和銘文幾乎沒有了,但這些卜辭卻存留了不少。”

孔子大喜,對於他來說,這些東西就是鑰匙,是打開殷禮大門的鑰匙……

然而等孔丘拾起一片滿是灰塵的龜甲,拭去上面的塵土後才發現,上面是扭曲的比劃,猶如蚊蠅的刻痕,說是畫吧不像,說是字吧他又看不懂……

“如今諸侯雖然文字異形,但大體都有跡可循,就連吳國楚國的鳥篆我都能看懂,但這些龜甲上面的字符,我卻認不出來……”

他有些驚訝,目視微太史道:“莫非這竟是早已失傳的殷商古文?”

“不錯,正是成湯到仲丁這十代人所用的古字,距今千年。”

微太史指着眼前的東西自豪卻又有些悲哀地說道:”宋城原名毫,是殷商的第一個都城,成湯的宮室,太甲的桐宮都曾屹立在這裡。如今一千年過去了,湯宮的地基尚能找到,桐宮屢次翻修也尚在地表,可這些龜甲,卻因爲失國霾卜,不爲世人所知,只能躺在此處蒙塵。”

孔丘也默然無聲了,兩位老者走在來自大邑商的古老歷史中,足音迴響在偌大的陵墓裡。歷代殷商帝王詢問天神的卜辭靜靜躺在這裡,冷冷地注視着他們。

等回到地面後,孔丘遺憾地說道:“這些卜辭雖然凌亂繁雜,卻是一窺殷商早年禮樂的一扇窗戶,可惜那些文字我不能識別,敢問太史,宋國可還有認識古字的人?”

微太史回答道:“這些殷商古字離倉頡造字不遠,比劃古樸,今人難以辨別,就算和大邑商末年的字形也有很大差異,所以僅有少數年邁的巫祝才能掌握。仲尼若有心解讀,不如去毫社處求教巫師……”

孔丘一愣,笑了笑,卻沒有說話。

……

孔子雖然求學之心很強,但他卻沒有立刻去尋找能解殷商古文的巫祝。

因爲宋國的巫祝在他眼中,恰恰是“道不同,不相爲謀者”。

在宋國也呆了大半年時間了,孔子卻發現在這裡雖然能容許他停留,生活也比在莒國時好了不止一分,但他的“道”卻無人肯聽。

宋公幼弱,朝政由是司城樂氏和皇氏把持,他們都在有意效仿趙無恤在魯國的做法,對孔丘尊敬有加,卻聽不進他隻言片語。

這是肯定的,宋國人十分執拗,對周禮那一套,本來就不太感冒,反而對孔子作爲殷商後人如此推崇周禮表示很不理解。

面對質問,孔子只能如此解釋:“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故吾從周……”

這句話沒幾個人能聽得進去,他的那套在宋地沒有生存的土壤,反而是宋國越來越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趨勢:公女南子權勢極重,已經到了妲己那種“牝雞司晨”的程度!

她大興巫教,把原先各自信奉本地神主的巫祝們統統收編,匯聚到了所謂的”天道“之下。近來,佩戴雙魚標誌的信徒開始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商丘街頭巷尾,每天去毫社聽巫祝宣講教義。

前年宋國內亂,諸卿和幾位公子打成一團,戰後宋國還沒有得到休憩,就又是遇上災荒,又是遇見大疫。大疫在從魯國來的靈鵲幫助下沒有蔓延太廣,但災荒卻無法迅速控制,一時間宋國哀鴻遍野,加上鄭國的佔領、向氏的割據均爲結束,社會矛盾極其嚴重。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大巫南子牽頭下,所謂的“天道教”便開始興起了。就孔子所見,商丘城內外的社廟外,常常黑壓壓跪坐了一片人,沒一個亂動的,俱皆全神貫注,目視宣講壇。壇上身穿白衣的巫師帶着雙魚標誌,手拿着名爲《天道經》的書籍宣講。

巫祝照本宣科地講天道秩序,把人的善惡、把人的生老病死種種皆與“天地陰陽”相連,說萬物皆有其秩序,都是天道在人間的映射,與老子的思想有幾分相似,卻又有很大不同。

比如勸誡宋人懂得忍受,也講萬物神靈皆是天道的化身,那些山川鬼主、雨師河伯都是天道的一種形態,所以無論民衆們家鄉供奉的是什麼鬼神,他們其實都是在供奉天道。

巫祝一般會誦讀一句經,解釋一句。讀完一段,又整體連着說一遍。仔細聽來,有點道理,但就孔子所見,總體上是錯漏百出的。大致是勸導宋人忍受逆境、順從官府、不要因爲是異鄉人或者各自家鄉信奉的鬼神不同而產生歧視:“天道之下,人人皆等!”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怎麼會是君之下人人皆等呢?”孔子對此不置可否。

第951章 連橫(上)第645章 大風(2)第1165章 美人離殤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1222章 大結局第1075章 離離原上草第693章 哀其不幸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2章 可惜是姐弟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1019章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第8章 挾強弓兮射白鹿第85章 中原有菽第614章 日月當空第264章 天下之中第319章 十月之交(下)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第116章 存滅繼絕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307章 兩小兒辯日第664章 六卿的平衡(下)第119章 可爲良配第333章 黃雀在後(下)第951章 連橫(上)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942章 刑人(上)第431章 營中有變第586章 威服九國(上)第556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26章 猛士歸心第1162章 大道第936章 螽斯第794章 壁壘第194章 醫扁鵲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381章 兵貴神速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63章 仲尼弟子(上)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820章 無爲有爲(下)第698章 攜芍藥以求兮(下)第1196章 列禦寇第896章 吳中劍客第771章 永不倒下的林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372章 奧林匹克?第237章 道路輿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713章 范蠡文種(下)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705章 試探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1208章 華陽國志番外7 羋月傳(上)第1138章 徵蓬出漢塞第588章 神靈的居所第421章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第285章 名與實第388章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397章 生擒活捉第833章 桃之夭夭(下)第139章 裡應外合第918章 眼看他樓塌了(下)第932章 鹽粒第1182章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第315章 秋以獮治兵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91章 子產之政第867章 謀士馳騁第261章 天生尤物第1060章 聲東擊西第1056章 西施(下)第243章 無恤的蛻變第1163章 大江東去第69章 大宗小宗第1057章 《南征記》譯者序第446章 折衝樽俎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3章 沒車的男人傷不起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159章 心亦憂止第92章 劍名獬豸第418章 大雪滿弓刀(上)第465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 裡馬番外5《亞歷山大,去征服另一半世界吧》番外13 秦皇紀(上)第1018章 吾家之千里駒!第1029章 王孫歸不歸?(中)第364章 漁翁得利第522章 十年後的霸主第784章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第325章 一山不容二虎(上)第988章 叛國罪第649章 大風(6)第902章 爲有源頭活水來第436章 醫者心第580章 鍛鐵的女劍師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838章 舒而脫脫兮……
第951章 連橫(上)第645章 大風(2)第1165章 美人離殤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1222章 大結局第1075章 離離原上草第693章 哀其不幸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2章 可惜是姐弟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1019章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第8章 挾強弓兮射白鹿第85章 中原有菽第614章 日月當空第264章 天下之中第319章 十月之交(下)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第116章 存滅繼絕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307章 兩小兒辯日第664章 六卿的平衡(下)第119章 可爲良配第333章 黃雀在後(下)第951章 連橫(上)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942章 刑人(上)第431章 營中有變第586章 威服九國(上)第556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26章 猛士歸心第1162章 大道第936章 螽斯第794章 壁壘第194章 醫扁鵲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381章 兵貴神速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63章 仲尼弟子(上)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820章 無爲有爲(下)第698章 攜芍藥以求兮(下)第1196章 列禦寇第896章 吳中劍客第771章 永不倒下的林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372章 奧林匹克?第237章 道路輿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713章 范蠡文種(下)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705章 試探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1208章 華陽國志番外7 羋月傳(上)第1138章 徵蓬出漢塞第588章 神靈的居所第421章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第285章 名與實第388章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397章 生擒活捉第833章 桃之夭夭(下)第139章 裡應外合第918章 眼看他樓塌了(下)第932章 鹽粒第1182章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第315章 秋以獮治兵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91章 子產之政第867章 謀士馳騁第261章 天生尤物第1060章 聲東擊西第1056章 西施(下)第243章 無恤的蛻變第1163章 大江東去第69章 大宗小宗第1057章 《南征記》譯者序第446章 折衝樽俎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3章 沒車的男人傷不起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159章 心亦憂止第92章 劍名獬豸第418章 大雪滿弓刀(上)第465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 裡馬番外5《亞歷山大,去征服另一半世界吧》番外13 秦皇紀(上)第1018章 吾家之千里駒!第1029章 王孫歸不歸?(中)第364章 漁翁得利第522章 十年後的霸主第784章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第325章 一山不容二虎(上)第988章 叛國罪第649章 大風(6)第902章 爲有源頭活水來第436章 醫者心第580章 鍛鐵的女劍師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838章 舒而脫脫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