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順天應人

“這···”田離聽着屈原的話,頭上微微冒出冷汗。

這次辯論若是真的讓屈原說通楚國伐越乃是正義的,而五國伐楚乃是不義的,那他就完了,不僅在學宮中聲名掃地,而且也無顏再去見齊王了。

想着,田離思緒急轉,然後開口道:“屈子此言差矣。這十幾年間,越國的玳瑁賣到齊國的數量翻了十倍,而且我還聽說,越國賣到宋國的玳瑁也多了十倍,種種情況說明,越國從事捕殺玳瑁的漁民多了十倍。

衆所周知,捕捉玳瑁並不容易,需要漁民在大海中捕捉,而大海之上,風高浪急,稍不留神就有船毀人亡的災難發生,乃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

更何況,天下以農爲本,現在越國的百姓放着安穩的本業而不做,卻冒着生命危險去大海之上捕捉玳瑁。如此本末倒置的事情,先生豈能堂而皇之的說成是越國百姓對楚王的擁護?

依在下之見,越國出產的玳瑁十年間增長十倍,這正是楚王殘暴的象徵,是楚王逼迫百姓太盛,是楚王想越國百姓索取太多的鐵證。”

說着,田離從自己腰間取下一塊玳瑁珠玉,然後狠狠的摔在地上,大聲道:“屈子,在下剛剛摔的可不是區區一塊美玉,而是越國百姓對楚王的控訴。你聽聽這玳瑁碎裂的聲音,這哪裡是美玉破碎的聲音,這分明是越國百姓被大海淹死時的痛苦的哀嚎聲。”

屈原被田離摔玉的舉動一驚,接着,他又見臺下一些佩戴玳瑁的人也驚住了,並且也有一些人正將自己身上的玳瑁取下,見此,屈原立即譏笑道:“先生也太過聳人聽聞了吧,大海雖然危險,但漁民駕船出海就跟獵人上山打獵一樣,乃是一項基本的生活方式。

難道齊國這邊,就因爲上山打獵危險,所以齊人就不會上山打獵嗎?或者說齊王也不會進行田獵嗎?”

“這···”田離頓時爲之一滯。

此時,屈原又道:“還有,若是真如先生所說,寡君苛待百姓,迫使大量得越國百姓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田地,而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險去大海捕殺玳瑁,若是寡君真如先生所說的如此殘暴,那剛剛纔歸附敝國的越國百姓,又豈會不羣起反抗?

而現在情況,敝國佔領越國十幾年,越國百姓從來都沒有羣起舉事,越國的豪強富商也不曾大規模的舉家逃亡,越國的貴族王族也沒有起兵反抗。

這就說明越國歸附我楚國,正人心所向,正是天命所歸,我楚國滅亡越國之舉,也是順天應人的正義之舉。”

田離立即嘲笑道:“人心所向?我看不見得吧,若不是楚將唐昧率重兵坐鎮江東,越國百姓爲楚軍所攝,越國百姓早就反了。”

屈原一聽,頓時笑着搖了搖頭:“在下本以爲先生精通墨家學說,本是一個深明大義的飽學之士,卻不想,先生竟如此膚淺,竟會說出如此混賬之語。與你這等小人辯論,吾恥之。”

田離見屈原唾罵了他一句,然後扭頭就向臺下走去,等屈原走了三四步,他才反應過來,然後瞬間三步並兩步,快速走到屈原身前,攔住屈原道:“先生把話說清楚了,在下雖不敢自詡聖人君子,但也絕不敢做小人。”

屈原見田離攔着他,讓他下臺不能,只能問道:“先生以爲百姓是可以用軍隊震懾的嗎?”

田離反問道:“難道不是嗎?”

屈原笑着搖了搖頭,又問道:“敢問先生,越國百姓與燕國百姓誰更加不通禮儀,誰更加崇尚武力?”

田離一聽屈原提起燕國,臉色瞬間一變,變得毫無血色,他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齊國滅亡燕國的舊事來。

另一邊,屈原還在接着提問:

“不知先生以爲,霸主遺業,歷代齊王都深爲之憂患的越國,比起偏居於北,屢遭齊國欺凌的燕國來,誰更加強大一些?

不知先生以爲,八萬楚軍比起十萬齊軍來,誰的震懾力更強一些?

還要請問先生,貴國章子將軍與敝國柱國比,誰的聲望更加高一些?”

“這···”田離聽着屈原不斷的詢問,很快臉上就全是汗水,卻無法反駁屈原。

此時,屈原見田離無義應答,立即感嘆道:“當年燕王噲在燕國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選,齊國順天應人,僅僅五十天滅亡燕國,是時也,燕國百姓人人皆歸附齊國,已經到了簞食壺漿的地步了。

可是,當年齊國滅燕之後,不想着用仁義歸納百姓,卻想要用軍隊震懾燕人,可結果卻事與願違,各國救燕大軍未至,而燕人的反抗卻已經在整個燕國爆發。

由此可見,軍隊與暴力並不能使人臣服,是故,老子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說着,屈原看着身前的田離搖了搖頭:“在下本以爲經過燕國之事,先生已經有所明悟,知道百姓並不能用暴力使他們臣服。但不想,先生還是頑固依舊,還以爲軍隊可以統治百姓,如此過而不改,豈不正是小人嗎?”

說完,屈原大喝一聲道:“還不快快讓開道路,你這小人沒資格跟我辯論。”

田離一聽屈原暴喝,張了張嘴,最終還是滿臉羞愧的讓開了道路。

隨着屈原走下臺,在場的齊人都爲之失聲。

不久後,匡章府上。

身有小癢的匡章,聽到了學宮中傳來的消息後,喟然長嘆道:“老夫一生破秦弱趙滅燕削魏戰楚,戎馬一生,鮮有敗績,常常自詡爲當世名將,雖孫吳復生,亦可當之。

但臨到老邁將死之際,才知道我雖征戰多年,卻也只是一個運氣好的戰將罷了,距離古書上青史留名的名將,相差甚遠啊。

咦~~一世英名,一朝盡毀,一朝盡毀···”

齊宮中。

齊王地聽完季子的講述後,不禁長嘆道:“楚國人才何其多咦。

楚相昭雎武能征戰天下,與各國戰,鮮有敗績,同時文能治理國家,平抑羣臣,楚國新舊兩黨勢同水火,可是依然能同赴國難,楚相昭雎功勞顯著。

楚國柱國唐昧,不僅才名過人,乃是當今天下首屈一指的天文學家,而且同樣能征善戰。

楚人屈原雖然軍功不多,但就憑他今日能在學宮之中辯倒我學宮諸賢,扭轉楚國滅越的輿論風向,讓各國從今往後再也不能拿越國的事情伐楚,讓越國不再成爲楚國的污點。

就憑這,屈原的才能就不再昭雎唐昧之下。”

季子點頭道:“大王英明,之前我們三次圍攻楚國,而越國那邊卻風平浪靜,不見絲毫動靜。尤其是,這一次,唐昧已經率領江東楚軍主力遠赴淮北了,但江東依舊沒有動靜,這說明···”

齊王地聞言臉色一變,季子雖然沒說完,但他已經意識到,楚國佔有越國十幾年後,越人已經服從楚人了。現在越國已經不再是楚國的負擔,甚至,有地兩千里人口兩百餘萬的越國,可能已經成爲楚國的臂助。

若是這事屬實,那麼楚國被圍攻削弱三次後,恐怕實力並沒有虛弱多少,反而比之前還強大了許多。

想着,齊王地皺了皺眉,接着,齊王地的雙眉又舒展開來,笑道:“楚國雖強,但楚國內患更甚於外患,現在楚王與楚相昭雎還在,他們還能壓制住楚國羣臣,待這兩人故去,楚國必有一場傾覆之患。

楚王的年紀比先王還年長,寡人還等的起。”

說着,齊王地又收斂笑容道:“不過,現在的楚國,還不可力敵。”

接着,齊王地看着季子道:“丞相,屈原不是來議和的嗎?你去告訴他,就說寡人答應了,不僅答應了,而且只要他願意,寡人還可以與楚國結盟。”

“大王英明。”

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四百三十八章 瓜分第七百五十章 上庸內外第五百八十七章 矛盾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鼓動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嘗君第二百六十二章 對策第十八章 封君貴族第七百七十五章 上庸之戰 三第七百四十二章 十一月十五第五百九十章 轉封 中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戰端再起第六百九十一章 強取強送第四百一十六章 田達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頭初現第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秦女到楚第五百零七章 南顧第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兩國互市第一百三十八章 萬事俱備第八百一十三章 駕臨吳城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意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臨門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二百九十六章 結盟第九百四十五章 兩難抉擇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四百五十八章 宣戰魏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不諧第七百零四章 動作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令尹之才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見文雀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亂其心志第五百三十四章 使者第四百一十九章 魏國使者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天下震動第一百八十章 調回唐昧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秦國伐韓第一千零二十章 異變第三百七十六章 分化第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兩國互市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九十章 重賞三軍第七百二十六章 以德治國第一百三十一章 齊越再戰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另有算盤第二百三十五章 秦國動向第七十五章 昭滑說越第七十四章 兵力配置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枝疏葉枯第四百五十六章 趙國使者第七百六十九章 閬中第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破鏡難圓第九百四十章 公孫父子第九百六十六章 謠言第二百五十九章 義渠第一百一十五章 趙謀中山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宋國內亂第九百五十八章 城破第六百四十八章 以退爲進第六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一百一十九章 韓使入楚第八百七十七章 攻敵所必救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二百九十三章 實施第一千零一百章 緘默第一千零九十章 換相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一百零九章 張儀進諫第二百一十六章 單騎第五百三十九章 決戰 四第二百四十章 秦王崩 (中)第五百七十九章 巡視淮水第一千兩百一十六章 如虎在側第四百一十一章 叛意第一千兩百四十八章 江上示警第八百一十七章 瘋癲若狂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秦國伐韓第一千兩百七十章 不居其華第五百五十九章 再幫一把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陰君第四十五章 楚宮反應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勢第一千兩百零七章 謁者黃歇第四百七十九章 改弦易轍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九百零七章 兄弟分家第五百一十五章 將死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四百七十七章 東進西出
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四百三十八章 瓜分第七百五十章 上庸內外第五百八十七章 矛盾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鼓動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嘗君第二百六十二章 對策第十八章 封君貴族第七百七十五章 上庸之戰 三第七百四十二章 十一月十五第五百九十章 轉封 中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戰端再起第六百九十一章 強取強送第四百一十六章 田達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頭初現第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秦女到楚第五百零七章 南顧第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兩國互市第一百三十八章 萬事俱備第八百一十三章 駕臨吳城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意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臨門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二百九十六章 結盟第九百四十五章 兩難抉擇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四百五十八章 宣戰魏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不諧第七百零四章 動作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令尹之才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見文雀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亂其心志第五百三十四章 使者第四百一十九章 魏國使者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天下震動第一百八十章 調回唐昧第一百四十四章 犀首回都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秦國伐韓第一千零二十章 異變第三百七十六章 分化第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兩國互市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九十章 重賞三軍第七百二十六章 以德治國第一百三十一章 齊越再戰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另有算盤第二百三十五章 秦國動向第七十五章 昭滑說越第七十四章 兵力配置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枝疏葉枯第四百五十六章 趙國使者第七百六十九章 閬中第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破鏡難圓第九百四十章 公孫父子第九百六十六章 謠言第二百五十九章 義渠第一百一十五章 趙謀中山第五百六十六章 兵臨城下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宋國內亂第九百五十八章 城破第六百四十八章 以退爲進第六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一百一十九章 韓使入楚第八百七十七章 攻敵所必救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二百九十三章 實施第一千零一百章 緘默第一千零九十章 換相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一百零九章 張儀進諫第二百一十六章 單騎第五百三十九章 決戰 四第二百四十章 秦王崩 (中)第五百七十九章 巡視淮水第一千兩百一十六章 如虎在側第四百一十一章 叛意第一千兩百四十八章 江上示警第八百一十七章 瘋癲若狂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秦國伐韓第一千兩百七十章 不居其華第五百五十九章 再幫一把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陰君第四十五章 楚宮反應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勢第一千兩百零七章 謁者黃歇第四百七十九章 改弦易轍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九百零七章 兄弟分家第五百一十五章 將死第三十五章 犀首夜奔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四百七十七章 東進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