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誅殺昭常

昭常一聽楚王點名,當即打了一個激靈,而後又見楚王用飽含怒火的眼光的看着自己,心中不禁大恐,急忙從席上爬到大殿中間,叩首拜道:“大王,臣有罪,請大王降罪。”

“有罪?你當然有罪!”熊槐看着昭常,大怒道:“當初,封君徵召百姓,就是你在朝中爲那些封君爭論,說那些百姓是因爲恐懼新法而自發匯聚起來的。可是結果,就因爲你的爭論,讓朝廷遲遲沒有對那些違令徵召百姓的封君進行處置,以至於那些封君的反叛之心迅速滋長出來。

不久前,陰陵慘案發生後,又是你全力爲那些封君作保,說陰陵之事絕不是那些封君做的。

可是,現在呢,現在那些封君已經得寸進尺,開始攻城略地,殺害朝中重臣,打出旗號公開謀反了。

此時此刻,你還有什麼要說的,是不是還要替那些封君辯護,是不是要等到他們殺到郢都,摘下寡人的人頭,你纔會確信他們真的反了?”

“臣···臣···”昭常全身無力的癱倒在地上:“臣死罪。”

“死罪?你當然是死罪。”熊槐面色一冷,看着昭常道:“縱容邪惡,滋長罪惡,以致江淮局勢大亂,就這,就算殺你十次也不爲過。”

“詔令:左尹昭常其罪不赦,現寡人剝奪其爵位,收回其封地百姓,全族貶爲庶人,發配洞庭墾荒。其中,昭常罪大惡極,立即拉出去,斬首示衆。”

昭常一聽楚王不僅要殺他,而且還將他全族貶爲庶人,心中震驚,猛然擡起頭來向楚王看去,卻見楚王面色冰冷,正用毫無感情的目光看着他。

見此,他求饒的話立即憋回肚子裡。

接着,他又看了看羣臣,卻見羣臣全都冷漠的看着他,並無一人爲他求情、發聲。

見此,他心中一涼,瞬間明悟:不錯,我的確該死,之前我讓人放火之時就已經罪大惡極,就已經該死了,現在大王只殺我一人,而放過我家中其他人,這是大王的仁慈,是大王念在數十年的君臣之情,是念在我往日的兢兢業業以及功勳。

想着,昭常立即拜倒:“謝大王開恩,臣認罪。”

熊槐聞言絲毫不爲所動,他可以准許羣臣反對變法,就比如鹹尹範環,羣臣之中就範環反對的聲音最高,反對的次數最多,但他可以容忍範環,因爲範環之所以屢屢反對,那也是爲了這個國家。

但是,如昭常景邵等,爲了一己私利,屢屢暗中串聯,施展陰謀詭計,甚至不惜禍亂國家,這就不行,是他萬萬不能容忍的。

所以,景邵遭到貶斥,昭常死了,而範環現在還活蹦亂跳的坐在大殿中。

此時,熊槐看了殿中的範環一眼,見他正面無表情的坐在席上看着昭常,不禁在心中默默一嘆。

頓了頓,大殿沉默了一陣後,熊槐便開口道:“諸卿,對於江淮封君反叛一事,不知卿等有何建議。”

這話音一落,昭雎立即開口道:“大王,江淮封君反叛,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要迅速平叛,否則,一旦陷入曠日持久之中,臣擔心不僅國中會大亂,甚至連其他國家也會被牽扯進來。”

熊槐點了點頭,問道:“令尹,那應該如何快速平叛?”

昭雎面色從容,目光明亮,毫不猶豫的應道:“大王,想要快速平叛,那就需要快速籌齊三十萬大軍前往江淮平叛。”

“三十萬?”熊槐一怔。

就熊槐自己估算,江淮叛軍雖衆,但也是一羣烏合之衆,破之不難纔是,怎麼昭雎就要三十萬大軍才能平叛呢?

此時,昭雎見楚王用遲疑的目光看過來,立即拱手解釋道:

“大王,從知北涯那邊的傳來的消息,目前壽縣叛軍約有兩萬,淮陰的叛軍約兩萬五千,廣陵的叛軍約三萬,這七萬餘叛軍,乃是訓練了大半年的丁壯精銳,是叛軍的主力。

但我平叛大軍到了江淮,所需要面對的叛軍的數量,卻遠遠不止這點。

按照十八位叛臣每戶一丁的徵召比例,若是他們將所有年滿十六乃至十四的男丁全部徵召起來,再加上他們原有的常備私軍,那麼臣可以預測,現在江淮叛軍主力的數量已經增加二十萬以上。”

“二十萬?”熊槐搖了搖頭道:“若是叛軍緊緊只有二十萬,那我郢都的十萬大軍,就可以一戰而掃平江淮。”

“大王所言極是。”昭雎點了點頭,然後又道:“所以,臣以爲江淮的叛逆爲了自保,必定會孤注一擲,從已經攻取的地方強行徵召百姓,如果加上其他封君貴族響應,那麼,如此一來,叛軍的數量將會迅速膨脹,其中壯丁的數量將會超過三四十萬。

還有,若是整個江淮全部傾覆糜爛,那麼叛軍壯丁的數量恐怕會超過六十萬。

而我們想要快速平叛,那就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聚集三十萬大軍,如此纔有可能成功。”

“六十萬?”這個數字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只是,羣臣想起自己家中隱藏的百姓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以往封君貴族只是爲楚國而戰,所以他們每次出兵都是按照戶籍上的百姓數量出兵,可是,這次他們是爲自己而戰,必定會傾巢而出全力以赴的。

這樣一算,六十萬軍隊倒也不算太多。

此時,柱國唐昧聽到羣臣的驚呀聲,開口道:“大王,令尹說的六十萬軍隊是完全有可能。

而且,江淮一帶有爲數衆多的礦產,加上擁有芍坡的壽縣,乃是我楚國最肥沃的糧倉,壽縣之中,還儲存着當年越國那邊的物資,所以那些叛臣不僅可以招募六十萬大軍,甚至還能將這六十萬大軍全部武裝起來。

不過,叛黨無論是有六十萬大軍,還是八十萬大軍,全都不值一提。

叛黨身爲臣子,反叛大王已經失之道義,強行抓捕百姓入伍,則失之人心,再加上大部分的百姓不歸叛黨統治,此時叛黨徵召百姓,百姓必定不服。

用失道無德的將領統帥離心離德的大軍,這隻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軍隊人數越多,軍隊的就越亂,軍隊的戰力也就越低。

是以,臣絲毫不擔心三十萬大軍打不過叛黨。臣最擔心的問題,還是叛黨坐擁堅城,避戰自守,然後引各國入楚。

若是如此,那就是我楚國災難,即便我們最後平叛成功,恐怕也需要十幾二十年才能恢復元氣。”

“不會的。”昭雎搖頭道:“大王,我們還有辦法讓那些叛黨無法安心守城,逼他們出來與我們決戰。”

第三百二十七章 應變第一百二十七 試點襄陽第四百五十七章 名分之爭第二百九十八章 反制第七百九十三章 三人缺二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蓼莪第七百七十章 驚變第五百五十七章 聲傳各國第一百九十二章 環淵第三百一十三章 籠絡第五百二十一章 抵達吳城第八百六十四章 大雪紛飛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五百三十章 驚聞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援軍至第八百三十章 各有所志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媧皇紙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九百八十六章 暫留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三百九十章 齊越第八百九十七章 對症下藥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蓼莪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撤退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敵我難分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劍的問題第三百八十六章 強攻第六百四十章 丹淅之敗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舉與考覈第一百九十九章 難題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七百六十七章 劍指水師第五十八章 重遇犀首第六百三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七百七十章 驚變第三百一十八章 遲疑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相約決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不諧第一百四十一章 琉璃與紙第八百四十四章 苦竹李仲第一百一十一章 欲渡濮水第一千零四章 定計淮北第五百九十三章 人選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形勢大轉第七百六十一章 城守府外第八百六十六章 淮陰相見第七百八十一章 上庸之戰 終第二百二十九章 避戰不出第七百三十五章 應變之策第五百九十一章 轉封 下第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水軍歪樓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蟬脫殼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公子到來第九百三十八章 機會來了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之寶也第八百五十八章 齊王崩下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八百零九章 轉封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一百一十六章 楚謀越國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會之變第九百零三章 啓用昭滑第八百五十四章 商人百工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八百章 退意第五十二章 鳥毛插冠第四百五十四章 以進爲退第六百一十五章 議宋第四百六十一章 韓國響應第五百一十六章 遺言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直面羣臣第八百零五章 講和第六百一十九章 兩種可能第一百五十七章 奢靡治國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一千零三章 夏澤無水第四百五十六章 趙國使者第三百八十章 對策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四百七十六章 景鯉使秦第八百七十四章 齊燕決戰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五百零二章 議楚盟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六十一章 再議巴國第二百八十一章 置之於死地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學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一千兩百零九章 惜哉!年幼!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尾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反應 下第九百三十四章 在陳第一百一十九章 韓使入楚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劍指江淮第六百五十章 連環
第三百二十七章 應變第一百二十七 試點襄陽第四百五十七章 名分之爭第二百九十八章 反制第七百九十三章 三人缺二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蓼莪第七百七十章 驚變第五百五十七章 聲傳各國第一百九十二章 環淵第三百一十三章 籠絡第五百二十一章 抵達吳城第八百六十四章 大雪紛飛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五百三十章 驚聞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援軍至第八百三十章 各有所志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媧皇紙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九百八十六章 暫留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三百九十章 齊越第八百九十七章 對症下藥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蓼莪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撤退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敵我難分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劍的問題第三百八十六章 強攻第六百四十章 丹淅之敗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舉與考覈第一百九十九章 難題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七百六十七章 劍指水師第五十八章 重遇犀首第六百三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七百七十章 驚變第三百一十八章 遲疑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相約決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不諧第一百四十一章 琉璃與紙第八百四十四章 苦竹李仲第一百一十一章 欲渡濮水第一千零四章 定計淮北第五百九十三章 人選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形勢大轉第七百六十一章 城守府外第八百六十六章 淮陰相見第七百八十一章 上庸之戰 終第二百二十九章 避戰不出第七百三十五章 應變之策第五百九十一章 轉封 下第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水軍歪樓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蟬脫殼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公子到來第九百三十八章 機會來了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之寶也第八百五十八章 齊王崩下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八百零九章 轉封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一百一十六章 楚謀越國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會之變第九百零三章 啓用昭滑第八百五十四章 商人百工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八百章 退意第五十二章 鳥毛插冠第四百五十四章 以進爲退第六百一十五章 議宋第四百六十一章 韓國響應第五百一十六章 遺言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直面羣臣第八百零五章 講和第六百一十九章 兩種可能第一百五十七章 奢靡治國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一千零三章 夏澤無水第四百五十六章 趙國使者第三百八十章 對策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四百七十六章 景鯉使秦第八百七十四章 齊燕決戰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五百零二章 議楚盟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六十一章 再議巴國第二百八十一章 置之於死地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學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一千兩百零九章 惜哉!年幼!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尾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反應 下第九百三十四章 在陳第一百一十九章 韓使入楚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劍指江淮第六百五十章 連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