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公子子青

楚宮中一間側殿。

熊槐靜靜的坐在一個王位上,沉默不語。

殿中擺放着四個坐席,一羣侍者正在案上放置酒肉果脯。

不多時,一個渾身散發着儒雅之氣,十分穩重的青少年走了進來,見熊槐正在上方安坐,立即行禮道:“兒臣拜見父王。”

熊槐看了一眼來人,正是三子公子子青,臉上立即浮現出一股笑容:“寡人的子青來了!”

說着,熊槐指着左手首位的位置道:“坐下說話。”

“謝父王!”子青看了看周圍的四個座位,心中頓時閃過一絲疑惑。

原本,他一大早就得到父王召見,還以爲父王是要找他說話。但現在,父王不僅僅只是召見了他一個人。

只是這裡有四個座位,他也想不通父王找他有何事。

熊槐見子青坐下後,笑道:“子青,你今年也年滿十六了吧!”

子青聞言立即應道:“是的,父王。”

“年紀不小了。”熊槐微微頷首,頓了頓,開口道:“寡人今日召見你,乃是有三件事情要對你說。”

“請父王吩咐!”子青聞言立即拱手行禮道。

熊槐看着子青清秀的面龐,不由想起他的母親來,想着,嘆了一口氣道:“這第一件事,寡人打算封你爲淮陰君,封地爲淮陰城以及南面的白馬湖。”

子青一聽,頓時一愣。

此時他還未行冠禮,按規矩,在父王尚在的情況下,理應成年以後纔會分封。只有父王不在,兄長即位,爲顯示新王仁義,纔會封未成年的兄弟爲君。

此時熊槐的決定,不合常理。

而且,一旦分封,封君就不能無故留在都城。

父王這是要趕我走?

想到這,子青心中突然浮現出一個不好的想法:難道是王后?或者說太子?

想着,子青立即面帶悲色,急忙長拜道:“父王,兒臣年紀還小,還想在父王面前侍奉父王,請父王暫緩分封。”

熊槐搖了搖頭,正色道:“子青,這次封你爲淮陰君,並非寡人寵愛你,提前進行分封,而是你爲國分憂的時候到了。”

子青一怔,疑惑的看着熊槐,行禮道:“不知父王的意思是?”

熊槐解釋道:“想必齊魏宋三國昨日威脅寡人的事情,你也聽說了吧。”

子青點了點頭,接着想起昨日就傳的整個郢都都沸沸揚揚的伐宋爭議,臉色頓時一變,然後急忙開口道:“父王可是要對宋國用兵,故而讓兒臣去鎮守淮陰,以防備齊國?”

說着,子青遲疑了一下,然後鼓起勇氣,行禮道:“父王,兒臣有一言,請父王一聽。”

熊槐見子青突然露出堅定之色,並擺出一副大無畏的神情,微微一愣之後,正色道:“但講無妨!”

子青立即拜道:“父王,兒臣聞老子云: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之前一戰,我楚國爲對抗六國的攻勢,調用了百萬大軍,將士死傷數十萬,錢糧耗費無數,國家百姓已經力竭。故而,當此之時,兒臣以爲不宜對宋用兵。”

熊槐微微一愣,目光緊緊的盯着他,想要從他眼中看出,這究竟是真的爲國家考慮,還是因爲心中害怕,不敢去淮陰就封。

三個呼吸之後,熊槐見子青在他的注視下面無異色,便笑道:“那依你之見,我楚國應該如何?”

子青應道:“父王,宋國不過是一區區小國,地不足千里,人口不足三百萬,這次貿然吞下我楚國淮北之地四百餘里,這就是以小吞大,以弱搏強。以宋國的實力,想要獲取淮北的地力人力物力,非數十年不可。

是故,兒臣以爲此時還不是對宋國用兵的時候,只要稍等數年,待我楚國實力恢復,那時,再攻打宋國,收回淮北,則易如反掌。”

說罷,子青立即拱手道:“請父王三思!”

熊槐聞言好奇的看着子青,他方纔所言雖然與自己的所謀相距甚遠,但是以目前的形式來看,確是十分穩重。

想着,熊槐笑了笑,問道:“子青,方纔所言,是你自己所想嗎?”

子青點頭道:“不敢欺瞞父王,兒臣方纔所說,正是這些時候聽大臣議論時,自己捉摸所得。但有不當之處,請父王贖罪。”

熊槐微微頷首,心中並沒有對子青所說有所懷疑。

因爲他此刻還未行冠禮,並沒有參政的資格,若不是熊槐臨時召見,他的聲音也不會傳到自己耳中來。所以,也不會有人刻意教他說這些。

此時,熊槐看着子青暗暗感嘆了一句:這子青自幼失去母親,母子不相見,卻是少年老成,比起急功近利的太子來,更要穩重一些。

頓了頓,熊槐開口道:“不錯,子青,你方纔所言正合寡人心意,寡人今日召見你來的第二件事,便是打算穩住宋國,讓宋國保持中立。”

子青微微一怔,便不由大恐的看着熊槐,暗道:難道父王要將我送到宋國做人質,淮陰白馬兩地是補償?

只是,去宋國做人質,這可是極其危險的事情,一旦楚宋兩國在未來某個時間交戰,那麼身爲人質並且只是楚王尋常公子的他,則極有可能會被宋國殺掉泄憤。

想着,子青臉色變換之後,然後眼中露出堅定之色。

此時,熊槐看這子青臉色變換,直到他眼中露出決然之色,便知道他已經下定決心。

果然,熊槐沒等多長時間,子青便長拜道:“父王,爲了穩定宋國,兒臣願前往宋國爲質!”

見此,熊槐點了點,再次在心中微微稱讚一句。

子青年紀雖小,但是在國難面前卻不推脫,能挺身而出,主動提出爲質,這比當年同樣大小的子蘭有擔當的多了。

想着,熊槐感嘆了一句,然後笑這搖頭道:“楚宋兩國因爲淮北的緣故,短時間矛盾無法調和。故,若要拉攏宋國,表明楚國的誠意,還得需要另一個國家居中調和。而這個國家便是趙國。

這第二件事便是楚趙聯姻,寡人慾爲你向趙王求取王女爲夫人,並與趙國互換人質。”

“趙國?不是宋國?”子青一愣,一時間竟沒有反應過來。

“當然是趙國!”熊槐笑着點頭道:“以區區宋國,還沒有與寡人交換人質的資格。”

此時,子青微微鬆了一口氣,楚趙兩國沒有利害關係,去趙國可遠比宋國安全的多。

想着,立即行禮道:“兒臣願尊父王之令。”

熊槐點了點頭,然後囑託道:“這次去趙國,除了做人質以外,寡人還特意爲你找了一位大賢作爲老師,希望你在趙國,不要自甘墮落,荒廢了學業。待日後回國,再爲爲父分憂!”

子青用力的點了點頭,然後期待的問道:“父王,不知是哪位大賢?”

熊槐笑道:“乃我楚國名士鶡冠子。”

“鶡冠子?”子青一怔,這個人他沒聽說過。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進退之間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火光第一千零四章 定計淮北第五百一十七章 佈局第六百四十九章 抉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城襄陽第一百七十六章 說越第四百二十四章 大營丟失第三百一十章 馬政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自食其果第一千零二章 大勢第三百零六章 現情第八百八十六章 樓緩使燕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一百三十五章 初置司空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公子彘拜師第一百五十章 戒心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亡者之音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尾第三百三十七章 祥瑞第六百七十八章 戰爭結束第八十五章 會師丹漢第一百三十二章 農家許行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兩百里第三百六十六章 消息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五百四十六章 安撫第八百五十八章 齊王崩下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直面羣臣第八百一十一章 人潮涌動第四百二十六章 向前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算計第一百九十一章 互通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勢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陰陵族滅第七百四十一章 薦賢第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憂思至今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蟬脫殼第四百七十九章 改弦易轍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之寶也第八百二十九章 越地風潮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算計第六百四十七章 消息第二百五十章 牽線搭橋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子鼠之死第九百八十二章 再起第九百四十八章 和談中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七百九十四章 兵聚淮水第五百零三章 時機第一百零三章 越國渡海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雨至第三百零六章 現情第四百四十九章 交易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軍歸來第六百二十一章 詔令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直面羣臣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議第六百三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七百九十章 趙國之亂第四百五十九章 昭常入秦第七百七十章 驚變第八百二十五章 當堂暈倒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九百四十一章 立功心切第四百二十四章 大營丟失第三百二十六章 使者第四百六十八章 拒絕低頭第二百二十三章 麥君第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不寒而慄第二百七十章 決心第三十三章 張壽被刺第一千兩百八十八章 廣信君田文第七百八十三章 郇邑之戰第七百八十四章 秦軍大崩第四百二十三章 戰起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氣鬱於內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洶涌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通告第四百五十章 提議換人第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師徒來楚第五十六章 誘秦攻齊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九百六十八章 定心第四百八十四章 公子之憂第六百零三章 信心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蓼莪第六百七十八章 戰爭結束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軍第九百七十四章 欺詐第八百一十三章 駕臨吳城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在齊 上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甘茂來投第五百八十一章 來者不善第六百二十九章 勸說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五百二十九章 會盟第九百四十章 公孫父子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進退之間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火光第一千零四章 定計淮北第五百一十七章 佈局第六百四十九章 抉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城襄陽第一百七十六章 說越第四百二十四章 大營丟失第三百一十章 馬政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自食其果第一千零二章 大勢第三百零六章 現情第八百八十六章 樓緩使燕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一百三十五章 初置司空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公子彘拜師第一百五十章 戒心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亡者之音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尾第三百三十七章 祥瑞第六百七十八章 戰爭結束第八十五章 會師丹漢第一百三十二章 農家許行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兩百里第三百六十六章 消息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五百四十六章 安撫第八百五十八章 齊王崩下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直面羣臣第八百一十一章 人潮涌動第四百二十六章 向前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算計第一百九十一章 互通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勢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陰陵族滅第七百四十一章 薦賢第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憂思至今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蟬脫殼第四百七十九章 改弦易轍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之寶也第八百二十九章 越地風潮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算計第六百四十七章 消息第二百五十章 牽線搭橋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子鼠之死第九百八十二章 再起第九百四十八章 和談中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七百九十四章 兵聚淮水第五百零三章 時機第一百零三章 越國渡海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雨至第三百零六章 現情第四百四十九章 交易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軍歸來第六百二十一章 詔令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直面羣臣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議第六百三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七百九十章 趙國之亂第四百五十九章 昭常入秦第七百七十章 驚變第八百二十五章 當堂暈倒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九百四十一章 立功心切第四百二十四章 大營丟失第三百二十六章 使者第四百六十八章 拒絕低頭第二百二十三章 麥君第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不寒而慄第二百七十章 決心第三十三章 張壽被刺第一千兩百八十八章 廣信君田文第七百八十三章 郇邑之戰第七百八十四章 秦軍大崩第四百二十三章 戰起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氣鬱於內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洶涌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通告第四百五十章 提議換人第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師徒來楚第五十六章 誘秦攻齊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九百六十八章 定心第四百八十四章 公子之憂第六百零三章 信心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蓼莪第六百七十八章 戰爭結束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軍第九百七十四章 欺詐第八百一十三章 駕臨吳城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在齊 上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甘茂來投第五百八十一章 來者不善第六百二十九章 勸說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五百二十九章 會盟第九百四十章 公孫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