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說越

昭滑解釋道:“大王,越國的本土在會稽,而吳國的故土在吳,越王勾踐滅吳後,遷都琅琊,這期間吳人的謀反,對越國來說,都不是什麼大問題,派兵鎮壓即可。”

“但是,自從越國內部頻頻出現內亂之後,吳人開始出現在越國的朝政之中。尤其是越國將都城從琅琊遷至吳地之後,當地吳人在越國都城的實力很強大,迅速在越國的朝政中冒頭,並且開始掌握權力,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出吳人立越王的事情。”

“時至今日,吳人在越國的實力已經不算小了,如果不是越人甚至越王一直在防備吳人,恐怕現在越國朝政內已經出現吳人掌權了。”

熊槐點點頭:“也就是說越國將都城遷至姑蘇城後,越國內部的吳越之爭已經被激化。”

“正是如此。”昭滑頓了頓繼續道:“大王,吳人越人兩黨之爭對越國來說還不是大毛病,真正令越國混亂的乃是越王長子公子玉與次子公子蹄之爭。”

“越王在太子人選上久久不決,公子玉身爲長子佔有天然大義優勢,本應得到越人的支持,但是越王偏愛次子,許多越人體會到越王的意思,紛紛倒向公子蹄。而公子玉不願坐以待斃,身邊糾結了一大幫吳人,二者針鋒相對,紛爭不斷。”

“若不是越王掌握着大部分的軍權,說不定現在就有人效仿前人弒君了。”

熊槐聞言張大了嘴巴,背後冷氣直冒。

“寡人聽說國有四亂,並後、匹嫡、二政、耦國,一個國家一旦出現這四種情況中的一個,國內就會大亂。”

“現在越王的長子與次子地位相當,這就是匹嫡。而一旦越人在都城無法壓制吳人,恐怕就會出現國內有兩個大臣領袖分庭抗禮的情況,這就是二政。”

“現在這個戰爭不斷的天下,一國國內出現一種動亂,就有戰敗亡國的風險,更何況越國內部有兩個大的動亂,越國真的危險了。”

說着,熊槐雙眼看向昭滑,問道:“賢卿,你與越王接觸數月之久,覺得越王其人如何。”

昭滑將這幾個月與越王接觸的一幕幕在腦海中回想一遍,而後答道:“回大王,越王貪名好利,進取雖然不足,但是作爲守成之君還是合格的。”

“哦!何以見得。”熊槐問道。

“大王。”昭滑拱手答道:“自從十年前越王接受趙王賄賂開始,越國騷擾我楚國長達十年,楚越兩國可以說得上是世仇,但是齊國滅燕之後,楚越兩國能迅速和解並結盟,越王能親近微臣這個楚臣,這不僅僅是大王高瞻遠矚,也有越王能看清大局,能迅速調整越國的國策。”

“而越國內部的吳越之爭,由來已久,和越王沒有多大的關係,吳越之爭在越王手中之所以出現糜爛趨勢,這是因爲這場紛爭與越國的奪位之爭攪到一塊去了。”

“但是即便如此,越王始終掌握着越國的大部分權力,如果不出意外,再過數年,公子玉的勢力將會被越王進一步削弱,到時越國的內爭也會告一段落,越國也會穩定下來。”

熊槐眼中閃過一絲失望,喃喃自語:“也就是說越王能守得住越國了!”

昭滑搖頭道:“大王,雖然越王是一個守成之君,但是越王依舊難以守住越國。”

“哦。”熊槐好奇的看着昭滑問道:“請賢卿細說一二。”

昭滑拱手道:“大王,微臣請用剛剛亡國的滕國舉例,滕文公是天下赫赫有名的賢君,手下亦有爲數不少的名臣,滕國國富民強,按道理來說,這樣的國家憑藉五十里地就足以自保了。”

“但是事實卻正好相反,僅僅兩個多月,在齊越大戰期間,我楚國未乾涉的情況下,就被一個宋國滅掉了。所以說國家的存亡,歸根結底和國君的賢明,大臣的賢能,國家的富強沒有關係,最根本的還是國家的實力。”

熊槐聞言不由自主的點點頭。

最初聽說宋國伐滕的時候,自己也以爲憑藉滕國的君明臣賢以及國富民強,最起碼能硬頂宋國好幾月的,結果出人意料之外,衆志成城的滕國,在宋國的全力進攻下,只堅持了兩個多月就滅亡了。

滕國的滅亡不僅僅只是滕國的滅亡,還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孟子的那一套也破產了。

這年頭,什麼帝道王道霸道,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其他的,全是虛的。

想到這,熊槐搖頭道:“賢卿說的雖然有理,但是滕國實在是太小了,很難與越國形成對比。”

昭滑停頓了一下,看着楚王道:“大王,如果認爲滕國小,臣請以與我們楚國並列的齊國進行說明。”

“齊國大國也,齊王同樣也是一代賢君,無論是迎娶鍾無豔,還是之前在齊國提倡節儉之風,都說明了齊王的賢明。而齊王大力發展的稷下學宮,更是聚集了天下的一大半大賢,但是齊國一朝決策失誤,同樣兵敗地削,連齊王都守不住齊國,更何況遠不如齊王的越王,以及實力同樣遠不如齊國的越國。”

聽到昭滑的舉例,熊槐還想到了以前的楚國。

先前吳楚交戰之時,楚國強而吳國弱,當時楚國有賢君昭王在位,令尹子西同樣也是一代賢相,雖然是在爲平王背鍋,但結果卻是楚國連都城都丟了,若不是秦國出兵相救,越國在後攻擊吳國後方,楚國恐怕就滅亡了。

所以說現在這戰爭頻頻地天下,戰爭就是沒有什麼道理可以講的,內亂會導致亡國,國小同樣也會亡國。

想到這裡,熊槐眼中精光一閃,而後面無表情的看着昭滑道:“賢卿的意思是,我楚國可以攻打越國。”

昭滑聞言心臟猛地劇烈跳動兩下,長拜道:“大王,越國國力遠不如我楚國,而現在越國內部又出現混亂,並且越國新得齊國的淮北地,主力都駐守在淮北地,現在正是攻打越國的良機。”

“若是一戰而勝,我楚軍順江而下,越國都城都將不保,屆時吳國故土都將歸我楚國所有,越國退回越國故土,一個貧弱的越國,從此將不再成爲我楚國的後患。”

熊槐沉默了許久,長嘆一聲可惜,搖頭拒絕道:“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不知彼,勝負各半,同樣的道理知彼不知己,勝負各半,寡人有心無力啊。”

第九十五章 楚墨投靠第八十九章 速成浮橋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慰問第一千兩百六十章 君臣試探 上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各國退兵第五百四十九章 勸降第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枝疏葉枯第二百八十三章 戰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說越第四百八十七章 多行不義第五百二十九章 會盟第八百九十六章 看不清的未來第四百六十章 議定婚期第八十四章 徵召封君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韓憂來楚第一百二十七 試點襄陽第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出面調停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江淮第一百八十一章 人選第一千兩百零九章 惜哉!年幼!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第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送子出國第九百九十八章 中山亡第三百二十一章 離間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齊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氣鬱於內第一千兩百八十章 失魂落魄第十六章 心有憐惜第八百三十三章 血洗越地第四百六十一章 韓國響應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詔令第二十九章 魏國犀首第三百六十一章 狐疑第一百五十四章 神器重寶第八百九十六章 看不清的未來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逼宮第一百九十六章 旺財第七十三章 兵力集結第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破鏡難圓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解後憂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撤退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謠言離間第六百八十三章 伐宋之疑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六百九十二章 人質第四百六十五章 楚韓聯軍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三百五十章 暴漲第九百三十三章 父子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二百一十三章 攻防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令尹之才第九百九十八章 中山亡第八百八十八章 兵發即墨第六十五章 楚魏聯姻第三百四十九章 封鎖第六百七十一章 斬將第九百二十三章 改弦易轍第一千兩百零七章 謁者黃歇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進退之間第六百八十八章 鶡冠子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撤退第五百二十八章 獻地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九百零八章 濫竽充數第七百三十二章 自薦之策第三百零九章 議單騎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意 上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相約決戰第三百三十一章 質疑第六百八十九章 倒戈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謀宋第八百一十三章 駕臨吳城第一百九十九章 難題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謠言再起第五百二十四章 北方有變第四百五十七章 名分之爭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汝墳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八百二十九章 越地風潮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欲伐河東第九章 目標巴蜀第六百三十三章 凜冬將至第五百一十七章 佈局第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一人抵萬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城襄陽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安撫第三百一十七章 圖趙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一百六十六章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地方第八百二十七章 封城抓捕第五百六十一章 攻城 上第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以利服人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殺人第十五章 靜夜《柏舟》
第九十五章 楚墨投靠第八十九章 速成浮橋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慰問第一千兩百六十章 君臣試探 上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各國退兵第五百四十九章 勸降第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枝疏葉枯第二百八十三章 戰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說越第四百八十七章 多行不義第五百二十九章 會盟第八百九十六章 看不清的未來第四百六十章 議定婚期第八十四章 徵召封君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韓憂來楚第一百二十七 試點襄陽第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出面調停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江淮第一百八十一章 人選第一千兩百零九章 惜哉!年幼!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第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送子出國第九百九十八章 中山亡第三百二十一章 離間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齊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氣鬱於內第一千兩百八十章 失魂落魄第十六章 心有憐惜第八百三十三章 血洗越地第四百六十一章 韓國響應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詔令第二十九章 魏國犀首第三百六十一章 狐疑第一百五十四章 神器重寶第八百九十六章 看不清的未來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逼宮第一百九十六章 旺財第七十三章 兵力集結第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破鏡難圓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以解後憂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撤退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謠言離間第六百八十三章 伐宋之疑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六百九十二章 人質第四百六十五章 楚韓聯軍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計重施第三百五十章 暴漲第九百三十三章 父子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二百一十三章 攻防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令尹之才第九百九十八章 中山亡第八百八十八章 兵發即墨第六十五章 楚魏聯姻第三百四十九章 封鎖第六百七十一章 斬將第九百二十三章 改弦易轍第一千兩百零七章 謁者黃歇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進退之間第六百八十八章 鶡冠子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撤退第五百二十八章 獻地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九百零八章 濫竽充數第七百三十二章 自薦之策第三百零九章 議單騎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謀第八百四十八章 明意 上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相約決戰第三百三十一章 質疑第六百八十九章 倒戈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謀宋第八百一十三章 駕臨吳城第一百九十九章 難題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謠言再起第五百二十四章 北方有變第四百五十七章 名分之爭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汝墳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九百五十章 定計第八百二十九章 越地風潮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欲伐河東第九章 目標巴蜀第六百三十三章 凜冬將至第五百一十七章 佈局第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一人抵萬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城襄陽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安撫第三百一十七章 圖趙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一百六十六章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地方第八百二十七章 封城抓捕第五百六十一章 攻城 上第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以利服人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殺人第十五章 靜夜《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