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誘秦攻齊

熊槐聽得雲裡霧裡,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只能憑印象,大概知道宜陽在韓國的西部,是很久以前的韓都,離秦國很近。

陽翟是韓國上一次的都城,離楚國較近。

而現都城新鄭,離魏國的都城大梁很近,雙方快馬加鞭,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從自己的都城殺到對方的都城之下。

所以,爲了以防萬一,魏韓兩國在都城,都會留有重兵的。

在軍事這一塊,前任也是半桶水,更別提熊槐。

熊槐問道:“賢卿以爲我們楚國應該如何防備韓國。”

昭雎回答:“大王,正如微臣方纔所言,韓國對秦國同樣抱有戒心,爲了防止秦國假道伐虢,所以宜陽的韓軍,韓國不會全部調離。我楚國面對宜陽方向的軍隊,極有可能是秦韓聯軍,而且是以秦國爲主。”

“但是對這一路的軍隊,我們楚國大可不必擔心,從宜陽進攻我們楚國,正是我楚國方城一線,易守難攻,秦韓軍隊不足爲慮。而陽翟方向的韓軍,距離我楚國的襄城極近,需要派遣一位將領領兵防守。”

熊槐再問道:“不知何人可以防守鄧蔡兩地。”

昭雎頓了頓,道:“將軍昭應,熟知兵事,若是協助襄城守防備韓國,必能讓韓國不能寸進。”

熊槐還沒有點頭,令尹景鯉道:“大王,臣有一言,望大王察之。”

熊槐聞言看向景鯉道:“令尹請說。”

“大王,工尹所言雖然完備,但是我楚國乃是天下大國,何必擔心秦國的攻打。”

“況且如今天下的心願是攻打齊國,若是我楚國貿然調兵,必然會讓秦國驚懼,而讓趙魏失望,屆時如果秦國不出兵伐齊,齊國難以被制裁,則必然強大。”

“所以微臣愚見,可以令大將軍所部駐兵丹水之南,以防備秦國。而爲了能讓秦國割讓巴國,並且儘快出兵齊國,我楚國可以調柱國景翠所部,移師東進攻打齊國。”

熊槐聞言眼睛微微一縮,景鯉的話讓他想起了第一次和昭陽的交談的情形。

當時昭陽叮囑,楚國的軍隊可以東進,但前提是秦國出兵攻打齊國。如果秦國不出兵,那麼以秦楚之間的矛盾,楚國不能率先將軍隊調往東方。

而且楚國的軍隊開到東方,究竟是救援齊國還是攻打齊國,還要看情況。

熊槐想到頓時沉默不言。

陳軫見楚王許久不說話,想了想,出來開口道:“大王,令尹與工尹所言都有道理。

當前天下的主要目標是齊國。但是秦國目前態度不明,也不可不防。”

“如今我們已經和齊國絕交,秦國要是攻打我們楚國,我們已經沒有他國援兵了。這種情況對秦國是有利的,而對我們楚國是不利的。”

“面對這一種情況,爲了避免秦國得到藉口攻打我們楚國,微臣以爲可以調柱國所部東進。”

“但是,爲了避免秦國趁機偷襲,聯合韓國攻打我們,柱國所部的軍隊,不能直接調往齊國邊界,而是應該打着支援魏國的旗號,駐紮在魏國邊界,以次來威震韓國。”

“若是韓國夥同秦國出兵,那麼立即調柱國所部向韓國都城新鄭進攻,一方面吸引圍魏救趙,調動韓國的軍隊,另一方面迫使韓國向秦國求援,也可是秦國分兵,減輕其他方向的壓力。”

熊槐詫異的看了陳軫一眼,沒有想到一向對軍事不甚瞭解的陳軫,今天居然能說得頭頭是道。

陳軫還沒有說完,繼續道:“大王,我們楚國防備秦國,乃是下策,驅使秦國攻打齊國纔是上策。秦國之所以遲遲沒有進攻齊國,是因爲攻齊的難度以及收益。”

“如果說柱國所部東進攻齊,是減少了秦國伐齊的難度,那麼我們楚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擴大秦國攻齊的收穫。”

熊槐眼前一亮,道:“請賢卿細說,我們楚國如果擴大秦國攻打齊國所得到的收穫。”

“大王,秦國要要攻打齊國,無非是兩方面原因,其一是齊國的強大,讓秦國也感到恐懼,十年前秦楚攻齊,我們楚國和齊國的主力大戰,楚國佔據優勢。但是秦國主力面對齊國剩下的那部分殘兵,依舊被匡章殺得大敗而歸,秦國因此向齊國稱臣求和。”

“所以,報仇雪恥,是秦國攻齊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就是因爲趙國欲立秦王之孫爲燕王。一旦公子職登上燕王位,那麼秦國就在東方獲得了一個大國的支持。而且這個大國和韓國結盟,和趙國的關係也很好,一旦燕國投入秦國的懷抱,那麼只要公子職在位期間,秦國就再無被六國圍攻的危險。”

如果說秦國是不怕被其他六國聯合針對的,這其實是打腫臉充胖子。

上一次六國合縱,其實卻是五國伐秦。

身爲盟主的楚王只會指揮其他國家,自己卻保存實力。

燕國的國君當時正做着成爲當代堯舜的美夢,根本沒想過真正的去攻打秦國,只是因爲礙於蘇秦的面子,去露臉罷了,純粹出工不出力。

更關鍵的是,合縱進行中,齊國的合縱主使人蘇秦,意外被刺身亡,導致齊國和楚國競爭盟主時,處於極端的不利地位。然後在公孫衍活動下,楚王擔任盟主,結果就是齊國一怒之下,缺席六國軍隊會師,連出工都不打算出了。

所以上一次真正攻打秦國的,只是趙魏韓三國。

即便是隻有趙魏韓三國,也對秦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逼得秦國調集全國之力,纔打敗了趙魏韓三國聯軍。

但是,這還不是最終結果,秦國顧此失彼,義渠王被公孫衍說動,在後方偷襲秦國成功。

秦國那兩年很不好過。

所以秦國對各國的合縱運動還是很擔心的。

這也是爲什麼趙國一說要立公子職爲燕王時,秦國馬上從看熱鬧的旁觀者,變成了揚言要擼袖子下場出力攻齊的原因。

只要秦國獲得燕國的支持,那麼各國合縱就再也合不起來,一個燕國即便是不能對抗齊國和趙國,在齊趙兩國後面搖旗吶喊扯後腿,還是可以的。

熊槐知道秦國想要攻打齊國的原因,卻不明白陳軫所說的更大的收益在什麼地方。

見楚王疑惑的看着自己,陳軫解釋道:“大王,我們可以去秦國散佈謠言。”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陳舉之死第四百八十八章 夜宴第二章 滿朝恭賀第七百七十六章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方向 上第一千兩百六十八章 試之以喜第六百七十章 聞戰則喜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謠言離間第九百六十八章 定心第六百九十章 條件第八十一章 大夢初醒第五百五十六章 主動來降第九百八十章 接踵而來第一千兩百三十一章 將領調動第一百二十五章 熙熙攘攘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求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大事能成否第一千兩百一十六章 如虎在側第七百六十五章 前後夾擊第九百零四章 非分之請第五十四章 杖刑之問第十三章 初見端倪第二百三十九章 秦王崩(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造坡第八百七十六章 意欲救燕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死不瞑目第六百九十六章 衝動是魔鬼第七百三十二章 自薦之策第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郡守人選第九百七十九章 刺殺第二十二章 再議變法第一百二十二章 稅收改革第六百二十八章 太子第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郡守人選第四百二十六章 向前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新法第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水軍歪樓第三十二章 田需之謀第三百八十章 對策第三百八十三章 告知第四十四章 病來山倒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四百五十三章 退兵之議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七百六十七章 劍指水師第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感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憂第三百二十一章 離間第二百六十三章 三國聯軍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降第九百一十四章 序幕第一百七十五章 昭滑歸來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心冷第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父子對持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舉與考覈第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出面調停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室第四十六章 似曾相識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新君即位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二百八十九章 渡河第一千兩百零六章 晴天霹靂第一百九十七章 中山之議第七百二十一章 免稅安民第二百二十五章 再次伐齊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九百九十三 自刎第二百九十章 遊說第五百二十七章 父子第七百三十三章 農家墨家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緊逼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目標 上第六百一十九章 兩種可能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通告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二百二十章 越使來第六百九十八章 羣起圍攻第二十五章 私情公用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縱聯盟第七百八十五章 兵臨南鄭第二百三十四章 宋魏觀望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業根基第八百二十六章 天子一怒第九百七十章 啞口第九百八十六章 暫留第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樂極生悲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亡者之音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四百七十二章 內外之事 (爲盟主暮雲_遮加更)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氣鬱於內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自及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之前第三百一十六章 議趙第三百零二章 虛實第一千兩百零七章 謁者黃歇第五十七章 逼迫秦國第五百五十七章 聲傳各國第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水軍歪樓第七百四十七章 行動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陳舉之死第四百八十八章 夜宴第二章 滿朝恭賀第七百七十六章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方向 上第一千兩百六十八章 試之以喜第六百七十章 聞戰則喜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謠言離間第九百六十八章 定心第六百九十章 條件第八十一章 大夢初醒第五百五十六章 主動來降第九百八十章 接踵而來第一千兩百三十一章 將領調動第一百二十五章 熙熙攘攘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求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大事能成否第一千兩百一十六章 如虎在側第七百六十五章 前後夾擊第九百零四章 非分之請第五十四章 杖刑之問第十三章 初見端倪第二百三十九章 秦王崩(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造坡第八百七十六章 意欲救燕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死不瞑目第六百九十六章 衝動是魔鬼第七百三十二章 自薦之策第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郡守人選第九百七十九章 刺殺第二十二章 再議變法第一百二十二章 稅收改革第六百二十八章 太子第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郡守人選第四百二十六章 向前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新法第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水軍歪樓第三十二章 田需之謀第三百八十章 對策第三百八十三章 告知第四十四章 病來山倒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四百五十三章 退兵之議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七百六十七章 劍指水師第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感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憂第三百二十一章 離間第二百六十三章 三國聯軍第四百三十二章 投降第九百一十四章 序幕第一百七十五章 昭滑歸來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心冷第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父子對持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舉與考覈第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出面調停第二百四十六章 周室第四十六章 似曾相識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新君即位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二百八十九章 渡河第一千兩百零六章 晴天霹靂第一百九十七章 中山之議第七百二十一章 免稅安民第二百二十五章 再次伐齊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九百九十三 自刎第二百九十章 遊說第五百二十七章 父子第七百三十三章 農家墨家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緊逼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目標 上第六百一十九章 兩種可能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通告第八百七十章 宋國已定第二百二十章 越使來第六百九十八章 羣起圍攻第二十五章 私情公用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縱聯盟第七百八十五章 兵臨南鄭第二百三十四章 宋魏觀望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業根基第八百二十六章 天子一怒第九百七十章 啞口第九百八十六章 暫留第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樂極生悲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亡者之音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四百七十二章 內外之事 (爲盟主暮雲_遮加更)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氣鬱於內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自及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之前第三百一十六章 議趙第三百零二章 虛實第一千兩百零七章 謁者黃歇第五十七章 逼迫秦國第五百五十七章 聲傳各國第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水軍歪樓第七百四十七章 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