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明升暗降

想着,上官大夫立即走到屈原身側,臉上露出一股焦慮,急道:“大王,請不要聽屈原的禍國殃民之言。

昔我武王設縣之後,我楚國正是依靠申息之師,這種各縣縣尹訓練出來的強兵,這才與各國爭鋒,莊王更是藉此稱霸天下。

直到今日,我楚國應對各國,都是依靠各地的強兵。若是貿然改變此法,必然會讓百姓陷入疑惑之中。”

說着,上官大夫再次行禮道:“大王,臣聽說二政,這是亂國之本,不僅在朝中是這樣,在地方同樣也是如此。

若是大王爲縣尹與封君設置輔佐之人,那麼這人到了地方之後,必然要與縣尹封君分庭抗禮,相互爭權。如此,一旦大王下詔,二人就會陷入推諉之中,將實事推給對方,而爭着享受好處。

這便是亂國自弱之法,故,臣以爲其萬萬不可。”

屈原聞言立即反駁道:“···”

就在屈原與上官大夫的爭論中。

熊槐心中默默長嘆。

若不是時間不夠,他也不想一口氣同時針對縣尹與封君,而是一步一步來。

只是,隨着老一輩的人,如昭魚昭鼠等人相繼死去,他越發感到年華易逝,時不我待。

雖然他自己還覺身體還很好,拉自己常用的弓箭,依然還沒有絲毫感到吃力,依舊與年輕時一樣。但是,畢竟年紀大了,這種事情說不準的。

一旦開始變革,非十年乃至二十年不可,如此長的時間,太容易出變故。

如同昭魚一般,昨天還好好的,還能出面處理國事,但是,一覺過後,卻再也沒有醒來。

突然就這麼死了,上哪說理去?

對此,熊槐心中也充滿着恐懼。

雖然楚惠王在位近六十年,活了七十多歲,爺爺楚宣王同樣也年近七十,但是,楚國還有好多楚王四五十歲就死了。

熊槐唯恐自己成爲悼王第二,中道崩殂。

所以,這一次纔會顯得這麼突然。

但是,數年佈局,到了現在!

熊槐想起那些兩天前被下詔回都問話的縣尹,原本他還打算等附近的縣尹回都以後,才正式開始。但,隨着羕陵君的猝死,纔不得不提前一兩日。

不過,如今大勢已成,縱使提前,縱有波折,也無關大局。

現在,屈原在這裡揭破此事,正是要放出風聲,以讓羣臣做好變革的準備!

否則,變法這種要求地方交出權力利益的事情,根本沒有與羣臣商議的必要。

變法所依靠的,從來都是強權,是堅定不移的推動,而不是所謂的妥協。

其實真正的變革,在一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現在,在今天,只是正式揭開大幕而已。

想着,熊槐目光看向虛空,回憶起記憶深處的歌詞,不由深有感觸地長嘆一聲:若是可以,寡人也想向天借五百年!

良久,熊槐收回思緒,見只是走神了一會兒功夫後,已經有幾個大臣在圍攻屈原了。

見此,熊槐便知道,是時候進行變法前的最後一步了。

想着,不由輕咳兩聲,打斷爭論後,目光從羣臣身上掃過,見他們全都低下頭顱,不敢與自己對視後,這才點了點頭,緩緩開口道:“衆位賢卿,此事事關重大,還是日後再議吧。”

羣臣聞言,頓時鬆了一口氣。

還好,大王沒有聽從屈原的蠱惑。

否則,楚國從此多事矣。

此時,熊槐再次開口道:“諸卿,國不可一日無君,而令尹作爲寡人左膀右臂,同樣不可或缺。三日前的朝議,寡人本來要選出一位令尹來,但是因爲他事所擱置。”

說着,熊槐目光在景翠與昭雎二人身上流轉,見景翠一臉平靜,而昭雎卻露出一絲熱切更有三分憂慮,不由笑了笑:“正巧今日羣臣都在這,那麼,寡人便決定公佈令尹的人選。”

羣臣聞言,瞬間便捨棄了方纔的爭論,然後屏住呼吸,然後等待楚王揭開謎底。

與之前的爭論相比,這纔是重中之重,畢竟,此刻,屈原可沒有擔任令尹的資格。

屈原想要收權,沒有令尹的支持,根本不可能。

一旦確認令尹人選,那麼這個令尹,纔是他們接下來巴結的對象,只要令尹不同意,即便楚王想收權,也很難。

自楚王即位以來,前後三任令尹,除了昭魚主動讓賢的以外,昭陽景鯉二人,全都擔任令尹近十年,並且死在令尹任上。

有着這樣的優良傳統,羣臣都很期待。

就在羣臣緊張的等待之時,熊槐目光凝視昭雎兩個呼吸,然後緩緩地搖了搖頭。

知臣莫若君,在熊槐心中,昭雎的能力比景翠出衆不少,尤其內政方面,更是遠遠的撇開了景翠。

只是,昭雎的缺陷也很明顯,那就年紀比景翠小一輪,比熊槐還要小几歲。

現在就讓昭雎擔任令尹,十幾年後,恐怕楚國羣臣,無人能壓制昭雎了。

更重要的是,熊槐知道,昭雎對變法的態度並不明朗,擔心隨着變法的深入,昭雎會成爲變法的阻礙。

想着,熊槐便將目光轉向景翠。

這景翠,身份地位功勳全都足夠,而他最大的缺點,同樣也是最大的優點,便是不甚精通內政,這正是接下來令尹的不二人選。

想着,熊槐便笑道:“柱國功勳卓著,自十多年前擔任柱國以來,與各國相爭,無一敗績。更是在淮北一戰中,全殲越國主力,這是滅越首功。故,寡人決定拜柱國爲令尹,不知柱國是否願意助寡人一臂之力。”

景翠聞言,立即出列拜道:“臣願爲大王分憂。”

“好!那今後就有勞賢卿了。”

熊槐笑着點了點頭,然後再看向昭雎:“司馬,自賢卿擔任司馬以來,爲寡人調度兵馬,無一差錯。且率軍作戰,同樣無一敗績,陳地一戰,在三國的強攻下,堅守年餘,可謂勞苦功高,故寡人慾拜你爲柱國,爲楚國諸將之首,不知卿可願爲寡人與各國爭鋒?”

昭雎因失去令尹之位,本來還有淡淡的失落,但此刻,失落之意立解。

柱國本來就是令尹的最有力的競爭者,昭陽景翠,都是由柱國升任令尹。

況且,景翠年紀也大了。

想着,昭雎立即應道:“臣願爲大王效死。”

熊槐聞言微微一笑。

隨着景翠昭雎二人的升遷,郢都城外的十萬楚軍,則正式掌握在他這個楚王的手中。

想着,熊槐頓時挺直了腰桿。

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書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子鼠之死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第六百三十四章 了無音訊第三百一十三章 籠絡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兩百里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級第四章 屈原進言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第三百九十六章 怨念第五百五十章 烹殺第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魏國求和第八百四十四章 苦竹李仲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尊一殺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級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二十五章 私情公用第七百三十九章 新年至第一千兩百章 決意遷都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七百二十八章 德才不兼得第八百章 退意第一百九十八章 楚越聯合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詛咒起誓第六百二十三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七十五章 戰爭橫財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子鼠之死第八百九十章 播下種子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屬意江淮第十一章 齊國之辯第三百一十五章 窒息第二百四十五章 離間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一百四十七章 燕國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請第一百八十二章 驚聞第一百零二章 大戰結束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一百一十章 連橫之策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宋王之憂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謠言離間第九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五百零七章 南顧第五百八十五章 回都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處罰第五百九十八章 再辭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議第三百五十四章 出血第二百九十四章 勒索第一千兩百一十三章 羣臣請命第八百四十五章 賞賜第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連下三城第六百三十二章 禍不單行第八百二十七章 封城抓捕第八百九十一章 回到郢都第七百九十九章 彼來我往第七百零五章 黃泉路上等着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七百八十七章 賣國第三百七十章 會師第三百六十五章 伐齊第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亂中有治第四百九十四章 消息第八百八十八章 兵發即墨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五百五十三章 公道人心第七百六十九章 閬中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兩百里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一千兩百四十章 勝敗根源第四百五十七章 名分之爭第二百四十四章 齊策第九百四十八章 和談中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權力第二百三十四章 宋魏觀望第七百六十七章 劍指水師第九百四十七章 初議第七百零八章 明升暗降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在齊 中第二百二十章 越使來第七百零八章 明升暗降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劫掠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風起兮 上第二百零三章 舉兵伐齊第九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軍入越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九十七章 突如其來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各國第六百三十九章 五鳳匯聚第二百九十三章 實施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扶持韓國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壓之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定議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
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書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子鼠之死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第六百三十四章 了無音訊第三百一十三章 籠絡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兩百里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級第四章 屈原進言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第三百九十六章 怨念第五百五十章 烹殺第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魏國求和第八百四十四章 苦竹李仲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尊一殺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級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二十五章 私情公用第七百三十九章 新年至第一千兩百章 決意遷都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七百二十八章 德才不兼得第八百章 退意第一百九十八章 楚越聯合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詛咒起誓第六百二十三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七十五章 戰爭橫財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子鼠之死第八百九十章 播下種子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屬意江淮第十一章 齊國之辯第三百一十五章 窒息第二百四十五章 離間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一百四十七章 燕國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請第一百八十二章 驚聞第一百零二章 大戰結束第二百五十七章 謠言第二百四十八章 宋魏第一百一十章 連橫之策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宋王之憂第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謠言離間第九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五百零七章 南顧第五百八十五章 回都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處罰第五百九十八章 再辭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議第三百五十四章 出血第二百九十四章 勒索第一千兩百一十三章 羣臣請命第八百四十五章 賞賜第一千兩百一十二章 連下三城第六百三十二章 禍不單行第八百二十七章 封城抓捕第八百九十一章 回到郢都第七百九十九章 彼來我往第七百零五章 黃泉路上等着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七百八十七章 賣國第三百七十章 會師第三百六十五章 伐齊第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亂中有治第四百九十四章 消息第八百八十八章 兵發即墨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五百五十三章 公道人心第七百六十九章 閬中第二百零五章 仁義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兩百里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軍第一千兩百四十章 勝敗根源第四百五十七章 名分之爭第二百四十四章 齊策第九百四十八章 和談中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權力第二百三十四章 宋魏觀望第七百六十七章 劍指水師第九百四十七章 初議第七百零八章 明升暗降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在齊 中第二百二十章 越使來第七百零八章 明升暗降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劫掠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風起兮 上第二百零三章 舉兵伐齊第九百七十三章 遊說第五百一十九章 大軍入越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九十七章 突如其來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各國第六百三十九章 五鳳匯聚第二百九十三章 實施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扶持韓國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壓之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定議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