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十六章 玉米

聽聞是苞谷,這令林延潮來了興趣。

林延潮知道後世有人用苞谷來稱呼玉米。

林延潮心底打着鼓,探身問道:“此物從何而來?”

徐貞明回道:“是下官一位同鄉在陝西任官時,聽說下官在尋屯墾旱田之道,故而推薦此物給下官的。”

林延潮有些沒底,這恐怕就不對了。

玉米是產自美洲的,要進入中國,也唯有緬甸至廣西,或東南沿海,怎麼能是從陝西而來。

徐貞明見林延潮露出疑惑之色,當即道:“部堂大人明鑑,此苞谷確實乃耐旱之物,此物花開於頂,實結於節,實乃是異谷。”

林延潮一聽倒是有幾分相似玉米的樣子,於是道:“仔細說來。”

徐貞明詳細道:“此物苗葉如荔林而肥短,末有移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

林延潮聞言大喜,當下拍腿,這正是玉米的樣子。

此舉卻是將徐貞明嚇了一跳。

徐貞明不知林延潮爲何如此高興,因爲林延潮當初以爲玉米是從海路傳入中國,所以讓人往東南沿海去找,但沒有料到玉米卻是最早在陝西傳入的,一開始錯了方向,幸虧有徐貞明誤打誤撞,蒙對了。

至於原因如何,林延潮自也不去考究而是向徐貞明問道:“此物確實乃番物嗎?”

徐貞明道:“確實如此,但如何傳入實已無法考究。”

“無妨。說說此物可否大規模在京畿屯墾,用來備荒?”

徐貞明道:“下官不敢保證,不過已是請了當地老農到京。下官覺得大約十有七八,可以試一試。”

林延潮心想,這還有什麼好懷疑的,玉米雖不如番薯耐旱,但是番薯的缺點是,只能當作雜糧,不能當作主糧,當然備荒是沒有問題。但玉米不同,玉米是可以拿來當作主糧的。

尋到了玉米,徐貞明本該高興纔是。

但林延潮見徐貞明一臉憂色,徐貞明道:“部堂大人,自下官再任屯田御史,可謂是戴罪立功。戶部那邊屢次催促,要我責效,但屯田之事,一歲一秋方才一收成,哪裡是旦夕之間可以辦到呢?”

“下官擔心若是明年拿不出像樣的政績,怕無法向皇上交代,所以在下官任內最後的關頭,下官沒有功夫再將玉米拿來試種,而是打算立即推廣栽種。此事甚冒風險,下官遲遲不敢作決定,故而今日來請教部堂大人,該不該下這決心?”

林延潮看着徐貞明道:“孺東兄,你方纔說此事的把握只有十之七八。”

徐貞明一臉慚愧道:“不敢欺瞞部堂大人,確實只有這麼多。下官不敢多說,也不敢少說,若是大規模屯種要當風險,此事懇請部堂大人明鑑。”

林延潮點點頭,這徐貞明還真是一個謹慎的人。

林延潮佯裝出再三慎重的樣子,然後道:“本官以爲這點風險值得去冒,只要有利於百姓有利於國家社稷的事,別說十之七八,就是十之四五,也當去辦。”

徐貞明聞言驚喜道:“部堂大人願意……願意支持下官。”

林延潮點點頭道:“你是林某保薦的,而林某信得過孺東兄。”

徐貞明聞言眼眶紅了,當即站起身來向林延潮長長一揖然後道:“多謝部堂大人的信任,大人的大恩大德,下官不知如何報答纔是。”

林延潮離椅扶起徐貞明道:“孺東兄,言重了,這屯田御史的事吃力不討好,之前興修水利,得罪了勳戚權宦,而今改治旱田卻是更不爲人所理解。你能當此,殊不容易。”

林延潮這話說到徐貞明心底了。

徐貞明道:“下官也是知道,百官們不知道番薯,玉米之重要,當年秦漢時,百姓不喜麥子。麥子是夏商時傳入華夏的,當年董江都曾向漢武帝上書,言關中不種麥,提議將麥引至關中種植,此實有大功於社稷,但是後世的讀書人只知道他的經學。”

林延潮聞言感嘆道:“是啊,都說盛唐,但就算貞觀開元這等氣象,天下百姓也不過五六千萬,但到了宋後,雖未見盛世之詞,但天下戶數卻翻了一倍,爲何如此?其中一因,在於引進了佔稻。佔稻耐旱,不擇地而生,實乃天降甘露於我華夏。”

徐貞明不住點點頭道:“正是,正是。”

林延潮道:“而到了眼下我朝在籍戶口加上隱匿,流民,百姓之數不亞於宋時,眼下各省雖有小災,但無大害,一旦……”

“一旦……遇到大旱大災,任何之民變,皆能席捲天下,朝堂上人治不修是一方面,加之天災必至人禍,到時由盛至衰,再從大亂而後大治,這治亂循環何時停止?我竊以爲就在這番薯,玉米可以緩解。”

“可惜滿朝諸公卻沒有放在眼中,在他們眼底,能否規勸陛下立國本,是否免朝,或者能罵閹逆,不阿諛執政,纔是君子所爲。所以我才言這屯田御史的差事,吃力不討好,辦成了理所當然,辦不成就要貶官,就算將來番薯,玉米之物在京畿屯墾成功,他們也不會放在眼底的。”

徐貞明聽了林延潮這一番話,數度轉過身去擦去了眼淚。

林延潮嘆道:“孺東兄這等迴天之功,卻默默無人知曉,就算史書提及,也不過略略代過一筆,林某實在替你不值。”

徐貞明深吸了一口氣,肅容道:“也不是無人知道,不是還有部堂大人嗎?徐某一直記得部堂大人那句話,只要有一點利於國家與社稷的事,就是生死也當以之,豈能因爲個人的禍福而避開呢?”

“徐某當初興辦屯田的事,也知道會得罪人,但只要有利於老百姓的事,徐某就一定要去辦。不爲人理解,不爲人所知也沒有什麼,當年鄭國爲秦修鄭國渠,雖爲了韓,但鄭國渠卻助秦一統天下,秦又何曾感激鄭國。”

“而今官員們不放在眼底,那是因爲朝堂上,讀書人裡沒有崇尚事功的風氣,但是隻要部堂大人這樣的官員在朝,徐某相信徐某爲了天下百姓做的事,總有一日……總有一日天下人會明白徐某的苦心。”

說到這裡,徐貞明已是泣不成聲,說不下去了。

林延潮不由也有些傷感,一時也說不出什麼話來安慰徐貞明,徐貞明半響後方才停住,然後站起身來道:“徐某的個人禍福早已不計在心底,今日來能得到部堂大人的支持,明白徐某這一番用心,足矣!士爲知己死,徐某必以死報答部堂大人的知遇之恩。”

徐貞明如此,卻令林延潮一時語塞,半響道,不要說這樣的話,孺東兄,記住你我都是爲了百姓做事。

徐貞明點點頭當下道,部堂大人,眼下手中之事千頭萬緒,下官就不多留了,曾着還未天明,徐某再趕幾個章程出來,告辭。

“好,濟川替我送一送孺東兄。”

徐貞明走後,林延潮當下回到了書房沉思。

眼下商業經濟眼下十分不發達,故而歷史上紅薯,馬鈴薯之物推廣,朝廷起了很大作用。

比如在清朝,乾隆皇帝親自下旨,將種植紅薯作爲國策推行,當時各種條件已是成熟。

至於爲什麼趕着,因爲林延潮知道最少二十年後明朝將進入嚴重的小冰河期。

這時從陝西陸續至各省已亂成一鍋粥,以政府在地方的基層力量,根本無力推行紅薯,馬鈴薯之物,所以自己才倚重於徐貞明,藉助於朝廷。

然而這樣的事卻是吃力不討好。

北方民間主糧上還是以大小麥爲主,番薯,玉米就算落地推廣,肯定會受到阻礙。

朝堂上不少官員質疑,朝廷在屯田之事裡,不去種植稻麥這等百姓習慣的主糧,而去種不合口味的玉米,番薯,此舉如同今天有人嫌棄雜交水稻口感差一樣。

不被理解,加上移風易俗,所以說林延潮與徐貞明現在乾的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但儘管如此,去依然要去辦。

既然是身居高位,不可沒有這點擔當,連徐貞明一個屯田御史都敢不惜烏紗,自己身爲部堂級官員就更不可落於人後。

想到這裡,林延潮當即回到案上寫信,他想讓自己的門生戶部郎中郭正域,在這件事上幫忙一二。

不過林延潮隨即想到,戶部有十三個清吏司,郎中級官員有十幾個,小事還能幫忙,但屯田之事上郭正域就難說得上話了。

所以林延潮想了想,還是擱筆,過幾日他見戶部尚書宋纁時,給徐貞明說幾句好話就是。

所幸他現在已非人微言輕。

甚至一些事上可以與宋纁這樣的大佬作一些利益交換。

此外在新民報上,自己也可以爲他鼓催一二,官員們讀書們百姓們不理解,不是因爲無知,而是沒有人告訴他們。

幸虧自己先一步搶佔了輿論的陣地,那麼就將來而言,就有很多事可以做了。

如何引導輿論如何,如何潛移默化,這一件件事都要他來操這個局。

雖說長夜漫漫,但林延潮升官的第一個晚上,就在書房裡踱步沉思,不知不覺天邊已明。

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師徒二人七百三十九章 清算第一百六十五章 中流擊水(一更)第一百六十五章 中流擊水(一更)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六百七十九章 張居正的託付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逆鱗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案首的風光(一更)第一百八十五章 丟人丟得不夠(一更)七百零九章 皇帝對青睞第六十六章 燕可伐與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義五百三十七章 攤上事了第三百零七章 最好的文章第一百零一章 競爭激烈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四百九十章 以情動人六百八十五章 黨爭八百八十章 證據(二合一)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一千兩百七十章 經事七百五十四章 首輔(謝豪豬tyz書友盟主)四百六十七章 世兄四百八十四章 袁宏道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會試大熱第兩百四十一章 整合資源(二更)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一千九十七章 反目五百九十八章 事功之學(謝午後陽光書友的盟主)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一千零六章 國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第七十章 德主刑輔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四百七十九章 放爆仗一千兩百九十八章 亂子一千兩百九十九章 用間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風流員外郎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第五十章 爲何讀書第三百五十五章 受得起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第兩百九十七章 五篇策問第三百二十一章 奸計第四百零三章 圍門第兩百五十章 有驚無險八百零八章 威壓一府第四百二十一章 御前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第三十八章 老童生六百五十七章 看座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第兩百六十四章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第兩百六十三章 仗勢欺人第三百三十九章 金鑾殿下捉婿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名將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第兩百一十九章 老師和同窗(一更)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家事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俘虜四百五十七章 感激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出兵封推感言第十五章 胡提學的考校五百一十四章 故人之事一千三十七章 召對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第一百二十章 南園九百五十一章 打劫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成敗在此一時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張位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交換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不負少年時六百六十五章 急變第四十六章 書院第一百九十九章 把名聲借給你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議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精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魁天下六百八十七章 有備算無心第四百零一章 入直第一天第一千兩百二十二章 密揭六百零六章 殺一儆百一千六十六章 吏部尚書的憤怒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敲竹槓第三百三十四章金殿傳臚
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師徒二人七百三十九章 清算第一百六十五章 中流擊水(一更)第一百六十五章 中流擊水(一更)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六百七十九章 張居正的託付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逆鱗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案首的風光(一更)第一百八十五章 丟人丟得不夠(一更)七百零九章 皇帝對青睞第六十六章 燕可伐與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義五百三十七章 攤上事了第三百零七章 最好的文章第一百零一章 競爭激烈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九百九十七章 歸宗四百九十章 以情動人六百八十五章 黨爭八百八十章 證據(二合一)一千三十四章 免朝的開始一千兩百七十章 經事七百五十四章 首輔(謝豪豬tyz書友盟主)四百六十七章 世兄四百八十四章 袁宏道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會試大熱第兩百四十一章 整合資源(二更)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一千九十七章 反目五百九十八章 事功之學(謝午後陽光書友的盟主)第二十四章 進省城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一千零六章 國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第七十章 德主刑輔八百五十四章 歷史人物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四百七十九章 放爆仗一千兩百九十八章 亂子一千兩百九十九章 用間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風流員外郎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第五十章 爲何讀書第三百五十五章 受得起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第兩百九十七章 五篇策問第三百二十一章 奸計第四百零三章 圍門第兩百五十章 有驚無險八百零八章 威壓一府第四百二十一章 御前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第三十八章 老童生六百五十七章 看座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第兩百六十四章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第兩百六十三章 仗勢欺人第三百三十九章 金鑾殿下捉婿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名將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第兩百一十九章 老師和同窗(一更)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家事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俘虜四百五十七章 感激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出兵封推感言第十五章 胡提學的考校五百一十四章 故人之事一千三十七章 召對六百九十五章 時報初刊第一百二十章 南園九百五十一章 打劫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成敗在此一時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張位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交換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不負少年時六百六十五章 急變第四十六章 書院第一百九十九章 把名聲借給你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議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精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魁天下六百八十七章 有備算無心第四百零一章 入直第一天第一千兩百二十二章 密揭六百零六章 殺一儆百一千六十六章 吏部尚書的憤怒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敲竹槓第三百三十四章金殿傳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