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四十章 聽君一席話

聽到林延潮提及海禁二字,左右聲音都是小了。

王宗沐目光一凜,然後調整了一個坐姿笑着道:“老弟此言老夫不明白了,朝廷從當年‘太祖立下的寸板不許下海’,到而今的許販東西二洋,何言海禁未開?”

林延潮知道王宗沐所指的就是著名的隆慶開關。

林延潮道:“可是月港開關卻不能解國庫之睏乏。”

王宗沐問道:“老弟請繼續說。”

林延潮道:“隆慶年開海禁,老先生上疏朝廷言倭寇之志非大,而在於玉帛子女爾,然海禁之後,倭寇襲擾,沿海百姓不及耕種,倚海爲生者,亦生計斷絕。”

“當年倭寇圍困台州,也是老先生上疏朝廷,請求開海禁,讓沿海百姓得以謀食,也是通商貿便利,後來月港開關也有老先生一份功勞啊。”

王宗沐點點頭,這些奏疏都是他當年上的,雖要查到不難,但林延潮一字一句都是記得如此清楚,看來是下了一番功夫。

“不錯,老夫是如此說過,這也是承梓沙先生之教,他曾屢次與我言道,從福州至潮陽,廣袤千里,地皆不毛,民皆賴下海爲生,而海禁之後可謂千里蕭條。”

林延潮問道:“梓沙先生,可是台州的府學教授姓王諱名一個諫字。”

王宗沐點點頭笑着道:“宗海也聽過吾師的名字,不僅老夫,嘉靖十四年狀元韓餘姚,吾同年嘉靖二十三年的狀元公秦華峰都出自他的門下。”

王宗沐說的是他的老師王諫,此人除了培養出王宗沐外,還有嘉靖十四年狀元韓應龍,嘉靖二十三年狀元秦鳴雷。

而秦鳴雷與王宗沐都是台州人,秦鳴雷的兄長秦鳴夏還是王宗沐的岳丈。

林延潮當即道:“晚生當年也拜讀過梓沙先生的文章,他曾建議朝廷招潮州至福州產業多者爲船總,領十船,立號造冊,於八月秋風起時販於南洋,來年四五月時歸,計貨二十稅一。如此既斷倭人腰股,海濱也能因富自保,自爲藩籬,船稅少助西北之需。”

王宗沐點點頭道:“是啊,後來月港開關,又兼戚,俞雙位大帥圍剿,沿海的倭寇這幾年幾乎絕跡,老弟重提此事有何深意?”

林延潮知道王諫的學生弟子,以及王宗沐等很多臺州籍的官員都是堅定的開海派,他們在朝堂上很有勢力,當年隆慶開關也是多虧了他們的努力。

所以這些人也是這一次自己來臺州所要籠絡的。

林延潮當即道:“其實禁海之困,不僅是浙江,着實也困擾我閩,粵兩省多年,我閩地百姓不僅販賣南洋,還定居於南洋,這月港開關實有大功於浙,閩,粵三省,但可惜仍未得全功啊。”

王士昌,王士琦聽了都是默然,王宗沐一生最大的政績,一個是開海運,還有一個就是促進了開海禁。

“據下官所知月港歲入不過兩萬兩,這點銀子供給閩地兵餉尚且不足,又何況供應西北呢?此一不足。

“而且從台州至潮陽千里海岸,只有開月港一地,對於浙籍,粵籍商人而言如何有便利可言。浙江的湖絲,江西的瓷器都是東西二洋所需,又何必千里迢迢從閩地出海?此二不足。”

“最重要是東西二洋船引,朝廷一年所給不過八十八隻,不及民間往來十一,可知不少地方仍有民船走私,如此朝廷稅賦怎麼收得上來,此三不足。”

王宗沐道:“老弟此來的用意,老夫已是知道了。開海禁之用,一是免除倭寇襲擾,二是通商往來充實國庫。”

“老弟此來說的是第二點吧。”

林延潮點點頭道:“確有此意。”

王宗沐道:“但是你可知開海通商便利,朝廷不是不知,朝廷也不是看不上那些錢,那麼爲何遲遲不開,這其中道理老弟可是明白?”

林延潮沒有急着說話,一旁他的學生徐火勃道:“老師,學生可否試言?”

王宗沐笑着道:“這位是老弟的高足吧,老夫正要洗耳恭聽。”

林延潮笑着道:“老先生過謙,小徒拋磚引玉倒是可以。”

當即徐火脖朗聲道:“太祖祖訓片板不許下海,起因是當年沿海百姓不少都暗通張士誠,又加之後來胡懷庸案,但永樂年鄭和七下西洋已開海禁,但是朝廷覺得此舉開支過大,又是厚彼而薄己,故而禁海有此而起。”

“但學生覺得,這不過是表因而已,本朝國策乃是重農立本,無論是經商還是通海,都是棄本逐末,所以學生以爲禁海之議根本在此。”

徐火勃說完,衆人都是點了點頭,王宗沐笑着道:“果真名師出高徒,見識不凡,不過……仍不能窺全貌。”

徐火勃聞言坐下,林延潮笑着道:“老先生乃當世務實學的大家,這等受教於前的機會,不要膽怯。”

於是徐光啓起身道:“學生有一淺見,聽說通海都是大商,其中不凡豪門巨室,官商背景如正德十二年進士,前廣東按察使林希元,即在老家同安任由家中豪奴駕船通海,官府不敢問之。”

“故而所謂的海禁只是對普通老百姓而言的,對於這些真正的官商卻是絲毫無用出入自由,因此他們巴不得朝廷繼續海禁,由此操弄乾坤。”

聽了這話王宗沐笑容斂去,林延潮搖頭道:“此道聽途說之言,林按司駕船通番你可是親眼所見?不親眼所見如何當真?”

徐光啓爲林延潮所斥當即滿臉通紅,拱手後坐下。

王宗沐在上首按了按,當即道:“老弟,他的話也未必沒有道理。”

林延潮道:“朝廷之策出於上而施於下,怎有地方官紳反而綁架政令之說,此說有些劍走偏鋒了。”

王宗沐笑了笑道:“老弟爲官之道,真乃老成持重,老夫當年若有你如此,也不會在官場蹉跎多年了。不過以老夫所見朝廷禁海,真正的道理卻不在此。”

“晚生還請老先生示下。”

王宗沐道:“在老夫看來,海禁之所以持續兩百年,乃是與朝廷所主張的朝貢之制相左。朝廷一貫以來駕馭宗藩之策,一仰太祖成祖餘威,在九邊駐紮精兵以宣威,二在於朝貢以時,厚往以薄來而懷柔。”

“但是永樂時鄭和七下,厚往薄來結交南洋,路途上的開支巨大,故而才改爲讓萬邦朝貢,許進而不許出,而後有了海禁鎖關之策。不過此策倒是在隆慶年時開了口子,北有封貢俺答,南則月港開關,雙管齊下後倒是讓倭寇,北虜都是消停了許多。”

說到這裡王宗沐舉起手來道:“自古以來天子居帝京,天子腳下方千里內是爲王畿,王畿之外,是內服與外服,內服乃百僚庶尹,受命於天子,而外服是侯﹑甸﹑綏﹑要﹑荒,乃方伯諸侯之地,服定貢賦的輕重,爵定位次的尊卑,外服需按時來朝貢,外服之外即是四夷,化外之民,不受朝貢。”

“這即是朝貢之制,也是華夷之辨的由來,一言蔽之在於一個禮字,天子以禮馭萬邦,只要朝廷一日不取締朝貢之制,那麼海禁一日就不可開。”

聽了王宗沐的話,衆人都有一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所謂朝貢和海禁,其實一個就是海外貿易,由國家主導或者是民間主導兩種觀念。

明朝之所以要禁海,就是儒家一直以來華夷之辨的思想主導。

華夷之辨的核心,就是人倫關係的親疏遠近,套用在國家關係上。

比如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什麼是仁,就是愛人愛己,有等差的愛,父母子女最緊要,然後叔伯兄弟,同族,同鄉,同邦以此類推。

然後套用在國家關係上,對明朝而言,兩京十三省就是內服,大家是自己人,都是華夏百姓,然後是外服,就是明朝的宗藩,他們接受明朝的冊封,算是屬邦,所以也給予厚往薄來的朝貢便利,然後就是化外之民,對於蠻夷,明朝的態度就是一文錢的好處也別想從我這裡拿走,看你不爽還要揍你。

因此朝貢制度就等於是籠絡宗藩的手段,譬如明朝爲什麼要修長城,其實長城防禦軍隊效果有限,不過卻可以阻止商隊自由出入草原。

俺答封貢之前,人家俺答汗可是打到了北京城下燒殺搶掠,條件就是要朝廷互市。

到了明穆宗時,最後朝廷廷議以二十二票贊同對十七票反對通過與俺答和議之事。俺答接受封貢,明朝開放互市並與蒙古右翼議和,從此雙方有了近百年和平。而後明朝草原政策改爲一攻一守之策,集中力量屯駐重兵於遼東對付南遷的蒙古左翼及女真。

所以沒有朝貢政治,就籠絡不了俺答汗,明朝的外交策略也就無從談起,同樣海禁一開,那麼朝鮮,安南,琉球都可以通過民間貿易,從明朝這裡獲得所需,那麼以朝貢爲導向的官方貿易就沒有這個必要。

這些朝貢國又何必如此順從的接受明朝的冊封,以換取最惠國待遇,整個朝貢體系也就崩掉了。

當然這些話朝廷也不會明白的與臣民說的,更不會寫在文字上,如此就不是咱們天朝上國的厚道形象了,要不是王宗沐的一番話,衆人是如何也想不到這個原因。

六百六十六章 執筆五百七十七章 儒臣辯經六百章 自陳表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張位第一百五十七章 定名次七百八十六章 到任六百二十四章 大大的忠臣第九十九章 我有辦法(第一更)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一千一百五十章 修身齊家一千三十二章 談條件一千一百九十章 商議國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風如此(一更)八百四十六章 修河(第二更)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一千一百零八章 抓人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八百五十章 知府下鄉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第三百六十五章 天下熙熙(第二更)四百八十六章 湖上文會七百五十一章 十三太保第一百零五章 我取定了(第二更)六百零三章 書生議論一千四十六章 儲端九百六十八章 舊屬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七百一十八章 不作就不會死(兩更合一更)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太倉銀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六百三十四章 皇帝來我家第三百七十二章 報仇不隔夜一千八十一章 高攀不起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八百三十三章 這是什麼情況?(二合一)第二十二章 大明律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居正是地域黑一千零五章 歲初五百四十五章 講官福利八百一十一章 林青天(二合一)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第三百五十章 我們家延壽長進了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五百六十一章 朵顏使節單章兼請假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第一百六十四章 應制詩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誰可入閣輔政第二場一千兩百八十一章 偷看第兩百一十五章 誰是解元?(二更)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高深莫測九百三十二章 誰是經世致用之學六百六十七章 衆人來助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第五十九章 天生我才第兩百五十八章 多虧了師兄九百四十九章 本府不樂意第八十一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第兩百零七章 巡撫(一更)第兩百四十七章 收徒(一更)四百五十二章 升官啦五百三十章 回京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第七十二章 恩公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九百二十六章 視察拓縣七百六十章 拍門哭諫(二合一)一千兩百八十一章 偷看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稚繩怎麼看?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八百四十二章 公道正義(第二更)第一百零四章 縣試(第一更)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九百七十七章 申時行的用意第八一十八章 河工大計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四百九十章 以情動人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文武相輕第七十三章 講會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八百九十章 投書第一百四十二章 讀書等身算什麼八百八十一章 豎閹休走(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成爲本書盟主)第兩百零九章 交卷五百八十七章 不打不相識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會是閹黨吧六百三十五章 誰家的小胖子五百四十二章 考題
六百六十六章 執筆五百七十七章 儒臣辯經六百章 自陳表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張位第一百五十七章 定名次七百八十六章 到任六百二十四章 大大的忠臣第九十九章 我有辦法(第一更)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一千一百五十章 修身齊家一千三十二章 談條件一千一百九十章 商議國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風如此(一更)八百四十六章 修河(第二更)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一千一百零八章 抓人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八百五十章 知府下鄉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第三百六十五章 天下熙熙(第二更)四百八十六章 湖上文會七百五十一章 十三太保第一百零五章 我取定了(第二更)六百零三章 書生議論一千四十六章 儲端九百六十八章 舊屬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七百一十八章 不作就不會死(兩更合一更)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太倉銀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六百三十四章 皇帝來我家第三百七十二章 報仇不隔夜一千八十一章 高攀不起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八百三十三章 這是什麼情況?(二合一)第二十二章 大明律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居正是地域黑一千零五章 歲初五百四十五章 講官福利八百一十一章 林青天(二合一)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第三百五十章 我們家延壽長進了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五百六十一章 朵顏使節單章兼請假一千一百零七章 黨羽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撰文第一百六十四章 應制詩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誰可入閣輔政第二場一千兩百八十一章 偷看第兩百一十五章 誰是解元?(二更)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高深莫測九百三十二章 誰是經世致用之學六百六十七章 衆人來助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第五十九章 天生我才第兩百五十八章 多虧了師兄九百四十九章 本府不樂意第八十一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第兩百零七章 巡撫(一更)第兩百四十七章 收徒(一更)四百五十二章 升官啦五百三十章 回京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第七十二章 恩公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九百二十六章 視察拓縣七百六十章 拍門哭諫(二合一)一千兩百八十一章 偷看四百五十章 名揚藩邦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稚繩怎麼看?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七百四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八百四十二章 公道正義(第二更)第一百零四章 縣試(第一更)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九百七十七章 申時行的用意第八一十八章 河工大計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四百九十章 以情動人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文武相輕第七十三章 講會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背景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八百九十章 投書第一百四十二章 讀書等身算什麼八百八十一章 豎閹休走(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成爲本書盟主)第兩百零九章 交卷五百八十七章 不打不相識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會是閹黨吧六百三十五章 誰家的小胖子五百四十二章 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