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七十二章 林司馬之功

到了十月,江南尚好,但北方已是有了寒意。

爲了潞王就藩的事,省裡給河南各府壓力,各府只能轉嫁至縣裡,府裡卻是一日三遍的下文至縣令,以前途要挾,縣老爺坐不住了,唯有乘着秋糧還在地裡,立即派縣裡的衙役四面出動向老百姓催繳積虧。

這從上到下的壓力中,對於士紳,大戶而言波瀾不驚。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們自有各種轉嫁稅賦的辦法。

但下層的老百姓則是沒有辦法,前年大旱,去年鬧災,地裡沒有收成,多年積欠怎麼會一夜間就有了。

但衙役接到的都是縣令的死命令,一車車的秋糧還在地裡,就被衙役們搬上馬車,運至縣裡。

不說來年的青苗,甚至連一粒米都沒有給他們留下。

望着辛苦了一年,卻顆粒無收的地裡,老百姓們蹲在田地裡流淚痛哭。

氣不過的,就投了井,上了吊。

其中也有一兩名憐憫的縣官,不忍脅迫百姓繳稅,但府裡一封文書奏到省內,省內直接下令停職。

剩下的官員,誰也是沒有辦法,誰也不會與自己烏紗帽過不去,唯有狠下心腸,否則大明的官員那麼多,這活你不幹,還有別人來幹。

橫徵暴斂在河南各府此起彼伏,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一幕,比比皆是。

這年秋科一起,河南百姓流離失所,流民四處,到處逃荒,以躲避官府的催科。

弱者填於溝壑,而強者起而奪臂大呼,相率爲盜。流民輕易鼓動就容易從賊,頓時河南響馬四起。

在此之際教派盛行,乘機於民間佈施,並發展信衆,一時鄉間,焚香處處,婦孺信之不疑。

苛政之下,民怨沸騰!

相較之下,歸德一府反而甚是平靜。

以往歸德府是窮地方,這一幕唯有更甚,但今年卻不同。

雖說秋稅不過十一月,但到了十月裡,官吏也是懶洋洋地沒有下鄉,甚至牌票也拖至十月纔給了各村的裡甲。

身爲知府付知遠是一拖再拖,給老百姓說了明年三月前交齊就好。

而付知遠能有這底氣,原因無他,無非府裡有錢而已。

老百姓對付知遠都是感恩戴德啊。

這當然是惠民之舉,誰都知道秋糧剛收時,市面上的糧價最賤,但到了明年三月時,那時市場上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糧價最貴。

老百姓們在明年三月前什麼時候賣糧都行,待覺得什麼時候價錢划算了再賣,最後算給官府繳稅。

這天才剛過了晌午,付知遠的馬車在寧陵縣縣衙前停下。

在衙門口的立櫃前,老百姓老幼相扶,拿着一封封的銀子去官秤上稱重後,將憑票遞給官吏,官吏依票據與稱銀比對後一致後,於薄上如實登記後,然後開具回執給百姓。

這是林延潮當初向付知遠倡議的三票之法,現在已在歸德各縣施行,此舉一出,官吏貪墨大大減少。

寧陵縣縣令以及一縣吏員見付知遠來了,立即前往迎候。

付知遠示意縣令不可聲張,負手在衙門前看着。

衙役懶洋洋地依在牆上曬着日頭,打着呵欠,全無往日那等跋扈之狀,要拿着棍子維持秩序。

孩童環繞,拍着手嬉戲,老百姓們一個接着一個排着隊,秩序井然,不用如往常那般吏員在旁厲聲催促,即自動將手裡的一封銀子投入了櫃口中。

聽到銀子落櫃的聲音後,老百姓露出釋然的神色,然後將吏員開出的回執小心翼翼的揣入掛兜中,皺巴巴的臉上也有了少許笑容,呵斥了家裡孩子幾句,然後抖了抖空了的糧袋,攙着家裡婆娘一併走出衙口。

付知遠向縣令問道:“這幾日秋稅繳了多少?”

縣令恭敬地道:“回府臺的話,不到兩成。以往這時候都至少要繳一半,否則來不及十一月秋稅。”

付知遠點點頭道:“不要催,不到明年三月,都由着百姓。”

付知遠言談中有一種篤定和沉穩。

“府臺一再交代的,下官明白。”縣令恭敬地道。

付知遠點點頭,繳稅後的老百姓們扶老攜幼地離開了衙門,衙門口的十字街依舊如往常般熱鬧,攤販在此擺攤。

十字街上有些喧鬧,攤販們向百姓們大聲賣力地兜售着。

老百姓們抓着掛兜裡的碎銀子,扣掉秋糧的稅賦後還剩下了那麼些。男主人看了一眼身旁的孩子,婆娘眼底的憧憬,終於有了那麼點勇氣,弱聲地上前詢價,這對於以往的他們而言,是萬萬不敢的,連停留片刻也是不曾有的。

他們心底想着,今年官吏不盤剝了,秋糧也比往年多賣了點錢,好容易上城一趟,拿這錢買點什麼吧。

午後溫暖的陽光,不僅驅散了寒意,還將老百姓攜家帶口立在攤前的一幕,匯作一道剪影。

一旁縣令道:“聽聞這一次司裡向各府施壓,省裡其他各府都已是鬧翻天了。臨縣胥吏下鄉,老百姓是慘不堪言。臨縣縣官卻只會彈壓,向省裡報喜不報憂。”

付知遠收回目光道:“這本府曉得。”

縣令續道:“唯獨本府百姓安定,這多虧府臺居中統籌,否則下官也要……我等爲官哪個不知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多年的聖賢書不是白讀的。哪個當官不圖個好官聲的?但平日也是爲上面多迫,不得已作這個惡人,否則烏紗帽不保啊!”

“下官沒有出息,爲官已逾六年仍不得升遷。但這六年,早就把自己看作了半個本地人了。今年多虧了府臺,不用如臨那般縣橫徵暴斂,才令下官在老百姓心底維持着那麼一點好名聲,對得起老百姓稱這一聲‘老父母’了。”

付知遠道:“若非……本府可能也當不了這個好人。這你不必謝我,此事說來說去,都乃林司馬之功。”

縣令點點頭道:“林司馬雖是翰林出身,但爲官務實,他來本府後,立青苗,設農商,修河堤,開淤田件件政績卓著。當初他來寧陵縣,與本地鄉紳說要令歸德三年內大治,當時我等面上都是奉承,心底卻都是譏笑,而今爲官不過一年,歸德如何有目共睹,下官今日思來實在是見識短淺,慚愧不已。”

付知遠聞言默然,心底想起了身在開封的林延潮。

林延潮來了開封后,雖說每日應酬,但見的人卻是不多,故而外面的人多是不知道林延潮來了省城。

但去過開封府府衙後,林延潮身在開封的消息,立即傳遍了當地士林讀書人的耳裡。

於是大相國寺那就比以往更熱鬧了。

不知多少聞名而來的讀書人,都是爭相上門投貼,想要拜見一面。對他們而言,以林延潮今時今日文宗的地位,若能他點撥,提拔一二句,是名聲鵲起的一條捷徑。

除了讀書人外,就是幾位藩王,這些藩王中當然沒有周王在內。這些藩王也是親近儒學,聽說林延潮來了,也想請林延潮過府一趟,如此也是顏面有光。

因爲露了行藏,林延潮也就不好再遮掩行蹤,於院舍裡接見了開封的讀書人。

林延潮也沒有擺架子,但凡上門的讀書人就行接見,隨便說一兩句勉勵的話。但這樣平常的話,在林延潮說來即是不一般。在記載林延潮與門生言行的學功堂語裡,有一句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這話聽起來很直白,但話裡是滿滿的對讀書人的鼓勵,常常被蒙學裡的老師拿來借用。

林延潮對學生們的鼓勵,也是如此,言語不多,但意思卻是到了,加上三元光環的加持,擴大了他與林學在開封讀書人的影響。

好比讀書時,在某個學科遇到一位好老師,然後對這學科激發起無限的熱情。而這等熱情,往往可以伴隨着整個青春而燃燒。

好比林延潮的事功學到底是什麼樣子,大家都不知道,但林延潮的名聲及人格魅力在那,不免對儒學產生嚮往之心。

這也就是因人而近道。

這並非不可能,就算一名平日無心向學的學生,被諾貝爾獎得主這等人物,勉勵一兩句好好讀書的話,回去後也會生‘頭懸樑錐刺骨‘之心,產生對科學的無限敬仰,當然至於堅持不堅持下去就是兩說了。

經此一事,開封的讀書人都覺得林延潮平易近人,對他是愈發的敬重。這還是在公安三袁未出面的情況下。

要知道三袁至開封后,文才學識都是讀書人中的一流,得到了讀書人的敬中。但因爲三袁其外祖是左布政使的緣故,他們對官員身份的林延潮必須避嫌。

但開封乃是省城,不說是生員雲集之地,連一省舉人不少也是在此,讀書人活躍,每日談論之時,難免提及林延潮。故而林延潮在開封是一日一日,名聲日重。

每日越來越多的讀書人來至院舍拜會。

當然此舉落在有心人眼底,有點看出名堂來,林延潮如此大張旗鼓,在士林之中博取名望,目的何在?

就在此刻,朝廷督辦璐王就藩事宜的太監也是抵達開封了。

民間頓時一片譁然。

八百七十二章 林司馬之功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一千兩百三十九章 陳矩第七十九章 逐出書院一千零四章 還是要靠女人啊第六章 離家求學第六十九章 君子之爭八百九十一章 貪財好貨一千六十六章 吏部尚書的憤怒一千一百五十章 修身齊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八百三十章 清官狗官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商量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造勢八百八十六章 局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第三百八十八章 當仁不讓了一千七十九章 新任部堂的威風第一百六十二章 這怎麼可能(一更)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九百五十一章 打劫第三百四十七章 教誨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第三百四十六章 顏面掃地的何翰林一千三千零九章 書信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五百四十五章 講官福利九百七十四章 抵達京師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四百五十三章 給足面子第四百零二章 鬧事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第三百五十三章 真千里駒六百三十四章 皇帝來我家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海貿六百二十八章 門生第五十八章 質疑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八百八十二章 自己人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一千七十九章 新任部堂的威風第兩百一十四章 放榜了(一更)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七百二十二章 危身奉上謂之忠第一百零六章 交卷(第三更)第一百九十九章 把名聲借給你七百零八章 懸魚(第二更)第一百五十四章 激將(一更)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八百六十五章 去開封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第一百一十七章 府試報名(第二更)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經略高見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四百四十六章 宮廷盛宴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六百九十七章 再見胡提學(兩更合一更)發個單章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來一試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六百一十四章 算計九百零一章 名宦祠第四百二十一章 御前一千兩百九十一章 轉告一千兩百一十九章 準話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告誡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九百八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二合一)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貢道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禮部尚書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從道不從君第五十五章 月課(第一更)五百五十三章 宮裡貴人一千五十一章 最後一步五百二十九章 藏之名山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一千八十八章 青松翠柏一千五十一章 最後一步第四十六章 書院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第一百零六章 交卷(第三更)七百九十七章 談判一千一百八十章 教書匠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海貿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入閣第四百一十一章 你就是太小心謹慎了四百八十九章 白紙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一千四十五章 賑災糧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談話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主持廷議
八百七十二章 林司馬之功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一千兩百三十九章 陳矩第七十九章 逐出書院一千零四章 還是要靠女人啊第六章 離家求學第六十九章 君子之爭八百九十一章 貪財好貨一千六十六章 吏部尚書的憤怒一千一百五十章 修身齊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八百三十章 清官狗官第三十一章 敢要多少?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商量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造勢八百八十六章 局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第三百八十八章 當仁不讓了一千七十九章 新任部堂的威風第一百六十二章 這怎麼可能(一更)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九百五十一章 打劫第三百四十七章 教誨第二十五章 打官司第三百四十六章 顏面掃地的何翰林一千三千零九章 書信八百四十三章 上奏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五百四十五章 講官福利九百七十四章 抵達京師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四百五十三章 給足面子第四百零二章 鬧事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第三百五十三章 真千里駒六百三十四章 皇帝來我家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海貿六百二十八章 門生第五十八章 質疑一千三百二十章 魯密銃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八百八十二章 自己人一千五十二章 未來方向一千七十九章 新任部堂的威風第兩百一十四章 放榜了(一更)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七百二十二章 危身奉上謂之忠第一百零六章 交卷(第三更)第一百九十九章 把名聲借給你七百零八章 懸魚(第二更)第一百五十四章 激將(一更)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八百六十五章 去開封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第兩百八十六章 文動京華第一百一十七章 府試報名(第二更)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經略高見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四百四十六章 宮廷盛宴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六百九十七章 再見胡提學(兩更合一更)發個單章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來一試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六百一十四章 算計九百零一章 名宦祠第四百二十一章 御前一千兩百九十一章 轉告一千兩百一十九章 準話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告誡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九百八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二合一)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貢道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禮部尚書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從道不從君第五十五章 月課(第一更)五百五十三章 宮裡貴人一千五十一章 最後一步五百二十九章 藏之名山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一千八十八章 青松翠柏一千五十一章 最後一步第四十六章 書院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第一百零六章 交卷(第三更)七百九十七章 談判一千一百八十章 教書匠一千兩百七十五章 海貿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入閣第四百一十一章 你就是太小心謹慎了四百八十九章 白紙一千九十章 自立門戶一千四十五章 賑災糧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談話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主持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