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

見朱厚煌眉頭有散開,陸完繼續說道:“殿下,王縣令,雖然殿前失儀,還請殿下念其忠心耿耿,從輕發落。”

陸完雖然想適應,朱厚煌的風格,但是畢竟是讀書人,在他看來,王源和的勸諫,本意是正確的,但是卻不是時候,自然要維護一二。

朱厚煌看着陸完的樣子,長嘆一聲,說道:“陸先生,禮儀真得這麼重要嗎?”

“禮者,別尊卑,定萬物,是禮之法制行矣。聖王明禮制以序尊卑,異車服以章有德。禮法向來是朝廷的基礎,不過,禮法當因時,因國損減。雍國民不過十萬,小國寡民,殿下省樂減禮,正其時也。只是殿下在儒學上造詣不深,當延請大儒治禮,稟報朝廷施行,纔是正禮。”

朱厚煌聽完陸完的話,沉默了一會兒,就答應陸完,不責罰王源和了。不過朱厚煌已經決定,讓王源和在縣令的位置上坐一輩子吧。

不過他依舊很鬱悶。

他想打造的世界,絕不是現在的儒家思想可以支持的,比如說他想爭霸全球,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打造殖民地。但卻沒有一個能支持他這樣的思潮。

在中國這個地方沒有大儒的支持,沒有道義上的高度,就是朱厚煌憑藉這的權威,強行爲之,在自己死後,恐怕也會人亡政息。

朱厚煌心中暗道:“我要不要做了,將利益團體擴張到足夠大,自然會要人在道義上吹噓。”

這個想法是由後世著名的論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來,不過朱厚煌想讓人爲自己鼓吹,顯然是爲了減少自己的擴張的壓力,這樣做是做不到這一點。

朱厚煌面對這個難題,喟然長嘆,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只能將這一件事情,先放下。

整個春節因爲這一件事情,過得並不愉快。不過年後該做什麼還必須做什麼。

朱厚煌想要視察少府。

朱厚煌少府機構,是承接了明代的二十四監,清代的內務府,仿照漢代的少府所建。朱厚煌沒有對其細緻的規劃,但是在吳太后,與許藍的手中,漸漸的形成了現在的體制。吳太后首先簡歷啊了內府,內府專門負責雍王府內部的維持,清掃。等等。這個內府在吳太后時代,是少府最重要的職務,因爲離太后近。吳太后是一個深宅婦人,對很多事情都是漠不關心的,所以少府在吳太后的手中,僅僅能維持而已。

自從朱厚煌成親之後,少府之任,就轉到了許藍的手裡面。不過最被看中的內府,還是在吳太后的掌管之中。

許藍掌管少府之後,有一個重要的幫手,就是許鬆。許鬆因爲有許藍的支持,雖然是一個少府丞,但是幾乎當了少府令的家。

許鬆多年行商,經驗豐富,所以在處理很多事務上游刃有餘。不過他難免脫離不了商人的習性,對賺錢的生意比較看中。對於不賺錢的事務,就比較疏忽了。

朱厚煌說許藍的話,大半要扣在許鬆身上纔對。

朱厚煌第一個要去的地方,是炮廠。他第一個地方選擇炮廠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爲魏瑞舟.朱厚煌雖然說讓魏瑞舟成爲南洋分艦隊的統領,但是這個南洋分艦隊,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弄出來的。

首先這個南洋分艦隊,定然是以魏家的老班底爲基礎,但是並不是說,直接將魏家的老班底拿來用。朱厚煌怎麼也要派出一些人員,保證南洋艦隊,不脫離他的控制。再加上新近投奔的鄭路的班底,水師顯然要有一次大調整。

這一次大調整,也不是一時能弄好的。再加上剛剛過年縱然朱厚煌的心中有腹稿,也要等過了年才能一一落實。

或者說,朱厚煌第一個視察炮場,也是爲了這一次調整做準備。因爲炮場的負責人是魏瑞舟。

這個炮場在臺灣。

坐落在一鯤身上的臺灣小城,不如歷史上那麼興旺,如果不是朱厚煌仿照歷史上的荷蘭殖民者的決策,那麼這座小城,根本不會出現在這裡。

自從朱厚煌意思到自己在庶務上的不足之後,後來歷任雍王長史,都沒有將這座臺灣小城,放在心上。

不過按朱厚煌當初的規劃,這座小城周圍,有鹽場,這個生產的食鹽,再加上澎湖生產的食鹽,供給了整個東雍的食鹽,甚至有一些還反銷到內陸去了,被人稱作海鹽。成爲朱厚煌想要東雍自給自足的第一步。

不過限於臺灣城附近的沙洲的面積,與澎湖適合曬鹽的面積,再加上東雍嚴重的人手不足,還有海鹽不能在大陸銷售的問題。因爲海鹽在大陸屬於私鹽。

再然後,就是炮場了。

不過炮場原本叫做鐵作,本來是一個打鐵的地方。建設東雍需要很多的鐵器。本來是從大陸直接買進鐵器,但是朱厚煌卻不甘心如此,就從大陸買進鐵料,在這裡設一鐵作,再將鐵料打造成鐵器。後來朱厚煌的基業擴大,需要更多的兵器,都在這裡打造,那些技術含量比較大的火器,比較少打造,而幾乎沒有技術含量的冷兵器,全部都是在這裡打造出來的。

後來火器的比例慢慢增多,但是還是以冷兵器爲主,不過澎湖和議之後,這裡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朱厚煌與佛朗機人前後兩次交戰,被佛郎機炮打的苦不堪言。所以朱厚煌再深感恥辱之餘,也下定決心,一點要打造佛朗機炮。

就中國的冶鐵水平來講,打造佛郎機炮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再加上朱厚煌手中有原型。這個時候,魏老爺子將二兒子魏瑞舟送了過來。一併送過來的是,一批打造過佛朗機炮的老工匠。

於是乎,有了這一批熟手的加入,佛郎機炮順理成章的被打造出來,而且效率很高,半年的工夫,積攢好幾十門。在朱厚煌這一次出征之中立下大功。

而鐵作也自然而然轉換成爲炮場。

而且炮場在這個地方,待不了多久了。

因爲東雍的鐵料來源有了極大的變化。吳鳳儀在臺北發現了鐵礦,雖然還不知道數量多少,品質如何,但是以朱厚煌所知道的,後世臺北豐富的礦產資源,就足夠朱厚煌做出決斷了。他準備好將炮場遷移到臺北,依靠臺北豐富的煤鐵資源。打造東雍的工業體系。

“臣魏瑞舟拜見雍王殿下。”朱厚煌回想之間,就到了炮場的大門的時候,心中一聲嘆息,暗道:“變化真大。”

原本鐵作是在臺灣城內部,但是如今卻轉移到了臺灣城外面,這還不說,整個炮場的規模比臺灣城都大,這固然有臺灣城在建設之中,屢次縮小規格,從與大員相差不大的縣城,變成了一座沙洲上的小城堡。但是也說明了炮場的興旺發達。

朱厚煌說道:“平身。”他看着炮場之中的黑煙滾滾,還有空氣中煤炭燃燒的味道,好像是後世的工業廢氣,讓朱厚煌心中居然產生了一種親切感。

朱厚煌心中連忙將這一種荒謬的感覺,驅逐出腦海之中,說道:“魏卿,就帶孤看一看這炮場。”

魏瑞舟朗聲說道:“臣領命。”他微微一側身子,讓出道路。朱厚煌走進炮場之中,魏瑞舟緊緊的跟在朱厚煌的身後,半個身位,佔據一個既讓朱厚煌不覺得冒犯,也讓朱厚煌不覺得疏遠的位置上。

魏瑞舟輕聲說道:“殿下請這邊走。”

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七百一十五章 路聲寒的上位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一章 元宵宴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七十六章 李良欽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四十七章禮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一百二十二章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四百五十七章 佛郎機人的準備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一章 元宵宴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九百章 影響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
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七百一十五章 路聲寒的上位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一章 元宵宴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七十六章 李良欽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四十七章禮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一百二十二章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四百五十七章 佛郎機人的準備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一章 元宵宴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九百章 影響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