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戰爭理由到手(4更1W2)

南寧着粵繡,燕京服貂錦,大明神京已籠罩在漫天飛雪之下。

朱翊鈞剛剛吩咐司禮監,賜輔臣及日講官鹹肉、核桃、棗、柿餅、栗子、乾菱角米等臘八節熬粥之物有差,回到乾清宮西暖閣之後,還沒來得及坐下,便有陳矩跟了過來,手裡拿着一道奏疏,躬身道:“皇爺,有廣西高直指密奏。”

“密奏?”朱翊鈞微微一怔,立刻伸手道:“拿來。”

陳矩連忙遞上密奏,朱翊鈞拿過來,一邊檢查火漆,一邊問道:“上次聽黃孟宇說,務實調了幾千家丁去欽州,那地方被倭寇禍亂得這麼厲害麼,建個港口和兩個廠子需要這麼多人守着?”

陳矩道:“聽說是被糟蹋得不像話,說是港口沿海二十里人跡全無。”

“哦,看來務實這筆投入不小啊。”朱翊鈞笑了笑道:“就不知道他這點金手能不能把欽州港做起來,要真是能成,廣西倒也多了個進項,總省得連年都要朕減賦……朕記得今年他們一共只有十五萬八千多兩的實收,結果後來內閣算了算,又給他們減掉了一萬七千兩,有這回事吧?”

“有的,有的,皇爺記性真好。”陳矩笑着應道。

“是好,所以有人上疏說朕心裡就記得錢。”朱翊鈞哼了一聲,沒好氣地道。

“呵呵呵,皇爺何必理這些閒話,當初高文正公不是就說了麼,洪範八政,首諸食貨;禹謨三事,終於厚生。足見古聖賢極重言利;後世迂腐好名之人,倡不言利之說,遂使俗儒不通國體者轉相傳習,甚有誤於國事,以致無爲國理財者。”

“這話高先生能說,你卻要少說。”朱翊鈞擺擺手,道:“高先生也好,務實也罷,他們說這話,人家可罵不回去,但若是你說出這‘俗儒’二字……嘿嘿,被外廷知道了,明天通政司裡,就會有比你人還高的一摞摺子要朕砍了你的腦袋,你信不信?”

“奴婢自然是信的,所以奴婢只敢引用一下高先生的原話啊。”陳矩做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逗得朱翊鈞哈哈一笑。

打開高務實的密奏,朱翊鈞本來還笑着看,看着看着,就變成了一臉嚴肅。

陳矩自然是不敢主動開口詢問的,不過沒多久,朱翊鈞就對他說話了,道:“務實在廣西遇刺了。”

陳矩大吃一驚:“遇刺了?”一瞬間臉都嚇白了。

朱翊鈞皺着眉頭一擺手:“我沒說清楚,他是遇刺,但人沒大事……可能受了點驚嚇。”

陳矩這才鬆了口氣,有些後怕地問道:“誰這麼大的狗膽,連高直指都敢下手?”

“奇怪就奇怪在這兒。”朱翊鈞思索着道:“他說是安南莫茂洽的人乾的,而且不光是對他動手,當時他身邊還有一大堆土司,莫茂洽的人居然想將他們一網打盡,不僅動用了毒火甩手炮,還用了蠱毒。”

“莫茂洽?”陳矩目瞪口呆地道:“這廝瘋了?”

“瘋了?沒瘋,清醒得很呢。”朱翊鈞哼了一聲,道:“務實說,莫茂洽自襲職以來,軍權和政權分別掌握在他的兩個叔爺爺手裡,一個叫莫敬典,一個叫莫敦讓。前不久那個掌兵權的莫敬典死了,安南南朝黎朝蠢蠢欲動,莫茂洽擔心我大明會趁機取他的北安南,所以想出這一手,打算把廣西的水攪渾,等他們對黎朝打贏一仗,穩住局面再說。”

陳矩仍然一臉莫名其妙,詫異道:“可咱們沒想打安南吧?奴婢記得朝中最近甚至根本沒人提起過安南。”他也是司禮監秉筆之一,當然是知道朝中動向的。

“咱們是沒有,不過務實推測,莫茂洽應該是誤判了形勢。”朱翊鈞也有些無語,很沒有皇帝範的翻了個白眼,道:“務實到廣西之後,連續平定了思明州和泗城州兩處內亂,威望正盛。恰巧他又因爲要在欽州開港建廠,調了幾千家丁過去,再加上需要海路運輸各項物資,現在珠池(北部灣)那邊千帆競展、百舸爭流。在莫茂洽看來,這就是所謂水陸大軍雲集,倒像是咱們要對他動兵似的,所以纔會做出這檔子蠢事。”

陳矩哭笑不得,道:“嗨,真不知道說這莫茂洽是膽小還是膽大,說他膽大吧,這不過是高直指自家一些家丁調動,居然把他嚇成這樣了;可說他膽小吧,他倒敢行刺一省巡按!犯下如此大罪,豈不是逼着朝廷發兵打他?”

朱翊鈞微微眯起眼睛,道:“理是這麼個理,不過務實勸朕不要出動大軍,他有更好的法子。”

陳矩一愣:“更好的法子?莫非高直指要效當年張嶽故事?”

他口中的所謂張嶽故事,是這麼回事:當初嘉靖帝登基時,安南政局動盪,沒有前來祝賀,明朝宣詔到邊境也無人接應。因安南久不來貢,明使也不能至安南宣詔,嘉靖皇帝決定興師問安南不貢之罪。

嘉靖十五年,大明遣千戶陶風儀等勘問安南久不來貢的原因。十六年初,大明將議徵安南的目標指向篡臣莫登庸,並令仇鸞、毛伯溫爲統帥,集中兵力至兩廣、雲南中越邊界。

然而當時兩廣地方官員大都不主張對安南用兵,所以到了十六年五月,反對用兵的兩廣總督潘旦被調任,原山東巡撫蔡經代之。

蔡經上任後,廉州知府張嶽再上疏反對用兵。蔡經問張嶽:“空言罷兵,無以塞明詔,子能保毋用兵降登庸乎?”

張嶽回答道:“欲降之,必令納地,令貶號,且令匍伏詣闕,獻國中圖籍,聽上處分,夫國體固不可褻也”,並稱此“一檄之力足矣”。

此後毛伯溫見張嶽,嶽“連數日語”,陳述其“罷毋徵爲完計”,伯溫與蔡經被其說服,均認可了張嶽的計劃。於是,至莫登庸與張嶽私下通使時,“嶽用前言於經者要之”,登庸“初猶倔強”,嶽“懼以禍,令早自爲計,於是登庸惟命”。

而此後嘉靖十八年二月,莫方瀛所上降書,並未提出上述條件。大明廷議及嘉靖帝本人的意見,是要求地方督撫及領兵大員將安南實情勘驗,如莫氏“有隱謀,則進兵以正朝廷之法”;如“其束身待命,果無他心”,則“朝廷待以不死”。

前線領兵的毛伯溫等人,一面指揮大軍向邊境聚集“聲威張甚”;一面遣王良輔等人正告莫登庸;“令毋求封,毋求貢,束身請罪,歸地納印,去王號,奉正朔,則大兵可止,而登庸可生矣”,並示以手書令其相信大明的誠意。

隨後莫登庸納降書,親赴南關請罪。莫氏在呈上的《安南耆人士人書》中寫道,“思念莫氏雖負重罪,實爲夷情所歸……伏望陛下矜憐遠方生靈,俯順夷俗,賜以新命,查照歷代故事,或爲總管,或爲都護,俾得管攝國事,世世稱藩”。

他如張嶽所建議,提出貶號的要求。仇鸞、毛伯溫就此事上奏時建議,“倘蒙矜宥,或可別以都護總管等項名色,如漢唐故事,此所謂以夷治夷者也”。

最後,嘉靖帝命降安南國爲安南都統使司,以莫登庸爲安南都統使,並指出“茲爲交人永圖,革去王號,庶免亂賊接跡,相叛既去”。

莫氏負有篡立之罪、不貢之罪,明朝本應興兵征討,但爲“矜憐遠方生靈”,以降其封號作爲懲罰。

而這次降服安南,因爲張嶽之計,最終只以大軍壓境,引而不發,既使朝廷懾服安南,又沒有浪費兵力、物力、財力,可見其功,陳矩把張嶽故事提出來,便是以爲高務實也打算這麼辦。

畢竟在陳矩眼裡,高務實的“說服”能力也是很強的。

不過意外的是,朱翊鈞哈哈大笑之後卻道:“張嶽當年幹得不錯,不過嘛,務實的胃口可比他更好——務實是要打的,但卻不打算讓朕破費。”

陳矩呆了一呆,心說不讓皇上破費是什麼意思?

朱翊鈞得意洋洋地道:“務實給朕算了賬,就拿去年平定八寨之亂來說,別的什麼人力物力先通通不計,光是財力,你知道朝廷花了多少錢?摺合五十七萬多兩銀子!八寨瑤民一共纔多少,咱們就花了這麼多錢,倘若是去打個比八寨強十倍不止的安南,則朝廷要砸多少銀子下去?”

朱翊鈞嘆道:“當年永樂朝,朝廷府庫豐盈,去打安南也弄得反反覆覆,花了不知道多少冤枉錢,所以宣廟後來纔會乾脆不要這破地方了。如果現在咱們又去打,別的且不說,戶部非得跟朕鬧起來不可。

所以務實就出了個主意,既然這次莫茂洽不光對他動了手,還對桂西、桂南一大票土司動了手,那乾脆就由土司們出兵,去教訓教訓莫茂洽!而務實自己也咽不下這口氣,打算把欽州的家丁調一部分跟着過去,同時支援一些銀錢物資給土司們……如此一來,朕就不必破費了。”

陳矩有些愕然,遲疑道:“高直指的想法好是好,不過奴婢有兩點沒有想明白。”

“哦?”朱翊鈞挑了挑眉:“什麼地方沒想明白?”

陳矩道:“一是,如果朝廷不出兵,土司們是否會聽從高直指的安排出兵南下,即便聽了,打不打得過安南?二是,高直指出錢出力雖說是因爲被莫茂洽給激怒了,但這樣的話,他豈不是損失很大?”

----------

感謝書友“黑夜之箭”、“書友160808204222637”的月票支持,謝謝!安南之戰很快要開打了,繼續求訂閱,求各種票!

第203章 做黃雀(3更破萬)第103章 高文正公(中)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044章 《請開藩禁疏》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152章 認賊作父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268章 揭謎(下)第022章 輕取案首(下)第286章 藝高人膽大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016章 圖窮匕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052章 引蛇出洞好危險第111章 其實這樣更好(4更破萬)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005章 禁衛軍!第112章 初會戚帥(上)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26章 俺答求封(七)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068章 幕後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146章 狂瀾巨浪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029章 郭閣老的擔心(4更破萬字)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第213章 交心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154章 將至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77章 各有所謀(4更破萬)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052章 辛愛議事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211章 大駕北返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75章 臣要要官了第159章 東昌堡的現狀第119章 務必重視(下)第083章 宮外反應(上)第130章 開平潛流(下)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74章 文華召對(上)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第122章 蒙疆風雲(四)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第049章 鍾金哈屯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138章 果然不出朕所料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09章 原料來源(上)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104章 權貴子弟(上)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030章 立威(上)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106章 鄭王使者第034章 高黨大隱憂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018章 產業現狀(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五)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285章 兩個女人的戰爭第067章 茶樓聽報(上)第134章 朝局變化(中)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125章 涉水強攻!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022章 日講官上任啦(3更破萬)第206章 弒嶽(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一)第068章 輿論造勢(下)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111章 交接第005章 務實獻策(上)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151章 絃歌雅意[第4更]第060章 變生肘腋第180章 請獻戶籍於聖使第056章 太嶽燒竈(下)第049章 三寸之舌(下)
第203章 做黃雀(3更破萬)第103章 高文正公(中)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044章 《請開藩禁疏》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152章 認賊作父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268章 揭謎(下)第022章 輕取案首(下)第286章 藝高人膽大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016章 圖窮匕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052章 引蛇出洞好危險第111章 其實這樣更好(4更破萬)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005章 禁衛軍!第112章 初會戚帥(上)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26章 俺答求封(七)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068章 幕後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146章 狂瀾巨浪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029章 郭閣老的擔心(4更破萬字)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第213章 交心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154章 將至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77章 各有所謀(4更破萬)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052章 辛愛議事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211章 大駕北返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75章 臣要要官了第159章 東昌堡的現狀第119章 務必重視(下)第083章 宮外反應(上)第130章 開平潛流(下)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74章 文華召對(上)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第122章 蒙疆風雲(四)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第049章 鍾金哈屯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138章 果然不出朕所料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09章 原料來源(上)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104章 權貴子弟(上)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030章 立威(上)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106章 鄭王使者第034章 高黨大隱憂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018章 產業現狀(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五)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285章 兩個女人的戰爭第067章 茶樓聽報(上)第134章 朝局變化(中)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125章 涉水強攻!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022章 日講官上任啦(3更破萬)第206章 弒嶽(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一)第068章 輿論造勢(下)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111章 交接第005章 務實獻策(上)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151章 絃歌雅意[第4更]第060章 變生肘腋第180章 請獻戶籍於聖使第056章 太嶽燒竈(下)第049章 三寸之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