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

本次大閱,是一場勝利的大閱,象徵着大明“最爲精銳”的京營仍然具備極強的戰鬥力,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勝利之師,威武之師,能夠切實保障大明京師之安全,能夠有效策應和支援九邊乃至各地用兵之所需。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朝廷上下看起來都是信了的,連“南征名將”高務實都被迫發表了類似的觀點。

總而言之一句話,京營是很厲害的,你們要老實一點。

大閱完成,告祭反正就是那套儀式,倒是不必過多贅述,反正對於高務實而言,就是陪着皇帝走一趟,該磕頭磕頭,該代念祭文代念祭文。

這些事情辦完,高務實這位再次新晉爲日講官的左庶子,終於輪到了要上值講課的時間。

沒料到,就在講課前的兩日,高務實正在詹事府值房“備課”,訃告傳來:張溶卒。

張溶是英國公,除皇室的親王、郡王之外的最高外臣之爵,按例輟朝。

同時由於英國公府跟高務實關係密切,高務實少不得要親自上門致哀,加上世子張元功跟高務實關係極好,又請他幫忙揮毫,爲祭文書丹等等,這又耽誤了幾日。

塵埃落定之後,講課便到了九月初。

高務實是堂堂六首狀元,早年就有《龍文鞭影》、《新鄭對韻》等書問世,年紀雖小,卻算是文名鼎盛之輩,然而對於經筵日講官而言,他畢竟還是個新人。

新人就意味着,他還不能講四書,只能講《五經》。但五經一般不會隨便扔一門讓講官來講,而是必講其當年主治的一科。

高務實治《周易》,因此他現在只能講《易》。

經筵之制雖於宋代已形成,但形式並未固定,非但歷代有異,即一代之中不同君主實行情形亦不盡相同。以明代爲例,初無定日,亦無定所。

明初之時,諸帝勤政好學,講學雖未制度化,但於聖學猶無大礙。到了英宗以沖齡即位,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柄政,有感於身負幼主教育之重責大任,乃上疏請開經筵。從此制定經筵儀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進講,帝御文華殿講讀,遇寒暑則暫免。

開經筵爲朝廷盛典,例由勳臣一人知經筵事,內閣大學士或知或同知經筵事,六部尚書等官侍班,另有展書、侍儀、供事、贊禮等人員。

不過那是“經筵”,不是日講。除每月三次的經筵外,尚有日講,只用講讀官和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儀等官,講官或四或六,每伴讀十餘遍後,講官直說大義,惟在明白易曉。

日講儀式較經筵大爲簡略,或稱小經筵、小講。經筵講學自此制度化,每日一小講,每旬一大講,爲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

高務實雖然官至左庶子,這個位置如果是資歷較老的史官充任,有時候甚至會掌翰林院事,但顯然高務實屬於資歷最淺的那一類,不僅不能掌翰林院事,在翰林院的位置甚至不算特別高。

正因爲如此,他的小講,規矩自然不大。

沒有內閣大學士前來侍班,只有一個講讀官,乃是熟人:左春坊左贊善沈鯉。

左春坊的主官是左庶子,乃是正五品,與大學士同級;左庶子以下是左諭德,從五品;再下是左中允,正六品;再下才是左贊善,從六品。

所以說朝中有人好做官,高務實一個後來人,現在反而是沈鯉的上官。當然了,高務實考得好,而沈鯉會試雖然考得不錯,但廷試考砸了,幸好館試又考得不錯,要不然今天也就不會在此做講讀官了。

但廷試考砸對他顯然也是有影響的,因爲翰林史官平時要是不撈個編纂先帝實錄以及如《大明會典》這樣的差事,升官是很慢的,一般只能熬資歷,很少有高務實這樣翰林官幹了幾個月就外任,然後居然以外任時的功勞升官回翰林院這樣的好事——外任撈功勞本來就比翰林院簡單多了。

所以,不能成爲特例的沈鯉到現在還只是個從六品的左贊善,然而他今年都五十歲了,而高務實尚未及冠。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易,變化之道也。”高務實不打算像一般的講官一般光講大道理,但不代表道理就能不說:“昔年臣選本經,舍其餘而取《周易》,爲的便是瞭解這變化之道。”

“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諸般變化之中,我等爲人者,如何才能趨吉避凶,此乃《易》所欲講之道也。”

“孔子晚年感慨:‘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聖人看出了《易》的精髓。《周易·繫辭下傳》中說,‘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謂易之道也。’何爲無咎?無咎便是沒有兇險,沒有大的過錯,亦或是就算有過錯,也沒有關係,這才叫做無咎。無咎纔是《易》告訴我等的人生最高境界。”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謂易之道也。反省補過無咎。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此言皆出自《周易·繫辭傳》。誰人無過錯?無非大小而已。無咎,不是不犯錯誤,而恰恰是犯了錯誤以後,能夠及時反省和改正。《左傳》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貳過,就是不重複犯錯誤,善於改正自己的錯誤。

《周易》上同樣說,‘震無咎者存乎悔’。要達到無咎的狀態,必然要善於反思悔過,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反思悔過是改過的前提,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的反思、悔過,則不可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正。要真正達到無咎,就要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能檢查出來自己每一方面的錯誤,隨時隨地檢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

這時皇帝發問了,朱翊鈞問道:“先生方纔明明說變化之道,此時卻又說無咎,此二者有何關係?”

朱翊鈞平時稱呼高務實,是君對臣,所以直呼其名,不過爲了表示親近,才只呼名而不稱姓。但講讀時不同,朱翊鈞在這一塊還是比較隨他父親隆慶,不管哪位講官,在講讀時他都稱先生——僅僅這個時間裡。

高務實微微笑道:“天地萬物皆變,我亦當有所變,然則世間終有不變之理,即爲道也,此道在易中,便是求‘無咎’。”

朱翊鈞又問:“無咎,便是儘量不犯錯,或者即便犯錯,也當儘快改正麼?”

高務實道:“易說:‘震無咎者存乎悔’。又說:‘謹慎無咎’。還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此三言,皆是一個意思:謹慎。”

但朱翊鈞有不同意見,他問道:“朕舉一例:今年遼東洪澇,應天也洪澇,此天災也!其地其民,該如何謹慎,纔不使之有洪災,可以‘厲無咎’?”

對於此時的明人而言,哪怕再有學問,這一問可能也無解了,或者就只好扯“天人感應”,說洪澇是上天示警云云。

但高務實卻笑道:“洪澇不可避免麼?非也。臣也舉一例,昔年黃河水泛和其嚴重,然則這些年以束水衝沙法治水,以水泥加固河堤,黃河水泛便減輕了許多。又舉一例:昔年長江水泛亦嚴重,尤其是湖廣等地,常常於夏秋之際泛爲澤國,然則自從前幾年湖廣興修水利,如此數年之後,水災減少了至少一半。可見,謹慎並不代表不做事,它代表有些事應當提前準備,提前做好應變措施……所以您看,天地雖變,我以謹慎相待,便能無咎。”

朱翊鈞哈哈一笑,道:“先生所言極是,如今土默川大變在即,不知朕該如何以‘謹慎’而至‘無咎’,還望先生教我。”

----------

感謝書友“書友161023004956419”的月票支持,謝謝!繼續求訂閱,求各種推薦~

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043章 高陌薦才(上)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上)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034章 劉顯述冤(上)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90章 去遼陽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147章 天亡我莫氏啊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103章 高文正公(上)第018章 香皂廠址(上)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112章 我願意借第100章 胡鬧!第030章 立威(上)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213章 交心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131章 急,不急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016章 還是勳貴最弱(第5更!)第062章 猶豫難決(下)第122章 相府夜會(上)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上)第215章 大燈泡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120章 指點還是暗示第133章 官居一品!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238章 暗流第258章 被劾事件第136章 兵來將擋第135章 密奏第222章 麻煩大了啊第079章 拉下帷幕?第106章 合圍明江城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69章 十萬大軍圍清化(4更破萬)第082章 莫做寒號鳥第200章 立威之戰第007章 張氏例錢(下)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225章 三策(上)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131章 御前閣議(下)第117章 銷售火爆(下)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177章 生擒炒花(中)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上)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284章 設計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099章 高拱秉國(下)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086章 蛇打七寸(上)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89章 與帝同席第094章 貴妃相召(上)第159章 會元之爭(中)第067章 決戰沙城(五)第238章 暗流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下)第111章 交接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056章 棘手第070章 西北望第204章 陰謀進行時第049章 三寸之舌(下)第060章 異變突生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126章 俺答求封(三)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207章 京華田莊(4更破萬)第106章 合圍明江城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122章 相府夜會(下)第066章 務實回京(下)
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043章 高陌薦才(上)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上)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034章 劉顯述冤(上)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90章 去遼陽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147章 天亡我莫氏啊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103章 高文正公(上)第018章 香皂廠址(上)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112章 我願意借第100章 胡鬧!第030章 立威(上)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213章 交心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131章 急,不急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016章 還是勳貴最弱(第5更!)第062章 猶豫難決(下)第122章 相府夜會(上)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上)第215章 大燈泡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146章 朕來救你第120章 指點還是暗示第133章 官居一品!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238章 暗流第258章 被劾事件第136章 兵來將擋第135章 密奏第222章 麻煩大了啊第079章 拉下帷幕?第106章 合圍明江城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69章 十萬大軍圍清化(4更破萬)第082章 莫做寒號鳥第200章 立威之戰第007章 張氏例錢(下)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225章 三策(上)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131章 御前閣議(下)第117章 銷售火爆(下)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177章 生擒炒花(中)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上)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284章 設計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099章 高拱秉國(下)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086章 蛇打七寸(上)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89章 與帝同席第094章 貴妃相召(上)第159章 會元之爭(中)第067章 決戰沙城(五)第238章 暗流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下)第111章 交接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056章 棘手第070章 西北望第204章 陰謀進行時第049章 三寸之舌(下)第060章 異變突生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126章 俺答求封(三)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207章 京華田莊(4更破萬)第106章 合圍明江城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122章 相府夜會(下)第066章 務實回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