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 全權欽使

曹淦這些年雖然地位日高,但因爲一直在四處開闢商道,並未養尊處優,是以昔日的騎術沒有落下,趕回京師的時間比高務實預計中足足早了一半。

曹淦既然趕回來,高務實就要臨時抱佛腳,仔細問一問這十年來的封貢互市究竟幹得怎樣了,這也是自己去蒙古之前的必備功課。

面對高務實的問題,曹淦早有準備——他在高務實麾下,最早就是以蒙古通著稱,這可是他的看家本事,哪裡會不重視?

據曹淦介紹,隆慶、萬曆以來,大明和蒙古互市的場所,一共有十—處之多。

在大同有三處,分別是得勝堡、新平、守口;在宣府只有一處,但這一處地位緊要、交易量也很大,就是張家口;在山西者一處,叫做水泉營;在延綏者一處,叫紅山寺堡;在寧夏有三處,分別是清水營、寧夏中衛和平虜衛;在甘肅有兩處,分別是洪水扁都口和高溝寨。

這些互市之處,均由守邊將領管轄。同時,每當開市期間,大明朝廷和蒙古貴族們又共同派出軍隊充當守市人員,維持市場秩序,用曹淦的話說:“令各支虜酋各差一人爲首領,統夷兵三百,駐紮邊外。各鎮各令本路副參等官,各統本支精銳官軍五百,駐紮市場”。

而互市的市場,一般都設在邊牆處,四周圍以高牆,猶如“甕城”,關內關外各有—閘門,閘門可以啓閉。

按大明舊制,凡諸部互市,築牆以規市場,謂之市圈。在“市圈”內設高樓,供駐紮市場的官軍嘹望。

曹淦道:“虜每一入市,少者四五十,多者百餘騎,並皆就甕城,閘封。”然後進行互市貿易。這就是互市市場的設置狀況。

互市的交易日期,大多以一月爲期。不過曹淦也說了,在互市初開的時候,每年的交易日期往往不足一個月。

高務實問了問具體情況,曹淦介紹道:“隆慶五年時,大同得勝堡互市的日期是五月二十八日到六月十四日;新平互市的日期是七月三日到七月十四日;宣府張家口市是六月十三日到六月二十六日。以後,隨着互市之興盛,交易日期便不斷延長,到最後才至一個月時間。”

高務實點了點頭,這很符合大明的風格,一開始扭扭捏捏,後來發現有利可圖,自然就先把面子放在一邊了——至少窮成狗的九邊各地是不要節操的。

曹淦又繼續介紹,說在互市上,—般商品由儈人(牙人)定物價,朝廷要求下面不得欺壓蒙古人,但馬匹的價格則是由大明朝廷規定的。

具體一點的價格是,上等騸馬一匹,擬價十二兩,搭配段布官貨一分,實價銀八兩餘;中騸馬一匹,定價十兩,貨實值銀七兩餘;下騸馬一匹,定價八兩;貨實值銀六兩餘。

這個價格,可比當年便宜多了!高務實猶記得十年前的時候,曹淦告訴他,一匹上等騸馬價值至少是二十兩以上,而且還不容易拿到貨,當時只有他能搞到。

想不到十年發展下來,別說京師的牛羊肉比豬肉便宜的情況一直持續下來,甚至連馬價都降下來了,這互市的功勞,真是誰也不能抹殺。

朝廷規定價格的原則高務實倒是知道:“務使客商有利,夷價無虧”——也就是要使蒙漢雙方兩獲其利,所謂雙贏是也。

曹淦也佐證了這一點,他說如漢族商民,概以故衣雜貨,每值銀七、八兩;即買兒騍馬一匹,可賣銀十餘兩,各以次從便加減,率得厚利,遠邇歡騰。

由於價格規定得較爲合理,蒙古方面,諸部落首領“感德日深,赴市日衆,市馬日多”,這就使互市中馬匹的成交量越來越多。

曹淦甚至還給了一個早期的統計數據:隆慶五年,宣府、大同、山西三處互市成交的馬匹有6850匹;隆慶六年爲7845匹,到了萬曆元年,直接激增到19103匹,而萬曆二年又增加到27316匹。光是這頭四年之間,馬匹的成交數量就幾乎增加了三倍。

至於後來,由於曹淦去西北開商路去了,就沒了具體數據,但他很確信地表示是“年年增長”的。

當然,這僅僅是上述三處互市中馬匹交易的情況,如果將其他互市之處的馬匹成交數也計算在內,那麼將是一筆更爲可觀的數字!

高務實點了點頭,心中暗道:由此可見,合理地規定價格,對互市貿易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光想着宰人可不行,蒙古人雖然不讀書,但生意做賺了還是做虧了,那肯定還是看得出來的……果然做生意必須堅持“雙贏”。

然後高務實還從他在曹淦口中問來的一些細節中得出了幾點發現,比如從互市貿易中的商品構成來看,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開始佔有主要地位,奢侈消費品雖然在他的大力提倡下也處於增長中,但其整體佔比卻一直在下降。

現在互市中的商品,以馬匹、糧食、布匹爲主,當然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商品。

蒙古方面輸入的商品主要是糧食,布匹,絲織品及其他手工業產品;大明內地輸入的商品主要是畜產品,有作爲軍事物資的戰馬、作爲運輸工具的駑馬,以及作爲農業生產資料的耕畜如牛、騾子等,當然更少不了作爲食品的牛羊肉——京師牛羊肉比豬肉便宜就是這麼來的。

曹淦說在互市中,漢人“以緞綢、布絹、綿花、針線索、改機、梳篦、米鹽、糖果、梭布、水獺皮、羊皮盒等物,跟蒙古人交換馬、牛、羊、騾、驢及馬尾、羊皮、皮襖諸物”。

另外,他還提到一點,就是在互市之初,大明朝廷爲防止蒙古人冶煉鐵製兵器,曾禁止輸出蒙古牧民生活必需的鐵鍋,這事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蒙古方面怨言很大。

後來經時任宣大總督王崇古疏請:“及查得遼東開元、建寧之市,以京華粗鐵鍋入市。蓋此鍋生鐵不受煉炒,行之已久,此可效行。及查得宣大沿邊山程險遠,鐵鍋鮮至,今既有此鍋,即當容照遼右之衛例,以該鍋入市易,商夷攸便也。”

王崇古提到的“京華粗鐵鍋”,乃是京華特意推出的一種廉價鍋,其鐵質比較差,一般是做其他工具時的淘汰的那種,就拿來製造成鐵鍋賣給女真、蒙古,結果這玩意兒出乎意料的好賣——對於蒙古人和女真人來說,這鍋能用而且便宜,有這兩點就夠了。

於是大明朝廷准予京華粗鐵鍋進入互市交易,但還是將硝黃、銅鐵、盔甲、兵刃列爲違禁物品,嚴禁進入互市交易。當然這很正常,就好比美國佬不可能把航母賣給中國一樣。

曹淦又介紹道,在互市之中,既有大明朝廷經營的“官市”,也有民間商人經營的“民市”,一般來說,“官市畢,聽民私市”,而毫無疑問的是,京華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又是個商業體量上的巨無霸,現在自然掌握着各個交易地點的民市。

“官市”主要交易繒帛、馬匹;而“民市”中交易的商品種類就多了,除了最主流的布帛鍋釜,還有針、線、梳、篦、米、鹽、糖果之類。

其實在互市初開之時,“官市”交易所佔比重更大一些,畢竟當時“邊氓畏慮,不敢貿易,虜入不市,釁怨易生。今歲且宜官爲處置,使邊氓睹利,則人必樂從”。

“官市”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官出“市本”,與蒙古商民進行交易。

大明朝廷的“市本”主要由管理馬政的機構太僕寺發放,具體定額是“各邊年例市本每年二十餘萬,毫不可少。”

但如果交易量太大,“市本”不足怎麼辦呢?則“請借客餉”,或“請發兵部馬價銀”,甚至將“各營死馬椿朋內臟銀兩,盡充市本”。

邊將領取“市本”後,遣指揮一人偕商賈往內地各種商品的產地買進貨物,然後運回互市,與蒙古商民交易馬匹。

這個高務實是知道的,因爲京華不僅自己掌握民市做買賣,其本身也是供貨商,他是看過高國彥交給他的“財報”的。

曹淦對於民市的發展之迅速十分得意,說“客商歲得虜貨之利,將源源自至”。

高務實笑着誇了他幾句——這事他功勞確實大,當得起誇讚。

不過這種由民間商人經營的民市,即便有京華主導,也仍然是有明一朝蒙漢貿易發展中的新事物。

根據曹淦所說:“自隆慶五年北虜款貢以來,始立市場,每年互市,緞布買自江南,皮張易之湖廣。彼時督撫以各部夷人衆多,互市錢糧有限,乃爲廣召四方商販使之自相貿易,是爲民市之始”。

也就是說,九邊的督撫們最開始是由於官市本錢不夠用,交易不了那麼多蒙古貨物,只好廣招“四方商賈”來跟蒙古人交易,四方商賈嘛,自然是以京華最強,所以民市的主導權就這麼被京華悄悄拿走了。

不過京華雖然自己有不少貨物生產,卻也不是“世界工廠”,不能包產萬物,所以民市中的商貨,如曹淦就說:“緞布狐皮等雜貨,來自蘇杭湖廣,由天津私港運抵,我京華商社乃運至市口”。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相應的聯繫,這天津私港之所以貿易額一路攀升,與大明和蒙古的貿易越做越大是有密切關係的。

高務實又問了問商稅的問題,這個東西最早還是他主動對高拱提出來的,不過他當時只提了個思路,具體怎麼操作的沒有細問。

曹淦便介紹說,在現在的互市貿易之中,大明朝廷按所定稅例向蒙漢雙方的貿易商民徵收比較輕微的商稅,“凡夷馬商貨,各有稅例,每年即以收穫銀充撫賞之用”。

這裡所謂“充撫賞之用”,就是大明朝廷在每年互市結束之後,對恪守條規的蒙古守市人員,獎給一定數量的銀兩及其它物品,市易“即畢”,還要“筵宴酋長,犒勞諸夷酋,人日牛肉一斤,粟米五合,麥面一斤,時酒一瓶,小菜油鹽醬醋及馬草銀七分二釐,飯柴炭銀二分,皆取給尖丁銀及商稅”。

與此同時,對漢民這邊的守市人員也有一定的獎勵。因此,蒙漢雙方的守市人員都有維持互市秩序的積極性,從而使交易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至於具體稅率,曹淦說那個太複雜了,幾乎是按照不同的商品分類來定的,細說起來太費事,但如果簡單的講,就是高務實所說的“超低稅率”。

還有一個現象很重要,就是蒙漢互市貿易興起以後,蒙古牧民覺得互市每年僅開一次,實在是週期太長,於是經常成羣結隊來到互市的市口,要求開設“小市”。

尤其在每年春天的時候,那些貧苦牧民缺少糧食,“愈見狼狽,有畜者每次於巡邊各口,求官權易。一牛易米豆石餘,一羊易雜糧數鬥。無畜者或馱鹽數鬥,易米豆一二斗,挑柴一擔,易米二三升。或解脫皮衣,或執皮張馬尾,各易雜糧充食。其瘦餓之形,窮困之態,邊人共憐之”。

因此,朝廷在萬曆元年時,由高拱決斷,允許在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地分別設立“小市”,亦稱“月市”。

關於“小市”的詳細情況,據曹淦表示:“每月小市一次,每次不過三二日。虜人擐甲市口之外,官兵擐甲市口之內,兩相戒防,無異對壘。各夷或以羊皮,或以馬尾,或以板木,穀米之數與口內軍餘互相貿易。原無奇貨異產,每年所稅銀,少不過二三百兩,多不過四五百兩,俱佐前開賞功等項支用”。

也就是說了這麼幾點:一是“小市”的開市日期爲每月一次,每次僅二三天,一般於每月十五日以後開市二三天,讓蒙古牧民前來貿易;二是“小市”開市之日,蒙漢雙方都派出軍隊維護市場秩序,保障貿易正常進行;三是“小市”中交易的商品主要是糧食等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在“小市”中,蒙古牧民以牛羊、皮張、馬尾、氈裘、鹽鹼、柴草、木材等商品,向漢族商民換取糧米、布匹、鍋釜、耕具、絨線及其它日用百貨,“牛,米豆石餘;羊,雜糗數鬥;無畜,間以柴鹽數鬥,易米豆可一、二斗,柴一擔易米可二、三升”。

可能還得有個第四,就是高拱要求駐紮“小市”的“參將守備官”主持公平交易,“量抽稅銀”,“關吏得稅其物,以充撫賞”。

由於“小市”便於蒙古牧民生產的畜產品及時登市,就近交易,換取他們所急需的糧食、布匹等生活用品,因此對蒙古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較之每年開市一次的“大市”要更爲廣泛深遠,曹淦說蒙古人都非常感念高閣老,認爲他是活着的佛。

他拿出一張畫像來,道:“老爺請看,這是民市中很暢銷的‘高文正公像’,蒙古民間甚至稱爲‘高菩薩像’,經常被蒙古人買回去供在家中拜祭。”

高務實愣住了,接過那畫像打開來看,畫中倒依稀的確是三伯的模樣,只是三伯的威嚴之態在畫中沒有多少展現,反而畫得慈眉善目,一看就是個菩薩心腸的大好人。

這……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

第116章 推辭第041章 脫脫恭請聖安第187章 此地:金港第083章 宮外反應(下)第070章 欽使來也第124章 奉旨觀政(九)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171章 大汗,臣確有一計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四)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057章 財迷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第022章 花廳議事(下)第100章 忽悠第048章 叛軍舊事(上)第265章 私會白玉樓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下)第105章 慈寧宮的哭聲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037章 你又是誰(4更破萬,大爆料)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01章 輕車簡從(下)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255章 公主召見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179章 不完美的大勝(二合一)第093章 口蜜腹劍(上)第009章 你的面子不小啊第275章 勃固會戰(中)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039章 靠山吃山(上)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038章 青把都臺吉第244章 千帆覆海(中)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31章 謝公氣度[第4更]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292章 風聲鶴唳,所謀者誰?第074章 文華召對(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九)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第056章 棘手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115章 封爵?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61章 利益同盟第111章 交接第185章 女真人的乾爹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225章 三策(中)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一)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160章 以發財爲宗旨的聯軍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151章 枕邊風(下)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043章 繞開祖制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075章 臣要要官了第113章 駙馬咳血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154章 糾結第003章 徽州異相(上)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109章 喜與憂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上)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081章 我的“浩然之氣”(4更破萬)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141章 激戰諒山(下)4更1W1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251章 取勃固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
第116章 推辭第041章 脫脫恭請聖安第187章 此地:金港第083章 宮外反應(下)第070章 欽使來也第124章 奉旨觀政(九)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171章 大汗,臣確有一計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四)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057章 財迷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第022章 花廳議事(下)第100章 忽悠第048章 叛軍舊事(上)第265章 私會白玉樓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下)第105章 慈寧宮的哭聲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037章 你又是誰(4更破萬,大爆料)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01章 輕車簡從(下)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255章 公主召見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179章 不完美的大勝(二合一)第093章 口蜜腹劍(上)第009章 你的面子不小啊第275章 勃固會戰(中)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039章 靠山吃山(上)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038章 青把都臺吉第244章 千帆覆海(中)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31章 謝公氣度[第4更]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292章 風聲鶴唳,所謀者誰?第074章 文華召對(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九)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第056章 棘手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115章 封爵?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61章 利益同盟第111章 交接第185章 女真人的乾爹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225章 三策(中)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一)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160章 以發財爲宗旨的聯軍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151章 枕邊風(下)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043章 繞開祖制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075章 臣要要官了第113章 駙馬咳血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154章 糾結第003章 徽州異相(上)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109章 喜與憂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上)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081章 我的“浩然之氣”(4更破萬)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141章 激戰諒山(下)4更1W1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251章 取勃固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