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

這一夜的商議最終沒有得出結論,高務實雖然知道歷史上高拱在這個時期的確是先妥協了一次,並將海瑞調職的,但也不敢肯定眼下高拱和張居正商議之後是否還如舊史。

即便仍然將海瑞調職,其實也不代表就真的放棄了,原本歷史上,數月之後高黨一反前策,再次出手打擊了徐黨,朝中鬥爭更加明顯。

高務實始終想不通的是,在這先和後戰之間的那幾個月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本來已經放棄打擊徐黨的高黨最後仍然選擇開戰。

實在想不通也只能先放一放,時刻注意觀察,一俟情況有變再立刻做出應對。

這夜除了商討兩件大事之外,各門生也分別說了幾件“小事”,一些朝政上的具體事務高務實目前並不打算插手,畢竟高拱在歷史上已經乾得很不錯了,而他一個小孩子如果連具體各部的事情都表現得很熟悉,就太不正常,這裡頭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他基本只是在聽,沒有發表什麼看法。

但其中有一個小插曲,引起高務實的重視,乃是塗夢桂提到說,自師相起復,趙貞吉先是避之不迎,繼而數次與李春芳私會,師相以大學生之尊又掌吏部,沒多久趙貞吉便在李春芳的推薦下掌了都察院,這其中恐有什麼關聯。

趙貞吉原先也有領導都察院的職責,但那種領導和“掌都察院”不同,前一種情況類似於後世某副市長分管某些工作,譬如說該副市長分管公安,但“掌都察院”則相當於該副市長兼任了公安局長,其中區別其實是很大的。

塗夢桂認爲這裡頭可能有什麼陰謀,李春芳可能實際上已經站到趙貞吉一邊去了。

高務實心裡是同意這個推論的,否則就不能解釋歷史上趙貞吉去位之後,李春芳爲何會惶惶不可自安,最終連續上疏請辭而最終致仕回鄉了。

其實後世有史學家對隆慶後期內閣進行研究之後提出過這種設想,不過高務實並不清楚,他是從另一個方面推論:李春芳原本的政治立場就跟徐階接近,而趙貞吉也是徐階一派在朝廷裡的明棋,因此李春芳跟趙貞吉接近甚至聯合是合情合理的事。

內閣現在一共五位閣臣,高拱和張居正歷來政見相近,可以算做一派,李春芳和趙貞吉一旦接近就可以另算一派,而陳以勤兩不相幫可以算中立派。

李春芳有沒有可能和趙貞吉接近?當然有。

李春芳雖然表現得像個好好先生,但不管脾氣多好,當着內閣首輔卻絲毫沒有首輔的權勢地位,心中肯定不會痛快,和趙貞吉接近之後,藉着趙貞吉掌握的都察院的威勢,李春芳這個首輔對百官才能多少有些震懾力。而趙貞吉因爲前些年被打壓得太狠,此次忽然一步入閣,根基上自然不足,所以他既需要徐階留下的政治資源來夯實基礎,又需要李春芳這個首輔爲他樹大旗、打掩護。

李、趙二人完全有聯合的基礎,也有聯合的必要。

高務實想到這裡,忽然有些明悟:高拱如果打擊徐階一黨,實際上不就是在打擊趙貞吉的政治基礎?那麼李春芳肯定不肯,因此李春芳上疏力保徐階就說得通了——並非因爲他只想做個好好先生,而是因爲一旦徐階倒下,那麼趙貞吉多半也要倒,趙貞吉一旦倒了,他李春芳就真的只是個掛名首輔了,至於他爲徐階求情卻被海瑞直接懟了回來,那是海剛峰太牛,沒辦法的事。另外,李春芳也知道,這件事陳以勤不會跳出來跟高拱對着幹,因爲陳以勤對徐階當初的做法也是有所不滿的。

結合原本的歷史,高務實很清楚,陳以勤是真正一貫堅持“君子不黨”的,但問題就出在這裡:他這個堅持現在有一個很爲難的點,他和高拱是裕府同僚,偏偏和趙貞吉又是同鄉,無論他偏向哪一邊,世人都會覺得他黨同伐異。

陳以勤除非改變其爲官的基本原則,否則就只能中立。

那麼內閣就成了二對二,看起來好像是個僵局。

但高務實心裡清楚,這個所謂的僵局裡頭有兩個不穩定因素。

第一個不穩定因素在於張居正,此人看起來一貫站在高拱一邊,甚至此次高拱起復,他就在其中出了大力。然而他之所以出大力使高拱起復,源頭在於他想利用高拱來對付趙貞吉。實際上張居正作爲徐階的得意門生,徐階的留下的政治資源一直被他默認爲自身力量的一部分,但趙貞吉的入閣讓這一力量分化了,這就讓張居正十分不滿。或許徐階當時的初心是讓趙貞吉在內閣裡頭配合張居正,誰料趙貞吉倚老賣老,視張居正爲後生晚輩,對其頤指氣使,甚至當衆稱呼張居正‘張子’(無風注:大抵相當於現代稱呼某人爲“小張”),張居正一貫恥居人下,當然不能接受。

所以張居正站在高拱一邊,慫恿高拱成爲抗趙先鋒,根源並不是他真心實意尊高拱爲魁首,而是利用高拱的性格和高拱的聖眷爲自己擊敗派系內部的敵手。一旦高拱順利完成這一使命,張居正肯定分分鐘調轉矛頭對付高拱——歷史上他就是這麼幹的。

第二個不穩定因素正是高拱的聖眷。眼下的內閣二對二,其實高拱實際上肯定佔優勢,這個優勢就是聖眷:皇帝對高拱言聽計從。然而全天下只有高務實知道,隆慶帝只有兩年的生命了……他駕崩時年僅三十五歲。

隆慶帝若在,高拱無論在不在首輔位置上,他都是實際上的首輔。隆慶帝若是駕崩,則這種聖眷頓時消失:無論萬曆小皇帝還是後宮陳太后、李太后,他們對高拱可沒有那種近乎親情一般的信任,到時候所有閣臣其實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後宮真正信任的反倒是宦官——後宮不瞭解閣臣,只好信任宦官。然而信任宦官不代表信任此時的掌印太監孟衝——他是高拱推薦的,而且並非兩宮太后的身邊人。陳太后無心干政且不去說,李太后因爲皇帝兒子尚未成年的關係,想不幹政也不行,而干政就必須掌握司禮監,於是用自己身邊的馮保取代孟衝幾乎是必然選擇。

然而歷史上高拱不肯讓馮保爲司禮監掌印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爲馮保乃李貴妃親信,又是太子的“大伴”,一旦將來太子登基,指不定馮保就成了下一個王振。

高拱的這個“預判”當然不是沒有道理,因爲後來魏忠賢走的也是這條路。而作爲文臣領袖的首輔而言,壓制宦官是其正常選擇,尤其是類似王振那樣的權宦,在文臣看來是絕不能接受的。但高拱沒有料到的是,馮保因爲是李太后的親信,而李太后對萬曆過於嚴格,導致馮保也只能充當一個嚴格的監督者,並沒有跟萬曆建立太過於親密的羈絆,結果萬曆親政之後除了鞭屍張居正之外,接下來第一件事就是放逐了馮保——放逐了事,可能還是給了李太后面子的緣故。

第071章 影帝隆慶(上)第293章 臣高務實領旨謝恩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162章 二段擊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126章 俺答求封(六)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023章 華亭舊事(上)第163章 臺吉快走!第113章 高戚之會(一)第098章 高務實的決斷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039章 郭樸之意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228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017章 理清思路(下)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上)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054章 明修棧道(下)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114章 新的時代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015章 新鄭鐵廠(上)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156章 馬氏昆仲能救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142章 何以如此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下)第009章 安陽之行(三)第290章 蒲州急報第014章 務實讀書(上)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第115章 務實回京(下)第080章 燕京歡聲動第173章 將計就計(上)第043章 高陌薦才(下)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001章 曠世恩典第142章 以退爲進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208章 剿殺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080章 布日哈圖的殺招第096章 興趣培養(上)第129章 回鄉之前(下)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030章 勇父悍子(上)第021章 天下爲棋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031章 永寧公主(3更破萬)第134章 朝局變化(中)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055章 強,不等於無敵第122章 蒙疆風雲(十)第273章 倒臺第042章 護衛定製(下)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115章 務實回京(上)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083章 避蟲湯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238章 暗流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099章 借刀第017章 理清思路(上)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037章 誰說服誰(3更破萬)第145章 原來如此(四更1W1)第027章 倒潘第115章 說岑凌(4更破萬)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四)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187章 此地:金港
第071章 影帝隆慶(上)第293章 臣高務實領旨謝恩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162章 二段擊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126章 俺答求封(六)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023章 華亭舊事(上)第163章 臺吉快走!第113章 高戚之會(一)第098章 高務實的決斷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039章 郭樸之意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228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017章 理清思路(下)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上)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054章 明修棧道(下)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114章 新的時代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015章 新鄭鐵廠(上)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156章 馬氏昆仲能救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142章 何以如此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下)第009章 安陽之行(三)第290章 蒲州急報第014章 務實讀書(上)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第115章 務實回京(下)第080章 燕京歡聲動第173章 將計就計(上)第043章 高陌薦才(下)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001章 曠世恩典第142章 以退爲進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208章 剿殺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080章 布日哈圖的殺招第096章 興趣培養(上)第129章 回鄉之前(下)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030章 勇父悍子(上)第021章 天下爲棋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031章 永寧公主(3更破萬)第134章 朝局變化(中)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055章 強,不等於無敵第122章 蒙疆風雲(十)第273章 倒臺第042章 護衛定製(下)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115章 務實回京(上)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083章 避蟲湯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238章 暗流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099章 借刀第017章 理清思路(上)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037章 誰說服誰(3更破萬)第145章 原來如此(四更1W1)第027章 倒潘第115章 說岑凌(4更破萬)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四)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187章 此地: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