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節 東林黨罪過罄竹難書(一)

崇禎皇帝被流寇逼死,帝都失陷,如此不光彩的事情自然得有人負責。

崇禎皇帝肯定是沒有錯的,他誅閹黨,勤儉勤勉、兢兢業業,在位十七年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奈何天災人禍,外有流虜與北虜,內有閹黨與權臣,導致壯志未酬,壯烈殉國,可謂是氣壯山河……以下省略三千字的讚美之詞。

顏常武當然不是發瘋,就算崇禎皇帝再昏庸無能,也得捏着鼻子把他給洗白了成爲英明之主,這是屁股決定腦袋,不得不爲。

不要低頭(認錯),(否則)王冠會掉!

常言道:“官官相護”,同樣地,對於上位者來說,“一王不弒他國之王”乃是正理。

否則,讓大家知道了上位者的真實面目,連帶着其他的上位者帶的光環在臣民間就會徹底地失去光彩!

哦,原來皇帝也會錯,那麼其他人都會錯嘍。

如此大家就會想:“我原來跟隨的是垃圾啊,還值得我爲他而戰?”

這點有個實例,譬如鋼鐵同志在去見了馬克思之後,繼位的赫魯曉夫赫光頭把他鞭屍,一夜之間,“接手時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離開時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強國”的鋼鐵同志從萬人敬仰的聖人淪落成爲萬人唾棄的魔鬼。

1956年2月,赫魯曉夫這個蠢材居然在蘇共二十大作了秘密報告,親自揭開了斯大林在1930年代搞肅反擴大化、搞個人崇拜以及衛國戰爭初期因缺乏警惕造成巨大損失的內幕。

斯大林建立起來的***政權就這樣被赫魯曉夫徹底揭穿。斯大林是魔鬼還是開國先驅成爲蘇聯人民的噩夢。一夜之間蘇聯人民一下子失去了信仰。斯大林建立起來的精神體系也隨之垮臺。在失去精神信仰一剎那,百姓突然之間好像明白了什麼,迷迷糊糊覺得斯大林等於獨裁***。

不信他們了!

後來的毛熊千古就有赫魯曉夫的重大貢獻,他自己否定了自己,不死纔怪!

而崇禎皇帝被幹掉後,顏常武一口咬定,崇禎皇帝沒錯,至少大方向沒錯。

錯的是其他人,負責任的在朝外是李自成和黃臺吉,朝中的自然得找出責任人來。

閹黨完蛋了,他們負不起這個責任,所以鍋就得由東林黨來背了!

在對東林黨下達的降罪詔令道:

其罪一、不顧大局,不識大體,逼迫三朝君父,不是爲臣之道!

萬曆皇帝不上朝,真正的原因是爲了避開東林黨人,躲清閒去了。隨後的天啓皇帝之所以“酷愛”木工,原因和他祖父是一樣的,也是躲清閒去了。

崇禎皇帝在打倒閹黨後,東林黨上臺,衆正盈朝,然而很快地,崇禎皇帝就把東林黨領袖錢謙益給貶謫出了朝廷。

爲什麼呢,無它,太過多嘴呱噪,喋喋不休,喜歡上表表現,彈劾這彈劾那,對朝廷政策大加抨擊,他們卻又拿不出什麼象樣的方法來解決朝廷面臨的問題,眼高手低。

這就是典型的書生誤國,東林黨人誤國!崇禎上臺以後,打擊以魏忠賢爲代表的宦官勢力,把持朝政的全是讀書人,讀書讀多了,而不知變通,關於少數民族的對策,學得都是“尊王攘夷”、“華夷之辨”這類的大道理,而沒有實際處理外交事務的能力,更沒有指揮軍隊打勝仗的能力,偏又喜歡指手劃腳的。

同時也不想承擔歷史責任,因爲遷都、議和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北京一旦放棄,明王朝的宗廟、陵寢必將會被李自成破壞,這個責任誰來承擔?

士大夫都重名節,看重虛名,喜歡高調,這種讓自己名譽受損的事情,他們怎麼可能去做。

結果導致崇禎皇帝倒臺,這鍋肯定得有人來背,不能由整個文官系統來背,由東林黨來背吧!

其罪二、由於東林黨人的干涉,工商稅先後三次被廢。

縱觀整個明朝,由於朝廷制度的原因,可以說是嚴重的重農抑商,這也造成了明朝的財政主要以農業稅爲主。隆慶四年(1570)年左右,明朝每年的財政收入約爲3078萬兩,而其中農業稅佔比高達81%,工商雜稅只佔總收入的12%。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稅制,開始逐漸加重工商稅的徵收,然而由於東林黨人的干涉,工商稅先後三次被廢。

張居正去世:工商稅一次被廢。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改革,加大了工商稅的徵收。這極大的觸動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團,這種情況下,他們拿出真金白銀,支持東林黨形成。張居正死後,東林黨人立即廢除了張居正的稅收制度。

萬曆皇帝去世:工商稅二次被廢。萬曆皇帝因國庫緊張想從江南征收賦稅,但由於遭到掌管外庫的戶部(文官,東林黨!)阻撓,萬曆只能將徵收工商稅的人物交給內庫。這便是所謂的萬曆皇帝貪財之謎,而實際上,萬曆三大徵所用的錢,大部分是由內庫的工商稅進行支撐的。沒有這些錢,根本就沒有大明的榮光,東林黨就是炮黨!

東林黨開始在在萬曆死後再次把持朝政,掌權後的他們立即逼迫泰昌帝廢除了各地工商稅收,再次導致國庫開始吃緊。

魏忠賢去世:工商稅三次被廢。由於當時遼東戰事吃緊,空虛的國庫根本無法應對巨大的軍費開支,於是魏忠賢出現了,他再次開整工商稅,使得國庫又開始充足起來。然而好景不長,天啓皇帝死後,在崇禎皇帝支持下魏忠賢迅速倒臺,東林黨再次掌權。於是工商稅再次被廢,導致遼東戰事吃緊,則是怎麼省錢怎麼搞,再加上將領的層層盤剝,導致遼東缺餉愈演愈烈,甚至激起兵變,而東林黨則將責任全部推到了遼東軍官身上,指責其貪污軍餉、指揮不當。

沒有了錢,皇帝也成了街道邊的乞丐,想做什麼事都辦不成。

東林黨成天花天酒地,包養秦淮美女,一唱一和,美其名爲風流。

他們哪裡捨得自掏腰包支援前線?但是公然拒絕國家大事肯定不明智,所以他們就把看家本領搬出來了,宣稱不徵收工商業的稅賦是先祖皇帝定下的規矩,不可破壞,同時極盡一切手段,攻擊毀謗邊疆統帥將士有通敵叛國的嫌疑,

他們掌握了語話權,被污衊的武將們豈能不怒,之後戰爭不盡人意,不得不說官兵們因文官而士氣不高。

第224節出航前的軍議第2168章 很香!第525節 世事無常第568節 驅虎吞狼之老孃捉旗艦第1617節 外蒙古的建設第71節參觀英國軍艦第1071節 戰火中成長的騎兵第387節 吾兒不食明慄第693節 弱女子說強者語第1001節 藍軍在行動(三)第905節 想當初第559節 清朝來人第1497節 玩具船出征第1444節 三將軍備戰第1761節 黃金艙第605節 好客的內賈比第649節 酒風就是作風第760節 開掛的軍旅生涯第1145節 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奧斯曼人第1641節 帶路黨科什圖尼察(二)第1587節 有功不賞第1036節 大神神像事件之印度人躺槍第2042節 夜戰我最強第1705節 動作不必整齊的閱兵式第1716節 《中俄向陽村條約》第103節 張龔氏(二)第913節 錫蘭海戰之前鋒旗艦難爲第885節 揚基·加尼的傳奇(二)第928節 錫蘭人的國寶第1092節 攻城戰一之前進第1220節 太祖也不頂用!第2172章 蘇門答臘島之行第727節 立威好辦事第1446節 硬剛(二)第1682節 中國人就是一條龍!第2032節 失去的纔是最寶貴的第661節 天津保衛戰之又掛一侄第460節 馬打籃人來了第201節劉之鳳的三板斧第1742節 入拉薩三策第933節 我們中國人講人情第760節 洪爵爺第1890節 第六天的戰鬥第995節 前途迥異的兩剎帝利第73節英國人很紳士第1784節 禮不可缺第1246節 冷靜的力量第835節 韃靼事了第957節 王子的軍旅生涯第2008節 大吉之兆第1943節 魁星閣會第1682節 拜訪總督大人第677節 到達荷蘭第1685節 皇太孫朱和坪第763節 處置之殺皇第966節 喜歡吃米的倭人第1713節 爭地第140節兩邊都不服氣第1333節 倭人一貫之心第1873節 包頭佬版的失街亭(一)第377節 玉雪上艦第297節 反哺閩省第1598節 冊立皇太孫第1080節 法哈德·帕夏出征第368節 給大少的回報第2060節 不想死的蘇丹第301節 東南軍鬥韃子兵(二)第141節教育軍官們聽話第822節 攻打盛京!第1522節 咬骨頭咬碎牙的白皮狗第1332節 最危險的時刻第792節 蘇州調研(一)第1689節 求佛保佑第306節 地域黑第1196節 海盜本色(二)第2200章 贈別手書第43節艦員結構(一)第1353節 出其不意的刺殺第299節 裝B挨雷劈第394節 噁心的鏈彈攻擊第2029節 圍城初期的戰鬥第721節 柳如是心動不行動第2164章 自行車發明第2181章 皇宮大變樣第560節 黃臺吉的憂慮第1037節 大神神像事件第1124節 宏運來了擋不住第524節 哪裡都有吳三桂!第202節臺灣金色產業第1850節 準備發起進攻第327節 第二次巴達維亞會戰之勝利第1887節 血與肉的磨坊第38節成立東南情報局第77節東南號的訓練第1036節 大神神像事件之印度人躺槍第791節 皇子的憤怒!第1865節 帕夏的詩第1117節 真正的贏家第1846節 過關第1133節 太后教子
第224節出航前的軍議第2168章 很香!第525節 世事無常第568節 驅虎吞狼之老孃捉旗艦第1617節 外蒙古的建設第71節參觀英國軍艦第1071節 戰火中成長的騎兵第387節 吾兒不食明慄第693節 弱女子說強者語第1001節 藍軍在行動(三)第905節 想當初第559節 清朝來人第1497節 玩具船出征第1444節 三將軍備戰第1761節 黃金艙第605節 好客的內賈比第649節 酒風就是作風第760節 開掛的軍旅生涯第1145節 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奧斯曼人第1641節 帶路黨科什圖尼察(二)第1587節 有功不賞第1036節 大神神像事件之印度人躺槍第2042節 夜戰我最強第1705節 動作不必整齊的閱兵式第1716節 《中俄向陽村條約》第103節 張龔氏(二)第913節 錫蘭海戰之前鋒旗艦難爲第885節 揚基·加尼的傳奇(二)第928節 錫蘭人的國寶第1092節 攻城戰一之前進第1220節 太祖也不頂用!第2172章 蘇門答臘島之行第727節 立威好辦事第1446節 硬剛(二)第1682節 中國人就是一條龍!第2032節 失去的纔是最寶貴的第661節 天津保衛戰之又掛一侄第460節 馬打籃人來了第201節劉之鳳的三板斧第1742節 入拉薩三策第933節 我們中國人講人情第760節 洪爵爺第1890節 第六天的戰鬥第995節 前途迥異的兩剎帝利第73節英國人很紳士第1784節 禮不可缺第1246節 冷靜的力量第835節 韃靼事了第957節 王子的軍旅生涯第2008節 大吉之兆第1943節 魁星閣會第1682節 拜訪總督大人第677節 到達荷蘭第1685節 皇太孫朱和坪第763節 處置之殺皇第966節 喜歡吃米的倭人第1713節 爭地第140節兩邊都不服氣第1333節 倭人一貫之心第1873節 包頭佬版的失街亭(一)第377節 玉雪上艦第297節 反哺閩省第1598節 冊立皇太孫第1080節 法哈德·帕夏出征第368節 給大少的回報第2060節 不想死的蘇丹第301節 東南軍鬥韃子兵(二)第141節教育軍官們聽話第822節 攻打盛京!第1522節 咬骨頭咬碎牙的白皮狗第1332節 最危險的時刻第792節 蘇州調研(一)第1689節 求佛保佑第306節 地域黑第1196節 海盜本色(二)第2200章 贈別手書第43節艦員結構(一)第1353節 出其不意的刺殺第299節 裝B挨雷劈第394節 噁心的鏈彈攻擊第2029節 圍城初期的戰鬥第721節 柳如是心動不行動第2164章 自行車發明第2181章 皇宮大變樣第560節 黃臺吉的憂慮第1037節 大神神像事件第1124節 宏運來了擋不住第524節 哪裡都有吳三桂!第202節臺灣金色產業第1850節 準備發起進攻第327節 第二次巴達維亞會戰之勝利第1887節 血與肉的磨坊第38節成立東南情報局第77節東南號的訓練第1036節 大神神像事件之印度人躺槍第791節 皇子的憤怒!第1865節 帕夏的詩第1117節 真正的贏家第1846節 過關第1133節 太后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