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江南科考案(四)

胤禎於次日一早就帶着衆人乘船前往揚州。

船倉裡,方苞心思重重的望着江岸熟悉的風光,他是方孝標的侄孫,《南山集》一案,把方孝標的《滇黔紀聞》也帶了出來,而他又曾爲《南山集》作序,確屬《南山集》大逆案的重犯,《南山集》大逆案現在越演越烈,其牽連之廣已經可以媲美康熙初年的《明史》一案了。

此番進京,他是深感凶多吉少,十四爺雖然自信滿滿,言辭鑿鑿的說康熙寬厚仁愛,會有恩旨,可他忘了,正是康熙親自將《南山集》一案定爲大逆案的,自古帝王皆是金口玉言,康熙更是堪稱千古一帝,他會做出自食其言的事?

正在沉思,外面卻傳來了敲門聲,方苞起身開門,一親衛含笑道:“方先生,王爺有請。”

方苞稍稍整理了下衣冠,便跟隨親衛上了二樓,二樓的船倉不僅視野開闊,而且十分寬敞,見到胤禎,他長身一揖道:“方苞敬謝王爺援手,免去押解之苦。”

禎一伸手,而後含笑道:“舉手之勞,何足掛齒。請你前來,有一事不明,《南山集》一書究竟是何處觸怒了聖上,以致聖上欽定大逆?”這個問題,對胤禎來說很重要,要想勸康熙放手,就必須對症下藥,方苞既是一代大儒,又是方孝標的侄孫,對這個問題應該有更透徹的看法。

對這個問題,方苞在入獄之後亦是冥思苦想了幾天,方纔琢磨出究竟是何處觸逆了康熙,此刻聽的胤禎相問,他不由意味深長的看了胤禎一眼,才道:“王爺是想聽真話?”

“當然。”胤禎收斂了笑意,肅然道:“這裡沒外人,亦無須禁口,本王此番進京便是要向聖上進諫,聖上對文字獄寬鬆了幾近四十年,爲何突然抓住《南山集》不放,不明其中原委,本王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方苞沉吟了半晌才道:“國族入關,前明已滅,中原實爲無主之地,國族入關之初打得口號是‘爲明剿寇’,聖上親政之後亦親自祭拜明孝陵,此時二者,實則都是安撫人心,爭取民心。但在處理朱三太子一事上,世祖爺操之過急,留下了無窮的後患和無盡的把柄,《南山集》觸怒聖上的應該就是這一點。”

他這一說,胤禎亦反應過來,殺死朱三太子這事,可說已經成了康熙的一塊心病,直接關係到大清得位是否正統的名聲,《南山集》卻好死不死的將這段歷史又翻了出來,難怪惹得康熙盛怒,直接就定了大逆案。

不過兩天,胤禎一行就趕到了揚州,奉旨到揚州會審江南科考案的兩江總督噶禮、江蘇巡撫張伯行、安徽巡撫樑世勳三人已是早到了揚州,聞知胤禎悶聲不響的到了揚州,而且直接住進了揚州城,三人都是一樣的疑惑,看邸報,皇上是着十四爺回京述職,他怎得在揚州住下不走了?

胤禎既貴爲皇子,身上又兼着欽差,同城而居,他們三人也不敢佯裝不知,只得前去參見,不過,三人都被胤禎的親衛擋了駕,據說是染了風寒,不宜見客。三人皆是久在官場,聞聽此言,不由面面相覷,十四爺這是要留在揚州監督審案?是奉有康熙密旨,還是他有心插上一腳?

張鵬翮次日也趕到了揚州,跟前來迎接的噶禮三人略略寒暄之後,他便抽身前去探望胤禎。

二人見面見禮寒暄幾句之後,張鵬翮就直接問道:“江南科考案的情形,王爺身在江南,箇中緣由自是比下官更爲明瞭,不知王爺是何看法?”

對於江南科考案,胤禎通過曹家的情報網蒐集了大量的信息,做了大量的分析,心中早有具體的方案,賴在揚州不走,就衝這江南科考案而來,這起案子不僅在康熙朝,在整個清朝,都是影響巨大,而且拖延日久,其中又夾雜了江南督撫互參案,更是險些捲進《南山集》案,而且張鵬翮因爲此案也名聲大損,弄得灰頭土臉的回京。

張鵬翮現在是他十四黨的一面大旗,胤禎可不希望他因爲此案而栽跟頭,另外,對張伯行這個江蘇巡撫,他也有心招攬過來,同時,他還想籍着這個案子,贏得江南士子、縉紳和寒門子弟的好感,若是《南山集》案再能有所表現,那無疑就徹底在江南士林豎立了威望。

有了江南士林的擁戴,不論是壯大十四黨還是日後爭奪大寶,都是好處多多,更何況他的遠洋艦隊的主要基地上海也在江南,不論是從政治、軍事、經濟哪個角度出發,他都必須贏得江南縉紳、士林擁戴。

聽聞張鵬翮問起,胤禎沉聲道:“江南科考案比你想象中要複雜的多,捲進去的官員不在少數,涉及的金額堪稱鉅額,這起案子,本王實在是不放心,所以才特意留下來陪審。”

聽胤禎說要陪審,張鵬翮心裡默想了下,十四爺雖說是奉旨回京,但病在揚州不能成行,恰逢審理科考案,列席旁審,那是沒絲毫問題的,他身上畢竟還有個觀風使的欽差身份,不過,聽到胤禎把案情說的如此嚴重,他的神情立時就凝重起來,沉吟了片刻,他才說道,“王爺想必已有具體的方案,該如何做,王爺儘管吩咐。”

胤禎微微點了下頭,才道:“此科江南鄉試,鹽商鉅富、達官貴人的子弟上榜人數有四十餘人,引起民憤極大,這第一步,就是把這些人召集起來進行復試,一來可以看出究竟有多少人弄虛作假,爲日後審案摸清底細,二來也可以堵住江南百姓悠悠之口。

另外,在此期間,有些重要的涉案人犯也要秘密的提到揚州來,具體的名單,本王已經擬好,人手,就用本王的親衛,以免泄露風聲,這起案子畢竟已經過去二個月時間,不僅複雜,難度亦不小,大意不得。”

第253章 無條件投降第510章 胤祥回京第705章 藩屬駐兵第359章 鄔思道的謀劃第170章 江南科考案(四)第577章 勸輸第666章 針鋒相對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29章 抽絲剝繭第17都是聰明人第96章 過年第694章 規劃第368章 舉棋不定第396章 插手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149章 風雲再起第709章 失控第151章 招撫第658章 糾結的衍聖公第435章 意外收穫第657章 反響激烈第323章 中庸之道第448章 倭子國第445章 對日貿易第578章 蠲免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201章 趕考的舉子第636章 猜不透第457章 壽禮第507章 報喜第543章 出大事了第467章 各方猜疑第691章 拆除滿城第10章 票號(下)第73章 一折驚心第616章 江南第648章 又起波瀾第675章 下馬威第620章 下血本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107章 各方反應(中)第442章 天津移民第380章 利益交換第387章 康熙暗招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401章 微服私訪(四)第229章 馬尼拉灣危境第49章 白送?第155章 太子的橄欖枝第40 章 圍爐品酒賞美人第682章 糾結的揆敘第294章 康熙生死第272章 京報發展第153 章 曹寅的情報網第46章 胤楨的反擊第532章 托兒第648章 又起波瀾第142章 鉅額虧空第334章 鼓吹分封第16章 提點隆科多第329章 奴隸農莊第659章 新黨第691章 拆除滿城第43章 危機第77章 胤楨印象第457章 壽禮第72章 君心難測第712章 變法實質第511章 工人?第331章 十四出招第444章 自找麻煩第55章 國家名器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455章 宴請第146章 太子妙計第123章 旱情第179章 堅韌八阿哥第362章 什麼香?第731章 貞武元寶第595章 嚴懲第70章 海盜與海商第320章 彌天大謊第208章 子嗣問題第371章 老十要散夥第615章 撫卹第78章 投桃報李第423章 通房丫頭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397章 誘導第56章 出謀劃策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727章 康熙病情第487章 不設防的江戶第502章 徵日(十一)第275章 康熙發狠第593章 禍水西引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523章 士農工商第622章 棘手
第253章 無條件投降第510章 胤祥回京第705章 藩屬駐兵第359章 鄔思道的謀劃第170章 江南科考案(四)第577章 勸輸第666章 針鋒相對第679章 利誘晉商第29章 抽絲剝繭第17都是聰明人第96章 過年第694章 規劃第368章 舉棋不定第396章 插手第326章 鬱悶的老四第149章 風雲再起第709章 失控第151章 招撫第658章 糾結的衍聖公第435章 意外收穫第657章 反響激烈第323章 中庸之道第448章 倭子國第445章 對日貿易第578章 蠲免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201章 趕考的舉子第636章 猜不透第457章 壽禮第507章 報喜第543章 出大事了第467章 各方猜疑第691章 拆除滿城第10章 票號(下)第73章 一折驚心第616章 江南第648章 又起波瀾第675章 下馬威第620章 下血本第152章 海軍首屆淘汰第107章 各方反應(中)第442章 天津移民第380章 利益交換第387章 康熙暗招第114章 分工合作第401章 微服私訪(四)第229章 馬尼拉灣危境第49章 白送?第155章 太子的橄欖枝第40 章 圍爐品酒賞美人第682章 糾結的揆敘第294章 康熙生死第272章 京報發展第153 章 曹寅的情報網第46章 胤楨的反擊第532章 托兒第648章 又起波瀾第142章 鉅額虧空第334章 鼓吹分封第16章 提點隆科多第329章 奴隸農莊第659章 新黨第691章 拆除滿城第43章 危機第77章 胤楨印象第457章 壽禮第72章 君心難測第712章 變法實質第511章 工人?第331章 十四出招第444章 自找麻煩第55章 國家名器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455章 宴請第146章 太子妙計第123章 旱情第179章 堅韌八阿哥第362章 什麼香?第731章 貞武元寶第595章 嚴懲第70章 海盜與海商第320章 彌天大謊第208章 子嗣問題第371章 老十要散夥第615章 撫卹第78章 投桃報李第423章 通房丫頭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397章 誘導第56章 出謀劃策第293章 地震惹的禍第727章 康熙病情第487章 不設防的江戶第502章 徵日(十一)第275章 康熙發狠第593章 禍水西引第358章 封賞爭議第523章 士農工商第622章 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