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東和西打

“怎麼樣?思諫兄,這一次那些多少個席位?”天啓十二年二月份,在大食帝國那邊如火如荼的進行開鑿大運河的時候,大唐帝國這邊熱熱鬧鬧的參議院選舉也順利結束了。這一年多以來在拓跋思諫和岑天時爲首的政黨勢力開始在帝國各地掀起了一場政治新思潮運動,無數新生的學子參與其中,讓李玄清從後世帶來的新概念逐漸在大唐帝國落地生根。復興社和正義黨兩方在不斷髮展新成員壯大自己的同時也漸漸完善本身的組織制度和選舉制度。不過和後世政黨有一點不同就是不管是岑天時和拓跋思諫都將自己組建的政黨掛在皇帝名下,意思是不論哪個政黨的建立實際上都是皇帝陛下治國理念的具體表現。這種忠於皇權的政黨如果按照後世理論來說有很大的侷限性,一旦這兩個政黨理論逐漸完善,組織制度落地生根之後,所吸收的成員必然是將忠於皇權,皇帝完全可以利用這種思想插手內閣首相的選舉,甚至是讓以後的首相選舉流於形式。不過李玄清倒也沒在乎這種缺陷,說到底自己搞出來的這種三權分立實際上還只是將皇帝手中的權力分散開來,讓皇權之下的行政權、軍權、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夠相互分離同時又相互掣肘,從而避免一方獨大。這樣一來就算是其中一方出了問題也不會影響其他,而且隨着參議院的成立,兩黨已經完成組建,帝國內部的矛盾未來都會集中在參議院,依靠着這種擺到檯面上的解決方式,困擾華夏千年以來的皇權和政權之間的矛盾以及政權之間的交替方式都會隨之而改變。李玄清有信心依靠自己數十年的打磨將這種形式徹底穩定下來,變成所有人的共識,從而讓自己一手創建起來的這個千年帝國永遠的存續下去。所以在參議院選舉結束之後李玄清不僅僅參加了最後的結束儀式,而且還專門在皇宮爲岑天時、拓跋思諫還有楊秋三人舉行宮宴,前來作陪的還有徐天翔、張建忠、杜讓能等一衆首腦,算得上集中了此時大唐帝國最精英的一羣人了。

不過面對李玄清的發問,拓跋思諫卻苦笑道,“皇上這一問倒是讓我有些汗顏,帝國目前一共有四十八個行省,按照目前參議院神醫通過的參議員選舉辦法,每一個行省選拔兩名議員,關中省因爲是帝都所在地,追加一名,一共九十七名議員席位,我的正義黨只拿下三成不到,三十個議員席位。這一次算是徹底敗給岑先生了。”

“哈哈,思諫兄,這選舉之前可是說好了,不管勝負咱們都不帶沮喪的,你怎麼這幅表情?”拓跋思諫的話讓在場衆人一陣大笑,岑天時更是看着對方苦笑的表情直接叫屈道:“我可是沒找皇上幫忙啊,這都是復興社選出來的。每個省份,除了代管的特區由關中和豐州兩地選派人代爲參加以外,我可是真真切切的不知道選舉結果是這樣的啊。”這是第一次選舉,所以兩人都沒有料到是這種結果,但是帝國各地各省進行選拔的時候可都是有布政使府、當地駐軍和律法院共同組成臨時機構監督執行的,而且爲了保證公平合理,李玄清特意讓張建忠發佈內閣命令,各地布政使府及其其他衙門不得干預選舉形勢和結果,並且嚴令,凡是在職官員不論是哪一個政黨都允許參與競選也不得競選投票,這樣一來等於所有的參議員必須要從民間選拔出來,而且李玄清還在之前參議員選舉結束的時候向所有當選參議員表示過,參議員參政議政必須要將民間的心聲帶上來,要體察民情,代表各自省份百姓來參加帝國大政,這等於在帝國所有行政體系當中再次增加一道監管監督體系。

“岑先生,思諫兄,我代表內閣保證,此次選舉我內閣及其各省各級衙門都沒有干預過選舉啊。”張建忠此時也是跟着笑道,幾人是擺明着要調侃一下拓跋思諫,所以張建忠說完之後,徐天翔和杜讓能一個個都將自己所屬部門摘的乾乾淨淨。

幾人一陣大笑之後李玄清擺擺手制止住大家的喧鬧之後笑道:“好了,此次選舉的結果雖然對於正義黨來說有點不利,但是倒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這是第一次選舉,而且也正好,建忠兄本來就是復興社的成員,所以內閣首相的大位建忠兄算是坐穩了。等到天啓十五年纔是你們兩黨的關鍵,因爲從那時候開始下一任內閣首相就需要你們自己去選舉產生了。”李玄清的這句話算是將大家之前的嬉鬧之情都拉了回來,而且大家也都臉色肅穆,明白接下來纔是關鍵時間。

“其實我覺得你們沒必要這麼嚴肅,而且要說心情嚴肅的話那也是建忠兄纔對,他這個內閣首相三年以後就要重新競選,他才虧。”李玄清一句話倒是讓現場的氣氛又活躍不少。這場宮宴也逐漸走向高潮。

宮宴之後的大唐在政治上逐漸走向成熟,也走向穩定,帝國內部經濟的發展也在開鑿運河爲契機的刺激計劃實施之後突飛猛進。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大唐帝國在今年的巨大變化,無數的大型工程在帝國各地陸續破土動工,無數的大型工廠也在陸續投產,而且輕工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帝國百姓能夠掙錢的地方也更多了。這一切都在促使經濟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而在陸續探索了數個月之後國土資源部和玄影衛胡小四組建起來的武裝黃金部隊也開始在中南地區開掘了三個金礦,並且開始派遣人員前往南洋羣島,也就是三佛齊的三個主要大島進行勘探金礦。而胡小四爲了追求短期效果,直接將修整中的飛鷹旅除了作爲預備隊的第一大隊以外剩餘的四個大隊全部調到了天竺半島,並且讓趙四親自前往獅子國坐鎮指揮飛鷹旅和天竺分部聯手洗劫半島地區所有國家的黃金,而且胡小四可不會對這些土著國家講什麼交情和麪子,讓趙四下達的命令是不管是藏在金庫裡還是裝在佛殿裡只要是黃金就直接給搶回來再說。如果人手不夠可以就地抽調天竺半島各地西洋據點的海軍陸戰隊協助幫忙,爲此胡小四直接將從郭崇韜手中拿過來的海軍最高行動令牌扔給了趙四。

整個大唐帝國此時都處在一派積極發展欣欣向榮的狀態之中,唯一的短板也已經有了胡小四爲首的最精銳的一幫人在主持。而遠在大陸的另一邊,卻面臨的是另外一幅景象,大秦帝國在滅掉了高盧人最後一個據點諾曼底公國之後陸軍部分兵力揮師往北和基輔俄羅斯公國的軍隊一起趁着泰西大陸春季開春的時候開始猛攻波羅的海沿岸的維京人和挪威人。甚至爲了剪除後患,大秦帝國那邊曾經派人詢問過大唐,要求大唐在必要的時候能夠約束黠戛斯公國的人,不然爲了泰西整體大局考慮,大秦帝國軍隊將在必要的時候出兵先行掃滅後顧之憂。不過這個要求被萬毅和烏介給擋了回去。烏介尚且好說,本身這種涉及到帝國之間的爭鬥就不是如今的黠戛斯所能參與的,所以不論是黠戛斯國王還是負責統帥大軍的烏介都直接將其推給了大唐,表示黠戛斯公國本就是大唐帝國的附庸,王國軍隊指揮權歸大唐帝國所有。而萬毅則直接表示,大唐帝國沒有進入泰西的計劃,泰西人的爭端還是交給泰西人自行處置,不過萬毅也表示不論泰西局勢,各國都務必保證大唐帝國的利益,否則的話天策軍有權維護帝國利益不受侵犯。不過這些話基本上都是屬於一些套話,雖然萬毅那邊還專門將這件事傳給內閣,讓外事部直接送過去一份正式的公文,但是這公文本身就代表了大唐的一種態度,不干涉泰西事務,泰西人的爭端交給泰西人自行處置,這些關鍵性的文字還是讓大秦放下了心思,大唐這邊不會參與泰西這邊的具體事務。得到大唐這邊的正式答覆之後大秦帝國的海軍開始從亞平寧半島和拜占庭各港口陸續開出,而且在塞浦路斯島等地進行集結,龐大的海戰戰艦全部出港之後一眼望不到頭,這讓刺探消息的大食帝國的情報人員心驚膽戰。如果這些海軍艦隊直撲南岸大食帝國各海岸城市的話,只怕處在突尼斯和埃及腓尼基以及開羅等港口的大食海軍根本就不堪一擊。這樣一來整個地中海豈不就是真的就成了大秦帝國的後花園和運輸通道了?依仗着海軍的強大,大秦帝國的軍隊可以在其掩護之下從任意一個點登陸,從而迫使大食帝國陸軍沿着地中海沿岸處處設防。

和大食帝國情報人員幾乎一起近距離觀察大秦海軍艦隊集結的還有秦空領銜的玄影衛泰西分部的暗衛人員。不過和大食帝國探子心驚膽戰不同,秦空和暗衛就平靜多了。這龐大的艦隊羣雖然讓衆人感到詫異,但是這些帆船在如今帝國海軍已經步入蒸汽時代和鐵甲艦時代相比,這都只是小兒科。所以秦空甚至有空閒開始將大秦海軍的主要主力戰艦的樣子慢慢畫下來然後派人送回大本營。這個本來只是無意當中的舉動卻在隨後起到了大作用,這些畫本在郭崇韜看過之後又被送到了波斯都督府那邊交給了從紅海歸來的曲承星手中,後者還真的給前來學習請教大食帝國海軍設計出了幾條切實可靠的海戰戰術,從而在原大食帝國海軍被殲滅之後,新式戰艦組成的艦隊從剛剛貫通的腓尼基運河進入地中海之後終於扳回了劣勢,不過這都是後話。而隨着大秦海軍開出港口,陸續集結之後,圍繞着大秦和大食兩大帝國的爭端終於進入了白熱化,得到消息的大食帝國幾乎是馬不停蹄的進行了全面部署,海軍快速朝着腓尼基和開羅等地集結,部分西部海軍則開始執行圍堵直布羅陀海峽的計劃,以拼死維護伊比利亞半島和阿非利加洲本土的聯繫。而陸軍部署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遠征軍團率先做出反應,各軍開始陸續準備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從西面進攻大秦。而且爲了確保能夠順利實施這個計劃,大食人甚至已經在秘密聯絡進入英格蘭島的路易,邀請他們打回大陸,大食帝國保證不會佔領高盧的領土,並且會出兵和他們一起對抗大秦帝國。

不過巴格達很顯然也並沒有將希望都寄託在逃亡的高盧人身上,伊比利亞半島的遠征軍團只不過只是一直能夠襲擾大秦後背的騎兵。巴格達的主力兵團已經集中在埃及和地中海東岸,這兩個距離拜占庭距離最近的地區。龐大的騎兵軍團和專門組建起來的二十萬火槍隊早已經枕戈待旦,這可是集中了巴格達近七成的陸軍兵力,很顯然巴格達準備好了一旦海軍真的戰敗或者說大唐提供的新式戰艦無法參戰或者說腓尼基運河沒有按時打通的情況之下,拼着放棄阿非利加洲的大部分國土也要集中所有的兵力拿下拜占庭,剿滅大秦帝國的心臟,從而一舉扭轉局面。

這種一觸即發的對峙已經走到了盡頭,這一點不論是對峙雙方還是遠在大唐西北前線的大唐西征軍指揮部都毫無懷疑。也許戰爭就在下一刻爆發,只不過和對峙雙方準備傾盡全力不同,萬毅這邊卻選擇了在這個時候緊急返回長安大本營。而伴隨着萬毅返回長安述職,大唐對外的方略也到了調整的時刻。

不過此時的李玄清卻沒有太過於關注泰西這邊的戰鬥,雖然從目前已經完善出來的地圖可以看出,遠在大陸東西兩端的兩個文明繁衍地區此時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這兩大地區甚至被自己的到來徹底攪亂了原本的發展進程,泰西只怕這一戰不論誰勝誰負都將徹底進入另外一條岔道,而東邊的大唐帝國在自己的領導之下,在西邊即將發生世紀大戰的時候卻已經被自己徹底彌合了原本需要經歷的黑暗和動亂,直接跳到了工業時代。

“是時候要進行開拓世界了。”李玄清喃喃自語但是眼光卻瞄準了更東邊的方向,甚至因爲聚精會神,連帶着萬毅等人進來的時候都沒有發覺。

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漠諜影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三百二十九章 虎丘關外的炮聲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追北搶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二百二十六章 洛陽攻堅戰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趁亂打劫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四百九十三章 時代改變體制第二百六十九章 衡州反擊戰第三十四章 河東來客第五百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下)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三百九十六章 于闐國滅(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六百一十八章 捨近求遠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一百六十章 平定幽州第四百四十三章 瀚海難幹(三)第三十四章 河東來客第五百三十五章 俘虜比勝仗更重要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偷襲太原府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洛陽攻堅戰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二百四十五章 蘇州戰役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二十一章 突擊強化(三)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戰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蘇州戰役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五百零四章 碎葉大戰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十四章 三年學藝(下)第六百二十二章 東西逆轉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三十章 長安之戰(下)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戰(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洛鐵路第五十二章 工商爆發(下)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四百六十章 水落石出 (上)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四百零二章 千軍萬馬堵沙洲第五百八十章 發戰爭財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三百七十五章 最後的葬禮(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五百八十四章 十字軍生變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
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漠諜影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三百二十九章 虎丘關外的炮聲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追北搶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二百二十六章 洛陽攻堅戰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趁亂打劫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四百九十三章 時代改變體制第二百六十九章 衡州反擊戰第三十四章 河東來客第五百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下)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三百九十六章 于闐國滅(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六百一十八章 捨近求遠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一百六十章 平定幽州第四百四十三章 瀚海難幹(三)第三十四章 河東來客第五百三十五章 俘虜比勝仗更重要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偷襲太原府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洛陽攻堅戰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二百四十五章 蘇州戰役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二十一章 突擊強化(三)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戰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蘇州戰役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五百零四章 碎葉大戰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十四章 三年學藝(下)第六百二十二章 東西逆轉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三十章 長安之戰(下)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戰(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洛鐵路第五十二章 工商爆發(下)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四百六十章 水落石出 (上)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奪食(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四百零二章 千軍萬馬堵沙洲第五百八十章 發戰爭財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三百七十五章 最後的葬禮(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五百八十四章 十字軍生變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