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大食的最後一搏,馬璘

狼頭大纛獵獵作響,葛邏祿騎兵在施利葉護的率領下,到達大食聯軍上游的碎葉水。

雙方距離不過五十里。

大食的呼羅珊騎兵出一萬騎,用以防備葛邏祿騎兵的突襲。

龜茲軍、焉耆軍、于闐軍、瀚海軍、天山軍,早已先葛邏祿騎兵一步,跨過碎葉水,迂迴至呼羅珊騎兵的西面,斷絕呼羅珊騎兵的退路。

這些安西北庭軍,以張元鴻、程千里、畢思琛爲首等主將爲首,李嗣業、論惟貞、白孝德等爲副。

也算是陣容強大。

李瑄已經制定好戰術,在關鍵時刻,都需要聽北庭節度副使張元鴻的指揮,以便於安西、北庭能齊心協軍。

安西和北庭軍本就強大,他們步兵和陌刀隊、弓弩手下馬,騎兵在側,組成屏障。就算無法戰勝大食聯軍的反撲,但擋住一時還是輕而易舉的。

因爲安西經略軍、長城軍的騎兵皆應和安西龜茲軍、葛邏祿軍,更逼近大食聯軍大營。

同時,碎葉城的士兵、安西諸國聯軍,也都在向大食逼近。

這是更緊密的包圍!

也徹底切斷從千泉這條絲綢古道過來的大食物資。抓住一些運輸糧草的車隊、駱駝隊。

齊雅德·伊本·薩里所擁有的糧草,兩個月內,必然耗盡。

這下輪到河中諸國傻眼了。

大食聯軍氣勢洶洶、浩浩蕩蕩地挺近安西,有氣吞萬里的氣勢。

現一點便宜沒佔,還被更多的大唐騎兵包圍。

他們的探馬探查,放眼望去,全是煙塵。

安西的路也不是一馬平川,唐軍調兵遣將需要時間。

現在超過十萬大唐聯軍將他們圍堵,這分明是早已準備好,等着大食來鑽。

河中諸國已經明白,這是天將軍設下的圈套。

等將大食遠征軍剿滅以後,天將軍一定會重新將大唐的勢力,拓展到蔥領以西。

由於大唐的騎兵太多,每日騷擾,屢屢斬敵。

他們親眼目睹強大的呼羅珊騎兵,總是敗在唐軍小隊騎兵手中。

唐軍的戰馬雖然略矮,但那戰馬上披着明光甲的身影,已經成爲河中諸國士兵心中的夢魘。

有些河中國家的將領認爲,大食已經不可能戰勝大唐,甚至沿着千泉古道逃回去都很難。

懷着這種心情,拔汗那國、布哈拉國、曹國、安國等,在得到大唐的傳信後,立刻回信表示他們心向大唐。

事賊東進,是迫不得已。

他們說得是實話,之前在四大哈里發時期,大食能容得下波斯教(baihuo教變波斯教了,之前敏感詞太多,關入小黑屋大半天)。

但當大食的旗幟變爲白色,大食的鐵蹄下,驅逐異教徒。

當大食的旗幟變爲黑色,其哈里發艾布·阿拔斯還自稱是屠夫,這也註定了大食更容不下異教徒,遲早讓他們忘掉波斯教。

相比之下,拔汗那、粟特諸國等,更信賴海乃百川的大唐。

齊雅德·伊本·薩里在河中諸國有耳目,很快就得知拔汗那、布哈拉、粟特諸國有反叛之心。

他立刻下令戒備拔汗那、布哈拉、粟特諸國的軍營。

在與大唐劍拔弩張的時候,大食已經沒有機會去剿滅拔汗那、粟特諸國。

即便拔汗那、粟特諸國只有不到一萬人。

但一萬人不是一萬頭豬,現在已經有防備,只要在營寨堅持片刻,唐軍就會趁機攻擊。

河中聯軍中,還有一股力量,河中十六國,也就是吐火羅地區。

他們太靠近呼羅珊地區,已經投靠大食,甚至信奉大食教。

他們認爲大食更強大。

而現實卻向他們抽了一個響亮的耳光。

天將軍不是畏懼大食,而其老謀深算,以至於現在無比被動。

大食遠征軍,除後勤外,有十萬人。

呼羅珊騎兵三萬,呼羅珊步兵、弓手五萬,河中聯軍兩萬。

現經過攻城,和小規模的交鋒,大食人還剩下七萬五千不到。

拔汗那、布哈拉、粟特諸國軍隊重新投靠大唐,河中聯軍還剩下八千餘人。

此消彼長,他們面對遠超他們的騎兵,幾無勝算的可能。

齊雅德·伊本·薩里只能等待呼羅珊總督傳來計策。

他辜負呼羅珊總督的信任,但他一定要保存大量的實力,只要能全身而退,哪怕是死,他也可以瞑目。

在齊雅德·伊本·薩心中,呼羅珊總督等於先知。

“吩咐下去,步兵守護好營寨,騎兵哪怕是休息,也要與戰馬一同,隨時防備唐軍的突襲。如果我軍能擋住唐軍一次全面進攻,勝利就還會屬於我們。”

齊雅德·伊本·薩里作爲主將,他不能自亂陣腳。

哪怕他在等待呼羅珊總督的傳信,心理也沒底。

被超十萬騎兵四面包圍以後,齊雅德·伊本·薩里知道他們失去主動出擊的機會。

唐軍那麼多鎧甲,輕騎、鐵騎俱是全。

事實證明,齊雅德·伊本·薩里不得不承認他們低估了唐軍騎兵。

他們還剩下兩萬多呼羅珊騎兵,面對唐騎聯軍,在不佔據天時地利的情況下,他們很快就會被玩死。

所以齊雅德·伊本·薩里想加強營壘建設,依靠碎葉水,與大唐一戰,絕處逢生。

但一切的前提是,大唐願意進攻大食營寨。

而李瑄恰恰擁有這樣的耐心。

“粟特諸國和布哈拉再次臨陣倒戈,待回到薩末鞬城,一定把他們國屠了。”一名大食將領滿懷殺氣和怨恨說道。

拔汗那倒不可恨,畢竟他們在絲綢之路上,是距離大唐最近的河中國家,一直臣服於大唐。

但布哈拉和粟特諸國的叛亂不是一次兩次了。

白衣大食的時候,即便粟特諸國臣服大食,也經常與大唐眉來眼去。

如曹國,爲討好李隆基,連國家最漂亮的女人都獻過去。

哪怕熱臉貼在冷屁股上,曹國也一直謀求脫離大食的影響,甚至還託曹國商人將國王的信件,傳遞給彼時還在青海邊境的李瑄。

“那些小人,不足道哉。如今一定要穩住吐火羅諸國,不能再損失這一股力量。”

呼羅珊騎兵統領阿杜開口說道。比起背叛,這纔是關鍵,他們需求更多力量。

“告訴吐火羅諸國,總督正派遣援軍,通過千泉古道。屆時就是我們反擊的時候。”

齊雅德·伊本·薩里信口胡言,只爲暫時穩住吐火羅諸國。

“遵命!”

麾下將領領命。

不久後,吐火羅諸國相信齊雅德·伊本·薩里的話,他們準備一條道走到黑,把寶壓在呼羅珊總督身上。

他們知道大食在呼羅珊地區還有大量兵馬。或許得到哈里發的允許,得到更多援軍的支援。

……

粟特諸國、拔汗那、布哈拉的叛變,使兩軍非常緊張。

大唐安西的經略軍、強弩軍,已經進入粟特諸國、拔汗那等國的軍營之中。

最近的地方,距離大食步兵不過兩裡。

大食不斷地修築營壘,使其營壘更爲堅固。

一個月時間,轉瞬即過。

大唐卻沒有大舉進攻的意圖。

已經是天寶十一載正月,前幾天下了大雪,大地銀裝素裹。

使大食更爲困難。

最主要的是隨着唐軍不斷壓縮大食的空間,使大食無法割乾草餵馬。

他們的糧食省着的話,士卒還能堅持一個月。

但馬匹的草料已經沒了。

大食不能沒有騎兵,馬又不能吃土。

馬可以吃糧食,但馬的飯量可不是人能比較的。

即便是讓馬維持半飢半飽的狀態,他們的糧食最多還能堅持十天。

十天後,大食再不動,就要殺馬充飢。

齊雅德·伊本·薩里又犯下瞻前顧後的錯誤,沒有像項羽破釜沉舟,像韓信背水一戰的勇氣。

他曾經有機會,在最巔峰的時候,犒勞將士,與大唐死拼。

隨着時間的推移,大食聯軍的士氣越來越低迷。

騎兵的小規模衝突一直存在,一個月時間,呼羅珊騎兵再次死亡數千。

www_ TTKΛN_ c ○

大唐有一名披着特殊鎧甲的將軍,看樣子最少穿三重鎧甲,他蒙着面甲,手持鐵槍。

他僅僅帶十幾騎在大食的陣前挑戰。

而大食猛將率百騎而來。

片刻間就被殺死大半,那大食猛將被一鐵槍挑飛。

哪怕身披鎧甲,也不堪一擊。

大食的將士也終於明白,這人就是被稱爲“天將軍”的李瑄。

其勇猛絕世,不似凡人。

被李瑄殺死的猛將,是大食此行排名前三的勇猛,即便如此,也沒有堅持一回合。

這對大食的威懾更大!

更離譜的是,李瑄竟然讓人在兩軍營寨前約戰齊雅德·伊本·薩里。

好在齊雅德·伊本·薩里深諳烏龜之道,他知道自己不是李瑄的一合之敵。

李瑄即便用大食教的教條羞辱齊雅德·伊本·薩里,然他依舊不出面。

大食的士兵都聽到這種叫喊。

他們有血性的人不少,不顧命令騎馬出營與李瑄決一死戰。

李瑄就在大食營寨的百丈處,將挑戰者一一挑死。

馬匹錯過,其屍體必然在李瑄的槍尖。

李瑄不害怕大食騎兵大舉而來。

因爲李瑄後方一兩裡的地方,有數萬鐵騎、輕騎爲他掠陣。

李瑄又殺死數十名大食勇士後,齊雅德·伊本·薩里立刻令親衛將營寨門堵住,讓探馬都回歸營寨的庇護,意味着不得再出營寨與李瑄決戰,也不能與大唐騎兵拼殺。

大食士兵也不再有進攻碎葉時的銳氣。

軍中響徹着對天將軍的畏懼!

齊雅德·伊本·薩里意識到自己瞻前顧後的時候,已經晚了。

他已經預料到,所有安西進入蔥領的路,全部被大唐堵住。

或許呼羅珊總督的信件,無法送達至碎葉水。

“將軍,如果戰馬食用糧食,我軍最多再堅持十天時間。如果不讓戰馬吃糧食,戰馬就會餓死,您決斷吧!”

阿杜向齊雅德·伊本·薩里說道。

他表面上說這些,實際上的意思不言而喻。

他們不能再坐以待斃,必須主動出擊,從萬死之中,求得一生。

李瑄太老奸巨猾,他能忍着不進攻營壘,哪怕他們賣出破綻。

一點機會都不給他們。

“是我低估了這個敵人。前段時間,我想如一個勇者一樣,與李瑄在軍前決戰,但我是主將,不能那麼做。我只求以武力取勝,但這一戰在我意料之外,從未有如此憋屈過。”

“將最後的牲畜宰殺,犒勞將士們,我們準備同唐軍決一死戰。”

齊雅德·伊本·薩里聽明白阿杜的弦外之音,深嘆一口氣。

窮途末路的時候,他才做出選擇,不知是否已晚。

阿杜也只能在心中堅信。

他是呼羅珊地區第一猛將,一向自負。

看到唐軍的單兵素質,再看李瑄在陣前耀武揚威,他也沉默。

隨後,難題再次襲向齊雅德·伊本·薩里。

主動出擊,是不得已的選擇。

但四面都是唐軍,他們要進攻哪一方呢?

東面,是唐軍騎兵最多的地方,一定不可取。

齊雅德·伊本·薩里已經淡去佔領安西心思,只想帶着兒郎們回去,從長計議。

進攻距離他們最近的反骨仔聯盟沒有意義,北面的葛邏祿,還是西面的安西北庭?

最後,齊雅德·伊本·薩里和阿杜的目光都放在被李瑄佈置在南面的安西諸國聯軍!

因爲他們不止千泉古道這一條路可走。

他們可以從南面突圍,像高仙芝一樣,翻山越嶺,回到蔥領西。

……

“你叫什麼名字?”

李瑄在大帳中,向一名騎兵隊頭詢問道。

只因此隊頭率領一隊騎兵,斬殺一名大食的將領,經過拔汗那指出,這名將領在大食統帥萬夫,在大食聯軍中也就幾位。

李瑄認爲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故而親自召見。

“小人姓馬名璘,扶風人。是于闐軍騎兵隊頭,統五十騎。”

馬璘見李瑄後非常激動,他一拜後,又顯得從容,口語清晰地向李瑄介紹自己。

他樣貌不凡,留着短鬚,看起來二十多歲。

“馬璘,扶風馬氏,可是有馬援這樣馬革裹屍的名將,你一定是馬援的後代了。”

李瑄心中一動。

原來是馬璘啊!正是他在安西軍中,要尋找的人。

馬璘出身將門之家,然而他並沒有尊貴,自幼便成了孤兒,整天遊蕩,無所事事。

也就是俗稱的遊俠無賴。

但自古成大事者,自有堅韌不拔的心志。二十歲時,馬璘讀《後漢書·馬援傳》。

當讀到馬援所說“丈夫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時,馬璘感慨不已:“祖先做出如此豐功偉績,我豈能愧對他們呢?”

於是杖劍從戎,從軍至安西都護府,立志繼承祖先的功業,折節攻讀兵書戰策。

此時的馬璘還沒有機會,家道中落從軍,只是一個隊頭而已。

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62章 五萬騎兵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47章 大戰將起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27章 豐安軍城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365章 安祿山稱帝,哥舒翰出潼關,突襲長安第359章 十月,天水王“大病”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124章 決戰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448章 東部打響,俱倫泊之戰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29章 軍中訓練第61章 前鋒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第30章 建立威勢第76章 李瑄亦是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463章 紡織,數學,天文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70章 馬嵬驛政變,李瑄遇李隆基第498章 西征結束,建立六大都護府,未來的女皇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61章 前鋒第99章 兼江南東道採訪處置使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39章 王忠嗣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70章 陷陣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7章 豐安軍城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16章 皇帝召見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62章 五萬騎兵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完結感言新書第117章 擒拿監軍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381章 佔領蒲津大橋 風陵渡,局勢逆轉第337章 攻克薩末鞬城,總督的末路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314章 葛邏祿葉護,天山狩獵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15章 大勝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55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第214章 長安西市的計劃,頂級強弩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進攻柏海郡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70章 陷陣第480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
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62章 五萬騎兵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47章 大戰將起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27章 豐安軍城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365章 安祿山稱帝,哥舒翰出潼關,突襲長安第359章 十月,天水王“大病”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124章 決戰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448章 東部打響,俱倫泊之戰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29章 軍中訓練第61章 前鋒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第30章 建立威勢第76章 李瑄亦是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463章 紡織,數學,天文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70章 馬嵬驛政變,李瑄遇李隆基第498章 西征結束,建立六大都護府,未來的女皇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61章 前鋒第99章 兼江南東道採訪處置使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39章 王忠嗣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70章 陷陣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7章 豐安軍城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16章 皇帝召見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62章 五萬騎兵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完結感言新書第117章 擒拿監軍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381章 佔領蒲津大橋 風陵渡,局勢逆轉第337章 攻克薩末鞬城,總督的末路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314章 葛邏祿葉護,天山狩獵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15章 大勝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55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第214章 長安西市的計劃,頂級強弩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進攻柏海郡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70章 陷陣第480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