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

之前聽到李瑄曲子的時候,文人士子無盡誇讚。

而現在卻大部分沉默。

一個偉大的人,名揚天下的才子,所創的風格特異的《水調歌頭》,讓文人士子深思。

唐詩能發展到現在,有成熟的五絕、七絕,是一代代文人不斷交流、改革的成果。

包括在老杜手中集大成的七律、五律,都是不斷地改革,盡顯文學的藝術。

教坊樂師的詞空洞乏味,但情到深處,絕對能賦予詞感情和藝術,如天水王一樣。

“此爲仙人所作乎?原以爲曲調深邃,未想詞更爲驚豔。今夜一詞,誰與爭鋒?”

李隆基第一時間接觸李瑄的手稿,他嘴上不說,心裡卻承認自己的詞遠遠無法與李瑄相比。

按照李瑄的曲子,將《水調歌頭》清聲唱出來,毫不違和。

“多謝聖人誇讚!”

李瑄拱手。

雖然已經抄襲過很多次,但李瑄每被誇讚,依然慚愧。

楊玉環此時對《水調歌頭》已經癡迷,不斷品味。

李瑄的能力和才華越大,楊玉環越是覺得李瑄爲天人,不可觸摸。

她只想如現在一樣,拿着琉璃燈。爲李瑄的前途照亮。

時間無法停留在這一刻,英武的少年,似乎永遠都是這麼意氣風發。

《水調歌頭》被抄錄數十份,被公卿大臣、文人士子爭搶。

李隆基大手一揮,再讓翰林學士抄百份。

安祿山拿到一份,他不明白這有什麼吸引力,讓在場的人很激動的樣子。

“如果能相安無事下去就好了。”

李林甫沒有將手中的抄錄傳遞給他人,而是小心收起來。

他的女兒李騰空,頗愛李瑄的詩詞,帶回去讓女兒看看。

今夜呀!

也只是宴會。

一切恩怨先暫停吧!

他罕見的與李適之喝一杯。

而李適之的心情更不用多說,他認爲李瑄將去年對他的思念,帶到今年。

帶到盛大的宴會上。

《水調歌頭》具體的寓意,由詩人猜測。但毫無疑問,有着對親人的思念。

杜甫從詞上,看到和太白謫仙人一樣的風格。

然李瑄的身份,總讓文人帶一些異樣的感覺,就像岑參讚美李瑄的詩歌一樣“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杜子美有沒有機會見天水王一面呢?”

杜甫感慨一句,然後不捨地抄錄將交給下一位文人。

他已經將這首詞記在心裡。

“新法實施,我一定要支持七郎啊!”

王維已經半隱半官,但他此刻決定出山,幫助李瑄完成新法。

身爲文壇領袖的王維,在政壇上有一定號召力。

他從《水調歌頭》中,看出一種志在新法的意圖。

他甚至聯想到李瑄在感嘆跟隨他的“知己”太少。

他有什麼理由不去幫助呢?

失敗了,不過是辭官歸隱罷了,正好清閒。

夜宴之上,人們在爭奪一份份《水調歌頭》。

而真跡在李隆基手中。

這意義非凡的《水調歌頭》,李隆基是不會還給李瑄的。

他要放在南薰殿內,閒暇時間,觀賞幾遍。

如果能找到靈感,說不定能在諸多名曲中,填一首類似於《水調歌頭》的詞。

“聖人,臣請會面諸臣……”

李瑄向李隆基拱手道。

他一直在臺上,感覺不合適。

“準!”

李隆基點頭,准許李瑄與衆臣歡愉。

旁邊的楊玉環看見李瑄離去,悵然若失。

但她只能眼睜睜看着李瑄的背影。

“玉環,宴至七郎的詞曲,已過高潮。不如去沉香亭賞月?”

李隆基向楊玉環說道。

宴會深夜,李隆基酒酣,他的興致也沒有起初的那麼大。

他覺得接下來,已不會有詩人再呈上詩賦,因爲有《水調歌頭》在前。

“在此也可賞月,三郎是聖人,離開這裡不合適。”

楊玉環如此向李隆基說道。

“也對!”

李隆基認爲楊玉環善解人意。

去沉香亭上賞月,和這裡差距不大。

李隆基開始邀請一些臣子,上來對飲。

李瑄在下方,與大臣們互飲酒。

“明日要登貴府請教曲譜。”

有大臣向李瑄討要《水調歌頭》的琴譜。

“一定,隨時歡迎!”

李瑄點頭。

不得不承認,詩歌可以在這個時代增加聲望。

如果沒有詩詞包裝李瑄,雖然李瑄天下大英雄。

但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一定遠不如現在。

屠戮豪強的舉動,也一定會有更多文人加入口誅筆伐。

在李隆基心中,也會有一定影響。

“右相,我敬你一杯!”

李瑄舉杯向李林甫敬道。

“好詞!”

李林甫笑臉相迎,與李瑄一飲而盡。

“左相,中秋以後,你一定無病無災。”

李瑄又向裴寬祝福道。

“國家有七郎這樣的俊傑!國家之幸,萬民之幸!”

裴寬舉杯,感慨不已。

想他的孫子,與李瑄一樣歲數。

現在纔開始成爲羽林郎,想門蔭入仕,還需要一段時間。

李瑄可以說是祖孫三代都要敬佩的人。

“皇甫尚書,朝堂與邊關相比,安逸否?”

李瑄來到皇甫惟明身旁。

“不談了!患得患失,我敬天水王一杯。”

皇甫惟明舉起酒杯。

韋堅的折戟,對他打擊巨大。悔不聽李瑄之言。

皇甫惟明知道他沒有入相之勢。入朝三年以來,他是失敗的。

李瑄也沒說讓皇甫惟明助他一臂之力,一飲後離開。

哪怕是不對付的尚書,李瑄也與其飲酒,盡顯氣量。

至於其他官吏就算了,李瑄沒有那麼大的酒量。

“摩詰,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個叫做杜甫的文人?”

李瑄又來到王維身邊,向王維問道。

“方纔見過,自稱杜審言的孫子,字子美。他的詩很有氣勢,一定是豪邁的人。”

王維向李瑄回答道。

這是王維第一次與杜甫相遇。

不論是“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還是“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爲誰雄”,王維都有深刻的印象。

包括其他的一些作品,無一不展露杜甫的豪邁。

他認爲詩人之中,杜子美當屬一流。

“我也聽說過他的詩句,我們去一見。”

李瑄笑着向王維說道。

後世猜測杜甫在生前籍籍無名,絕對是沒有道理的。

先不說杜甫“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等證明他的詩句,就是與李白、王維、高適等大詩人相識,杜甫也不會一點名氣都沒有。

更何況杜甫還有高光時刻“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

他經歷“裘馬頗輕狂”的歲月後,在詩人中有一席之地,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論是長安,還是蜀地,都有一大把朋友,幫助一家老小。

他準備“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時候,地方官吏都對其尊重有加。

李瑄猜測,《河嶽英靈集》沒有杜甫,多半是作者不喜杜甫的詩風,也有作者不喜歡“聲律”的原因,而杜甫的詩,非常重視聲律。

至於以寫應制詩、環謁詩批判杜甫沒有“風骨”,大可不必。盛唐的詩人,有一個算一個,誰沒寫過應制詩?誰沒巴結過達官貴人?

哪怕後面杜甫詩風大變,就年輕時的詩,也不至於排不上《河嶽英靈集》。

另外,杜甫總是彈出與盛世不符合的音符,導致他的一些詩不敢示人。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之類的詩還好,傳出去不一定會有事。

但《兵車行》《麗人行》等杜甫自創的體裁,傳出去杜甫難以活命。

就比如歷史上天寶十二載所作《麗人行》的“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用北魏馮太后的典故,直接諷刺楊國忠與虢國夫人亂倫。

這要被小肚雞腸的楊國忠知道,杜甫最少丟掉半條命。

安史之亂沒開始,杜甫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撕下盛世的僞裝。

李瑄一直認爲,杜甫是有政治眼光的,甚至軍事眼光,從後世存在的小部分杜詩,就能看出杜甫的才華。

當然,杜甫的弱點非常明顯,就是太剛正,不委曲求全,俗稱“低情商”。

如果沒人給杜甫撐腰,他在朝堂上很難生存下去。

會玩弄權術的人,又往往沒有杜甫這類人的清廉正直。

王維見李瑄會屈尊見一個名氣不大的詩人,心中很驚訝。

誰也無法料到命運讓杜甫產生改變,李瑄認爲許多詩人能寫出《關雎》,只有杜甫能寫出《鴻雁》。

《三吏三別》在藝術上很偉大,但如果可以,李瑄不願意杜甫在這一世寫出《三吏三別》。

李瑄來到杜甫所在的文人士子區域,驚動滿堂。

就彷彿聖人到來一樣。

宴會之上,不需拜禮,文人士子們圍攏在李瑄身旁,想請教李瑄的新詞《水調歌頭》。

李瑄只是搪塞幾句,問道:“杜子美可在?”

“杜子美,杜二?”

立刻有人想起一個頗爲輕狂的男子。

杜甫的詩確實有兩把刷子,但讓天水王這個大詩人親自尋找,使士人們震驚不已。

杜甫看到李瑄的時候,本來想湊上前,奈何擠不上去。

但又聽到許多人叫他的名字,不禁納悶。

“杜二,天水王叫你呢!”

杜甫還沒反應過來,士人們讓開一條道路,將杜甫推到李瑄和王維面前。

“京兆杜氏杜甫,生居洛陽,見過天水王。”

杜甫微微向李瑄一禮,他以爲是王維向李瑄介紹他的。

還是文壇領袖厚道!

杜甫是洛陽人,自稱“京兆杜氏”是向李瑄闡述他的家世。

哪怕好幾代之前,就已經搬離長安。

自古文人自我介紹,都會聲名自己的家族來歷,增加名望。

杜甫不稱李世民後代,是因爲這個時代的宗族禮法上,母族都偏遠。

若以後世的血緣論,杜甫就是李世民的直系血親。

“久仰大名!”

李瑄注視着杜甫,緩緩說道。

和李瑄想象中的杜甫不一樣,主要是某張圖像在李瑄腦海中很深刻,現實中的杜甫根本不長那樣。

和他的名字一樣,杜甫相貌堂堂,雖身材適中,但眉宇之中有一股自命不凡的氣質。

在參加這次科舉之前的杜甫,詩風符合這個時代的萬千氣象。

之後就詩風大變,獨自走向一條成聖之路。

但李瑄不打算制止杜甫參加此次制科,因爲他希望杜甫遇到挫折。

他們這個民族,需要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使以後人們在苦難的時候,能在杜甫的詩中找到共鳴。

今年科舉如果“歷史重演”,李瑄就能得到“科舉糊名”的機會。

“天水王說笑了,杜甫無功名利祿在身,只能仰望你的大名!”

杜甫認爲李瑄客套話。

“高達夫向我提到過杜子美。那‘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的壯麗,我一直記得,現終於在長安見到你了。”

李瑄笑着向杜甫回答道。

他確實與高適聊過杜甫,也從高適口中得知《望嶽》,這種簡勁又抱負不凡的詩句,不論何時,都是令人稱頌的。

“詩篇能流傳到天水王耳中,杜甫三生有幸。”

杜甫見李瑄早就知道他,心中有一種被認可的感覺。

他一直崇敬李瑄的行爲和詩歌,夢寐以求與李瑄會面。

現李瑄的突然出現,就如在杜甫夢中一般,差點讓他跳起來。

杜甫與李白“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時候,李白沒少提起李瑄。

在李白眼中,李瑄雖是權貴,卻又是鶴立雞羣的權貴。

從言行上,照應一個人的內在。

杜甫立刻邀請李瑄在一個座位上坐下,王維也坐在一旁。

文人士子都感嘆杜甫此次制科有望了。

今夜與李瑄相坐而談的消息傳出,杜甫會在長安有一些名氣。

這對初來長安的杜甫很重要。

“子美入長安,可是參加科舉啊!”

李瑄坐下後,向杜甫問道。

“不才報名制科。”

杜甫向李瑄回答道。

制科雖然是皇帝下詔,但天生就比進士科矮了一頭。

制科對精通聲律的杜甫來說,又是最容易的考試。

杜甫已經結婚,他父親留下的家資已經用得七七八八,爲了不讓愛妻受苦,他選擇最容易的考試。

先獲得一個官職,養家餬口。

“制科挺好,以子美的才華,挑選詩文,拿下輕而易舉。”

李瑄對杜甫勉勵道。

此次制科爲“通一藝者”可參加,除了白身報名以外,還有一批小官爲在李隆基面前露臉,也報名參加制科。

這是進士科的不同之處。

通一藝者,就是有一技之長的人,可以選擇詩、賦、算數、策略、經文、統籌、法典等等,甚至字寫的好,也是一技之長。

杜甫選擇考詩文,幾乎手拿把攥。能成爲詩人,除了後天的努力外,天資必然是萬中無一,否則也不能和天才李白齊名。

李瑄乍一看,根本想不出杜甫落第的可行性。

“待我及第,也想如達夫那樣,爲天水王獻策。”

杜甫趁機向李瑄表達心跡。

杜甫和李瑄沒有利益衝突,而且杜甫一直爲國家百姓考慮。

他認爲李瑄改革男女婚期,有理有據。

即便有許多文人士子覺得不合理,但杜甫是李瑄堅定的支持者。

“制科不足兩個月就會開始,我等待子美的好消息。”

李瑄同意杜甫的請求。

哪怕杜甫不及第,李瑄也會納其爲屬吏。

因爲這幾年,杜甫跟着他不會有好果子吃。

“謝天水王。”

杜甫很開心,心想着他和高適一樣,遇到了伯樂,還是同一人。

今後一定輔佐李瑄,完成革新,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

杜甫是一個標準的儒家,奉儒守官,但他有自己的蒼生理念。他絕望的時候,把聖人孔子和賊寇盜跖混爲一談。

說明他能突破自己!

“我相信子美,能謹記忠恕之道,完成大道爲公。”

李瑄向杜甫說道。

自古聖人以忠恕一以貫之,忠乃盡忠待人,恕乃推己及人。

身懷這種品質的人,十分少見。

“不瞞天水王,這也是我的心願!”

杜甫真誠地說道。

大道爲公和再使風俗淳的理念,是十分接近的。

“那我們就是像是俞伯牙與鍾子期一樣相遇,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李瑄握住杜甫的手,拋去其他因素,僅談理想主義,他和杜甫卻是很近。

杜甫更加感動,沒想到天水王是平易近人的人。

握手的那一刻,他感覺到李瑄手掌粗糙,想起李瑄是古今都名列前茅的猛將、名將。

杜甫肅然起敬,一股想要報效國家的心思油然而生。

李瑄取來酒杯,與杜甫、王維同飲一杯後,告別此區域。

宴會雖還有歌舞,此時已爲深夜。

當李瑄去拜見李隆基的時候,看李隆基也有些睏倦。

高力士勸說李隆基宴會結束,早些回去休息。

李隆基同意結束宴會。

衆人拜李隆基、楊玉環,開始陸陸續續地退出興慶宮。

有的人早已忍不住。

“七郎,你以河東採訪使的職位,巡視河東,整肅官場、豪強,是你拜相的圓滿。速去速回,相印會爲伱準備好的!”

李瑄拜別李隆基的時候,這一次李隆基把話挑明。

基本已經確認,他回來後就立刻拜相。

“臣遵旨!”

李瑄拱手。

醉醺醺的李隆基,在楊玉環的攙扶下離開。

她回眸再看一眼的時候,李瑄已經轉身……

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49章 賣馬人第49章 賣馬人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完結感言新書第44章 殺人滅口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109章 猛將南霽雲,大獲全勝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73章 威震草原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412章 登基大典,變革的時代,李隆基與李適之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18章 一石強弓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第122章 虛虛實實,不堪其擾第115章 招募遊俠,組建“神策”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91章 問擒拿海賊之策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498章 西征結束,建立六大都護府,未來的女皇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46章 再遇薛錯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第341章 佔領呼羅珊地區,薩珊波斯復國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500章 使命完成,大航海開啓(全書完)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324章 斬將拔旗,大食遠征軍覆沒第57章 甲騎衝陣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第79章 回到長安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309章 算計高仙芝,西域之路第213章 與楊玉環的秘密,守護貴妃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16章 皇帝召見第43章 豪強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51章 火雲第5章 興慶宮
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49章 賣馬人第49章 賣馬人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完結感言新書第44章 殺人滅口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109章 猛將南霽雲,大獲全勝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73章 威震草原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412章 登基大典,變革的時代,李隆基與李適之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18章 一石強弓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第122章 虛虛實實,不堪其擾第115章 招募遊俠,組建“神策”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91章 問擒拿海賊之策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498章 西征結束,建立六大都護府,未來的女皇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46章 再遇薛錯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第341章 佔領呼羅珊地區,薩珊波斯復國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500章 使命完成,大航海開啓(全書完)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324章 斬將拔旗,大食遠征軍覆沒第57章 甲騎衝陣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第79章 回到長安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309章 算計高仙芝,西域之路第213章 與楊玉環的秘密,守護貴妃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16章 皇帝召見第43章 豪強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51章 火雲第5章 興慶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