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

御駕親征之前,李瑄去興慶宮探望李隆基。

李瑄一直以爲,李隆基會比歷史上活得更久。

畢竟他沒有虐待李隆基。

但身心打擊,與自暴自棄,使李隆基恐難如歷史上一樣的壽命。

躍龍殿中。

李隆基的女兒們輪番照看,給與他心靈上的慰藉。

李隆基的許多兒女中,也認爲李隆基是他們的最後的依靠。

若李隆基逝世,他們的日子將更難過。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李瑄自如聖人般,上行下效,朝野皆不敢奢靡。

宗室更是被壓制得擡不起頭,遠遠不如開元天寶時尊貴。

“至尊駕到!”

隨着監禮官的喊聲,李瑄穿過宮殿,進入寢宮之中。

“拜見至尊……”

昔日的皇子公主,也得低下高傲的頭顱。

此時此刻,李隆基靜靜地躺在牀上,面色如紙般蒼白,毫無血色,深陷的眼窩中,黯淡的雙眼微微半睜,毫無神采地凝視着宮殿上方的圖案。

他彷彿對周圍的一切都已失去了感知。

瘦骨嶙峋的雙手無力地搭在被子上,青筋暴起,似是在訴說着歲月的滄桑與病痛的折磨。

“太上皇……”

李瑄在榻前對李隆基微微拱手。

“我不行了,你的權勢將穩如泰山……”

李隆基幹裂的嘴脣微微張開,說完一句話後,呼吸微弱而急促。

這句話像是遺憾,也像是讓李瑄放心,他和他的後代,沒有能力再撼動李瑄的權力。

“太上皇何用此言呢,保重身體,會好起來的。待我凱旋,再歸來看望你。”

李瑄坐在榻上,緩緩說道。

李隆基整個身體猶如一片在秋風中瑟瑟發抖的殘葉,生命之火在病榻上搖搖欲熄,讓李瑄看了心生感慨。

“聽說七郎要遠征回紇。以煌煌威勢,解決中原後患。太宗皇帝未完成,由你來完成了……”

李隆基也想聽到的凱旋之音。

他一直在想,天生李七郎,是在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嗎?

他終於明白無欲則剛的道理,不貪圖享樂的李七郎,有精力去幹太多大事。

大刀闊斧的改革,英明果斷的決心,鑄就現在的國泰民安。

安祿山叛亂,使大唐革除太多弊病。

大唐得以調整方向,駛向蒼茫大海。

滅掉回紇,大唐周邊再無憂慮。

只要核心的中原地區蓬勃發展,就可以向周圍行省輻射,再輻射都護府。

“明日將遠征。爲華夏將來,回紇必須歸化。我欲在草原建立都護府,安邊實民。”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七郎一定旗開得勝。”

李隆基也不再想着李瑄遭遇漢高祖劉邦一樣的白登之圍。

回紇的實力遠差於匈奴。

更何況李瑄既然御駕親征,就說明準備充分。

生命進入倒計時,李隆基也希望大唐能順利延續下去,他在九泉之下見列祖列宗,也能有所說辭。

李隆基終於意識到,是自己錯了。

“太上皇放心,既親征,就懷必勝之勢。整個北方,都將成爲大唐的牧場。”

李瑄握住李隆基的手,向他回答道。

“昔日,我位居中宮,用別人的耳目,充當我的眼睛。以至於民不聊生,我還不自知。那楊國忠欺騙我說南詔勝利,安祿山欺騙我說幽營安寧。還有……”

說到這裡,李隆基不再說下去,他喘幾口氣,又說道:“自己看到的,纔是最真實的。你最信任的人,也會欺騙你啊……”

“堯舜禹時期,天子巡狩,是爲上古聖君……”

最後,李隆基語重心長。

最信任的人,卻欺騙自己。

他也不是在這種情況下,刻意指責李瑄。

而是提醒李瑄,什麼監察御史,地方官吏,都不可信。

他們用種種手段欺上瞞下。

想想天下都是忠臣,沒有奸臣,怎麼可能?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李隆基還是希望李瑄能在有精力的時候,巡視天下。

而不是像他一樣,在美麗的長安宮殿中。

春有興慶宮,夏有大明宮,秋有太極宮,冬有華清宮。

一萬年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

想自己醉生夢死的時刻,在華清宮說出這番話。

他不敢相信,那是曾經的自己。

他不配稱之爲聖人。

天寶千載,改元爲載。

是自己欺騙自己。

古代的“天子巡狩制度”,更能容易體會民情。

如劉邦和劉秀,以及太宗皇帝,就經常巡視地方。

而非他一樣,在長安沒有糧食的時候,被迫去洛陽執政。

東巡的一次,卻是泰山封禪。

完後,還怕洛陽權貴勢大,大拆紫薇城中的宮殿。

現看到大唐月報,李隆基才知道他在天寶年間做的荒唐事。

“太上皇之言,我謹記在心。”

李瑄此言極爲認真。

他比誰都明白人心會變。

還有一種情況叫由下到上的支配,文武大臣有心無心,會矇蔽聖聽。

錯綜複雜的情勢,遮住皇帝的眼睛,使皇帝看不見天下黎民蒼生;捂住皇帝的耳朵,使皇帝聽不到八方的聲音。

皇帝走出深宮,進行實地視察,比單純看奏章或聽臣子們的議論更能瞭解實際情況。

一旦承平日久,就是李瑄必須做的事情。

“我累了,休息一會兒。”

李隆基確實感覺自己很累,才說幾句話,就昏昏欲睡。

“太上皇,我先回去。待平定回紇,第一時間來看你。”

李瑄將李隆基的被子往上拽了拽,蓋住肩膀,帶着侍從起身離開。

“照顧好太上皇。”

臨走前,李瑄向李蟲娘等公主吩咐一聲,背手離去。

當天晚上,李瑄又去探望李適之。

相比之下,李適之雖不如以前,但身子骨還算硬朗。

李瑄只是勸說李適之少飲酒。

又向李適之坦明李隆基時日無多,李適之可以多去那邊看望一番。

若李隆基真的駕崩,由李適之出面,進行國葬,修建陵墓。

李瑄沒有因這種事情,就放棄北征。

夜晚,李瑄又妻兒告別。

此行,短則數月,長則一年。

……

乾元五載,二月十六。

晨暉灑金,長安城西北的光化門豁然而開。

李瑄要從此門出,北上征伐。

此時,光化門外,甲士森列,刀槍如林,車馬無邊無盡地蔓延。

大唐玄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朕承天命,御駕親征…”

“今回紇新汗不敬大唐,並寇犯邊境,倒行逆施,使社稷蒙羞……”

“昔英武可汗之子葉護太子,朝拜天可汗,以數十年忠臣之諫,使大唐出師討伐不臣。朕爲天下共主,自當應允。”

“此行,萬里迢迢,黃沙漫漫,朕當與將士們同心協力,奮勇殺敵,以保我大唐之疆土,護我萬民之安康。”

“軍旗所指,皆爲國土;戰鼓擂動,唯求凱旋。功成之日,朕必不吝封賞,爲將士們晉升軍銜……今日出徵,唯願諸將士用命,揚我朝之威,振我軍之魂!”

李瑄身披金甲,手握寶劍,高坐戰車,龍顏沉毅,目含威芒。

他用深沉的聲音,向將士宣誓此次出征。

這是大唐新式禁軍第一次出征。

即便軍銜制度還未完全落實,但將士們無不滿懷憧憬。

“萬歲!”

“萬歲!”

不論是爲理想而戰,還是追求榮華富貴,都被李瑄的話感染。

他們是天下府兵都想加入的禁軍,當不負至尊之託,一戰定乾坤。

在李瑄誓師出征的遠處。

百姓蟻聚,來歡送至尊御駕親征。

他們也呼喊如雷,聲震天地。

每一名百姓都認爲大唐是因正義而戰,至尊一定能旗開得勝。

這些年來,大唐日新月異。

相比於天寶年間,百姓的生活肉眼可見的轉好。

長安的糧價也穩定在二十五文一斗。

雖然價格比開元時期高一倍還多。

但“穀賤傷農”,大唐終究是以農耕爲主。

適當提高糧價,有助於改善百姓的生活條件。

購買糧食的,多是一些商販、權貴、文人、官吏,以及現在興起的“工人”。

工人的工資,完全可以承受這種糧價。

朝廷的農部親自下場,常平倉維持糧價。

大唐免除了義倉稅,儲存義倉糧食,以防止天災。

義倉稅本就是苛捐雜稅的一種。自古以來,都是朝廷用來購買糧食,用以賑災。

哪有百姓自己繳納糧食,自己爲自己儲存糧食的道理?

李瑄還親自發明瞭許多改善生活的生活用品。

在飲食上,李瑄發明炒菜,已經有二十炒菜流行於民間。

長安附近,酒樓客棧,若不會炒菜,生意將一落千丈。

食用油的製作直線提升。

炒菜鐵鍋鐵鏟的生產,風靡長安。

朝廷的商部在各地都建立製作鐵鍋的工廠。

特別是山西鐵礦多的地方。

朝廷組成地質勘探隊,不僅在中原地區,更多在邊疆地區,去尋找金銀銅鐵礦產。

屆時,一戶百姓,買下鐵鍋和油鹽調料壓力並不是很大。

還有各種方方面面,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是以,此時平民百姓對李瑄的擁護,古今君王無有比擬。

“朕出征後,爾等輪流執筆,共決政務。今制度新改,處理關鍵時要慎而又慎。若無大事,則不必向朕彙報……”

臨行前,李瑄向李峴、裴遵慶等宰相叮囑道。

宰相只需要將政務完善,調度地方。

另外,長安和洛陽,各留兩萬餘禁軍。

震懾頑固舊臣。

李瑄還將渾瑊、車光倩兩名年輕的都督召至身邊,作爲征伐草原的先鋒大將。

另外,兵部尚書李泌、天策府樞密使封常清、天策府輜重使張興等官吏與李瑄一起隨行。

除此之外,就行一些秘書省屬吏,錦衣衛屬吏,以及一些跟隨天子的文典官吏,如起居郎、諫官、史官之類。

“至尊放心,臣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峴、裴遵慶等宰相向李瑄一拜。

他們會兢兢業業,使至尊無後顧之憂,儘快得勝歸來。

“出發!”

點了點頭,李瑄揮劍西指。

“咚咚……”

戰鼓聲雷雷,一名名士卒翻身上馬,向西方進軍。

一條道路敞開,李瑄的戰車徐徐而動。

“預祝至尊凱旋……”

文武百官拱手齊喊。

百姓們的歡呼聲更甚。

……

大唐的四萬餘禁軍,將在李瑄的率領下,將出長安府,到達甘肅省。

然後出蕭關,從新泉軍渡過黃河,順着長城到達涼州城,在涼州城休整後,北上至白亭海。

沿途的糧草,地方已有準備。包括從新泉軍渡黃河的船隻。

唐軍基本都是騎兵和車輛,且一人雙馬,有備用馬匹。

這條道路,是長安到河西走廊最進的道路。

大唐用巨量的俘虜,幾年的修理,已成馳道。

使大唐可以日行八十里,遊刃有餘。

大唐爲提升速度,四萬多騎兵,分爲十個方陣。

李瑄坐鎮最中。

每個方陣之間,相隔數個時辰的路程。

每日辰時起,午時過後停下餵馬、休息進食,下午太陽將要落山的時候,停止行軍,埋鍋造飯。

如此,不必擔心隊伍因人數太多,陷入擁擠。

皇帝御駕親征的旗幟,再臨河西。沿途百姓得知後,紛紛前來拜見。

即便看不見皇帝的身影,車粼粼,馬蕭蕭。禁軍行軍的場景依舊令他們心馳神往。

待李瑄停留駐足的時候,有幸運的百姓能與李瑄交談。

李瑄順帶了解途經之地的情況。

……

在李瑄引兵至涼州的時候,靈武都督王難得、太原都督郭子儀、范陽都督李光弼,得到李瑄的軍令。

他們犒勞兵馬,召集諸胡州騎兵,按照李瑄規劃的戰略區域,掃滅不臣。

回紇自骨力裴羅建立以來,一直雄心勃勃,以盡擁匈奴故地爲目標。

回紇共統治十一姓大部,又有數不勝數的小部。

東起室韋(今額爾古納河一帶),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至磨延啜的征伐四方,北過小海(今貝加爾湖),已盡有古匈奴故地。

陰山以北的巴彥淖爾高原、烏蘭察布高原、錫林郭勒高原、呼倫貝爾高原均在回紇汗國的控制之下。

且設置官吏和部落,重兵駐守。

在三受降城與大唐絹馬互市的時候,對大唐時有防備。

畢竟回紇的核心在鬱督軍山和嗢昆水周圍。

越是往東,回紇的掌控力度越弱。

特別是現在大唐以原本的室韋建立撫遠都護府後,旁邊的回紇諸姓人心惶惶。

在此背景下,大唐開啓滅回紇之戰。

以王難得、李光弼、郭子儀爲首。加上三萬附屬騎兵,一共七萬騎兵,兵分三路,進入草原……

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337章 攻克薩末鞬城,總督的末路番外 李瑄墓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5章 斬將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336章 大食元帥陣亡,河中之戰大勝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65章 突厥神箭手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24章 廣運潭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66章 血戰高坡第53章 備戰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36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第356章 安祿山的哭泣,鼓角聲前奏,天寶十四載第280章 別出心裁的禮物第31章 飛馬射纓第20章 皇帝問策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進攻柏海郡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378章 封王大典,再見尺帶珠丹,任命刑部尚書第120章 吐蕃葉如第一猛將第175章 斬贊普者封異姓王,十面埋伏第62章 五萬騎兵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難,終會圓滿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361章 兇殘叛軍,華清宮歌舞停,李隆基的惶恐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491章 兵敗如山倒,大食帝國的末日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449章 天可汗將死於草原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72章 心在動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30章 建立威勢第64章 大舉進攻第20章 皇帝問策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55章 頗黎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318章 碎葉之戰番外 李瑄墓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336章 大食元帥陣亡,河中之戰大勝
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337章 攻克薩末鞬城,總督的末路番外 李瑄墓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5章 斬將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336章 大食元帥陣亡,河中之戰大勝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65章 突厥神箭手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24章 廣運潭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66章 血戰高坡第53章 備戰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36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第356章 安祿山的哭泣,鼓角聲前奏,天寶十四載第280章 別出心裁的禮物第31章 飛馬射纓第20章 皇帝問策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進攻柏海郡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378章 封王大典,再見尺帶珠丹,任命刑部尚書第120章 吐蕃葉如第一猛將第175章 斬贊普者封異姓王,十面埋伏第62章 五萬騎兵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難,終會圓滿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361章 兇殘叛軍,華清宮歌舞停,李隆基的惶恐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491章 兵敗如山倒,大食帝國的末日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449章 天可汗將死於草原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72章 心在動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30章 建立威勢第64章 大舉進攻第20章 皇帝問策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55章 頗黎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318章 碎葉之戰番外 李瑄墓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336章 大食元帥陣亡,河中之戰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