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唐玄宗,種子結果,武廟

“陛下節哀順變!先帝長壽而終,若駕鶴西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國家還需陛下振作!”

身爲首席宰相的李峴出來,代表文武百官向李瑄勸慰道。

李隆基的壽命,在歷代皇帝中名列前茅。

本以爲李隆基很快就會鬱悶而死,沒想到還能堅持到乾元六載,硬生生把以前的太子李亨熬走。

同時,李隆基的死去,也意味着開元天寶的時代徹底過去。

現在是乾元時代,是天可汗的時代。

對許多文人官吏來說,他們覺得這是最好的時代。

生逢堯舜君。

廣開言路,通過政績優劣提拔。不問出身,不擇血脈,讓無數人看到機會。

“如宰相言,朕會振作。繼承先帝遺志,理國安民。”

“先帝遺體小斂以後,在京九品以上官吏,少尉以上軍士。前去興慶宮祭拜。先帝的陵墓安置在奉先縣金粟山,命名爲“泰陵”。”

李瑄又向文武百官言道。

泰陵在修建完成前,還不能爲李隆基舉行入葬儀式。

殮後先停柩,等待泰陵修建。

歷史上,高宗皇帝於永淳二年十二月駕崩,遺詔令太子即位於靈前,七日而殯。在文明元年的八月,高宗皇帝方纔葬於乾陵。

停靈近八個月時間。

在《禮記·王制》中就有明確規定,稱“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

李瑄希望七個月內,可以將泰陵修建完成,對李隆基進行安葬。

在此之前,先在躍龍殿中停柩。

“臣等謹遵至尊旨意。”

文武百官齊聲說道。

“先帝文治武功,功勳卓著,中興開元,四方仰德。今逝去後,廟號、諡號當早做決定,諸位大臣可有建議嗎?”

李瑄向文武百官詢問李隆基的廟號和諡號。

皇帝闡述李隆基的功績,沒有說李隆基的過錯。

很明顯,李瑄不想給李隆基惡諡。

他是李隆基的繼承者,和歷史上相比,李隆基後世的評價不會太低。

因爲李瑄收拾了李隆基的爛攤子,安祿山造成的損失只是局部。

就正常而言,李瑄也不能把李隆基的功績否定。

開創基業爲祖,守住基業爲宗。

李隆基也算爲李瑄守住基業,只能是宗。

如果沒有大臣爲李隆基立“玄”,李瑄就要爲他的廟號立爲“玄宗”。

這在諡法上沒有先例,但也不是惡諡、下諡。

也算適合李隆基。

就看世人如何去理解了!

說美諡也好,說平諡也罷,曲解爲惡諡也行。

縱觀李隆基的一生,非常複雜。

他對天下的影響太大,開元與天寶的判若兩人。

不論怎麼講,他開創煌煌文治,赫赫武功。

最終被內部反噬。

“啓奏陛下,開元盛世,只比我乾元遜色。詩歌、經典、印刷、造紙等皆有大爲,又大辦書院,萬邦學生來長安學習,一時無兩。臣請先帝廟號爲文宗……”

裴遵慶向李瑄請奏道。

在諡號中,“文”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諡法中對“文”的解釋是: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

最少有二三十種誇讚。

李世民的諡號爲“文”。

但不妨礙李隆基廟號爲“文”。

裴遵慶實事求是,如果不考慮其他,李隆基的所作所爲,當得上文宗。

“臣認爲不妥,文是太宗皇帝的諡號,當今不該選文,即便廟號也不可。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臣認爲先帝的功績,廟號當爲桓宗。”

禮部尚書路嗣恭進言道。

關於李隆基的諡號與廟號,二品以上的文武大臣,昨夜都有過苦思冥想。

因爲他們知道今日至尊必然會詢問李隆基的廟號和諡號。

官制改革以後,二品以上官吏,才屬於“大臣”行列。

如這種決議的大事,一般都是大臣才能插上話。

和經歷過完整開元盛世的裴遵慶不同。路嗣恭認爲,即便是美諡,也要敢於面對李隆基的錯誤。

桓是美諡不假,但是漢代有個漢桓帝,極爲拉胯。

以至於後世加美諡會忽略桓。

若以李隆基武功,完全可以稱桓。

但叫桓宗,明顯不符合李瑄的意思。

隨後,又有幾個大臣上奏以和、順、英、景、烈爲廟號。

都被李瑄暫時擱置。

“啓奏至尊,開元之年,文化鼎盛,國家富庶,百姓衣食無憂,歷代宰相,皆勤懇任勞。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臣認爲先帝的廟號應該爲明。”

顏真卿向李瑄奏道。

至尊讓擱置,說明對其他大臣所言的廟號不滿意。

他也試着說了一個。

明,是爲美諡。很符合李隆基登基的前二十載。

“明,可貫穿先帝的一生。但朕認爲明不適合爲廟號,當爲諡號。先帝諡號爲明皇帝,諸卿以爲如何?”

李瑄認同顏真卿給出的“明”。但轉爲諡號。

李瑄不喜歡皇帝的諡號,越搞越離譜,最後一連串。

他給李承幹、李象追諡都是單諡。

和李世民一樣。

如李治的諡號爲“天皇大帝”,在天寶年間又增諡爲天皇大聖皇帝。

李旦的諡號爲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瑄這一脈,是李承乾的後代。都是單諡。

所以,他也爲李隆基加單諡。

“陛下英明,明皇之稱,可謂一生。”

大臣們怎麼會有反對的意見。

以李隆基爲明皇帝,合情合理。

“先帝生前,仰慕道教,有高居無爲的經歷。朕認爲先帝該有一個獨特的廟號,諸卿認爲玄宗,如何?”

李瑄沒再讓文武百官說廟號。他沒有去多解釋玄的寓意,全憑天下人的感覺。

玄?

如此微妙,深奧。

讓一些官吏百思不得其解。

也讓一些官吏深以爲然。

玄”字本身就有天之意,可以寓意着李隆基如同天神一般,具有無上的威嚴和神聖的地位。其次,李隆基的廟號“玄”還表達了對他的高度讚譽,歌頌其在位期間的豐功偉績和對國家的貢獻。

但也可以認爲李隆基“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含義。

更有對李隆基天寶年間驕奢淫逸、沉迷自我的諷刺。

此號一出,獨一無二。

衆人心知肚明,至尊小宗代大宗,完成對李治一脈的取代。

對李隆基的評價,對李瑄的評價。

功過自由後人說。

“玄宗皇帝泉下有知,一定會庇佑大唐!”

在文武百官沉默、思考的時候,李峴最先完成李瑄的話。

用玄宗廟號,稱李隆基複雜的一生,沒什麼毛病。

主要是李隆基的經歷太離奇,最終還失去皇位。

取代李隆基的皇帝,爲萬古一人。

李峴預見,千年以後,世人對李瑄的評價高,對李隆基的評價就不會低。

李峴話落後,文武百官一起應和。

“此事且定,待先帝祭祀之日,宣佈諡號。待入陵之日,宣佈廟號。”

李瑄點了點頭。

沒有再過深究。

按照制度,李隆基小斂以後,祭祀七日。大斂封棺,等待泰陵修好。

在這七日時間,百官要杜絕任何娛樂,以寄哀悼。

一番對李隆基悲痛緬懷後,李瑄才讓宰相們稟告他御駕親征以後的具體事務。

在宰相和九部尚書的齊心協力下,二十四行省,已經規劃完畢,官吏也全部到位。

新的地圖,已經開始繪製。

地方穩定,大部分官吏沒有怨言,聽從行省巡撫的指揮。

只待明年的時候,朝廷放權,使巡撫開始管理行省事務。

監察御史和錦衣衛也查到幾名貪贓枉法的太守,被押送回長安,等待李瑄處置。

李瑄沒有生氣。

這纔是正常現象。他相信還有許多害羣之馬,藏匿在地方。

每時每刻,都有官吏變得利慾薰心。

什麼“天下官吏皆清明”之類的話,李瑄不信。

人性使然,總有一些官吏在利益的圍獵下,懷有僥倖心理。

也有慾壑難填者,不擇手段。

對待貪官污吏,不能鬆懈。

吏治,就是要不停地反腐,將貪官揪出,以震懾蠢蠢欲動者。

一旦有鬆懈,害蟲很快就會滋生。

地方官吏精挑細選一批蠻夷諸胡,在長安的大學學習。

波斯王國的文壇領袖阿費夫,帶數百各國學者、工匠、文人,於去年五月到達長安。

逗遛兩月後,前往洛陽到智慧宮。

這些都是波斯以及天竺諸國的頂級人才。

智慧宮,可不是大學。框架建立以後,再想入智慧宮,不僅早有成就,還要有考察。

大唐的學者,也開始向智慧宮聚集。

以洛陽中心,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和大運河。

智慧宮的成果,第一時間將在中原、河北、山南、江南、淮南等地區發展。

李瑄不希望用鼎盛的國家去養兩座城市。

最好每一個行省,都要有一座中心城市,一座副中心城市。

而且李瑄知道,一旦大航海開啓,工業革命開始。

大唐作爲攻擊的一方,作爲執旗手,一定要在沿海佈局。

“啓奏陛下,前段時間,有工匠向工部的工匠司獻上棉布,他製作一種棉花織布機,可以將棉花快速織成布。陛下有詔,任何發明都可以拿到工匠司驗證,如果可以推廣,能夠福澤百姓、提升軍隊戰力,都會有重賞,甚至可封爵位。”

宰相們向李瑄彙報完畢工作後,工部尚書崔光遠出列向李瑄稟告道。

“待先帝七日以後,朕會查驗。若可達到朕心中預期,當有重賞。”

李瑄心中抱有期待。

棉花的問世,使棉布非常有性價比。

西域有些國家會獻出棉布。

但他們的織布效率太差,不適合推廣。

李瑄知道棉織布機構造複雜,如果能改良織布機,專門將棉花織成棉布,對大唐有劃時代的意義。

絲綢,在某些情況下,不一定有棉布好用。

現棉花已經在河南、山西、河北、湖北、齊魯等普及。

其他省份也在試種。

五年內,棉花將開滿大江南北。

雖然李瑄知道棉花織布機遲早會被工匠搗鼓出來,但沒想到這麼快。

“回陛下,還有一些工匠有數學、機具之類的東西,臣不甚懂得。但覺得別具一格。”

崔光遠只覺得織布機很實用,他親自觀看過織布機織出的棉布,完全可以裁成衣服,還可以染上鮮豔的顏色。

在李瑄的詔書中,不光光是發明工具,連數學、天文、地理之類,甚至證明某種石頭,有特殊的用途,都可以作用“發明”,向工匠司報備。

李瑄廢除工匠賤籍,廢除商人市籍。

使李瑄在工匠、商人心中,如同上蒼。

他們對李瑄“發明賜封爵”的詔書,深信不疑。

哪怕只得到一個男爵,對原本是賤民的工匠來說,光宗耀祖。

工匠們怎麼會不努力呢?

只要有一點奇思妙想,都會拿到工匠司。

地方上的匠人,可以稟告地方官吏,由地方官吏上呈。

發掘“工匠”,如果工匠封爵,也視爲地方官吏升遷的依據。

再不濟,地方官府也得給這些匠人盤纏,讓他們來長安試一試。

“朕已知曉。待朕去工匠司時,一併觀看成就。”

李瑄回答道。

種下的種子開花結果,李瑄驚喜不已。

哪怕只是平常之物,甚至沒有絲毫用處,李瑄也會鼓勵其繼續發揮奇思妙想。

“啓奏陛下,自開元十九年以來,設立太公尚父廟,以周代軍師呂尚爲主祭,漢代留侯張良爲副祭,還有十位名將配享。”

“陛下西收河中,復波斯;北滅回紇;西南滅吐蕃;南撫南詔;北東滅渤海、室韋、靺鞨,降契丹、奚、鐵勒,又平定安賊叛亂,萬國朝拜……臣認爲當前國家武備已足,當建立武廟,重新列周代以來的名將。主祭與副祭依舊,原十名將爲十哲,再增六十四名將祭祀。”

顏真卿站出來,向李瑄上奏道。

文人想法很多。

大唐不應該只有文廟,還要有武廟。

原本的太公尚父廟中左列爲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武鄉侯諸葛亮,唐衛國公李靖,唐英國公李𪟝。

右列爲漢留侯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楚令尹吳起,趙望諸君樂毅。

在這個時代,這十位是文臣武將心中最佩服的名將,所以爲“武廟十哲”。

顏真卿想除了選一些古代的名將以外。

隨至尊“從龍之功”的將領,也要挑選幾位,榜上有名。

當然,祭祀香火只有死了才能享受。

武廟可設七十二名,先加六十四名。逐漸增補……

第62章 五萬騎兵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124章 決戰第99章 兼江南東道採訪處置使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67章 上架感言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412章 登基大典,變革的時代,李隆基與李適之第214章 長安西市的計劃,頂級強弩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6章 再遇薛錯第387章 燕軍的挑戰,陣斬敵將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133章 龍駒島第456章 回紇大敗,汗國崩塌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179章 天生神力,力託城門完結感言新書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2章 靈翠樓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306章 李林甫被算計,李林甫罷相,李瑄率兵至右相府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80章 滿城沸騰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340章 波斯詩人爲天將軍歌功頌德第381章 佔領蒲津大橋 風陵渡,局勢逆轉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89章 王昌齡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89章 王昌齡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64章 大舉進攻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50章 獲得寶馬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145章 李隆基引薦安祿山第16章 皇帝召見第89章 王昌齡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25章 渭水離別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53章 備戰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365章 安祿山稱帝,哥舒翰出潼關,突襲長安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難,終會圓滿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183章 九曲之戰開啓,南霽雲假冒敵軍衝陣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346章 李隆基觀看新大唐地圖,爲將士奏功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132章 天寒地凍,就是蒼天助我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
第62章 五萬騎兵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124章 決戰第99章 兼江南東道採訪處置使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67章 上架感言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412章 登基大典,變革的時代,李隆基與李適之第214章 長安西市的計劃,頂級強弩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6章 再遇薛錯第387章 燕軍的挑戰,陣斬敵將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133章 龍駒島第456章 回紇大敗,汗國崩塌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179章 天生神力,力託城門完結感言新書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2章 靈翠樓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306章 李林甫被算計,李林甫罷相,李瑄率兵至右相府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80章 滿城沸騰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340章 波斯詩人爲天將軍歌功頌德第381章 佔領蒲津大橋 風陵渡,局勢逆轉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89章 王昌齡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89章 王昌齡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64章 大舉進攻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50章 獲得寶馬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145章 李隆基引薦安祿山第16章 皇帝召見第89章 王昌齡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25章 渭水離別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53章 備戰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365章 安祿山稱帝,哥舒翰出潼關,突襲長安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難,終會圓滿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183章 九曲之戰開啓,南霽雲假冒敵軍衝陣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346章 李隆基觀看新大唐地圖,爲將士奏功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132章 天寒地凍,就是蒼天助我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