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

興慶殿到興慶門的道路上,莊嚴肅穆,座景林立。

爲方便上朝,興慶殿直面興慶宮,使大臣們不需行走多少時間。

李瑄與李林甫各懷心思,手拉手走向興慶門走去。

羣臣很識趣地遠遠避開。

“七郎,我真要老了,從拜爲平章事以來,已經十年多了,富貴夠了,也知足了。以後我的位置歸於七郎!”

李林甫看似動情地向李瑄說道。

相比於第一次見到李林甫的模樣,李林甫的頭髮白了一大半,和李隆基差不多的歲數,李林甫看起來比古稀老人還老邁。

“都說老人多智慧,但太老了也會糊塗。昔日李斯如果能早點功成身退,不失爲後人的表率,但他貪戀權勢,退下的太晚了,以至於家破人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爲什麼總有人不理解這幾個字呢?”

李瑄不信李林甫的“口蜜腹劍”,類似的好話,他說過太多次,也整死太多人。

人在失敗的時候纔會懺悔,得勢便不會饒人。

歷史上的李林甫最後悔的一刻,應該是把楊國忠叫在榻前,那時他已經有氣無力了,卻知道楊國忠睚眥必報,必會清算他的家人。

他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未能推翻太子。

整個天寶年間,陰謀陽謀,用盡手段,但太子就像是不倒翁一樣,倒下的時候很狼狽,但總會立刻站起身。

“七郎不要用慾望去看一個人。自古帝王,皆會標榜漢高祖、漢光武帝,但無人去自比漢文帝。所以成就漢文帝的獨一無二。慾望膨脹起來,誰又能控制住呢?難道像霍光一樣,不算是失禮嗎?像諸葛亮那樣死而後已,古今一人而已!人只要有機會,都會像樑冀一樣跋扈。董卓、王莽、曹操、司馬懿那樣的人,一定還會再出現。這就是人性啊!”

“像我這樣恪盡職守,比那些人好太多了,我只是僅次於霍光罷了。”

“難道七郎不知道我的難處嗎?我從一個侍衛成爲宰相,我要給自己留後路,也不會有今天的位置。我們之間的間隙並不大,用手輕輕一推,就能合上。”

“現在聖君降臨,古往今來沒有這樣的大世。我們當齊心協力,薪盡火傳。這是我們名垂青史的機會啊!”

李林甫並沒有因爲李瑄的話而憤怒,他現在是真心想與李瑄臨時止戈。先與李瑄聯手,搞死李亨。

他與李瑄有同樣的政治訴求。

李瑄是聰明人,太子刻薄寡恩,繼位後一定不會放過李瑄。

他不信李瑄會高尚到扶持太子繼位。

李林甫一直認爲道德這東西,僅僅極少數人擁有。

只是大部分人沒有釋放慾望的能力而已!

像漢文帝一樣,掌握天下權柄,卻能約束自己的慾望,所以李世民都覺得自己不及漢文帝。

道德高尚的人,可以尊敬。但如果觸及自己利益的人,不論是誰,李林甫都不會客氣。

“右相確定與我只是很小的矛盾嗎?”

李瑄聽到李林甫說“我僅次於霍光”有點無語。

不過話又說回來,李林甫確實有能力和手腕,只是把權力看得太重。

但他絕不認爲自己和李林甫是小間隙。

對李林甫知根知底的李瑄,也不會相信他。

“本相承認,以往對七郎有些不敬,但未對你造成傷害。我現在真心實意向七郎道歉。七郎是寬廣的人,《論語》上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李林甫真誠地向李瑄說道:“我要爲自己家族考慮,七郎難道不需要嗎?”

他不斷暗示,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昨日回家,嘉猷觀中,李騰空說阿爺老了。

別人說這話,一定是對他的諷刺。但李騰空說這樣的話,是真心覺得自己父親太操勞了。

李林甫對着鏡子看了半天,他覺得女兒說得不錯。

偃月堂中,也思考不到對付李瑄的計策。

李瑄總能避開過錯,離間他身邊的親信。

以至於依靠他的官吏,人人自危。

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朝堂需要大變,他需要等待,等待聖人猜忌李瑄的時刻到來。

這一切的破局點,就是他和李瑄一起先弄死太子。

“我能明白右相的意思,但右相是臣,太子和聖人一樣是君,說話要注意點。我是忠臣,只會按照忠臣的行徑去做。李牧、蒙恬的結局,也不過是將領的一種歸宿罷了。如果有那一天,我不會後悔。如果右相再說這樣的話,我必聖人面前彈劾右相!”

李瑄鬆開李林甫的手,正色地說道,彷彿不想再與李林甫親近一樣。

“你……”

李林甫瞪大眼睛看着李瑄,難道這小賊真要將“忠誠”貫穿到底?

連家人都不在乎了嗎?

他雖弄權,卻一直想爲家族子女留一個富貴。

不過李林甫一直覺得李瑄比他還奸詐!

“等七郎娶妻生子後,就知道一切沒這麼簡單!我言盡於此。化干戈爲玉帛,是我的意願,七郎接不接受,也就這樣了!”

李林甫最終還是將怒氣忍下來。經過上一次的打擊後,他更有忍耐力。

所以這一次遭受更大的打擊,他能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他知道自己失敗在哪裡,能鎮定心境。

在丟下這句話後,李林甫走出興慶門。

李瑄看着李林甫的背影,沒有回覆。

他好奇年底機會到來時,李林甫會不會像歷史上那樣,再次對太子動手。

李瑄覺得他會。

但失去三司,又有裴寬的掣肘下,李林甫一定不能再牽連三百家。

而太子經過王忠嗣案後,會比歷史上更膽小謹慎。

李瑄不僅僅與李林甫有仇怨,在觀點上,也與李林甫大相徑庭。

李林甫認爲地方上許多媚上欺下的官吏,都是一些小問題,給予地方上利益,大唐才更穩固。

從古至今,都是大族統治百姓。

而李瑄認爲,大唐現在的一切,都如空中閣樓。

一條蛀蟲不關鍵,但滿是蛀蟲,遲早將根基腐蝕,樓臺倒塌。

安史之亂,只是加速盛唐的崩潰。沒有安祿山造反,盛唐也會一去不復返,直至滅亡。

兩人一個坐車,一個乘馬,同回平康坊。

一前一後,同一條路,卻也形同陌路。

“父親,七郎又升官了……”

李瑄兄弟幾個一回到宋國公府,李琅就迫不及待地向李適之說道。

他們幾個兄長因弟弟爲榮。

起初,李適之罷相,他們失去宰相兒子的身份。

可沒過多久,他們就被聖人升官,宋國公府,較之以往更加尊貴。

七郎手握近三十萬大軍,深受聖人寵信,將來拜相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七郎還有什麼可以升任的?”

李適之的腦子一時沒有轉過彎。

“聖人將河東、朔方的兵權,黃河轉運大使、河朔押蕃使、三受降城絹馬互市使都交給七郎。”

李琅搶着說道。

“還可以這樣嗎?”

李適之震驚不已。以前當過節度使的李適之,知道此舉意味着什麼。

只要李瑄想,就有讓天下動亂的能力。

同時,李適之產生憂心。

在儀門聊了一會後,他讓兒子們各忙各的,將李瑄單獨叫到前廳。

“七郎,這麼多兵馬,能一直掌握嗎?王將軍曾是聖人乾兒子,但結局卻是令人寒心。在之前,聖人對王將軍無比信任。”

在前廳坐下後,讓奴婢離開,李適之鄭重地詢問李瑄。

在家養老以後,李適之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朝廷局勢,比身在相位的時候更有真知灼見。

“父親放心,孩兒的目的是拜相。掌握四鎮兵權時我有分寸,聖人不會猜忌我。”

李瑄讓李適之放寬心。

歷史上的安祿山照樣掌控二十萬大軍六七年,直至造反。

只要能給李隆基哄開心,都不是問題。

而且李瑄也有自己的計劃。

他當然不能主動造反。

否則苦心經營的名聲就臭了,還會如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

最起碼在士族大臣和百姓看來,李隆基爲他恩寵有加。

李隆基現在又沒有什麼大過失。

所以李瑄要等待機會到來。

“等七郎這次與吐蕃大戰獲得勝利,名聲將更上一層樓。爲父覺得七郎有入相之勢。”

李適之認真地說道。

得到這個消息,他認爲李瑄已經具備軍功入相的資格。

不過拜相全靠李隆基,除非李隆基詢問大臣,否則誰也不能干預李隆基的意志。

就看李隆基最終的意願,敢不敢行歷史性的壯舉。

“孩兒一定會努力的!”

李瑄重重地點頭。

他的時間不多,最好能在兩年內成爲宰相,進行佈局。

“關於太子之事,七郎未來如何應對……”

此話李適之一向欲言又止。

但李適之是一個性情豪爽的人,終於忍不住問出來。

等太子榮登九五後,必然會找機會算計李瑄,最好的結局,也是罷免官職。

“父親以後不必問這樣的話。孩兒會完美處理與太子的關係。就像我一步步走到現在一樣完美。”

李瑄莊重肅穆地向李適之說道。

他知道父親的良苦用心。但造反之事,絕不會向任何人吐露。

連父親都覺得他是忠臣的時候,才能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

“陸象先說得對,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是爲父想太多了。”

李適之搖了搖頭。

以後他不會再過問關於太子的事情,他相信七郎。

不一會兒,宦官林招隱入宋國公府,爲李瑄送上諸葛亮劍。

除此之外,還送給李瑄驪山下一座豪宅,兩片果園。

李瑄謝恩!

河東、朔方的帥印,需要過段時間,才能交給李瑄。

王忠嗣出獄後,就拿到詔書,李隆基催促王忠嗣速速到永嘉郡上任。

以後由長史入京述職,若無詔,王忠嗣不得回京。

李瑄以向王忠嗣請教朔方、河東軍務要是爲由,請王忠嗣到興慶宮,與其交接。

李隆基應允,讓李瑄在交泰殿與王忠嗣交接軍務。

交泰殿在興慶殿後面,是興慶宮中的便殿之一。

第二日下朝後,李瑄與王忠嗣一起坐在交泰殿的偏殿之中,爲防止李隆基起疑心,李瑄特意拉高力士作陪。

一連三個時辰,李瑄都在與王忠嗣聊朔方、河東的軍事,包括哪一軍將領的性格,哪一軍副將是誰,幕府成員。李瑄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

許多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

由於朔方三年來無戰事,李瑄的老部下王思禮還是豐安軍使,阿史那扶汶爲豐安軍副使,另一名副使是一名叫郭合蒼的人,以前也是李瑄的衙將。

連與李瑄有間隙的渾釋之都離開皋蘭州,在朔方爲將。

還有朔方、河東的防務,王忠嗣沒有絲毫保留。

和王忠嗣曾經料想的一樣,李瑄得到了他的兵馬,只是沒想到是以這種方式。

王忠嗣想着李瑄最少十年後纔會有上將之勢,短短三年多,李瑄就已蓋過他的功績。

他也挺佩服李瑄的。

對吐蕃的引誘,對回紇的突襲,又收復九曲。

每一戰迅速又漂亮,戰損比他自愧不如。

交兵馬交給李瑄,他很放心,他相信李瑄會善待士卒。

從李瑄突襲青海,拯救老弱婦孺來看,李瑄有將之仁心。

王忠嗣並不覺得李瑄是好戰之人,一百多年來吐蕃對大唐威脅太大,必須懲戒。

“王太守如何看待河隴即將到來的大戰?”

在河朔軍務交接完畢後,李瑄當着高力士的面,問王忠嗣河隴戰事。

李瑄會善待王忠嗣麾下的僚屬,不解其幕府。

王忠嗣屬於被貶,不可能提攜手下。

李瑄也沒有那麼多人手,接替王忠嗣的幕府。

河朔那些幕府成員一定惶恐,李瑄全部接手,河朔佐吏一定會感激李瑄。

“李將軍對石堡城的策略,屬於上上之策。韋孝寬當年在平定關東的時候,面對堅固小城,主動放棄攻堅,尋求主力決戰。決戰勝後,堅固小城不攻自破。待李將軍此次旗開得勝,石堡城將唾手可得。”

“其他我不好評價,相信李將軍已經有計劃。我會在永嘉郡等待軍功傳至。”

王忠嗣認同李瑄對河湟的佈置,如果是他也會那麼做。

至於即將發生的一戰,王忠嗣不知具體,不解李瑄如何佈置,故未多言。

“朔方經略軍五千精騎、一萬輕騎,河東天兵軍五千精騎、一萬輕騎,皆爲精銳。輕騎遊弈,精騎可摧鋒之用。”

王忠嗣提醒李瑄這一點。關鍵時刻,可盡用這些騎兵參戰。

這些年,他挑選從突厥大戰中繳獲的良馬,投入河東、朔方的資源訓練這兩支軍隊。

裡面有參加桑乾河之戰、滅突厥之戰的精銳猛士。

他們日夜思戰,遇戰必爆發出強大戰鬥力,王忠嗣不想李瑄埋沒他們。

“合適時機,我會重用!”

李瑄要慎重考慮。

因爲北方的騎兵一直在草原上。

而李瑄麾下的騎兵,開始嘗試在高原上訓練,目前能適應大非川以北的環境。

至於更往內的雪域高原,還要在海拔更高的地方訓練,挑選合適的士兵。

以青海的海拔來看,出現高原反應的概率是很低的,李瑄相信大部分河朔士兵能適應。

“我的兩石弓,已經用不到了。不久後會贈送到李將軍手中,希望李將軍能用此強弓,爲國家建功。”

王忠嗣沒有再說藏弓於袋的話,說完他向高力士一禮,從座位上起身。

他與李瑄聊的時間夠長,讓高力士一直等着也不合適。

他沒有什麼想說的,只是遺憾要退出軍隊。

還是以這種方式離開。

自從監牢出來,王忠嗣在心中一直有一股悶氣,一種惆悵感。

半生戎馬,他已經適應那樣的軍旅生涯。

沒有黃沙相伴,看不到軍士訓練的喝聲,他徹夜難眠。

江南的蝶舞鶯啼,絢麗花草,不是他的追求啊!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王忠嗣起身離殿的時候,念出這首李瑄很早做出的詩。

等王忠嗣出交泰殿偏殿,此詩剛好讀完。

這一世,不欲疲中國之力,已繳功名,是李瑄告訴王忠嗣的。

王忠嗣希望李瑄能不忘初心,始終堅持下去。

他可能永遠也看不到北方的邊塞風光。

從小在太原、長安長大,卻要流落到南方。

李瑄沒有阻攔王忠嗣離開。

從感性上,他希望王忠嗣能重新振作起來,好好活下去……

……

“七郎,忠嗣離開,大唐的西北二邊靠你了。”

高力士拍了拍李瑄的肩膀,有的事情他心知肚明,但他比任何人都瞭解李隆基,即便是他也不敢勸李隆基。

“高翁放心,只要我在這個位置上,不論是回紇,還是吐蕃,都不能踏入大唐疆土半步。”

李瑄向高力士說道。

隨即,兩人出交泰殿,邊走邊聊……

就在這時,一名小宦官急急忙忙地跑過來,向高力士稟告道:“高翁,不好了,聖人與娘子爭吵,聖人大怒,令您將娘子送歸光祿卿的府邸。”

“啊……怎麼能有這樣的事呢?聖人一向對娘子如珍寶一般。”

高力士聽後大驚失色。

玉環娘子一向善解人意,不可能無緣無故與聖人爭吵呢。

而且已經到了送回楊銛府邸的程度。

李瑄在一旁聽得真切,歷史上好像就是天寶五載七月份,楊玉環被第一次送歸楊銛宅。

“七郎,要不你去勸說一下聖人?”

高力士想讓李瑄過去看一下,是否有什麼誤會。

楊玉環與李隆基是他一手促成的,他可不願楊玉環失寵。

“高翁就先遵從聖人的旨意,將娘子送到光祿卿宅院。我敢擔保,以聖人對娘子的寵愛,不須多久,就會再接娘子入宮中,恩愛如初!”

李瑄不願現在去摻和李隆基的家事。

說不定李隆基正在氣頭上。

“就聽七郎的!”

高力士沒辦法,只能先遵從李隆基的命令,將楊玉環送入楊銛宅中……

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183章 九曲之戰開啓,南霽雲假冒敵軍衝陣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263章 水調歌頭,楊玉環的眼淚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28章 新任軍使盧瑜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491章 兵敗如山倒,大食帝國的末日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158章 裴靈溪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22章 寧遠將軍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436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5章 興慶宮第18章 一石強弓第50章 獲得寶馬第402章 劍履上殿,質問李隆基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48章 見王忠嗣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20章 皇帝問策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208章 太子李亨認罪,施展酷刑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監官吏,斬楊國忠 五楊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460章 唐玄宗,種子結果,武廟第361章 兇殘叛軍,華清宮歌舞停,李隆基的惶恐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115章 招募遊俠,組建“神策”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126章 汗血寶馬的速度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203章 三十三萬大軍,十八名頂級猛將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124章 決戰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42章 把柄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491章 兵敗如山倒,大食帝國的末日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41章 豐安令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490章 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青銅大炮的威力第495章 兩河流域的環境,與羅馬帝國接壤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41章 豐安令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220章 上不疑我,勳章制度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84章 長離第293章 天將軍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第80章 滿城沸騰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324章 斬將拔旗,大食遠征軍覆沒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94章 真正的大盜
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183章 九曲之戰開啓,南霽雲假冒敵軍衝陣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263章 水調歌頭,楊玉環的眼淚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28章 新任軍使盧瑜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491章 兵敗如山倒,大食帝國的末日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158章 裴靈溪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22章 寧遠將軍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436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5章 興慶宮第18章 一石強弓第50章 獲得寶馬第402章 劍履上殿,質問李隆基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48章 見王忠嗣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20章 皇帝問策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208章 太子李亨認罪,施展酷刑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監官吏,斬楊國忠 五楊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460章 唐玄宗,種子結果,武廟第361章 兇殘叛軍,華清宮歌舞停,李隆基的惶恐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115章 招募遊俠,組建“神策”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126章 汗血寶馬的速度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203章 三十三萬大軍,十八名頂級猛將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124章 決戰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42章 把柄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491章 兵敗如山倒,大食帝國的末日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41章 豐安令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490章 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青銅大炮的威力第495章 兩河流域的環境,與羅馬帝國接壤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41章 豐安令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220章 上不疑我,勳章制度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84章 長離第293章 天將軍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第80章 滿城沸騰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324章 斬將拔旗,大食遠征軍覆沒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94章 真正的大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