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餌與誘(下)

將領必須登高,但是,自宋代以來軍事技術發展,也不再認爲將領站得越高越好,要考慮指揮靈敏和視界開闊的平衡點。

高俊挑選了平定州東面的一處小小山頭,高度不過十幾米,公使們在山頭四周樹立旗幟,搭設帳篷,把桌椅都擺好,參軍們開始裡外忙進忙出,各支部隊快速地通過指揮所,個別膽大的士兵還向高俊喊了聲萬歲。

光軍步兵很快結成陣勢,緩緩的向平定州城池外敵軍的營地推進,這些營寨原本防禦設施都集中在面向城池的一側,以防止郭文振出來踹營,這些天來,他們也在營寨外側修建了一些寨牆鹿角,然而也只能起些心理安慰的作用,至少光軍步兵一往無前的推進時,守將們沒一個人認爲他們佈置的營寨能抵擋得住光軍的衝擊。

光軍使用的還是經典戰術,前方大橫牌後方縱隊,四個陣齊頭並排向前進,橫面寬度高達四百人。從左到右依次是陳辭、叢方印、榮耕哲和賀萬歲。

蒙古人的營寨裡也開始戰鼓齊鳴,各路軍馬一齊涌出,結成方陣禦敵,但是他們動作很慢,隊形也相當散亂,旗鼓號令不齊,尤其是他們的右軍,根本就沒準備好,高俊在山頭上看見那裡還是旗幟東倒西歪,各軍還在尋找位置。

遠遠可見,光軍陣型中有一騎奔了出來,正是點檢陳辭,他本就擅長弓馬,一見此情此景,決心親自上前指揮,兩軍抵近之際,他遠遠的彎弓放箭,只聽一聲霹靂響,對面的大旗應聲倒了一面,一下子就使對手本來混亂的右軍更加擁擠。

嗩吶突然變了調子,隨後光軍陣型裡就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哨子聲,軍兵們一瞬間得了命令,紛紛挺起自己的武器,吶喊着加快速度向前衝擊。

兩軍交戰的一瞬間似乎就已經分出了勝敗,世侯步兵完全不是光軍步兵的對手,幾乎是一層一層的被對手踏到腳底下,如果不是身邊還有些精銳人馬帶着大家抵抗,恐怕這些人早就敗逃了。

就在此時,敵軍營寨左右一里各涌出一支騎兵,對光軍步兵陣形的後方發起衝鋒,敵軍左翼騎兵約三百,打的是蒙古藍旗,似乎都是真蒙古人,而右翼騎兵將近六百人,盔甲精良,士氣高漲,是各路世侯手下的子弟精銳。

果然有效果,兩隻鐵風箏還沒有砸中光軍陣型的後方,已經擾亂了光軍步兵進攻的節奏,發現敵軍騎兵出現在自己兩翼的時候,無論多麼驍勇善戰的步兵都不可能不遲疑,這就給了對手喘息之機。

但是光軍也並非毫無準備,數年苦戰,光軍已經逐步摸索出了對付敵軍騎兵鐵風箏的辦法,雖然談不上屢試屢靈,而且也無法徹底壓制敵軍騎兵,但在一定時間內可以避免被敵軍騎兵抄後徹底擊潰。

處於陣型後方的步兵在急促的號聲中開始變陣,把槍尖對外,與此同時,陣型內的大斧隊和陌刀隊紛紛向後面集中,一旦敵軍騎兵靠近失速,他們就立刻衝上去砍殺之。

兩隊騎兵發覺光軍後面戒備森嚴,短時間內無法立刻沖垮,就紛紛散開,隔着十幾米幾十米的距離開始放箭,在這個距離上弓箭對重甲很有殺傷力,不一會兒就射倒了數十人。

光軍的弓弩也在全力還擊,蒙古人也先後被射倒了十幾人,剩下的騎兵不得不靠的更遠,但他們依舊在光軍陣型後方遊走,尋找機會突破光軍後方的防線,給還在前方作戰的光軍步兵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進攻的勢頭開始減弱。

就在這時,光軍騎兵在高俊的命令下出動了,他們從山谷間出發,像是奔騰的洪流一般衝向戰場,目標是世侯的子弟騎兵們。

這些騎兵吃了一驚,撥馬便走,但是光軍騎兵早就等着這個機會,趁着敵軍戰鬥有一小會兒,馬力有所消耗,一時間難以提速的機會,飛奔着衝上去不斷殲滅奔跑不快、落到後面的敵軍士兵。

光軍騎兵奮勇作戰,驅逐了敵軍步兵,也爲本方步兵增添了士氣,也就是半個時辰的功夫,前鋒就已經摸到了平定州城下,連續踏破了敵軍三座營盤,逐漸的將戰場發展到了陽泉盆地西面。

高俊有些不安的摩挲着寶劍的劍柄,應該是真正大戲唱起來的時候了。

果不其然,就在這個時候,只聽遠處悠長的號角響起,兩邊山谷裡突然響起震天動地的殺喊聲,蒙古人長長的阿拉戰號反覆迴盪,伴隨着數股騎兵從各山嶺間的缺口猛的衝了出來,撲向連連戰勝的光軍。

也就在這一瞬間,高俊猛的抽出長劍:“做好準備!”

騎兵們,迎着敵人撲了上去,爲本方的步兵爭取時間,撤退的旗鼓號角連番響起,士兵們還不明就裡,就被軍官們踢着屁股、拽着領子往後面跑,儘管光軍以軍官多組織度高著稱,但撤退依舊散亂不堪,如果敵軍騎兵毫無阻礙地撲上來的話,當場就會演變成一場大崩潰。

按理來說,這個反常的舉動應該引起孛魯的注意,但是剛纔敵軍突如其來的大崩潰激起了蒙古人的好勝心,好久沒有這麼勇猛衝殺的感覺了,騎兵就是不能停下來,他們立刻高呼戰號,勇猛的向光軍寨牆這邊衝了過來。

他們遠遠的看到,在寨牆那面的光軍步兵並沒有長刀闊斧的準備作戰,與之相反,他們在兩人一組的擺弄一堆黑色的管子。有經驗的蒙古騎兵知道光軍有威力強大的噴火槍,火焰可燒至數丈之外,應當小心避讓。因此,最前排的騎兵逐漸放慢了腳步,準備採取傳統的戰術,在十丈外不斷迴旋,引誘對手發火,然後快速躲開,騙掉對手的噴火槍之後再發動強硬進攻。

果不其然,很快這些士兵們就將手中黑色的管子舉了起來,正因爲蒙古人按照對付噴火槍的老經驗來對付他們,使得光軍的火槍手們從容不迫的完成了第一輪裝填,這也是高俊都沒想到的意外之喜。

第六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下)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十九章 上平西(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十五章 黑暗時刻(上)第二十章 涇渭難分意難捨(下)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十四章 心殷殷(下)第三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上)第十八章 三軍大呼陰山動(下)第十八章。鼠(下)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十四章 誓?隱?網(下)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二十二章 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尾聲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二十三章 終舉義幟(上)第一章 糧(上)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六章 抹不去的信念(下)第二十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下)第二章 武學(下)第二十四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十二章 磨刀霍霍(下)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五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上)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四章 步兵(下)第一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上)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十一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上)第十三章 苦鬥營州孫總裁(上)第十一章 回鶻的士兵(上)第二十四章 飛狐壩(下)第六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下)第十四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下)第十八章 閃電部隊在前進(下)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第二十章 節鎮(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十二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下)第二十三章 法?理?情(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二十一章 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上)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尾聲第二章 瘴雲滾滾(下)第二十章 間隙生同牀(下)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十一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上)第三章 商業(上)第十四章 于闐的遺民(下)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十二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下)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四章 延伸殺傷(下)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二十三章 喋血玉津園(上)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十二章 今與來(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十九章 意離離(上)第二章 炮火準備(下)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二章 金蓮川(下)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十五章 糧食(上)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
第六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下)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十九章 上平西(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十五章 黑暗時刻(上)第二十章 涇渭難分意難捨(下)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十四章 心殷殷(下)第三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上)第十八章 三軍大呼陰山動(下)第十八章。鼠(下)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十四章 誓?隱?網(下)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二十二章 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尾聲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二十三章 終舉義幟(上)第一章 糧(上)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六章 抹不去的信念(下)第二十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下)第二章 武學(下)第二十四章 昨夜東風吹血腥(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十二章 磨刀霍霍(下)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二十四章 千萬人的復仇(下)第五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上)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四章 步兵(下)第一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上)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十一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上)第十三章 苦鬥營州孫總裁(上)第十一章 回鶻的士兵(上)第二十四章 飛狐壩(下)第六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下)第十四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下)第十八章 閃電部隊在前進(下)第八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下)第二十章 節鎮(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十二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下)第二十三章 法?理?情(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二十一章 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上)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尾聲第二章 瘴雲滾滾(下)第二十章 間隙生同牀(下)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十一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上)第三章 商業(上)第十四章 于闐的遺民(下)第二十三章 滄州的解放(上)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十二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下)第二十四章 大軍直下河北(下)第四章 延伸殺傷(下)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二十三章 喋血玉津園(上)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十二章 今與來(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十九章 意離離(上)第二章 炮火準備(下)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二章 金蓮川(下)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二十二章 右廳(下)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五章 保障陝西地區(上)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十五章 糧食(上)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