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天上掉餡餅

雖然國聯決定干預西班牙內戰的時候,中日戰爭已經結束。但是在這場國聯歷史上唯一的全體行動中,〖中〗國的表現並不積極,僅僅象徵性的派遣了一支由五百名軍人組成的軍事顧問團前往西班牙。

當然,這支軍事顧問團的主要任務不是協助佛朗哥軍隊作戰,而是趁此機會向歐洲強國學習。

最大收穫,莫過於認識到了空軍的重要性。

佛朗哥軍隊能在幾個月內反敗爲勝,一舉首付被布爾什維克政權控制的馬德里,主要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還委派飛行員,全程爲佛朗哥軍隊提供支援。

一九三五年,在馮承乾的提議下,〖中〗國空軍成立。

只是,〖中〗國空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有較爲明顯的區別。在〖中〗國空軍成立的時候,〖中〗國陸軍航空兵並沒有撤消,而是做了明確分工,空軍的主要力量是轟炸機,主要任務是轟炸敵國的戰略目標,而陸軍航空兵的主要力量是戰鬥機與攻擊機,主要任務是爲陸軍的作戰部隊提供戰術支援。

問題是,在一九三五年,〖中〗國空軍沒有幾架轟炸機。

事實上,當時其他國家也沒有多少轟炸機。拿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來說,裝備的轟炸機還不到兩百架。

當然,這個安排,也主要爲了保全陸軍的顏面。

不管怎麼說,〖中〗國是陸上大國,首先就得擁有一支強大的陸軍,然後纔是建設海軍與空軍。

建立空軍,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別的不說,成爲軍種之後,空軍可以單獨申報預算,也可以不受陸軍影響來決定如何分配與使用軍費。正是如此,〖中〗國空軍在建立之後就走上了高速發展軌道,在三年之後就擁有了數百架作戰飛機。

參與干涉西班牙冉戰的國際行動,最重大的利益,還是在政治上。

在中日戰爭之後,中德關係一度疏遠,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認爲一個過於強大的〖中〗國很難控制,也就不可避免的會與帝國發生衝突。

到了西班牙內戰結束之後,德皇威廉二世才清楚的認識到,爲了牽制日益強大的紅俄,德意志第二帝國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國,因爲只有強大的〖中〗國,纔有能力對紅俄構成威脅,也才能讓紅俄加強遠東與西伯利亞的軍力,從而降低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構成的威脅。更重要的是,帝國政界高層、以及社會上的精英人士也持這樣的觀點。

結果就是,從一九三五年開始,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動向〖中〗國靠攏。

別的不說,僅在一九三五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就無償、或者以極低的價格,向〖中〗國轉讓了上百種武器裝備的生產專利,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也在該年投資十多億帝國馬克,擴大在華工廠的生產力。到了一九三六年,隨着中德簽署“人員互助與勞動培訓協議”德意志第二帝國甚至開始爲〖中〗國培養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方面的人才。在接下來三年內,就近二十萬〖中〗國工程師與高級技工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了半年到兩年不等的培訓,在回國後成爲企業的骨幹力量。

對於正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幫助就是如虎添翼。

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特別是在技術上的幫助,〖中〗國根本不可能在二戰中笑到最後。

比如,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了凵u型坦克的整套設計圖紙,並且以技術援助的方式幫助〖中〗國獲得了萬噸級水壓機(製造裝甲鋼板的必須設備),還援助〖中〗國建立生產高壓坦克炮、車輛發動機的工廠。又比如,如果沒有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三八年提供的臥1OPE戰鬥機的全套圖紙,以及援助建立的戰鬥機與發動機工廠,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稱霸東方戰場的“隼”式戰鬥機。

當然,人員培訓更加重要。

大戰期間,〖中〗國最重要的工業技術人員,半數以上去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過培訓,而軍事工程師中,百分之百都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過培訓,並且由此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爲先進的軍事技術。

事實上,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連馮承乾都沒預料到。

當時,這就像是一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把所有人都砸暈了。

還好,馮承乾沒有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可以說,〖中〗國海軍能在一九三五年之後進入快速發展期,〖中〗國的幾大造船廠能在一九三八年之後建造大型戰艦。就是靠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三五年之後提供的無償援助。而宋靖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之行能夠取得那麼巨大的收穫,也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轉變觀點,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關係有關。

說得簡單一些,在此之前,德皇一直把〖中〗國當成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附庸國”說得難聽一些,在德國上層眼裡,〖中〗國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一部分,也就理應爲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利益服務。這一點,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出面干預中日停戰談判的時候體現得極爲明確。可是在此之後,德皇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此時德意志第二帝國對〖中〗國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中〗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需求。在一九三五年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上下都有一種認識,即沒有〖中〗國在遠東牽制紅俄,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再次兩線作戰,而且這次會從一開始就與最強大的幾個國家交戰,而帝國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局面下取勝,也就必須指望〖中〗國能在未來的全面戰爭中,起到關鍵作用,至少在最關鍵的時候,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消除來自紅俄的威脅。也就是說,到一九三五年,再也沒人把〖中〗國當成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附庸國,而是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國。

這種身份上的轉變,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

雖然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走過了兩個五年計劃,並且開始了第三個五年計劃,主要的工業項目都已完成,工業生產規模超過了意大利與法國,成爲全球第四工業國,僅次與美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當時還沒有紅俄的工業統計數據),但是〖中〗國的根基依然十分薄弱,而且主要體現在工業技術上,即〖中〗國的工業力量都是建立在技術引進之上的,並沒有自己的工業技術科研實力。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國生產的所有坦克,其高壓坦克炮與裝甲鋼都需要從德意志第二帝國進口,甚至連坦克發動機也得進口,〖中〗國的坦克廠只負責組裝。再比如,當時〖中〗國建造大型戰艦所需的高質量裝甲鋼材都得進口。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沒有用來製造這些產品的工業設備,也不具備自行研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把最先進的工業技術與工業設備出售給〖中〗國。原因很簡單,如果〖中〗國獲得了這些技術與設備,就能憑藉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在全世界範圍內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競爭,擠佔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

雖然中固依然主要依靠引進來獲得先進技術與先進設備,但是至少能夠獲得當時最先進的工業技術與工業設備。比如,爲了幫助〖中〗國獲得單獨建造大型戰艦的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但爲〖中〗國援建了數座大型船臺、以及出售了數臺萬噸級水壓機,還幫助〖中〗國培養了上萬名艦船工程師與高級技工。

可以說,如果沒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很難想像〖中〗國能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後國家,發展成全球前五的工業強國。更難以想像,在二十年前,〖中〗國連火柴都得進口,而在二十年後,〖中〗國不但在傳統商品上霸佔了全球市場,還在工業產品上與其他國家競爭。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紅俄。

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紅俄也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但是技術水平非常低,根本無法與傳統工業強國抗衡。甚至可以說,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紅俄與整個世界都沒有多大關係,彷彿根本不是地球上的國家。

一九三八年之後,隨着德中聯盟形成新軸心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以及德中海軍軍備建設加快,美英認識到紅俄是牽制德中的重要力量,開始暗中爲紅俄提供幫助之後,紅俄的工業技術纔有了較大的進步。如果完全依靠自身實力,紅俄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十多年之內追上傳統強國。

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合作,讓平國獲益匪淺。

只是,這也把〖中〗國推上了風口浪尖。

要知道,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合作的代價,就是與紅俄對抗,成爲遠東的“磁鐵”

更重要的是,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合作,把〖中〗國擺到了美英等傳統列強的對立面上,讓〖中〗國不得不面對來自太平洋對岸的考驗。!。

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117章 算計第43章 大型化第69章 毅然決絕第107章 妥協第159章 復仇第69章 毅然決絕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95章 偶然遭遇第142章 深入敵後第123章 新老對決第599章 談判第35章 大部隊到達第14章 戰鬥力第6章 整裝待發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611章 肢解俄國第24章 帝國第一艦第27章 底牌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33章 遠東起火第282章 臨陣磨槍第192章 拖延戰略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431章 冒險第531章 關鍵所在第75章 臨時搭檔第369章 禍起蕭牆第352章 快馬加鞭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25章 能打就打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422章 進攻第93章 各有千秋第609章 國防部第88章 避戰與主戰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169章 轉移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32章 總統特權第423章 沒有目標第30章 偷襲第4章 政治體制第495章 穿梭轟炸第483章 最佳選擇第120章 緊要關頭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624章 推波助瀾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550章 鉤心鬥角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161章 勝利第128章 走向戰爭第413章 出征第19章 事在人爲第240章 下坡路第335章 一步之遙第48章 天上掉餡餅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82章 預料之外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85章 陣營第143章 農場第160章 營救行動第212章 出動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92章 等待機會第107章 戰爭繼續第104章 戰略失誤第211章 貓捉耗子第456章 軍事冒險第127章 不支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97章 秘密潛入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45章 搜尋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12章 找事做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83章 雨季攻勢第550章 鉤心鬥角第80章 全速北上第11章 最高效益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57章 開戰第13章 戰端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473章 全體出動第474章 各有所第164章 帝國首相第60章 盡力而爲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78章 鬥智第396章 一再推遲
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117章 算計第43章 大型化第69章 毅然決絕第107章 妥協第159章 復仇第69章 毅然決絕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95章 偶然遭遇第142章 深入敵後第123章 新老對決第599章 談判第35章 大部隊到達第14章 戰鬥力第6章 整裝待發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611章 肢解俄國第24章 帝國第一艦第27章 底牌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33章 遠東起火第282章 臨陣磨槍第192章 拖延戰略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431章 冒險第531章 關鍵所在第75章 臨時搭檔第369章 禍起蕭牆第352章 快馬加鞭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25章 能打就打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422章 進攻第93章 各有千秋第609章 國防部第88章 避戰與主戰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169章 轉移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32章 總統特權第423章 沒有目標第30章 偷襲第4章 政治體制第495章 穿梭轟炸第483章 最佳選擇第120章 緊要關頭第52章 沙俄的禍根第624章 推波助瀾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550章 鉤心鬥角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161章 勝利第128章 走向戰爭第413章 出征第19章 事在人爲第240章 下坡路第335章 一步之遙第48章 天上掉餡餅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82章 預料之外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85章 陣營第143章 農場第160章 營救行動第212章 出動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92章 等待機會第107章 戰爭繼續第104章 戰略失誤第211章 貓捉耗子第456章 軍事冒險第127章 不支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97章 秘密潛入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45章 搜尋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12章 找事做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83章 雨季攻勢第550章 鉤心鬥角第80章 全速北上第11章 最高效益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57章 開戰第13章 戰端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473章 全體出動第474章 各有所第164章 帝國首相第60章 盡力而爲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78章 鬥智第396章 一再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