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九年十月。
朝廷的旨意終於姍姍來遲的來了,沒有出乎李徵的預料,是李徵意料之中最壞的結果之一。
朝廷的決議是,要求李徵移鎮大同鎮,與虎大威對調防區。
對於這個決議,李徵十分平靜的領旨謝恩,更當着天使的面保證半月後便會移鎮大同。
防止一個軍閥割據的最好辦法,無過於移鎮,只要將其人從其經營已久的老巢調出,那對方基本就沒有任何的反叛能力了。
這個消息迅速的傳遍整個澤潞二州,被壓迫已久的縉紳們,大部分人並沒有表現出來欣喜若狂的情緒,除了少部分目光短淺之輩,其他人都是一副大難臨頭的感覺。
澤潞二州的氣氛一片壓抑,各地軍隊調動極爲頻繁,不斷的向着府城匯聚,無數縉紳士人們,如同世界末日快要來臨一般,瘋狂的向其他各府逃竄而去。
只要不傻,誰都能清楚的嗅到空氣中那瀰漫的殺氣,無邊的壓抑,令無數人都有些喘不過氣來。
消息傳到各地屯田地之時,大範圍的人心騷動開始出現,百姓們已經不是之前那般好糊弄了。
尤其是各家都已經有適齡孩童入學之後,他們的見識已經不知不覺的提升了起來。
不用別人怎麼解釋,所有從李徵這裡受益的百姓們,都明白李徵移鎮之後,他們的未來必然會重新回到從前。
從前是什麼日子?
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每日間都在死亡線上掙扎,還要擔心官府時不時前來催糧催賦!
最可怕的是,這些賦稅若是拿不出來,他們的孩子會受到的那些折磨,沒有了李徵的庇護,他們如今的佃田必然會被重新迴歸的縉紳們瓜分一空,一切都回到原點!
這一切若是再回來,誰人能夠承受的了?!
這才吃了幾天飽飯,朝廷就這般迫不及待的要他們去死嗎?剛剛過了幾天安心日子,朝廷就非要要他們回到過去嗎?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百姓們不傻,爲了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憚付出一切。爲了保衛他們好不容易得來的生活,他們也願意付出一切。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氣氛一天比一天壓抑。
百姓們雖然有騷動,但大規模的動亂並沒有發生,相熟悉的人見了面之時,也大多面無表情的點頭,似乎平日間的歡聲笑語一夜之間便消失一空了。
唯一變化的則是,原本得過且過,向來有人以種種理由逃避的軍訓一下子人滿爲患了。
從十幾歲的半大小子,到四五十歲的男丁,全部自發的開始聚集訓練,原本每五天一次的軍訓,如今天天都是滿滿當當的人頭。
之前軍訓只訓一下午,而且軍隊還要管一頓飯,但如今的軍訓人人自帶乾糧,一言不發的拼命訓練着。
無須懷疑百姓們保衛自己幸福生活的決心,他們以自己行動告訴所有人,他們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另外一個熱鬧的地方,便是各地的軍營門口,每日間都有無數的人聚集在哪裡,希望可以參軍入伍。
這些變化,李徵都看在眼中,不過他卻也只是看着,並沒有大開軍營,瘋狂的去擴軍。
雖然沒有擴軍,但明眼人都可以看的出來,澤潞二州已經開始全面備戰的準備,甚至無須動員,二府的戰爭機器已經全速運轉起來了。
平陽府的軍隊並沒有撤向澤州,反而開始向榮河,河津方向前進。
在一片肅殺氣息中,謝文舉對種種變化都看在眼中,不過此時的他卻是沒有絲毫辦法去阻止,因爲他也是待罪之身。
這一次天使前來傳達旨意,要求李徵帶一千家丁移鎮,已經充分說明朝廷已經對李徵產生了猜疑。
這可不是之前虎大威那般,從地方總兵升至一鎮總兵,這次是平調,而且還規定了數量,這裡面的意思就十分耐人尋味了。
從另外一個意思來說,也在側面警告於他,他這個監軍工作極爲的失職!
之所以沒有立即抓他,估計也是爲了安撫李徵,害怕直接抓了他這個監軍之後,李徵會覺得危險就在眼前,直接舉兵造反。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李徵一旦移鎮大同,他必然會被隨後到來的錦衣衛逮拿入京,等待他的下場自然可想而知。
在朝廷聖旨到來之前,他也是收到京中相熟之人的消息,對他告知了朝廷對於李徵的彈劾和非議。
他不是一個沒有政治嗅覺之人,剛剛聽到這個消息,便拿出了大半身家送往京城上下打點。
但可惜的是,這次是文官集團鐵了心要收拾李徵,他的銀子根本沒有多大作用。
有良心一點的,直接拒絕了他的銀子,黑心一點的,直接收了銀子,但事情卻是一點也不給他辦。
原本在七月建奴圍城之際,文官們原本已經開始偃旗息鼓,不準備在這個當口再鬧事了。
但是在建奴退兵之後,一連串的勝利消息,卻是大大刺激到了文官們的神經。
盧象升與洪承疇這兩個帶兵的文官,戰績委實太過於耀眼了。
從安徽到湖廣,之前聲勢浩大的高迎祥部一路大敗,各路流寇但凡碰上盧、洪二人,就沒有一個討到過便宜的,直接便將流寇的滔天兇焰直接壓了下去。
尤其是陝西的孫傳庭,更是一戰而擒高闖這個天下流寇的執牛耳者,極大的鼓舞了文官們的士氣。
這種前所未有的勝利鼓舞之下,文官們對於武夫們的忌憚一下子便強了許多,根本無法再容忍一個還能站在他們之上的武夫存在。
在盧、洪、孫三位強大文官存在的撐腰下,文官們再看到李徵這個帶着爵位的武將時,就發覺極爲的礙眼,如同凳上之釘一般,不撥出來就算坐着都不安心。
若非崇禎皇帝一直不肯聽從建議,放權文官集團下絆子找由頭給李徵除爵,他們早就下手整治李徵了。
不過對於武夫的忌憚,崇禎並不比文官們少多少。因此在大家提出給李徵移鎮之後,崇禎便順水推舟的答應下來,畢竟雖然他需要打手,但卻不會需要一個軍閥!
當皇帝與文官們意見一致以後,所有的一切斡旋都註定失敗。
當旨意下達之時,無論如何,他謝文舉的下場都已經可以確定了,他最好的結果也只是從此坐了冷板凳。
謝文舉自從聖旨到來,每日間便是縱情杯中物,一幅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模樣。
這一日,他正喝的半薰之時,一個番子卻是帶着李徵的一個親衛到來。
這人一看到謝文舉便行禮,直接了當的道,“監軍大人,我家將主請公公過府飲宴!”
謝文舉舉杯的手在空中猛的一滯,臉色快速的變了數變,又變回一臉平靜的模樣,只是舉杯的手,卻是忍不住的有些顫抖起來。
“本監知道了,你且回去,本監這便過來。”
謝文舉努力鎮定的將一小杯酒喝盡,這才平淡的道。
來人應了一聲,卻並沒有立即告退,反而退到一邊,一副要隨行的模樣。
“看來是到時間了。”
看到這情況,謝文舉腦子嗡的一聲,全身顫抖,心中瘋狂的跳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