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程趕在八點前與劉詩語道別,劉詩語說自己還要練琴,但實際上陳程走後她也沒有拿起自己的大提琴,反倒是把耳機線插在DV上,回放起了陳程剛纔唱的那首《我的歌聲裡》。
她倒沒有像情竇初開的少女般抱着DV入迷,而是一邊聽,一邊用紙筆將這首歌的曲譜一個音不差的扒了出來。
扒出來之後,又將歌詞寫下,隨後便坐在鋼琴前,試着彈唱起來。
雖然知道這首歌的音樂水準不如《孤獨患者》,但就她個人來說,她更喜歡這首歌。
《孤獨患者》雖好,但適合聆聽,不適合吟唱。
唱了幾遍,她愈發喜歡這首歌,甚至有預感,這首歌要是真能推出,一定會火遍大江南北。
只是,她的志向也不在當歌手上,所以心裡對這兩首歌,多少都有些遺憾。
陳程離開琴房,趕緊回了打印社。
只要是打印社開業時間,就有數不清的同學在附近排隊,聽說還有外校的學生也拿着照片過來排隊,不過歸根結底,現在大家掃描照片,都是爲了更好的玩校內網。
陳程從後臺將第二次拉新比賽的數據導出來,隨後便在校內網發佈推送,一小時後可以到打印社領獎。
這一次的拉新比賽,覆蓋到了整個江城的註冊用戶,所以先一步接觸校內網的江大用戶,大都有些後繼乏力,這次拿到獎金的,除了顏若萱是江大學生,其他全是外校。
顏若萱收到消息,就開開心心的來了。
還得是家裡有實力,這麼多人絞盡腦汁拉用戶,顏若萱只給家裡打了個電話,就斷崖式領先第二名兩千多人。
一般的大學生,就算再是社交悍匪,直接能聯繫上的人,也就幾百人到頭了,而他們拉動的用戶,如果再拉來別的用戶,基本上也不會去繞過中間人關注他們,所以他們的數據跟顏若萱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這次顏若萱成了第一名,發獎金的事就由陳程自己負責,讓蘇鶴翔幫着拍照。
當他把一千塊錢遞給顏若萱的時候,顏若萱高興的手舞足蹈,一個勁的說這是自己長這麼大賺到的第一筆錢。
等獲獎的用戶都拿到錢之後,陳程又發了一篇圖文推送,總結拉新比賽的成績,並附上了發獎金時的照片。
有了這兩次成功並且完全兌現的活動,陳程開始動起了全國網友的心思。
他想把這種病毒式的拉新傳播,覆蓋到全網。
之前他擔心,自己的平臺對外地的網友沒有公信力,外地網友參與的熱情可能會很低。
但是,已經有了這兩次拉新比賽的結果和圖文,他覺得,兩次拉新比賽就是校內網最好的背書,是時候把活動推送給全國網友了。
因爲,明天就是週五了。
這個週末,是校內網上線的第一個週末,陳程想趁着這個週末,讓用戶數量再爆發一輪。
至於沒有線上支付,其實也不要緊,只要大家相信校內網、願意參與到活動中來,自己可以專門去銀行給大家匯款。
無非就是自己辛苦一點,爲了拉用戶,這點事情非常值得。
於是,他又編寫了一個活動說明。
從明天中午11點開始,舉辦第三輪拉新比賽,比賽前十名的獎項設置與第二輪一致。
爲了提高大家的積極性,他把原本第十一到第二十名每人一百元的獎勵,直接擴充到了第十一到第一百名,每人獎勵一百元。
用戶基數大了,獲獎用戶的基數也要相應提高才能確保大家都有足夠的積極性。
不過,不過這次陳程特地註明:第三次拉新比賽面向所有註冊用戶,不限地域,獲獎者也不用現場領取獎金,後臺將銀行信息發給工作人員之後,我們將在24小時內完成匯款。
畢竟大家基本都是大學生,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銀行賬號,收匯款很方便,無非就是自己折騰點。
而且,陳程打算,一口氣連幹三場,從明天中午11點開始到週六是第一天,截止之後立刻開始第二輪到週日,然後再接第三輪,到週一。
在他的規劃裡,這三天正好大學生都閒着,如果想賺點外快,這個週末剛好可以努把力拼一拼,這樣一來,校內網的用戶也能在這個週末實現井噴!
擬定好活動規則和細節之後,陳程又在下面附上了上兩次拉新比賽的圖文鏈接。
之前陳程做了信息絕緣,外地的用戶根本就不知道有這種活動,現在忽然收到推送,看到兩天就辦了兩次,而且還真的現場發錢,對平臺幾乎沒有任何質疑。
於是所有人都記住了明天中午11點的拉新活動,很多人也已經開始躍躍欲試。陳程在後臺看到了自己那篇推送的閱讀數,註冊用戶20萬+,在線用戶6萬+,短短几十分鐘,閱讀人數就超過了5萬。
這讓他忽然想到了一個已經快被他忘掉的產品,微信公衆號。
微信公衆號,絕對是中國互聯網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自媒體平臺。
得益於微信極大的流量和生態,當年很多人只是在公衆號上搬運一下段子和冷笑話,就能收穫幾百萬粉絲。
而許多風靡一時的意見領袖,也就是俗稱的大V,就是在公衆號靠着一篇篇十萬+的爆款文章火出圈的。
只是後來短視頻席捲互聯網的時候,騰訊自己的短視頻沒能跟上,所以微信公衆號這個以圖文爲主的自媒體平臺也逐漸式微。
等陳程重生之前那兩年,已經沒多少人還玩公衆號了,微博、微信、公衆號也同樣再不能培養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網紅,短視頻崛起的那幾年,所有頭部網紅無一例外,全是抖音和快手孕育的。
騰訊沒抓住短視頻的浪潮,在陳程分析看來,無外乎三個原因:
第一、轉身效率太低,沒跟上短視頻風向;
第二、沒第一時間培養自己的大V和網紅,沒有優質的短視頻內容;
第三、在那之前沒怎麼玩過算法,微視的算法跟競爭對手比,完全沒優勢。
算法沒優勢是致命的。
就像新能源汽車宣傳的智能駕駛,消費者能明顯感覺到不同產品之間的差距。
當他覺得,哪個短視頻APP,都沒有抖音最懂他的時候,微視也好、快手也罷,都很難撼動他的行業領袖地位。
不過陳程知道,從現在開始,往後數十五年,自己還不用擔心短視頻的威脅。
如果現在在校內網搞一個公衆號的功能,其實自己也不需要做什麼額外的開發,就是模仿微博和公衆號,如果是個人註冊的賬號,就正常以普通公衆號顯示,如果是公司、機構、單位註冊的賬號,加一個認證流程、給一個藍V之類的認證。
到時候,自己可以先邀請各大高校的校方、各院系的院方以及各社團的負責人入駐,也算是給他們一個發佈諮詢和個人見解的平臺。
雖說初期可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進展,可一旦用戶基數大了、各大院校都能來校內網開一個“校內公衆號”,那網站的權威性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對學校來說,相當於有了一個用戶基數很大的信息發佈平臺,絕對比學校自己的官網要好用的多。
而且,用戶也能在各大公衆號裡選擇性的關注一部分賬號,逐步養成還能在校內看看諮詢的習慣。
陳程想到就做,趁着打印社還沒到關門時間,他把自己用來發布拉新比賽信息的“校內新聞”賬號,設置爲了校內網官方新聞賬號,然後他弄了一個簡單的藍色V字圖標,把它放在了“校內新聞”賬號名稱的尾部,當用戶把鼠標的光標放在藍色V圖標上時,會有一行提示:該賬號已獲得校內官方認證。
隨後,他打開Word,編寫了一段需求文檔。
他希望肖鵬在魚塘上線之後,立刻對賬號的主頁進行一定的調整。
以往的用戶主頁,是以個人爲主,點開之後,展示個人信息、個人相冊、個人說說以及日誌等信息。
但公衆號應該有另外一套界面。
把它打造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聞賬號界面,點開之後,屏幕右上角顯示賬號信息,中間整個信息流全部用來展示該公衆號的最新動態。
而公衆號可以發表三種形態的內容。
不超過150字的文字說說、不超兩萬字的長篇文章、以及不超十張圖片的圖文。
同時他在文檔內備註,這個功能暫時不開放註冊,要採用邀請制。
一旦開放註冊,圖文信息對服務器儲存和帶寬是個巨大考驗。
邀請制就好很多,一來可以專門邀請各大院校和對大學生招聘感興趣的企業,二來也可以讓那些想做自媒體的普通用戶多一些期待。
到時候,誰在自己的賬號裡足夠活躍、誰的粉絲足夠多並且粘度足夠大,就能受邀註冊自己的個人公衆號。
這樣也能激發大家先用心經營個人賬號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