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顛沛流離

慈喜的車隊,由於事先預備充分,走的時候,倒是沒什麼意外。部隊既有開路先鋒軍,又有護軍,復有殿軍,前後隊伍整齊的很。雖然沒有打出旗號,但是這麼多部隊隨行,本身就很顯眼。

等到出了京城,端王等人就敢打出太后的旗號,有了名義,路上就有虎神營、後軍、左軍的潰兵陸續加入,部隊的規模逐漸龐大起來。隨後就是文武大臣,得知太后所在之後,越來越多的臣工,帶着家眷前來保駕。

扶老攜幼,趕着大車,拉着自己的財物及女眷,實在看不出他們有什麼保駕的能力。慈喜心裡有數,不過是圖着自己這邊有兵,可以保個安全。說是保駕,誰保誰很難說。但這是人心,這些人來投,說明還支持自己這個太后,絕對要優待,不能驅逐,因此都下旨勉勵。這樣一來投奔者越來越多,隊伍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以兩宮御駕爲核心,以部隊、家丁、護院等組成的武力,光是戰鬥兵,就超過了六千人。加上文武官員及家眷,這個數字還要進一步提升。如此龐大的人力,在讓人獲得了心理上安全感的同時,另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卻也暴露出來:糧水供應,已經出現困難了。

慈喜出宮,將宮中藏珍帶出大半,已經由韓榮押車,運往保定方面,秘密儲藏。她的車隊裡,又帶了大批珍寶及貴重字畫古玩,甚至還有一部分金銀。這些東西價值連城,自不必說,或許拿出一件,都能震動古玩界。可問題是,他們千算萬算,就是沒人算到要帶糧食。

洋人自津門方向殺來,西行路上的衙門,並沒有被兵火波及,洋兵並沒有攻取那些地方,衙門還在運轉。聖駕所至,皇差是不可推卸的義務,支糧支米,都不爲難,是以她初時並沒有在意。可是等到隊伍漸行到晚上,太監卻接連報來幾個很不妙的消息。

首先是因爲飛虎團的肆虐以及洋兵即將到來報復的消息,讓沿途百姓大規模逃亡,加上之前被殺害的,京畿附近,竟然百里無人。路邊草叢裡,總能看到累累白骨,讓人不寒而慄。

其次,就是官府方面,府縣官員,竟然攜印而走,蹤跡不見。以堂堂兩宮之尊,竟是見不到一個百姓,也找不到一個官員接駕。直到此時,慈喜才知道,事態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盡在掌握,整個局面已經有些失控了。

官員們不肯支差,也是有道理的。自從飛虎團大興以來,京畿腹地,盜匪橫行,商賈的日子艱難,就只能遠走。或過長江,或往山東,市面蕭條,民生凋敝,民窮財盡,地方上正常的支應已經很爲難了。

聖駕一至,兩宮要備旗漢全席,各位王公大臣要備一品鍋,幾千人馬要辦軍食馬乾,一算下來,就是幾萬兩的開支。

如果是在太平年月,地方官都以辦皇差爲樂,花一萬可以報三萬,攤派地方,或是截留稅費,都是極大的收益。

可是,現在這個年景,士紳手裡也無銀錢,派捐派不下去,根本辦不起這樣的差。一個準備不周,輕者丟官,重者喪命,思來想去,只好帶着大印進京勤王。等到聖駕離開駐地,再行回任,總好過無力應承。

當然,他們能夠準確的得到消息,與事先有人特意通知,也不無關係。但不管如何,總之是這些人得到了情報,然後及時脫離,皇差就派不下去。

這一變化太出意外,沒有人辦皇差,就沒有酒席預備,這些人的飲食就大成問題。那些潰兵身上都帶着銀子,可是卻沒帶乾糧,只有武衛右軍身上有乾糧袋和水壺,如果徵收軍糧,倒不至於讓兩宮捱餓。但慈喜知道,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恤下情,安撫三軍,否則兵變一生,後果不堪設想。

自己只要開了吃士兵乾糧的口子,下面的王公大臣,必要變本加厲向士兵索取口糧。如此一來,軍心動搖,人生恨意,馬巍之禍就在眼前。她特意下了旨意,任何人不得討要士兵口糧充飢,自己帶頭捱餓,也不奪士兵之糧,違者立斬。

懿旨一下,右軍的軍心倒是穩定下來,可是到了晚上宿營時,前來保駕的勤王軍,卻跑了幾百人。這些無糧亂軍連夜前行,趁着聖駕未至,找到人沒跑光的村莊縣城,大搶大殺,奪取糧食銀兩。以殘酷的手段搜刮着所能搶得的一切,然後逃之夭夭。這支開路先鋒在前,聖駕再想找到人提供糧食,就更成了做夢。

除去糧食以外,更要命的是沒有水,往日在宮裡,香茗珍釀,都是尋常之物。可是現在,想喝一口水,都已經成了奢求。

沿途的井裡,基本都能看到赤身婦人的屍體,如何能飲?出宮的時候,後悔未將泰西香檳,貴州茅臺帶出來,否則倒是勉強可以解渴。這時實在渴的沒有辦法,就只能由太監摘一些秸稈,放到嘴裡大嚼,以汁液權且解一時之急。

慈喜原本出宮時,還是和顏悅色,有說有笑,如同秋遊遠足,顯示一切盡在掌握的氣派穩定人心。可是到了這時,卻開始落淚。等到了延慶州,情況就悽慘到了極處。

堂堂一個州城,居然一個活人都看不見,彷彿進了鬼域。空蕩蕩的街道,焚燒的房屋,空氣中傳來焦臭味道。右軍的人馬仔細搜尋,就只能看到一些死屍,以老人婦孺爲主。想來多半是被殘兵潰勇洗劫過,未曾走的,盡遭了毒手。不但糧水皆無,就連牀板都找不到。

慈喜與天佑帝,兩人只到了一條長板凳,娘兩個脊背對脊背的靠在那裡打盹,秋日裡的延慶,後半夜多少有些涼,好在出宮時帶了禦寒的衣服,此時拿來,裹在身上,倒是可以抵擋涼風。

但外面的涼風能擋,心裡的寒意,卻是怎麼也擋不住。萬籟俱寂,四外無聲,慈喜咳嗽了幾聲,天佑帝頓有所感。

“親爸爸,您又咳嗽了?兒子讓人,傳太醫來看一看?”

“別費勁,沒用,我就是嗓子乾的難受,沒事……等找到口水……就好了。”慈喜又咳了一陣,忽然道:“皇帝,你心裡是不是在恨我?恨我不該向洋人開戰,不該讓崔玉貴將珍妃推進胭脂井裡。”

天佑帝大驚“親爸爸,兒子怎麼敢恨您?您……您這樣說,兒子就只有一死,以證明心跡。”

“你別害怕,咱們娘兩個,現在落到這步田地,你就算恨我,我也不怪你。……咳咳……開戰的事,我不多說了,咱們都讓人給算計了。任是誰看到那封電文,也只能與洋人一拼。這話且不說它,我知道,你心疼珍妃,那孩子確實也招人疼。可是……可是我下令處死她,也有我的苦衷。我的性子不好,自己知道。你的性子也很剛強,你的年歲越來越大,將來難免擡槓拌嘴,我就想着,給你找個好脾氣的媳婦,好在咱們娘兩之間彌縫彌縫。”

說到這裡,慈喜又是一陣咳嗽,天佑帝道:“親爸爸,您的心思兒子明白,您還是先保重身體。”

“不,咱們娘兩個像這樣好好說話的時候不多。等到人多的時候,一些話就不好說,堆到心裡,就成了病。我給你挑的皇后,你不喜歡,我是知道的。可你是皇帝,娶媳婦是關係到江山社稷的事,不能由着你的喜歡來。皇后的樣子雖然不好,可是脾氣還算湊合,她是我的內侄女,跟我既是骨肉至親又是婆媳,又是你的表姐,娶了她,有什麼你不方便說的話,她可以幫你說,只要你能和她相處的好,咱的江山就太平了。”

慈喜又咳嗽了一陣,緩了好一會才道:“我知道,你喜歡德馨家的那對姐妹,那兩個確實是漂亮,誰看都喜歡。可是她們騎馬做詩,還上臺唱戲。在家鄉的風評就不好,並不是安穩過日子的女人,更不能母儀天下。娶妻娶德,納妾納色,這是百姓人家都懂得道理,帝王之家尤其如此。我當天準備了兩對荷包,一柄如意,意思還不明白?五個都留下了。你的表姐性情穩重,可以爲後,德家姐妹生的樣子好看,可以爲妃,不是魚與熊掌兼得?可是你偏把如意先給了德家的大女兒,我就知道壞了。若是由你的性子,江山就不太平,讓她們爲妃,后妃必要失和,你的宮裡就不安穩,沒辦法,只好把她們撂了牌子。”

聽慈喜說起往事,天佑帝心裡泛酸之餘,也得承認,自己當日也有冒失之處。畢竟現在想想,立表姐爲後,是必然之局。自己爲什麼不學毅皇帝,姑侄同納,比翼齊飛,結果現成的把一對天仙似的人兒給推了出去。

乃至後來愛珍妃,實際也是因爲德家姐妹不在,退而求其次,若論模樣才情,珍妃比之德家姐妹自是遠遠不及,只能算沒有硃砂,紅土爲貴。

“我知道,你不喜歡皇后,也不想再逼你喜歡她,所以這次出京,就沒帶她,免得你看着心煩。到了這個時候,我也想明白了,只要你高興就好,其他的就隨他去吧。將來,只要你自己高興,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親爸爸,兒子……兒子……”天佑不知該說什麼好,若說謝字,未免對皇后太過於刻薄,可是慈喜這話,卻讓他心裡感激。

慈喜道:“珍妃的性子不好,她眼裡沒有人,連我都不尊敬,更別說皇后。在宮裡仗着你的寵,不但敢賣官,也敢和皇后抗衡,這不是個妃子之道。我出京若是不帶她走,她在宮裡跟皇后不能相容,也會受害。我好歹是個長輩,只能替晚輩當個惡人。若是帶着她……她的性子怎麼可能不鬧事?不是抱怨招待的不好,就是嫌路上辛苦,恐怕還要你回京去和洋人談判。這些話未必是錯的,可是要挑對場合,她最糊塗的地方,就是說話不知道分地方。眼下這個時候,若是她再任性,這江山,就保不住了。所以,我也只能……我的心裡也很苦,到了這個年紀,吃齋唸佛,怎麼忍心殺生,可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將來我們兩個見到面的時候,再向她好好說一說我的苦衷吧,你若是因此恨我,我也不怪你。”

說完這一番話,天佑帝竟是隱約聽到幾聲哽咽之聲,這個堅強的老婦人,居然哭了?

聽她這一哭,天佑帝不管有多大的火,也發不出來,畢竟時下的禮法,就是隻有過錯之兒女無過錯之父母。縱然慈喜無罪賜死珍妃,自己作爲兒子也不能以子責母,只能安慰着“親爸爸,兒子明白您的辛苦,也不曾怪過您。”

慈喜哭了一陣,“瑾妃和她是姐妹,樣子雖然不如她,但性子卻比珍妃好,你喜歡妹妹,就多愛惜一下她的姐姐。等到這風波過去,咱們過幾年太平日子,我就再爲你選一次秀女,這回,只讓你自己挑,我什麼都不管。可着咱們旗下這麼多人,我就不信,挑不出一個可你心意的丫頭。”

天佑帝雖然正在壯年,但由於身體原因,於男女之愛,已經看的極淡,對於挑選秀女,更無熱衷。但是太后連挑秀女的權力都要讓渡出來,分明是表示又將還政於己,而且既有挑秀女之說,必無易君之想,時刻覬覦自己帝位的大阿哥,想必就要驅逐。這消息對他來說,則是好到了極處,天佑帝心情激盪,“親爸爸……兒子……謝謝您的恩典。”

“我知道,你是個好孩子。可是你有你的毛病,耳軟心活,容易被人糊弄。。現在咱娘兩一條心,咱們大金的江山還能維持,要是咱兩個分了心,這江山傾覆,就在眼前。你經過這一遭變故,也該懂些道理,我的身子骨大不如前,等過了這一關啊,該是你的,都得還你。可是眼下,還得我維持着,洋人要什麼,都衝老婆子來,就算要這條老命,我也給他們!”

“親爸爸,洋人若有無理要求,兒子一力承擔,不能讓您老人家受損害。”

慈喜臉上露出一絲笑意,自己午夜訓子,目的已成,只是兩人後背相抵,皇帝自然看不出太后的表情。

慈喜道:“記得你當年入宮時,膽子是最小,一聽到打雷啊,就嚇的大哭,我就趕過去抱着你睡。現在,就好象又回到了那時候,任是風雨雷電,也有我在,你,不用怕。”

沉寂無聲,隱約中,只聽到陣陣抽泣聲,卻是感情豐富且易受愚弄的皇帝,又被感動的痛哭起來。因爲處死珍妃導致的隔閡,就在這番言語中被消弭於無形,慈喜的心則徹底放下。有皇帝擋在前面,將來議和不論何等艱難,自己總不至於被當成禍首懲辦。

次日出發,依舊不見百姓,糧水依舊無着,一行的王公大臣口乾心焦,眼前發黑,已經有人琢磨着殺牲口吃肉。李連英見慈喜越咳越狠,心裡也自擔心,畢竟是這麼大歲數的老婦人,食水兩虧,何以長久?

榮壽大公主,心裡也在起急,不敢責問部隊,只好問太監,“前面有什麼所在。可供休息?”

“榆林堡。不過得傍晚才能到,若是榆林堡再沒人接差,怕是就很難了。”

榮壽大公主眼淚幾乎流出來,若是榆林堡再無人接辦皇差,怕是隻剩下殺牲口這一個辦法。但是這牲口一殺,又該何時才能到陝西?

紅日西去,殘陽斜照,隊伍終於到了榆林堡,一名開路官兵飛馬奔回,高聲道:“趙冠侯趙大人,在榆林堡候駕!”(。)

第六百三十七章 難找的代理人第六百一十五章 陰影中的較量(上)第二百五十五章 殘兵第七百五十六章 五丈原第七百一十二章 美麗的笨女人第四百二十七章 掠美(上)第七十三章狀元夫人第二百九十四章掘坑待虎(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後黨第四百八十五章 江寧攻防戰(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失蹤第七百八十章 驚雷(上)第五百六十三章 螳螂捕蟬第六百八十五章 招商第四十二章 黃魚立功第三百四十章 八角臺(下)第六百九十七章 好日子第七百三十四章 京城之變第二百四十七章 初戰鐵勒(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人比黃花瘦第四百七十八章請財神(上)第五十九章 海底撈金印(下)第五百四十章 關中烽火第四百三十九章 希望與絕望(中)第二百四十二章船到江心後悔遲第四百章 阿九(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玉竹低頭(上)第五百四十四章 追擊第五百三十八章 虛晃一槍第二百三十一章 炮兵進京第六十一章 被迫低頭(下)第七百三十章 美人計第六百六十章 人鬼記(下)第一章 站籠內外第六百零九章 趙氏救市計劃(上)第六百二十六章 風骨第二十六章 津門大案第一百二十三章 桃花債第四百二十九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五十五章 殘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債(下)第二百九十章 第一樓(上)第二十六章 津門大案第三百八十六章 冷風漸起第五十八章 海底撈金印(上)第十三章 識字(上)第一百章 夜奔第四百六十七章厲兵秣馬(下)第六百五十章 麻花辮與菜鳥第六百四十一章 刀鋒凜冽(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論功行賞(上)第四百五十章 槍聲(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預備反擊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下第一博徒第八百零八章 法寶(下)第六十五章 各奔前程第三百四十四章 血與火的婚禮第五百五十九章 焚城第六百一十八章 海狼(上)第六百三十九章 焦土(下)第四十三章 鬧婚第一百六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四百七十七章 弒師第六百二十六章 風骨第五百七十八章 送行第五百五十一章 首戰潼關(上)第六百一十一章 欲做魚翁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債(下)第七百七十三章 因果(上)第二百零三章 種瓜得瓜第一百零九章發明與發財(下)第五百零九章 江山誰主(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下)第七百七十一章 不知有漢 不論魏晉(下)第二百三十章 王五的選擇第一百八十八章 論功行賞(上)第六百一十二章 跳加官第四百一十章 負薪救火第七百八十章 驚雷(上)第三百六十一章 功成身退第八百一十二章 教科書式的勝利(上)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手持槍,一手擁卿第六十八章 武備學堂(下)第一百三十九章風起清萍第一百八十六章 西洋野花第四百章 阿九(下)第一百二十章 血夜(三)第四百五十二章 盲人瞎馬第三十二章 十萬金洋(下)第三百七十二章 鐵桶江山(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日落紫禁城(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國殤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聲鶴唳第二百六十五章陰影第三百零一章 尋蹤第五百三十一章 意外之喜第二百零五章 勤王第四百五十五章 萬人大會(上)第八十九章 營救第七百六十五章 信任
第六百三十七章 難找的代理人第六百一十五章 陰影中的較量(上)第二百五十五章 殘兵第七百五十六章 五丈原第七百一十二章 美麗的笨女人第四百二十七章 掠美(上)第七十三章狀元夫人第二百九十四章掘坑待虎(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後黨第四百八十五章 江寧攻防戰(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失蹤第七百八十章 驚雷(上)第五百六十三章 螳螂捕蟬第六百八十五章 招商第四十二章 黃魚立功第三百四十章 八角臺(下)第六百九十七章 好日子第七百三十四章 京城之變第二百四十七章 初戰鐵勒(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人比黃花瘦第四百七十八章請財神(上)第五十九章 海底撈金印(下)第五百四十章 關中烽火第四百三十九章 希望與絕望(中)第二百四十二章船到江心後悔遲第四百章 阿九(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玉竹低頭(上)第五百四十四章 追擊第五百三十八章 虛晃一槍第二百三十一章 炮兵進京第六十一章 被迫低頭(下)第七百三十章 美人計第六百六十章 人鬼記(下)第一章 站籠內外第六百零九章 趙氏救市計劃(上)第六百二十六章 風骨第二十六章 津門大案第一百二十三章 桃花債第四百二十九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五十五章 殘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債(下)第二百九十章 第一樓(上)第二十六章 津門大案第三百八十六章 冷風漸起第五十八章 海底撈金印(上)第十三章 識字(上)第一百章 夜奔第四百六十七章厲兵秣馬(下)第六百五十章 麻花辮與菜鳥第六百四十一章 刀鋒凜冽(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論功行賞(上)第四百五十章 槍聲(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預備反擊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下第一博徒第八百零八章 法寶(下)第六十五章 各奔前程第三百四十四章 血與火的婚禮第五百五十九章 焚城第六百一十八章 海狼(上)第六百三十九章 焦土(下)第四十三章 鬧婚第一百六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四百七十七章 弒師第六百二十六章 風骨第五百七十八章 送行第五百五十一章 首戰潼關(上)第六百一十一章 欲做魚翁第一百二十六章 新債(下)第七百七十三章 因果(上)第二百零三章 種瓜得瓜第一百零九章發明與發財(下)第五百零九章 江山誰主(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下)第七百七十一章 不知有漢 不論魏晉(下)第二百三十章 王五的選擇第一百八十八章 論功行賞(上)第六百一十二章 跳加官第四百一十章 負薪救火第七百八十章 驚雷(上)第三百六十一章 功成身退第八百一十二章 教科書式的勝利(上)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手持槍,一手擁卿第六十八章 武備學堂(下)第一百三十九章風起清萍第一百八十六章 西洋野花第四百章 阿九(下)第一百二十章 血夜(三)第四百五十二章 盲人瞎馬第三十二章 十萬金洋(下)第三百七十二章 鐵桶江山(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日落紫禁城(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國殤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聲鶴唳第二百六十五章陰影第三百零一章 尋蹤第五百三十一章 意外之喜第二百零五章 勤王第四百五十五章 萬人大會(上)第八十九章 營救第七百六十五章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