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清丈有成,揚威大明

八月的京城,酷暑已逝,氣溫正在漸漸下降。

由於秋闈在即,無數的考生涌向京城準備迎接今年的恩科鄉試,都想要把握這個魚躍龍門的機會。

生活在這個時代,考取功名可以說是普通人唯一的出路。

只是想要從順天鄉試中脫穎而出並非是易事,特別北京國子監的監生擁有最頂尖的教學資源,致使北直隸的普通生員想要突圍更是困難重重。

但再如何困難,他們的人生最高追求始終都是考取功名,而後踏入官場,最後沿那一條宮道走進奉天殿拜見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

北京城,西苑。

六部官員已經達成了他們最初的夢想,在得到通知後,便一起來到西苑門前。

由於現在皇帝重實務,致使他們這幫務實的六部官員得到了重用。雖然內閣的地位仍舊超然,但跟往朝相比,明顯已經有所下滑。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以前皇帝僅僅是接觸內閣,但現在皇帝直接跟六部官員溝通,致使內閣淪爲皇帝的秘書機構。

至於以前不可一世的詞臣,現在明顯遭到皇帝的打壓,非禮部的侍郎官職通通都不再從翰林院中選官。

若說現在朝廷的權力在哪裡,既不是他們這幫六部官員,亦不是地位超然的內閣,而是由弘治帝牢牢掌握。

“今日這場會最好是多看少說!”

“有什麼好顧忌的,咱們替陛下出謀劃策即可!”

“話是這樣沒錯,只是有些事情說了,終究是要得罪人!”

……

戶部尚書李嗣帶着兩位新晉的侍郎走在後面,顯得未卜先知般,對自己的兩個屬官發出感慨地道。

“佞臣當道,國將不國!”禮部左侍郎劉健看到前面有說有笑的禮部尚書徐瓊,心裡顯得不憤地暗道。

原本他已經不想前來參加這個最高會議,只是這個最高會議的含金量太高,且皇帝明確要求所有在京的六部尚書和侍郎要到場。

不過來到這裡同樣糟心,以前都是他們詞臣地位超然,非翰林的六部尚書對他這位禮部左侍郎都得客客氣氣的,但現在他這位禮部左侍郎明顯被孤立了。

六部官員的第一站並不是養心殿,而是來到養心殿外面的新閣,這是萬安和劉吉現在每日票擬奏疏的值房。

由於朱祐樘確實在養心殿辦差,而今文淵閣不再是內閣,真正的內閣亦是已經轉移到這幾間值房中。

身穿蟒袍的萬安伏身在案前,正在兢兢業業地票疏兩京十三省的奏疏。

他知道無數的人盯着自己的位置,加上自己的年紀確實已經不小,故而只有勤勉盡責纔是守住自己首輔寶座的最好方式。

事實證明,他這個方法很是奏效,而今的陛下不僅沒有撤換自己的念頭,而且還時不時有一些恩賜。

咳咳……

萬安終究是上了年紀,走出值房忍不住發出一陣咳嗽,而後對候在外面的官員道:“既然大家到齊了,咱們一起面見陛下吧!”

“是!”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對這位老首輔保持尊敬,便是一起拱手地道。

來到門前,經太監通稟,衆官員便隨着小太監走進裡面。

現在的最高會議場所已經不再侷限於養心殿,若遇到較長的會議或爭執較大的會議,皇帝則會安排在御書房。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看到小太監將他們引進御書房,便默默地交換了一個眼色,而後對閣樓上面恭恭敬敬地道:“臣等敬請聖安!”

“諸位愛卿入座吧!”朱祐樘正在上面品茶,顯得淡淡地表態道。

萬安等人謝恩,便依次入座。

雖然有資格參加最高會議的人員是二十位,但由於缺員和離京辦差等原因,一直都沒有達到滿員的狀態。

身穿鬥牛服的郭鏞對旁邊的小太監輕輕地點了點頭,便對在場的大臣講解道:“這一份是湖廣總督劉忠清丈安陸州的結果,還請諸位大人過目!”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紛紛接過手抄本,有一些官員其實已經提前知曉,但不知情的官員看到觸目驚人的數據頓時臉色凝重。

若說此前大明鹽政腐敗可以推給鹽官和鹽商,但現在涉及到地方的隱田,這把利刃直指官紳羣體,甚至是指向了他們自身。

由於刁民冊的存在,他們很多人都早已經開始“自糾”,自然是知道自己家裡其實是“隱田”的一員。

只是事情終究沒有出現變數,在朝廷用誅殺孫氏一族的男丁來表明清丈的決心後,安陸州的面紗還是被劉忠揭了開來。

一雙纖纖玉手沖泡着西湖龍井,一股茶香嫋嫋而起。

躺坐在椅子上的朱祐樘端起剛剛泡好的茶水品了一小口,便對下面的朝廷重臣道:“安陸州的清丈結果已經出來,諸位愛卿亦已經看到了!朕原本可以容忍一定額度的隱田,畢竟水至清則無魚,要求地方官員做到分釐不差更是強人所難!只是你們瞧一瞧,在冊的田畝佔一,隱田佔二,這安陸還算是大明的疆土嗎?”

湖廣熟,天下足!

雖然發展經濟作物固然很好,但糧食同樣是重中之重。

由於地理位置、土壤和水利的關係,湖廣是大明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亦是一個天然的糧倉。

在原來的歷史軌跡中,張太嶽主持了一場全國清丈。湖廣原面積是3644萬畝,結果清丈出來竟然是9163萬畝,隱藏的田產竟然高達5519萬畝。

這是什麼概念?

浙江清丈後的田畝是5630畝,所以湖廣所清丈出來的結果是大明相當於多出一個浙江之地。

只是現在,朱祐樘讓這段清丈的歷史提前了。由於此次朝廷還推出大殺器——刁民冊,加上現在工部在地方推行公尺,致使這一場清丈變得更加的徹底。

由於朝廷已經掃平了孫氏一族的阻礙,所以劉忠的清丈進展十分順利,而安陸州反饋的情況十分的良好。

這裡的“良好”其中是不好,因爲安放陸州隱田的情況十分嚴重。

以安陸孫家爲例,從太祖時期便已經開始在安陸州繁衍,他們不僅侵佔大量的軍屯,而且同樣將觸手伸手民田。

單是孫交名下的田畝便已經達到上萬畝,只是在官府的名冊中,孫交名下僅僅只有兩千畝,隱田達到驚人的八成。

安陸州隱田的整體情況顯得觸目驚心,其所隱的田畝竟然是在冊田畝的兩倍,即安陸州每年逃掉兩倍的糧稅。

如果全天下都像安陸州那樣的話,那麼大明每年的糧稅收入不再是三千萬石,而是足足九千萬石。

正是如此,安陸州清丈的結果出來,卻是有力地證明官紳階層所存在的隱田頑疾,而大明糧稅很可能迎來暴漲。

“陛下,窺一斑而知全豹!從安陸州此次清丈的成效來看,今天下官紳隱田甚巨,臣以爲當即刻清丈於全國!”戶部右侍郎吳裕渾身散着一種銳氣,當即便表明立場地道。

話音剛落,禮部左侍郎劉健當即反駁道:“荒謬!此事何以窺一斑而知全豹?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爲鳧,楚人以爲乙。今安陸州隱田爲孫氏所累,何以一州之地印證兩京十三省乎?以孫氏一家惡而天下士紳惡,此不謬哉?”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默默地交換一個眼色,終於知道爲何陛下要坐在上面喝茶了,敢情是知道這事會出現爭執。

其實這個事情誰都心知肚明,安陸一州的隱田問題即便無法說明整個大明官紳都隱田,但隱田在兩京十三省已經十分嚴重了。

要知道,安陸州不僅僅是孫家在隱田,那些普通的官紳同樣或多或少進行這種操作,所以隱田的問題必定存在於兩京十三省。

至於安陸州的隱田問題,很可能是跟隨全國的趨勢罷了。

“劉侍郎,你這分明是詭辯!大明建國一百餘年,然今天下糧稅日少、拓田日增,豈不矛盾乎?今安陸一州,足以證明全國隱田極多,當清丈於全國!”吳裕是普通農家出身,顯得無所畏懼地爭辯道。

劉健的學識自然不弱,便是淡淡地反駁道:“天下糧稅日少,這是先帝推行仁政,免災田良多所致!至於你所說拓田日增,實乃管中窺豹。這天下形勢繁雜,遇災田減,拓田有增,增增減減是常有之事,你又何以證明不是增少減多呢?”

這……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聽着劉健這一番話,亦是不由得面面相覷起來。

其實他們都覺得劉健是在詭辯,但大明朝廷很少統計這方面的數據,一時半會還真無法斷定是“增多減少”還是“增少減多”。

卻是不得不承認,這些詞臣在引經據典上有着很大的優勢,而這位飽讀聖賢書的禮部左侍郎確實是善辯。

閣樓上,茶香四溢。

“陛下,這茶先聞一聞再喝,味道會更好!”在下面出現交鋒之時,正在泡茶的妙齡少女微笑地提醒道。

她是三百名秀女之一,只是有幸自己擁有一手好茶藝,卻是有幸被調到這裡臨時充當皇帝的茶女。

朱祐樘很喜歡旁邊的這個發育很好、皮膚白皙的茶女,伸手端起茶杯聞了聞,而後淺嘗一口,頓時有一種沁人心脾的茶香涌進體內。

這終究是一個爭權奪利的時代,而今自己想要親自掌權,導致詞臣們的如意算盤落空,而今這位後世鼎鼎有名的賢臣都在慢慢地黑化。

只是朝堂需要這種針鋒相對,而這些僞善的清流詞臣是自己最好的磨刀石。

“陛下,臣懇請前往河南清丈田畝,還請恩允!”戶部右侍郎吳裕被氣得臉紅脖子粗,卻是突然請求道。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面面相覷,而後便會心一笑。

戶部右侍郎吳裕現在請旨外放河南,雖然有可能是爲了將來升任六部尚書做鋪墊,但更大的可能是要針對劉健。

畢竟劉健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他的先祖是元朝的高官,而劉健的父親劉亮是三原縣教諭,可以說是官宦人家出身。

若朝廷突然真要清查劉健家的田畝,結合劉健現在的地位來看,還真可能查出他名下數額可觀的隱田。

劉健看到吳裕如此針對自己,臉色頓時陰沉得可怕,卻是惡狠狠地瞪着這個後輩。

如果是吏部尚書李裕這些人則罷了,而今一個由戶部郎中超遷上來的戶部右侍郎都敢跟自己叫板,當今是太不將自己這位儲相當一回事了。

在這一刻,他是恨透了這個不重視詞臣的弘治朝,亦是痛恨這個不重用他們詞臣來治理國家的弘治。

“吳裕,你才上任戶部侍郎多久?朕申明一點,今後六部侍郎凡是任期不滿一年,全都給朕老老實實在自己的位置好好幹,別淨想着跑到地方擔任封疆大吏!”朱祐樘喝了一口茶,顯得面無表情地告誡道。

劉健看到朱祐樘如此表態,不由得暗鬆一口氣,同時得意地瞥了一眼吳裕,暗暗記下了這個仇恨。

吳裕並沒有理會劉健得意的目光,卻是急忙跪下道:“陛下,臣謹記教誨!臣並非是要請封疆大吏,只是安陸州的清丈結果已經證實隱田之疾,故臣只想替陛下分憂,以報君恩!臣並非河南總督之才,請陛下許臣洛陽知府一職,臣願爲陛下清丈洛陽府,爲朝廷糧稅增收!”

這……

吏部尚書李裕等人不由得紛紛望向劉健,敢情吳裕不惜犧牲仕途亦要咬死劉健,這種由司職官員提拔上來的侍郎還真是可怕。

劉健努力地平復自己緊張的心情,卻是沒有想到這個愣頭青這麼狠。

“大明的戶部侍郎焉有出任知府之理,所請不允!你給朕老老實實在戶部侍郎上辦好差,待時機成熟,朕自有安排!”朱祐樘將手中的茶杯輕輕放下,便是話鋒一轉地道:“一州之地的成效,確實不可言定全國!今大明不宜推行全國清丈,咱們便等一等湖廣清丈的成效。若湖廣諸府都存在隱田之事,到時朝廷再委派能臣以總督入職地方,諸卿以爲如何?”

雖然安陸州的成效已經觸目驚心,但現在其實還沒有達到推行全國的時機。

一則是安陸州終究是一州之地,安陸州不具備以點到面的說服力,故而最好的做法還是要等湖廣的清丈結果正式出爐。

二則是人才的缺失,畢竟真正做事的是人,而不是一紙公文。像安陸州的清丈,若是換其他人來乾的話,很可能是另一個結果。

另外,清丈田畝終究是要跟官紳階層開戰,現在還不宜過於操之過急,卻是可以通過以點到面的方式慢慢解決,亦給整個官紳階層一個緩衝的時間。

像張居正實行全國清丈,花費的時間足有四五年之久,而今自己清丈田畝才試行幾個月,卻不需要急於推行全國。

正是如此,不管劉健剛剛有沒有站出來反對,自己其實只是想要明確一下清丈的戰果,卻不是急於推行於全國。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知道而今的皇帝是老誠謀國,當即便一起表態地道:“陛下英明!”

戶部右侍郎吳裕雖然痛恨劉健這種扯後腿的官員,但亦是服從陛下的安排,且知道陛下其實是在呵護自己。

只是他暗暗地瞪了一眼劉健,卻是暗暗決定等到湖廣的清丈有了結果,自己便請旨出任河南總督,非要扒下劉健的底褲。

劉健的眉頭微微蹙起,雖然此次成功躲過一劫,但心裡頭涌起一種強烈的不安。

“李卿,經此次清丈後,安陸一州的稅糧幾何?”朱祐樘心裡早有打算,便對下方的戶部尚書李嗣詢問道。

李嗣略作思索,便報出一個數據道:“回稟陛下,安陸州的稅糧預計可達到十五萬石!”

咦?

萬安等官員在聽到這個數據的時候,不少官員像是想到了什麼一般,當即便紛紛扭頭望向上面的閣樓。

“朕記得十萬石到二十萬石稅糧可爲中府!既然如此,工部和吏部一同協作,你們兩個衙門將安陸州升級安陸府,再增設一縣!”朱祐樘端起剛剛倒好的茶杯,當即便進行安排地道。

吏部尚書李裕和工部尚書賈俊發現這個安排顯得合情合理,便恭恭敬敬地施禮道:“臣等領旨!”

萬安和劉吉默默地交換一個眼色,發現他們的皇帝是越來越深不可測。

原本清丈田畝是侵犯地方官紳的利益,跟地方官紳沆瀣一氣的地方官員亦會成爲阻礙,但而今朱祐樘將安陸州升格安陸府,而且還要增設縣城,無疑能很好地分化地方官員和地方官紳的親密關係。

畢竟清丈田畝後,不說很多州有機會升府,哪怕從中府到上府,那麼品階亦有希望由從四品知府變成正四品知府。

面對清丈田畝並沒有操之過急,而是宛如明初削蕃那般逐個擊破,當真是步步爲謀,這清丈田畝焉有不成之理?

“朕今日將你們召集於此,安陸州的清丈結果是其次。安南近年屢犯我大明西南,佔地奪田還是其次,竟數次屠我邊民,亦有掠珠燒船之舉!今朕已經查實其罪,諸位愛卿請過目!”朱祐樘喝了一口茶水,便透着幾分怒意地道。

司禮監掌印太監郭鏞一直站在下面,在聽到朱祐樘所說的話後,便讓小太監將相關的罪證派發給在場的所有官員。

次輔劉吉並不喜歡戰事,只是看到上面所羅列的累累罪行後,眼睛當即閃過了一抹狠厲之色。

“今北邊安定,而國庫充盈,朕決定征討安南,助占城等外藩收復失地,以揚我大明國威!”朱祐樘來到護欄前面,顯得語出驚人地道。

第99章 滑臣難纏,知縣有愚543.第541章 暹羅宵小,君謀四海第393章 妥協546.第544章 忠義難全,外妾窺心第151章 榜眼有污,廷和生恨第213章 帝設新考,狀元武魁第183章 弘治朝臣的最高禮待第389章 控制全人類的秘訣第105章 同盟翻臉,王子稱汗503.第501章 美洲新總督遇上天崩開局第394章 繼承人是個大難題第186章 十三豹趙虎初顯弓威第108章 外有神盾,內有書堂546.第544章 忠義難全,外妾窺心第74章 餘波6第232章 橫山(求訂閱求月票)第474章 世界,咱們一分爲二吧!第119章 弘治元年第一場血(求月票)第406章 咱們一起拯救大明吧?第561章 西歐爭土,明艦亮劍第265章 外謀錢銀,內懲奸佞第358章 術道長夜,自清遇兵533.第531章 新科涌才,殿題難答第315章 日不落帝國的第一步第334章 萬難唯錢,君臣苦樂第4章 一帝落百官肥?第188章 帝曰:一切以國家利益爲先第365章 出征在即,天網有疏?第375章 九族齊壽,公主有報513.第511章 苦頭吃盡方知故鄉好第13章 給你機會,你不珍惜?第137章 旨降王府,聖人自薦第445章 民生有難,九州易主?第312章 弘治新年消一國第204章 奸佞當除,民有恩票(補更)第133章 吳玘官途,帝嘆荒謬第372章 秘旨一道,瞬息萬變第457章 白銀溺器,犬咬銀主第79章 鹽事鄰私,官卻無恐第84章 羣臣如魚,帝起色念第63章 這頂帽子臣頂不住啊!第102章 萬民送行,王越再詩第120章 揚州夢第460章 蘇喜忠君,帝肋遇考496.第494章 出乎意料的印度洋總督人選第243章 論政的嚴重後果第449章 九州易位,淚別故土(求保底月票)第170章 朕被演了嗎?(求月票)第445章 民生有難,九州易主?第45章 爾雅訓人,忠坤受教第79章 鹽事鄰私,官卻無恐第466章 寧要半璧,帝揭傷疤第128章 真兇第301章 血洗愛新,大明向東第257章 曲十八拍,春雪元宵第105章 同盟翻臉,王子稱汗第343章 取之於民,用之於夷第343章 取之於民,用之於夷第411章 嫁禍的人一點都不專業好吧第432章 江南奪寶,帝爲小兒第249章 水落石出第121章 縮繩隱田第249章 水落石出第93章 崇文清官,刑牢有請第420章 昏君,不要銀礦要女人第104章 弘冶抓貪,殺人誅心第242章 富裕後的財政預算第32章 文臣一心,殺器終現第262章 帝陷規矩,放榜終至第95章 荊楚美人,兵不厭詐第449章 九州易位,淚別故土(求保底月票)第202章 帝敲百官,牟斌言忠第347章 滑官難治,何破國危?537.第535章 花開四海,乾清遇火第233章 軍魂(求訂閱求月票)第293章 大內索弓,漢城尚文492.第490章 南下的蒙古騎兵遇到了剋星第113章 死了就會變強?第465章 君民相惜,帝位不正第275章 黑幕疊疊,帝望遼東(月票5)第48章 西苑初駕,有監二十第402章 悔之不及和第二方案第339章 喬新有名,帝悲失臂(加更求月票)第453章 相思難醫,帝治頑疾第42章 皇家外戚,虎飽鴟咽第351章 宋金可期,黑袍再現第69章 餘波1第396章 皇帝這是唱哪一齣?第11章 新舊之交,明暗之間。第481章 溫柔和血性並重的弘治朝第255章 青天落刀,侯爺後盾(月票1)第270章 帝欲同享,殿試減三第175章 夷狄奉中國(月票加更)第211章 孫交求生,公府求榮(我求保底月票第47章 詩起詩終,臣子如棋第201章 湖廣非明,狠人汪直第414章 大明萬一真有暴君呢?第182章 從馬廄走出的總督第262章 帝陷規矩,放榜終至
第99章 滑臣難纏,知縣有愚543.第541章 暹羅宵小,君謀四海第393章 妥協546.第544章 忠義難全,外妾窺心第151章 榜眼有污,廷和生恨第213章 帝設新考,狀元武魁第183章 弘治朝臣的最高禮待第389章 控制全人類的秘訣第105章 同盟翻臉,王子稱汗503.第501章 美洲新總督遇上天崩開局第394章 繼承人是個大難題第186章 十三豹趙虎初顯弓威第108章 外有神盾,內有書堂546.第544章 忠義難全,外妾窺心第74章 餘波6第232章 橫山(求訂閱求月票)第474章 世界,咱們一分爲二吧!第119章 弘治元年第一場血(求月票)第406章 咱們一起拯救大明吧?第561章 西歐爭土,明艦亮劍第265章 外謀錢銀,內懲奸佞第358章 術道長夜,自清遇兵533.第531章 新科涌才,殿題難答第315章 日不落帝國的第一步第334章 萬難唯錢,君臣苦樂第4章 一帝落百官肥?第188章 帝曰:一切以國家利益爲先第365章 出征在即,天網有疏?第375章 九族齊壽,公主有報513.第511章 苦頭吃盡方知故鄉好第13章 給你機會,你不珍惜?第137章 旨降王府,聖人自薦第445章 民生有難,九州易主?第312章 弘治新年消一國第204章 奸佞當除,民有恩票(補更)第133章 吳玘官途,帝嘆荒謬第372章 秘旨一道,瞬息萬變第457章 白銀溺器,犬咬銀主第79章 鹽事鄰私,官卻無恐第84章 羣臣如魚,帝起色念第63章 這頂帽子臣頂不住啊!第102章 萬民送行,王越再詩第120章 揚州夢第460章 蘇喜忠君,帝肋遇考496.第494章 出乎意料的印度洋總督人選第243章 論政的嚴重後果第449章 九州易位,淚別故土(求保底月票)第170章 朕被演了嗎?(求月票)第445章 民生有難,九州易主?第45章 爾雅訓人,忠坤受教第79章 鹽事鄰私,官卻無恐第466章 寧要半璧,帝揭傷疤第128章 真兇第301章 血洗愛新,大明向東第257章 曲十八拍,春雪元宵第105章 同盟翻臉,王子稱汗第343章 取之於民,用之於夷第343章 取之於民,用之於夷第411章 嫁禍的人一點都不專業好吧第432章 江南奪寶,帝爲小兒第249章 水落石出第121章 縮繩隱田第249章 水落石出第93章 崇文清官,刑牢有請第420章 昏君,不要銀礦要女人第104章 弘冶抓貪,殺人誅心第242章 富裕後的財政預算第32章 文臣一心,殺器終現第262章 帝陷規矩,放榜終至第95章 荊楚美人,兵不厭詐第449章 九州易位,淚別故土(求保底月票)第202章 帝敲百官,牟斌言忠第347章 滑官難治,何破國危?537.第535章 花開四海,乾清遇火第233章 軍魂(求訂閱求月票)第293章 大內索弓,漢城尚文492.第490章 南下的蒙古騎兵遇到了剋星第113章 死了就會變強?第465章 君民相惜,帝位不正第275章 黑幕疊疊,帝望遼東(月票5)第48章 西苑初駕,有監二十第402章 悔之不及和第二方案第339章 喬新有名,帝悲失臂(加更求月票)第453章 相思難醫,帝治頑疾第42章 皇家外戚,虎飽鴟咽第351章 宋金可期,黑袍再現第69章 餘波1第396章 皇帝這是唱哪一齣?第11章 新舊之交,明暗之間。第481章 溫柔和血性並重的弘治朝第255章 青天落刀,侯爺後盾(月票1)第270章 帝欲同享,殿試減三第175章 夷狄奉中國(月票加更)第211章 孫交求生,公府求榮(我求保底月票第47章 詩起詩終,臣子如棋第201章 湖廣非明,狠人汪直第414章 大明萬一真有暴君呢?第182章 從馬廄走出的總督第262章 帝陷規矩,放榜終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