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以鐵爲契,帝陷兩難

隨着丹書鐵券亮出,全場譁然。

原本都以爲會昌侯孫銘是要被問斬,但誰都沒有想到會昌侯府竟然有免死金牌,讓事情再度峰迴路轉。

只是有人亦是反應過來,會昌侯府確實擁有免死金牌。

事情自然離不開第一任會昌侯孫繼銘,當年會昌侯孫繼宗在奪門之變中有功,因功進侯爵。

由於孫太后的關係,英宗對孫繼宗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功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賜丹書鐵券。

跟石亨等人相比,這一份禮遇是獨一份的,甚至有很明顯的偏袒性。只是丹書鐵券確實是英宗御賜,自然擁有權威性。

“不對!”

正是這時,吏部尚書李裕突然站出來。

衆人紛紛扭頭望向這位吏部尚書,眼睛充滿困惑。

卻不等朱祐樘詢問,長寧伯周彧帶着幾分不屑地反問:“李尚書,有何不對?英宗皇帝御賜會昌侯府丹書鐵券一事,你們或許不清楚,但在京城的勳貴圈子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堂下的百姓其實並不知曉,但聽着長寧伯這麼信誓旦旦地說出來,卻不太相信會昌侯府僞造丹書鐵券。

“可否一觀!”吏部尚書李裕站出來朝朱祐樘施予一禮,便向孫臬提出要求。

孫臬擡眼望了一下父親,看到父親沒有制止的意思,便倨傲地向李裕展示自家的丹書鐵券。

鐵券狀如卷瓦,刻字畫欄,由於用金水填字,故而正面透着一種別樣的貴氣。由於是各持一半,故而這裡其實僅有下半部。

按正常的格式,上半部是要鐫刻賜券日期、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以及被賜者的功勳業績;下半部則是皇帝給予被賜者的特權,還有便是皇帝的誓言。

現在這面丹書鐵券呈現的是英宗的誓言,還有就是英宗給予郯國公孫繼宗的免死特權——“予免二死,子免一死”。

雖然已經過去三十餘年,但保存得很完整,金字是清晰可見。

李裕的臉上突然露出興奮之色,指着鐵券上面的攜刻:“陛下,此鐵券記載得清清楚楚:‘予免二死,子免一死’。這份丹書鐵券既是郯國公所得,那便免郯國公二死,郯國公之子孫璉一死,故此券至今失效!”

此話一出,戶部尚書李嗣等人紛紛反應過來,臉上不由得綻放出喜色。

跟魏國公所持可保子孫後代的丹書鐵券不同,而今孫繼宗所建的軍功並不值得大書特書,故而英宗給予普通鐵券可謂是厚賜。

只是普通的鐵券的制式是“予免二死,子免一死”,雖然孫銘是從孫繼宗手裡繼爵,但他的身份是孫繼宗的嫡孫。

正是如此,這份丹書鐵券雖然完整地保存下來,但卻根本不能保孫銘一命。

“不錯,這份丹書鐵券已經失效了!”

“對啊,只保他爺爺跟父親,與他這個孫子何干?”

“搞了半天,俺差點給他給騙了,真的不該保啊!”

……

堂下的百姓聽到李裕的話後,眼睛頓時紛紛亮起,亦是意識到這份丹書鐵券存在破綻,便是興奮地附和起來。

雖然他們跟會昌侯無怨無仇,跟錢富沒有任何瓜葛,但能夠看到正義得到宣揚無疑是人生一大快事。

現在事情再度峰迴路轉,而今孫銘拿出來的這份丹書鐵券根本不能免死,那麼自然還得被推上斷頭臺。

“李尚書,你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正當大家處於興奮狀態的時候,跟隨而來的小老頭突然站了出來道。

此話一出,大家的目光紛紛落在這個小老頭身上。

這個小老頭的鬍鬚皆白,皮膚白皙,已經年過六旬的模樣,但整個人的精神狀況保持得很好,特別眼睛顯得炯炯有神。

李裕認得這位是孫繼宗的大兒子孫瓚,由於是庶出的關係,所以會昌侯的爵位由嫡系繼承,便輕瞥一眼道:“孫瓚,願聞其詳!”

朱祐樘的眉頭微微蹙起,亦是上下打量這個孫家人,隱隱間覺得事情恐生變數。

從剛剛孫銘乾淨利落的認罪,再到這面丹書鐵券的出現,這幫人不可能不知曉這份鐵券的侷限性。

正是如此,從這個小老頭的言談舉止來看,事情恐怕是另有說法,不然會昌侯不太可能至於都如此有恃無恐。

會昌侯孫銘雖然已經跪在堂上,但此刻的眼睛閃過一抹傲然。

人人都認爲他剛剛是自尋死路,卻不知自己的爺爺和父親留下的不僅僅是爵位和財富,還有這面免死金牌。

孫瓚向朱祐樘見禮後,便將事情的原委說出來道:“因銘兒幼時頑劣!我會昌侯府在得到英宗皇帝厚賜之時,我父親和弟弟一起進宮面見英宗皇帝,當時孝恭孫皇后亦在場,允家父、弟弟和孫銘各免一死!”

啊?祖孫三代各一死?

在聽到這番話的時候,在場的衆人不由得面面相覷。

若事情真如孫瓚所說的這般,那麼這一面丹書鐵券還能用在孫銘身上,孫銘自然是能夠避過一死。

一念至此,大家剛剛興奮的心情蕩然無存,顯得茫然地望向宋澄和宋澄身後的皇帝。

宋澄的眉頭微蹙,當即便板起臉:“以鐵爲契,以丹書之。今自然以上面記載的內容爲憑證,豈可佐加昔日舊語,故此鐵券已失效!”

“大膽,你一個小小的順天府尹竟敢蔑視英宗皇帝和孝恭孫皇后,該當何罪?”孫瓚伸手指向宋澄,便是厲聲指責道。

跪在地上的會昌侯孫銘心裡頓時一慌,而眼睛閃過一抹狠厲之色。

這份鐵券確實有一個破綻,雖然當年英宗皇帝是同意了,但終究是沒有正式更換一份明文的丹書鐵券。

如果現在的皇帝不承認當年的事情,甚至不承認英宗皇帝口頭所說的旨意,那麼他這一顆腦袋恐怕是保不住了。

宋澄的面容不改,顯得針鋒相對:“本府尹並沒有不敬英宗皇帝和孝恭皇后之意,只是鐵券當‘以鐵爲契,以丹書之’,自然是要以上面所書爲準,焉可加以口述之語?且時間久遠,你的話又何以爲憑?”

“你這個無知狂徒,簡直在這裡胡攪蠻纏!陛下,此事並非是我們會昌侯府杜撰,宮廷必有所載,還請覈查!”孫瓚對宋澄進行指責,而後向朱祐樘進行請求道。

朱祐樘一直觀察孫瓚的言行舉止,卻是知道這個事情應該是真的。

畢竟在這種事情欺騙,所承受的代價太大,自己真要查實亦是不難。只是宋澄同樣有道理,一切還得以丹書鐵券爲準。

只是作爲帝王,需要重點考慮的並不是公義和個人喜惡,而是自己的皇權,故而並不能輕易推翻英宗皇帝的口頭諾言。

宋澄是一個認死理的人,亦是不怕得罪會昌侯道:“陛下,既是鐵券抵死,便以鐵券鐫刻爲準。今是‘予免二死,子免一死’,故鐵券失效,臣請旨對會昌侯斬立決!”

“宋府尹,你如此顛倒是非置我會昌侯府於死地,究竟是何居心?”孫瓚氣得鬍子炸立,顯得口沫橫飛地質問。

宋澄的眼神十分堅定,顯得理所當然地迴應:“本府尹只認天理昭昭!會昌侯滅錢府滿門十七條人命自當償命,此鐵券並不有免死之列,自當斬立決!”

“英宗皇帝和孝恭皇后的話不作數,你是要陷陛下於不孝嗎?”孫瓚是一個懂得政治鬥爭的人,當即便上高度道。

咦?

吏部尚書李裕聽到這個質問,亦是突然意識到還真不要輕易斬了會昌侯。

雖然英宗皇帝早已經駕崩,但當今皇帝的皇位終究源於英宗,若陛下不承認英宗皇帝的口頭承諾,很可能是要落得一個不孝的罵名。

一旦這個罵名落到了地方,沒準將來會成爲地方藩王起事的口號,特別朱祐樘的兄弟確實有點多。

宋澄知道有些罪行不可承受,便進行解釋:“本府尹沒有此意,而是以丹書鐵券就事論事,會昌侯當斬!唯有律法嚴明,方能令天下百姓畏法、順法!”

兩個人在這公堂上我來我往,脣槍舌劍幾個回合,仍沒有結束的意思。

“陛下,臣以爲可以將會昌侯暫行關押,待查實再論處!”戶部尚書李嗣知道這種爭執沒有意義,便站出來進行提議道。

一直不吭聲的工部尚書賈俊等人知道案子已經上升了高度,特別現在皇帝其實是進退兩難,便是紛紛站出來附和。

朱祐樘知道不能直接無視丹書鐵券的存在,而今最佳的應對策略是拖延,當即便同意:“准奏!”

會昌侯孫銘的眉頭微蹙,只是心知壓根躲不過這場牢獄之獄,畢竟他所持的丹書鐵券確實是有瑕疵。

宋澄雖然很想當場將會昌侯繩之以法,只是事情涉及皇家所頒發的丹書鐵券,而今將會昌侯收監算是一個不錯的結果了。

“擺駕,回宮!”

劉瑾發現朱祐樘投過來一道目光,當即便扯長聲音喊起來。

“臣等恭送陛下!”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看到朱祐樘要離開,當即紛紛下跪。

“草民恭送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堂下的百姓慶幸自己有生之年能見到皇帝,同樣紛紛跪送道。

今天這個案子可謂是一波三折,初時以爲兇手是刑部尚書杜銘,接着查證是會昌侯孫銘所爲,結果孫銘竟然拿出了丹書鐵券。

此時此刻,烏雲再度散去,金燦燦的陽光灑落在跪地的百姓身上,而代表皇家色彩的明黃色顯得格外刺眼。

身穿三品官服的順天府尹宋澄猶豫了一下,還是說出自己的請求:“陛下,會昌侯之罪,罪不容恕。今丹書鐵券並無免孫銘之死,請務必斬會昌侯!”

這個聲音很洪亮,以致孫瓚等會昌侯府的人紛紛瞪目望向宋澄,而孫瓚的眼睛更是閃過了一抹殺機。

朱祐樘自然不會搭理宋澄的請求,卻是裝着沒有聽到般,便徑直走向大門,然後登上侯在順天府大門外的金輅。

他何嘗不想斬會昌侯,但丹書鐵券關係到皇家的信譽,更是關係到他的孝名。即便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處理這個事情亦要謹慎。

雖然此次是皇帝出宮,但順天府衙跟紫禁城的北門並不遠,故而便沒有過於擾民,僅僅穿過兩條街便回到了大內。

弘治二年的正月,註定是一個熱鬧的月份。

原本錢府滅門血案便受到北京城百姓的廣範關注,而今堂堂的皇帝竟然出宮旁聽,致使整個北京城的百姓都在談論着這個事情。

只是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何況還是大明都城。

順天府這起案子在當天便傳遍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只是會昌侯的案子遠遠沒有大家所想的那般簡單,風波驟然生起。

“如此的惡行,不斬會昌侯天理難容!”

“依我看,終究是皇親國戚,陛下當然是要包庇!”

“要我說,宮廷記載定然是藉口,我看這個事情都是提前商量好的!”

……

對會昌侯案子的處置,很多讀書人卻是紛紛劍指朱祐樘,認爲朱祐樘是設法包庇大奸大惡的會昌侯孫銘。

“英宗皇帝和恭孫皇后都應允,自然可免一死!”

“大明以孝治天下,皇帝若斬會昌侯便是不孝!”

“若是口頭之諾,但既是英宗皇帝之言,子孫自當遵循!”

……

只是同樣的案子,很多人卻是紛紛維持丹書鐵券的地位,若是朱祐樘斬了會昌侯那便是不孝的做法。

在京城的輿情中,不論朱祐樘選擇哪一種做法,都註定是要遭人詬病,包庇大奸大惡和不孝必選其一。

世事便是如此的離奇,明明朱祐樘每件事都考慮着百姓的利益得失,但他在京城讀書人羣體中的名聲卻是呈下滑趨勢。

就在當晚,有關宮廷記載的事情有了眉目。

“陛下,卑職已經查實!”郭鏞今天剛剛回來便率領司禮監的所有太監進行查找,現在終於是有了成果。

朱祐樘知道該來終究會來,便淡淡地詢問:“如何?”

“此事確有記載,而英宗當時確實是應允,請陛下過目!”郭鏞暗歎一聲,便將相應的記錄上呈。

朱祐樘接過宮廷記錄,在看到上面相關的記載後,不由得暗自一嘆。

雖然他早已經猜到是這麼一個結果,但得知事情真如會昌侯府的人所說,便是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困局之中。

第29章 君君臣臣,好夢易醒第16章 巧破朝局,新君新觀第33章 有司十三,帝曰賞罰第439章 再使大內,亮至尊牌第427章 果然有了錢都想着女人啊!第432章 江南奪寶,帝爲小兒第156章 有豹十三,京城突變第139章 收網行動1第572章 大結局(上)第63章 這頂帽子臣頂不住啊!第15章 鹽法蟲害,天子揮棍第398章 賢王和暴君的一次正面較量第332章 聖人有劫,命懸一線第363章 帝生兩憂,明遠出航(求保底月票)第160章 陳案不公,舊人當誅第430章 官不似官,甘做帝刀488.第486章 西方社會對東方財富的執念第340章 王越出擊,官滑如油第323章 新老交替,海金誰主?第283章 鸞鳳和鳴,帝欲養貓第296章 君臣佐使,己酉工程第415章 江南你是真該死啊503.第501章 美洲新總督遇上天崩開局第292章 萬丈豪情,先建後朝?第66章 陛下,臣沒教啊!第203章 抽絲剝繭,抄家滅族第411章 嫁禍的人一點都不專業好吧第439章 再使大內,亮至尊牌第52章 黑化就會變強?第380章 步步爲謀,佈局天下第413章 好好講有人好像聽不進去啊第385章 道家的使命496.第494章 出乎意料的印度洋總督人選第396章 皇帝這是唱哪一齣?第224章 大夏言燒,一語成讖第409章 那就通通下地獄吧!第90章 禮部人事,廷推之爭第327章 有部赤山,命由主定第10章 廢儲舊事,暗藏玄機第16章 巧破朝局,新君新觀第214章 帝迎新婚,強龍出海第307章 初雪第6章 太子入宮第261章 有宮長樂,錦衣出手(月票2)第56章 京山風波3第107章 血濺刑臺,帝聞噩耗510.第508章 土佐七顆牙齒被打碎了第84章 羣臣如魚,帝起色念第476章 五百萬兩的真正意圖第185章 暴風雨中的賣國賊第204章 奸佞當除,民有恩票(補更)第293章 大內索弓,漢城尚文第253章 懷璧其罪,帝曰奸臣第107章 血濺刑臺,帝聞噩耗501.第499章 弘治最終還得瘋狂挖金第206章 賜號平反,佳麗三百第119章 弘治元年第一場血(求月票)第358章 術道長夜,自清遇兵第556章 弘治朝成長起來的總督第225章 好火逢直,狠人治夏第561章 西歐爭土,明艦亮劍第239章 大明的旗幟飄揚第322章 化作春泥更護花524.第522章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第389章 控制全人類的秘訣533.第531章 新科涌才,殿題難答第367章 內有亂黨,外存奸盟第39章 徐溥迷途,謝遷轉身第357章 有道無道,福禍自解第195章 爆大雷了(求訂閱求月票)第291章 夏象暴擊,帝曰加一第309章 缺錢的財政會議第297章 禍從口出,以血忠君第192章 斬盡魑魅魍魎539.第537章 御用青天,宮廷水深第89章 改制乾清,瞪退瑾衆第94章 天意冥冥,誰生誰死?第233章 軍魂(求訂閱求月票)第235章 舉國巨震第149章 春耕在即,武勳有謀第64章 果真有刁臣要謀害朕第109章 有聲金鈴,新元弘治504.第502章 君子先上談判桌第341章 知恩圖報,如此清官?第102章 萬民送行,王越再詩第234章 兵伐謀(求訂閱求月票)528.第526章 朝事遇難,喜恩獻策第116章 人蠢無藥可治第153章 五國來使,帝寵朝鮮第275章 黑幕疊疊,帝望遼東(月票5)第386章 糧與霸權第159章 揚州官白,汪直奇招第319章 皇帝面臨無可奈何二事第238章 忠君的三千將士第138章 案情有詐,從貴甘犬第403章 慫包興王還犯了情癡第233章 軍魂(求訂閱求月票)第217章 春種惡果,禍於南端第394章 繼承人是個大難題第166章 謝天謝地,嚴刑峻法(求月票)
第29章 君君臣臣,好夢易醒第16章 巧破朝局,新君新觀第33章 有司十三,帝曰賞罰第439章 再使大內,亮至尊牌第427章 果然有了錢都想着女人啊!第432章 江南奪寶,帝爲小兒第156章 有豹十三,京城突變第139章 收網行動1第572章 大結局(上)第63章 這頂帽子臣頂不住啊!第15章 鹽法蟲害,天子揮棍第398章 賢王和暴君的一次正面較量第332章 聖人有劫,命懸一線第363章 帝生兩憂,明遠出航(求保底月票)第160章 陳案不公,舊人當誅第430章 官不似官,甘做帝刀488.第486章 西方社會對東方財富的執念第340章 王越出擊,官滑如油第323章 新老交替,海金誰主?第283章 鸞鳳和鳴,帝欲養貓第296章 君臣佐使,己酉工程第415章 江南你是真該死啊503.第501章 美洲新總督遇上天崩開局第292章 萬丈豪情,先建後朝?第66章 陛下,臣沒教啊!第203章 抽絲剝繭,抄家滅族第411章 嫁禍的人一點都不專業好吧第439章 再使大內,亮至尊牌第52章 黑化就會變強?第380章 步步爲謀,佈局天下第413章 好好講有人好像聽不進去啊第385章 道家的使命496.第494章 出乎意料的印度洋總督人選第396章 皇帝這是唱哪一齣?第224章 大夏言燒,一語成讖第409章 那就通通下地獄吧!第90章 禮部人事,廷推之爭第327章 有部赤山,命由主定第10章 廢儲舊事,暗藏玄機第16章 巧破朝局,新君新觀第214章 帝迎新婚,強龍出海第307章 初雪第6章 太子入宮第261章 有宮長樂,錦衣出手(月票2)第56章 京山風波3第107章 血濺刑臺,帝聞噩耗510.第508章 土佐七顆牙齒被打碎了第84章 羣臣如魚,帝起色念第476章 五百萬兩的真正意圖第185章 暴風雨中的賣國賊第204章 奸佞當除,民有恩票(補更)第293章 大內索弓,漢城尚文第253章 懷璧其罪,帝曰奸臣第107章 血濺刑臺,帝聞噩耗501.第499章 弘治最終還得瘋狂挖金第206章 賜號平反,佳麗三百第119章 弘治元年第一場血(求月票)第358章 術道長夜,自清遇兵第556章 弘治朝成長起來的總督第225章 好火逢直,狠人治夏第561章 西歐爭土,明艦亮劍第239章 大明的旗幟飄揚第322章 化作春泥更護花524.第522章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第389章 控制全人類的秘訣533.第531章 新科涌才,殿題難答第367章 內有亂黨,外存奸盟第39章 徐溥迷途,謝遷轉身第357章 有道無道,福禍自解第195章 爆大雷了(求訂閱求月票)第291章 夏象暴擊,帝曰加一第309章 缺錢的財政會議第297章 禍從口出,以血忠君第192章 斬盡魑魅魍魎539.第537章 御用青天,宮廷水深第89章 改制乾清,瞪退瑾衆第94章 天意冥冥,誰生誰死?第233章 軍魂(求訂閱求月票)第235章 舉國巨震第149章 春耕在即,武勳有謀第64章 果真有刁臣要謀害朕第109章 有聲金鈴,新元弘治504.第502章 君子先上談判桌第341章 知恩圖報,如此清官?第102章 萬民送行,王越再詩第234章 兵伐謀(求訂閱求月票)528.第526章 朝事遇難,喜恩獻策第116章 人蠢無藥可治第153章 五國來使,帝寵朝鮮第275章 黑幕疊疊,帝望遼東(月票5)第386章 糧與霸權第159章 揚州官白,汪直奇招第319章 皇帝面臨無可奈何二事第238章 忠君的三千將士第138章 案情有詐,從貴甘犬第403章 慫包興王還犯了情癡第233章 軍魂(求訂閱求月票)第217章 春種惡果,禍於南端第394章 繼承人是個大難題第166章 謝天謝地,嚴刑峻法(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