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2 孝傑雄言,羣相喑聲

王及善顯然一時三刻不會了賬,而皇帝的問題則就需要儘快回答。所以衆人各自深吸一口氣,收拾心情並整理思緒。

不同於其他人還要稍作思索,王孝傑又是起身率先發言:“臣新進歸朝,若是別的問題,不敢爭先於諸相公進言。但若專論大行臺所舉此事,恰好最近有涉,斗膽先言,以發諸相公深思。”

“那就請王尚書試言。”

李旦聽到這話,頓時流露出極大的興致。

在堂諸宰相,他對王孝傑態度尤好,僅次於老友薛稷。這是因爲在皇帝心裡,對王孝傑頗以知遇之恩自居。其他的宰相們或是時勢所趨得列相職,或是政事堂無人、暫作充位。

至於王孝傑,雖然發跡於武週年間,收復安西四鎮時便因功拜相。但那時候不過只是遙領其職、不行其權,如今得以歸朝再次拜相,則就是李旦力排衆議的結果。而且王孝傑心思率直、人情簡單,與其人交流不像面對諸如狄仁傑之流,讓李旦下意識的就感覺心累。

所以他內心裡,對王孝傑是不乏期待的,歸朝伊始,便將檢擴軍戶、整編禁軍的大任授之。

此前王孝傑一直忙碌於此,對於其他朝情事宜則所涉不多,眼下面對這樣一個複雜深刻的問題,敢於用作發言表態,這也讓李旦頗感欣慰。

“大行臺奏列所舉川西諸境,雖然其境多涉邊蠻之鄉,自古以來與我中國便多有瓜葛,遠及秦漢……”

王孝傑張嘴便侃侃而談,且不乏引經據典。眼見其人如此雄論,在場衆人無不略感驚訝,這可跟他們平素所瞭解的王孝傑形象大不相同,平時的王孝傑雖然也不能說目不識丁,但武臣出身,難免不文,可現在卻能引經據典,勝論古今,也實在是讓人刮目相看。

這也算不上什麼奇怪的事情,正如王孝傑所言,他這段時間恰好對此類問題有涉。他要負責整改軍務,自然就需要接觸並翻閱大量兵部所存留的相關典籍,而其中有關諸境羈縻州府的資料,當然也在其中。

現在面對這樣一個問題,自然是現學現賣,引經據典的去論證川西之境自古以來便不是飛土,而是中國藩籬。

但王孝傑說的雖然不少,可似乎搞錯了重點。川西究竟歸不歸屬大唐,這個問題自然不需要深作討論。需要討論的重點是,大行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意圖是什麼、朝廷又該爲此做出怎樣的應對?而且還有奏書中所提及,吐蕃居然越過朝廷使其公主和親雍王,朝廷要不要就此對雍王加以斥問?

可王孝傑一旦開口便是滔滔不絕,讓人根本就沒有發聲打斷的機會,不得不被迫的上了將近半個時辰的歷史課。

一口氣講了這麼多,王孝傑也有被掏空的感覺。也幸虧他是如今政事堂中首屈一指的少壯派,否則單單這麼長時間的氣息吞吐就讓人有些受不了。

歸都之後,王孝傑雖然沉浸於軍務中,對別的人事接觸不多,但也明白他歸都拜相令許多朝士都心存不忿,對他不乏看輕。這一次終於能夠抓住一個自己可以大作議論的問題,自然要盡力發揮,改變別人對他的印象看法。

所以他在暫作致歉,歸席稍飲茗茶潤喉後,便待起身繼續發言。

衆人見到這一幕,不免都是一驚,門下侍郎薛稷忙不迭起身道:“王尚書引述古今,洞見深刻,讓人受教良多。在堂諸相公想必也各有所見,衆聽兼採,不失大計。”

被薛稷阻止叫停,王孝傑思緒先是一亂,片刻後又有些奇怪的說道:“臣方纔引論諸多,所述無非一個事實。川西古來我有,此事無需質疑,豈容蕃國侵佔,哪怕只是言辭!定論如此,更作何議?”

眼見王孝傑瞪眼茫然狀,李旦從最初的期待轉爲隱隱有些失望,但還是耐着性子解釋道:“此事確無可疑,但蕃人此際作此冒犯言行,該要如何處理應對,則需深刻結合朝情及內外民情,羣議出一個妥善之計!”

講到這,對王孝傑而言更加不成問題,既然蕃國敢冒犯,那就直接幹!可他雖然性格直爽,不拘小節,但也並非全無眼色,君王臉面、情緒如何,還是要稍窺一二。

此時見到皇帝陛下眉頭隱蹙、語調也不乏嚴肅低沉,王孝傑不敢再作爭言,只能按捺下來,歸席悶坐。

沒有了王孝傑長篇大論,衆人才有從容發言的機會,接下來開口的,便是門下侍郎張柬之。

張柬之所論,也是立足在王孝傑前言基礎上,並不因朝廷與大行臺的糾葛而回避這一領土的主權問題,直派使節前往專治此事,除了斥問吐蕃這一行爲的悖禮悖法,還要重整川西羈縻秩序,提拔獎犒一批親唐生番土酋,並勒令川蜀官員,若非朝廷加以使令,一概不準私自與諸土羌部族有任何形式的接觸。

在針對番邦蠻夷的問題上,張柬之與李昭德有些類似,強調華夷大防,並且認爲並不該將與番邦接觸的權力下授地方官府,包括陝西道大行臺。除開川西歸屬的問題,吐蕃欲和親雍王纔是真正需要正式的隱禍。

除了斥問吐蕃、糾察地方之外,張柬之甚至還提議着令雍王直接殺掉蕃國奸計亂命來通的使節,而將蕃國公主交給朝廷使節,將之遣返吐蕃。

“雖然兩國交通,不以殺使爲威。然咸亨以來,蕃國與我國久不通使,今次所攜又是如此奸謀亂計,存心本是不良,不應以國禮應之。殺其賊使,我國使亦危,然華夏制度、不容有亂!臣請自裁勢位,以卑職掌節,赴蕃行使!”

張柬之性格不愧老而彌辣,不獨自己提出這樣強硬的措施,甚至願意以身犯險的出使蕃國。

但姑且不論張柬之本身秉性節操,這麼強硬的舉措所將會引發的後果,也是眼下的朝廷所承受不起的。

所以在聽完張柬之的陳述後,皇帝李旦便乾笑一聲並說道:“張卿誠是壯節,但區區蕃國不值得損我大臣。國事未入窮急之境,還需擇以周全。”

除了皇帝李旦,其他幾員宰相對張柬之這一提議也並不怎麼贊同。

倒是王孝傑聞此頗感振奮,忍不住再作發言道:“既然領此食祿之恩,爲臣豈有大小之判。張相公久居廟堂,且能有此壯計,若朝廷加採此略,臣也願持戈護從,使賊不敢害我天使!”

李旦都已經否決了張柬之這一提議,王孝傑居然還深表贊同,一時間也讓殿中氛圍尷尬不已。此前因爲王孝傑專事兵務,本性流露還不算太多,李旦對其尚存期待。可現在,心裡真的就是失望有加了,但也不好直接發聲訓斥,畢竟是自己力排衆議、召回任命的宰相。

其實這一問題,對朝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要如何迴應吐蕃,而是如何應對行臺。畢竟有着大行臺存在,吐蕃雖爲禍,朝廷一時間也無切身之痛。可如果行臺要憑此搞事情,朝廷就會痛得很真實。

所以接下來狄仁傑的發言,就要更加直指事情的本質問題:“唐蕃兩國,交惡年久,彼此論事,本不以情禮爲先。其亂命擅指,本無干於國計。敕招諸州酋首都督入朝,再加威令宣告,使其知所沐恩德即可。唯今國中,務以休息爲先,生民久疲,宜加撫卹,不可因邊將渴功的私計,而以千里之外的言釁傷我國民,狩獵不化之土。”

狄仁傑的意見,正符合李旦的想法。他是既不希望再將許多軍機要務託付給陝西道大行臺,又迫切需要在諸邊羈縻胡酋之間樹立他身爲大唐天子的恩威。

但李旦滿意了,有人卻不滿。

狄仁傑剛剛講完,王孝傑便又跳了出來,指着狄仁傑大聲說道:“狄相公所論,豈宰相之言?開疆拓土,強國之計!國之大計,唯祀唯戎!豈以邊將渴功一言以蔽之!臣發自邊務,雖臥雪飲冰之苦,不敢忘君王使我之恩,此身許國,唯殺賊以報!忠勇烈義,可剖可獻,莫非於狄相公眼中,唯刀筆之勞纔可稱功?”

王孝傑如此激動,不單單只是覺得自己被冒犯。他以邊臣入朝爲相,心裡也有着不低的責任感,覺得自己就應該代表邊將羣體們,爲他們在朝中發聲。這是立場問題,自然不容隱忍。

狄仁傑之所以那麼說,無非暗指大行臺此論私計更多,是爲了將人物截留於朝廷之外,一時間倒是沒有想到此言會給王孝傑帶來如此嚴重的冒犯。此時眼見王孝傑反應如此激烈,頓時也有些頭疼。

狄仁傑閉口不言,在王孝傑看來自是理屈,不免更加氣壯,頓足喝道:“狄某立朝半生,豈有一轉之勳?而今受於皇恩,高位得享,傲然小覷武臣之功,臣與此流立於一廈之內,實在忿情難忍!國祚安危,能以遠近爲輕重之判?若非安西失而復守,雍王殿下也難從容佈置青海,壯我隴右!隴右若危,關西能安?陝西不靖,有此拙臣誇言朝堂之上的從容之境?”

王孝傑一番雄言擲地有聲,瞪眼怒斥更是威不可擋。然而這一場殿前的會議,也因此被徹底破壞,再也不能議論下去。

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242 蜀女有才0473 祖孫交心,昭德復相0923 愛子心切,暫不立儲0568 安境功臣,失土罪孽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0626 遊弈交鋒,不死不休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665 內外鬥忿,以留秋賦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717 仁皎反骨,捐身關隴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893 蓬戶蘭芷,馨香可愛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082 武氏諸衆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150 俱入彀中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904 口嫌體正,從良實難0065 人情難測0533 老物不器,能殺鄉賊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121 徐敬真引誣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1027 勢難相忍,各自修行0064 薛師信義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935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117 權門惡事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1023 臺臣夜訪,或謀不軌0314 枝冠漸茂,迴護近人0394 樑王雖強,自有能者0461 來某成親,障車萬緡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175 索性以身相許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433 代王威重,徇私竊功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058 薛師懷義0544 先王仁義,前緣早定0178 鳳聲初啼誰不知0457 手中有劍,可斬兇惡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005 再愛我一次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說幾句話0768 雙龍匯野,伏屍北邙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747 神都徵募,以定賊胡0992 岐王爲友,不羨知音0751 突厥退走,契丹反唐0908 凡所興世,必有明君0087 蓮生獻經0399 行驛命案0872 且等來日,禮成侍君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1002 諸酋自肥,歸化不易0067 協律頌今0424 君王戀權,固步自封0086 曲樂動人1039 浴血殺敵,英姿壯否0712 北門空虛,無人可用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0029 李氏爲上0074 《萬象》美哉0641 行臺事繁,諸計待功0933 半生功業,壯極青海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592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308 吾皇萬萬歲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399 行驛命案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0124 朔邊良才0088 貌類乃父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935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0822 名爲主上,實是傀儡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930 三年盛儲,一戰雄圖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348 瘦死駱駝比馬大0211 不宜輕沾俠名
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242 蜀女有才0473 祖孫交心,昭德復相0923 愛子心切,暫不立儲0568 安境功臣,失土罪孽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0626 遊弈交鋒,不死不休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665 內外鬥忿,以留秋賦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717 仁皎反骨,捐身關隴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893 蓬戶蘭芷,馨香可愛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082 武氏諸衆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150 俱入彀中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904 口嫌體正,從良實難0065 人情難測0533 老物不器,能殺鄉賊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121 徐敬真引誣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1027 勢難相忍,各自修行0064 薛師信義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935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117 權門惡事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1023 臺臣夜訪,或謀不軌0314 枝冠漸茂,迴護近人0394 樑王雖強,自有能者0461 來某成親,障車萬緡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175 索性以身相許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433 代王威重,徇私竊功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058 薛師懷義0544 先王仁義,前緣早定0178 鳳聲初啼誰不知0457 手中有劍,可斬兇惡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005 再愛我一次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說幾句話0768 雙龍匯野,伏屍北邙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747 神都徵募,以定賊胡0992 岐王爲友,不羨知音0751 突厥退走,契丹反唐0908 凡所興世,必有明君0087 蓮生獻經0399 行驛命案0872 且等來日,禮成侍君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1002 諸酋自肥,歸化不易0067 協律頌今0424 君王戀權,固步自封0086 曲樂動人1039 浴血殺敵,英姿壯否0712 北門空虛,無人可用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0029 李氏爲上0074 《萬象》美哉0641 行臺事繁,諸計待功0933 半生功業,壯極青海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592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308 吾皇萬萬歲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399 行驛命案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0124 朔邊良才0088 貌類乃父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935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0822 名爲主上,實是傀儡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930 三年盛儲,一戰雄圖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348 瘦死駱駝比馬大0211 不宜輕沾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