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凡所興世,必有明君

再次來到大唐統治中心的大明宮皇城,贊婆不免另有一番感觸。人在逆境之中心緒本就更加的敏感,對人事環境的改變也就有着更深的感悟。

此前入唐,因爲噶爾家本身的處境尚算穩定,加上有西康女王的引見,贊婆還沒有感受到那種人事上的壁壘。可是最近這幾日的焦灼,卻讓他深刻領會到身在大勢之中、那種無處使力的虛弱與無助。

當然這一點他也怪罪不到大唐的頭上來,埋怨唐國出爾反爾、太過現實。畢竟這一次大勢變化的根源,還在於國中贊普的突然出手。無論是在感情上,還是實際的利益權衡,噶爾家終究還是與國中更加密切。

反倒是大唐,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願意同噶爾家繼續進行接觸,這對噶爾家而言,仍然是一份殊爲難得的善意,甚至某種程度上而言更可以稱得上是他們的生機所繫。

雖然說大唐也有着自身的利益考量,這一次的機會也算是贊婆自己爭取過來,但這世上本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

如果這一次大唐不能順應時勢做出一定的態度調整,而是仍然恪守此前的約定,甚至就連贊婆都要覺得這種堅持太迂腐,君臣上下對於國家根本利益沒有責任心。

但能夠理解是一方面,可當這手段真正施加到自己身上來的時候,也實在讓人有些不好接受。

贊婆此刻心裡就充滿了忐忑,他要當面威脅國中使者、與國中做出決裂表態,才能獲得重新與大唐進行對話的機會。接下來再想獲取到實際的援助,不知還會有怎樣苛刻的條件。

但無論接下來將要面對怎樣的刁難,擺在贊婆面前的選擇卻是不多,特別是在剛纔同國中使者們撕破臉之後,大唐更成了他能求告的唯一目標。

在理蕃副使馬芳的引領下,一行人穿過皇城內諸衙司街巷,一路向內行走。馬芳這個人雖然生就一副胡態,但對贊婆這個蕃客卻談不上有多客氣,只是自顧自的前行,倒是沒有此前堂外監視時那種警惕與敵視。

但這種態度的變化,落在贊婆眼中則就不免更生幾分心酸,這意味着隨着國中贊普發動、哪怕在大唐普通臣員眼中,都不再覺得盤踞於海西的噶爾家族能夠對大唐造成實質性的危害。

除了這一點情緒的變化之外,贊婆也在仔細咂摸馬芳這個理蕃副使的官職。他雖然做不到對大唐官制的變動了如指掌,但以理蕃爲名的官職此前也是聞所未聞。

大唐增加了這樣一份人事配置,顧名思義也能猜到目的爲何。贊婆對此的心情感受也是複雜得很,眼下他們噶爾家仍是屬於吐蕃勢力的一部分,對於敵對國如此重視本國情勢當然是有幾分不自在。

可除此之外,贊婆心裡又隱有幾分安心。大唐對蕃國情勢表現出來的越重視,那他們噶爾家自然也就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得有對話的空間餘地也就更大。

懷着這樣矛盾複雜的心情,贊婆一路被引到了位於大明宮中心的區域一所官衙中,看到官衙門前標註爲“樞密院”,這又是他頗感陌生的一個機構。但這樞密院所處方位,轉頭就能看到不遠處巍峨雄大的宣政殿,也意味着這座官衙必然職權極重。

樞密院內同樣人事繁忙、更甚別司,眼下已經到了午後將近傍晚時分,別的一些閒司衙堂官員們早已經散去的差不多了,但樞密院中兩側通堂仍是坐滿了等候召見的辦事人員,看這人事聚集的規模,都不遜於政事堂、甚至還有超出。

好在馬芳並沒有將贊婆引入兩側通堂中繼續等候,而是直行走進官衙正堂,示意贊婆在堂外廊下稍作等候,然後便趨行入堂。贊婆等候了沒有多長時間,便有別的事員行出,問明身份之後,便請贊婆入堂。

這座大堂面積不小,除了當中一座官堂之外,兩側還架設圍屏,分隔出大小不同的廡舍。贊婆視線環視一遭,便發現堂內辦事的人員起碼有兩百餘衆。這不免讓他更加感慨大唐才力之豐盛,換了他們海西,哪怕傾盡部族人力,也未必能夠湊出這麼多的公務人才。

在諸辦事人員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還是正堂上方那十幾席,而除了正襟危坐於諸席的官員之外,彼處最醒目的張設還是懸掛在正堂最當中的一副輿圖。

贊婆一眼望去,便認出這一副輿圖正是青海方面。大唐擁有青海的地圖,贊婆對此並不意外。且不說大唐本身對於疆域周邊的各種探索調查,單單週邊諸方勢力若想投靠大唐,首先便要向朝廷進獻自己一方的版籍,而所謂的版籍便是地圖與人口資料。

在吐蕃侵佔青海之前,吐谷渾便長期作爲大唐的屬國,甚至在前隋與唐初,吐谷渾還幾度被滅國並軍事佔領。所以大唐對青海周邊的地理自然也是掌握精熟,絕不遜於吐蕃方面。

但贊婆在望向這幅地圖的時候,仍然忍不住的心生驚訝。因爲這一副地圖所標註的遠不止青海周邊基本的地理地貌,甚至還包括當下最新的各種軍事佈防情況,特別是海西伏俟城那一連串的紅點交叉分佈,讓贊婆看來更覺觸目驚心。

伏俟城原是吐谷渾王城,如今則是噶爾家在青海的勢力大本營,彼方軍事佈局自然也是噶爾家生死攸關的大秘密,然而現在卻被清晰分明的標列在唐國官衙的大堂中,贊婆如果還能保持淡定,那也真是見了鬼。

“此處軍務標列,俱諸方彙總而來,想與事實頗存出入,蕃客勢在彼方,對此自然有見,不知可有斧正之處?”

耳邊突然響起一個聲音,贊婆陡地醒轉過來,這才發現他不知不覺間已經穿過諸案,站在懸掛的輿圖面前盯着望了好一會兒,而他身邊正有一名紫袍高官負手而立,方正的臉龐、鬚髮俱打理得一絲不苟,不說身上的官威,單單這一份儀容便讓贊婆這種日常不修邊幅者倍感壓力。

只是對方這問話實在是讓贊婆無從回答,怎麼着,難道我還得拿起筆來把我家命門給你標註的更加詳細準確?

拋開這一點心裡的吐槽不說,贊婆這會兒自有一股如芒刺在背的不自在,略作沉吟後,只是拱手沉聲說道:“要讓相公失望了,伏俟城周遭防務如何之於我方,譬如長安京畿內外營兵分佈,非權重要員不能有參、亦不敢窺探!”

聽到贊婆這隱有抗議的回答,張仁願嘴角微微一翹,不置可否,卻在贊婆的眼皮底下,將事員剛剛送來的幾張便箋用鐵釘釘在伏俟城周邊幾處方位,以取代原本的標註。

而贊婆在看到這一幕後,除了暗生羞惱之外,心中的震驚更是無以復加。因爲據他的瞭解,這幾份數據的改動,已經是極爲接近實際的情況。

而正如他自己所言,海西方面的軍務情況乃是最高機密,就算大唐一直有遊弈斥候進行探查,但且不說那些斥候人員能否跨越小半個青海、進入到海西核心區域,如此準確的機密情報,也遠不是斥候外圍遊弋能夠查探出來!

換言之,大唐在海西方面,必然掌握着更加高級、更加深入的訊息渠道!

在地圖上做出新的改動後,張仁願才擡手示意贊婆去附近空席落座,同時自己也坐在了堂中正位上,擡手指了指地圖稍作解釋道:“海西諸種情勢雖然標列於此,但並不是爲了出兵攻拔,否則蕃客便也不會身入此堂。”

贊婆聽到這話,臉頰上肌肉抽了一抽,實在不知該要擺出什麼樣的表情以作迴應,索性閉口不言。對於張仁願這位大唐宰相,他雖然在此前禮事場合上見過幾面,但卻並不熟悉,畢竟張仁願雖然在安西待過一段時間,可是功名顯重還是在東北。

堂中諸席人員見張仁願一番做派搞得贊婆直接無語,臉上便露出早知必會如此的神情。特別剛剛不久才被張仁願訓斥一番,責其對蕃情蒐羅不夠有力的王孝傑,此刻那張虯髯大臉上更是露出了頗爲歡快的表情。

“今日登堂,主要還是爲了請問此前已經約定好的商貿諸事……”

張仁願的倨傲雖然讓贊婆頗感羞惱,但此刻形勢比人強,在默然片刻後,贊婆還是開口正色說道。

張仁願聽到這話,先是微微點頭,然後才又說道:“這一件事,其實此前堂中討論時,我便不贊同……”

“但這是聖人親自諭告,且事程已經行半,此際反覆,實在……”

贊婆聞言後頓時一急,連忙疾聲說道,卻又被張仁願擡手打斷。

“我雖然並不贊同,但事已定論,自然也就不再作阻撓,只是將我私意略告蕃客而已。”

張仁願繼續說道:“大國前程,食祿者各自有見,這也是事情正常,但既然彙總於一,那便要盡力做好。我雖然並不贊同此事,但聖人仍然將事付我。大丈夫謀計,當有筋骨棱角,不屈不就,但凡所用事,則必知恩圖報,不悖大義。因此凡所興世,則必先有明君,其後纔有名臣輩出,世道大益!”

贊婆聽到這話,神情頓時變得有些不自然,猜不透張仁願這麼說究竟是在誇耀,還是在譏諷。

不過張仁願對於同僚們的情緒如何尚且不在意,更不會留意贊婆,稍作抒發然後便接着說道:“因此接下來凡所議論交涉,蕃客大不必誤解是我私情使然,唯是國務必須,不容損改。”

說話間,他便拿起案頭上一份文書,略作展閱然後又擡頭望向贊婆說道:“此前所論商貿,不乏商貨涉及逐年累給,此前並無疑慮,但如今則要問上一句,大唐自然有貨可供,但你方能否恪守約定?當中一樁,積石山北礦物所出,三年之內俱直輸九曲,能不能做得到?”

講到這裡,張仁願便擡頭望向懸掛在堂中的地圖,視線落點正在積石山北麓的積魚城。而贊婆也擡眼望向那裡,視線所見,那裡正有墨黑的標籤迥異於伏俟城周邊的紅色,正代表着積魚城已經被贊普的王師所佔有。

“這、這……國中情勢或有變故,但並不會影響到兩處商貿。況且今次交割商貨,我方也是貨量給足,即便、即便是來年有所變化,畢竟今次大唐並無損失……”

贊婆沉默片刻後,纔開口用略顯乾澀的語調說道。

“大國長謀,豈容朝夕變故!況朝廷量入度出,生民經治產業,俱有規有計,才能不失條理。你方並不能保證,商貿又如何維持?”

贊婆的這一蒼白解釋,張仁願自然無法接受,聞言後索性直接捲起了文書,似乎是要結束談話。

“張相公且慢!事既定論,自當盡力促成,況且這對雙方也都不失惠利……”

贊婆見狀後自是一慌,忙不迭自席中起身拱手說道:“某今日能登此堂,成事之意切情真不懼考驗。但有能將故計維繫下去的方略餘地,懇請相公能作惠教,必言聽計從!”

張仁願這番威逼的作態,在王孝傑看來自然是糙得很,他這段時間負責與蕃國使者進行交涉,可謂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儼然已經以外交上的行家高手而自居。正當他以爲張仁願如此作態不會湊效的時候,便聽到贊婆如此回答,不免瞪眼欲言,可旋即便被張仁願橫了一眼,只能生生將這話頭再嚥下去。

而張仁願在聽到贊婆這話後,旋即又將捲起的文書攤開,甚至臉上都對贊婆流露出了幾分淺笑。這態度轉變的生硬又迅速,聯繫近日來的遭遇變化,贊婆算是確定,大唐聖人的確是將與海西接洽的事務交付給了眼前這位宰相。

“相關貨源,已非你海西一處能夠把定。想要商貿繼續進行,必須商貿繼續保全。所以除了兩方商貨交訖之外,還要再加上一條說明,若有外力侵強、事有必要的情況,我大唐可以直接出兵看護商貨,貨之所在,兵之所趨。至於出兵之所消耗,亦不需另作計議,直從貨中扣除即可。”

張仁願本就不是一個談判的材料,說起條件來也是一副理所當然、不容拒絕的口氣。

而贊婆在聽到這話之後,臉色則就變得有些難看,又下意識看了那地圖一眼。他若是答應了這一點,那就無異於答應了大唐軍隊可以自由出入於領地之內的權力,這對於一方勢力而言,無異於直接越過了底線、踐踏尊嚴。

但這是正常情況下,而海西局勢眼下正處於不正常的階段,贊普的王師隨時都有可能兵入海西,噶爾家能否熬過今次的劫難尚在兩可之間。現在大唐已經擺出了要作武力干涉的態度,這對噶爾家而言,還真說不上是一樁壞事。

就算退一步講,即便噶爾家不答應這一條件,當他們真的與贊普王師惡鬥起來的時候,難道還有餘力阻止大唐的出兵?所謂規定約束,於強者而言本就可以隨意的進行破壞,所以無論噶爾家答不答應,對大唐方面的行動本就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約束。

“若情勢允許,我方自然極力保證貨源安穩。但大唐需要長計穩定,隴右方面能否足力使用?作此發問,絕非刺探大唐隴邊軍務規劃,唯是兩方長計,若真有危害,我方亦不可完全置身事外,須得通力配合……”

贊婆眼下之所猶豫,根本還不在於大唐會不會出兵,而是會投入多大的力量,能不能夠對贊普做出有效的威懾與制衡。若大唐只是討要了這一資格卻並不實際出兵,則就讓他們噶爾家枉負一個開門揖盜、裡通外國的大罪,實際上卻不會給處境帶來任何改善。

“機密相關,恕難奉告。”

張仁願全不理會自家已經將海西軍務虛實高懸堂中,唯是對自身的計劃意向閉口不談,雙標的讓人無從評價。

贊婆在稍作沉吟後,接着便又說道:“大唐既有此慮,而我方也是義不容辭。既然如此,雙方各點人馬,於境中設一官造榷場,如此張相公所見、是否可行?”

從威嚇國中使者開始,贊婆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對於自家與贊普的爭鬥,他並不敢做盲目樂觀,甚至不無悲觀的覺得,單憑自家一己之力,很難撐得過這一場劫難。而視野所及最可靠的求援對象,自然就是對青海始終念念不忘的大唐。

如今贊普已經不能容忍噶爾家繼續存在,而想要求存則就必須要進行賣國。既然如此,不妨賣的更徹底一些,直接在境域中設立一個與大唐利益休慼相關的節點,讓大唐無從拒絕,且有更大的理由對接下來青海的亂勢進行干涉。

聽到贊婆這一提議,張仁願略有失態,低頭看了看案上文書,又示意贊婆稍作等候,擡手召來事員,耳語叮囑一番,而後事員便匆匆離堂。

贊婆看到這一幕,老實說心中是略有失望,他提出這一對大唐利好的條件,可負責與他進行交涉的宰相卻不能直接作出決定,還要向上進行請示,可見大唐最高決策層對於青海的干涉仍然沒有形成一個定論。

這當然不是大唐沒有收回青海的意圖,只說明隴右方面集結的力量仍不足以對青海局勢進行深入的干涉,只能迂迴側擊的邊角試探。

且不說樞密院中贊婆的失落,當李潼在集英館接到這一稟告時,已經忍不住拍案大樂起來,望着堂內衆人笑語道:“如此諸位還有什麼疑慮?今次青海之所亂起,正是吾輩克竟前人未及之功的良時!”

自從吐蕃贊普發動行動以來,大唐朝情也一直在圍繞於此運轉,樞密院自是一處事務處理的中心,而李潼每天也都在召集臣員討論得失。

此時的集英館堂中,同樣懸掛着一張大地圖,與樞密院那張所不同的是,這張地圖所涉及的範圍要更加廣闊,不獨青海一隅,甚至包括吐蕃本土,甚至西域各方、安西四鎮所統轄領管的區域也都在其中!

若贊婆能入此堂看到這一份地圖,自然會明白大唐的西線戰略可不僅僅只是邊角干涉青海局勢,而是有着更宏大的規劃意圖。

事實也的確如此,雖然說眼下的大唐國力剛剛有所恢復,尚不足以支持大範圍的對外擴張,但殺雞儆猴這種手段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特別吐蕃這隻雞又強壯得很,若只是簡單料理實在有些浪費,就該趁機煲上一鍋老湯,香飄四方!

至於贊婆所提議由大唐與他們共同出兵、在海西區域內設置官作榷場的問題,其實大唐對此早有深入的討論,只是許多臣員仍然覺得憑噶爾家過往強勢表現,在敗相還沒有完全顯露出來,未必肯答應大唐作此深入的佈置。

可現在甚至不需要大唐再得寸進尺的提出要求,作爲噶爾家代表的贊婆便主動提了出來。或許贊婆一人尚不足以代表整個噶爾家族,但這起碼也表明在如此沉重的形勢壓迫之下,噶爾家的核心人物的確也已經有了附向大唐的切實想法。

在這樣的情勢下,大唐不再只滿足於對青海的收復,而是有了更進一步的需求,這自然也是正常的轉變。

所以李潼即刻便命人將相關計劃抄送樞密院,而他自己也移步政事堂,與直堂宰相們進行所涉範圍更加廣闊的討論。

樞密院中,當聖人敕令送達時,張仁願也無作隱瞞,略覽一番後便直接傳示給了贊婆。

贊婆在看完之後,倒無心感慨大唐聖人決斷之快、這麼短時間內甚至都擬定出一個具體的章程出來,唯書令中所涉幾個位置節點,全都擁有着極強的戰略價值,一旦真的執行下來,必然會對青海整體的攻防形勢都帶來極大的轉變。

儘管心裡也明白這種驅虎吞狼的計略實在是太險惡,一着不慎便有可能使噶爾家族陷入更加兇險的處境中,但在經過一番權衡之後,他還是寫下了自己的姓名。飲鴆止渴看似愚不可及,可當人真正陷入五內俱焚的飢渴中時,又哪裡會有什麼完全有益無害的周詳計議?

0941 功在眼前,時不我待0048 內教坊諸事0012 耶耶的召喚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254 邪言鑽心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0693 法劍之下,唯有奸邪0342 懷義說親,結怨於人0395 王戲閒苑,殿中選妃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0547 受命於母,人間未有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087 蓮生獻經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129 爲你寫首歌(求首訂!)0746 河東空虛,無兵備亂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105 人間滋味0537 惡貫滿盈,附郭京城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394 樑王雖強,自有能者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083 途窮生戾氣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楔子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813 蕃使躁亂,橫屍街頭0398 狄公出手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1038 馬革裹屍,異域同歸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099 宰相危矣0261 不欺少年窮0811 集英羣才,開館納士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072 天賦異稟0081 少王險計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訂!)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723 長安坊居,大戶不易0955 聖人萬勝,長安沸騰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086 曲樂動人0209 枝上桃李子0984 選司公正,風骨強硬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818 蜀中繁華,金玉滿架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446 白刃不相饒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980 聖筆制律,宋詩雄發0324 寶藏仍未枯竭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105 人間滋味0871 故情難捨,歸鄉修塋0649 殺伐痛快,直擒土王0064 薛師信義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014 一窩小雞崽兒0285 惡人自須惡人磨0320 高句麗遺民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192 太平公主登門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320 高句麗遺民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0683 子昂投書,強辭孽才0050 太平公主0622 作歌殺蕃,論氏震怒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493 羣臣攻訐,打殺邪風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0182 不堪回首的情事0881 漕渠流脂,穀米滿倉0907 忠魂貞烈,刀鋒難屈0189 洛陽女兒,似在眼前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828 孽名元一,唯持恭謹0897 人倫大義,國法難奪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067 協律頌今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268 薰蕕不同器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0626 遊弈交鋒,不死不休
0941 功在眼前,時不我待0048 內教坊諸事0012 耶耶的召喚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254 邪言鑽心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0693 法劍之下,唯有奸邪0342 懷義說親,結怨於人0395 王戲閒苑,殿中選妃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0547 受命於母,人間未有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087 蓮生獻經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129 爲你寫首歌(求首訂!)0746 河東空虛,無兵備亂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105 人間滋味0537 惡貫滿盈,附郭京城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394 樑王雖強,自有能者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083 途窮生戾氣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楔子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813 蕃使躁亂,橫屍街頭0398 狄公出手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1038 馬革裹屍,異域同歸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099 宰相危矣0261 不欺少年窮0811 集英羣才,開館納士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072 天賦異稟0081 少王險計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訂!)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723 長安坊居,大戶不易0955 聖人萬勝,長安沸騰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086 曲樂動人0209 枝上桃李子0984 選司公正,風骨強硬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818 蜀中繁華,金玉滿架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446 白刃不相饒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980 聖筆制律,宋詩雄發0324 寶藏仍未枯竭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105 人間滋味0871 故情難捨,歸鄉修塋0649 殺伐痛快,直擒土王0064 薛師信義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014 一窩小雞崽兒0285 惡人自須惡人磨0320 高句麗遺民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192 太平公主登門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320 高句麗遺民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0683 子昂投書,強辭孽才0050 太平公主0622 作歌殺蕃,論氏震怒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493 羣臣攻訐,打殺邪風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0182 不堪回首的情事0881 漕渠流脂,穀米滿倉0907 忠魂貞烈,刀鋒難屈0189 洛陽女兒,似在眼前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828 孽名元一,唯持恭謹0897 人倫大義,國法難奪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067 協律頌今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268 薰蕕不同器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0626 遊弈交鋒,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