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三年盛儲,一戰雄圖

新年大朝會之後,大唐的戰爭機器便完全的運轉開來。宰相劉幽求也從政事堂事務抽身出來,全權負責聖人西征的相關事宜。

自從高宗時期吐蕃侵佔青海以來,大唐便不得不在隴右備置重兵進行抗禦防守。這一次皇帝既然要御駕親征,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一邊患問題,大唐的整個戰爭計劃也是極爲龐大,單單準備投入這場戰爭中的兵力便計劃有二十萬大軍。

在樞密院所作出的戰爭計劃當中,這將要投入戰爭的二十萬大軍主要分爲三個方面。

首先自然是隴右及周邊地區的本有軍隊,開元以來,朝廷在隴右方面的軍事投入也是持續增加。到目前爲止,單單隴右的涼州、鄯州、河州與洮州等地,諸軍便達十餘萬衆。

雖然說這十餘萬的駐軍包含了相當一部分開邊屯田的農兵,並非全部都是一線精銳甲兵,但這些屯田兵也並非全無戰鬥力,到了需要的時候同樣可以武裝起來、投入戰鬥。

除了隴右諸州已經在駐的人馬,接下來朝廷還要再組織籌措將近十萬人馬。這一兵力征調的規模雖然頗爲龐大,但對朝廷當下的組織能力來說也並不是一件難事。特別是在去年的驪山演武之後,天下諸州恆有武備,朝廷調度也深具章法。

不過朝廷雖然具有這樣的組織力,但也並不打算十萬人馬盡從國中調度,準備抽調的國中精銳只有三萬兵力。而且這三萬軍隊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也並不會投入到一線的作戰中,只是作爲拱從聖駕、保護聖人行止安全的護衛大軍。

至於所缺少的人馬,則就要從周邊諸夷當中進行抽調徵發。而這諸胡所出動人馬的多少,便代表着他們各自在大唐開元新世這一新的羈縻秩序當中所具有的等級與地位。

過去數年時間裡,由於兩衙禁軍參亂頻繁,所以開元以來、中央禁軍幾乎是推倒重建。到如今所形成的內衛與京營格局,使得中央禁軍常備兵力再次恢復到十幾萬的水平。

這一次朝廷派遣人馬,除了拱衛聖人、參與收復青海的一系列戰事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向邊鎮展示中央禁軍的強大戰鬥力,從而恢復中央朝廷對地方邊州的威懾力。

畢竟過往數年,朝廷中動亂接連發生,又發生了府兵制度被全面廢除的重大改革,如今的中央禁軍還能保持幾成的戰鬥力,這是世道中許多人都忍不住生出的疑惑。

因此負責選兵的劉幽求也並沒有直接從禁軍諸部當中抽調人馬,而是匯同內衛、京營等諸將領進行挑選,從士兵的體能、軍技包括德性等全方位的優中選優。

大唐府兵制的崩壞並非短時,從高宗中後期便開始執行長征健兒的選募以彌補府兵的缺失,到了開元新朝更是大開武舉,因此朝廷自然也積攢下來豐富的選兵章法與傳統。諸如身能勝甲、力能負重、弓馬嫺熟等各種選拔標準與流程,也都演變的極爲成熟。

軍中選士的標準,自是極爲嚴格,遠非普通人能夠做到。諸如引五石弓、矢貫重甲,矛槊劍戟、靈活使用,號爲猛毅之士。控御奔馬、立乘自如,越城穿舍、不留行跡,號爲矯捷之士。往返三百里,朝出夕歸,號爲疾足之士。力負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號爲巨力之士。

如此諸類,不獨超出了普通人的認知,就連軍中能夠做到的那也是百裡挑一的精銳之士。

除了面向內衛、京營等禁衛軍隊的選拔之外,朝廷也專門開闢了民間勇毅的投軍渠道。大凡有志勳功、同時又對自身技力充滿信心的國中青壯,都可以加入到招募選拔中來。

大唐民風尚武,大凡朝廷有邊戈大動,民間勇毅應募投軍者總是不乏。比如名將薛仁貴,就是在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之際主動投身戎旅,並在這場戰爭中嶄露頭角、勇冠三軍。

這一次聖人將要親征青海,民間響應的熱情也是極高,幾乎在敕令公佈的同時,坊裡青壯民衆們便如潮水般涌入設在長安萬年兩縣縣衙的招兵地點中。這兩座坊區一時間人滿爲患,逼得官府不得不將招兵地點選設在城外的郊區。

朝廷對於這一次面向禁軍與民間的選募也是極爲重視,爲此專門擬定了一個“靖邊健兒”的名目。凡能在此次徵募當中入選的健兒,直接賜勳一轉。

朝廷軍士選募如火如荼進行着的同時,相關的軍械物資也在忙碌的調集着。

唐太宗舊年便曾說過,吾以一當十,無他,唯甲堅兵利耳。太宗作此總結,當然也是有一些謙虛的味道,即便拋開戰場上的各種客觀因素不說,其本人的戰術與戰略才能,也是人間第一流的水準。

不過這一句話倒也很好的總結了大唐軍隊強大的原因,單兵戰鬥力的強大與精良的武器裝備,這才共同組成了大唐軍隊強大的戰鬥力。

這一次朝廷直接出動的人馬雖然只有三萬之數,但所調度的各種軍事物資卻是海量的。拋開最基本的糧草不說,單單各類甲冑、戰袍等護具便調用了八萬餘領。這還不包括之前數年、包括不久之前向隴右諸軍撥付運走的那些械具。

至於戰刀、弓弩等各類軍械,基本上是按照大軍人數一比一點五的比例配給。而且由於此次作戰的對手吐蕃軍隊也擁有着不俗的甲防水平,諸如射甲箭這樣比較高端的軍械,更是超格配給,僅此一項便動用庫藏三十萬只。

除此之外,另有精械牛皮大盾五萬面、馬槊兩萬支、陌刀八千口,而其他雜類,則就更加的數不勝數。

械用方面已是如此,牛馬驢等畜力數量則就更加的驚人。經過數年休養,隴右牧監已有恢復,已經達到了二十餘萬匹馬的儲備,儘管如此,朝廷仍然又從其他諸處牧監抽調了戰馬五萬餘匹,都在新年伊始便向長安調集而來。

其他馱馬、驢等運輸物資的畜力,則就更是戰馬數量的數倍有餘。一時間,從長安向西望去,視野所及道路上全都是車馬隊伍。

當長安城中還在積極忙碌籌備出征事宜的時候,聖人則已經離開了長安城,在諸臣員擁從下前往咸陽拜謁皇陵,祈求先王保佑此次出征能夠重振大唐雄威。

當中諸多繁禮不作贅言,當君臣再次返回長安的時候,時間已經進入到了一月末。而此時,長安城各種軍事籌備也已經漸近尾聲。

整整三萬名強軍精銳已在長安城西駐紮,隨時等待聖駕親臨檢閱。所籌措的大軍物資也已經開始起運,輜重隊伍源源不斷的向西而行。

如此一副金戈鐵馬的豪壯畫面,李潼還沒來得及深刻體會,便先在渭水北岸迎上了前來迎駕並訴苦的朝臣隊伍。

“此番徵計,大軍尚未西出,府庫業已搜空過半。特別河東、渭南等諸武庫,空竭十之八九……”

負責留守長安的宰相姚元崇一臉凝重神情,捧着剛剛整理彙總的計簿,向聖人彙報朝廷目下的儲蓄狀況實在不容樂觀。

當然,姚元崇彙報這些倒也不是意在訴苦,畢竟早在商討計議的時候,類似的情況便早有預見。但是眼見到幾年休養積儲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便噴涌散出,心情也着實算不上好。

李潼一邊傾聽着姚元崇的彙報,一邊手捧計簿仔細翻閱,老實說心裡也是隱隱作疼。不過數年休養爲的就是奮勇一搏,戰爭打得就是根本國力,各種軍事物資若只是一味的囤積,那也只是一堆死物。

“北都軍器監還是要加強興造啊,幾年儲蓄,所支不過一戰。如今朝野奮勇、欲雄宇內,決不可因這樣的擾計觸傷國情士氣!”

基本的錢糧物資方面,情況尚可維持,但是各種軍用物資的告急,則就是一個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行臺時期開始,李潼便已經在渭南興鑄甲兵,到了開元年間,這一規模又擴大到河東諸地,但這些年邊中也有消耗,再加上他所繼承的底子實在太單薄,單單青海此役便幾乎掏空了朝廷數年以來的武庫儲蓄,足見戰爭對國力的消耗之大。

聽到聖人作此叮囑,姚元崇臉色又是一苦,只是還沒來得及開口,李潼便又繼續說道:“興復國威,豈是易就。但先君舊臣蓄力數年,邦家便能力克強敵、雄大社稷。今吾輩身當此任,即便不望青出於藍,亦當力守不辱前輩、免於見笑於後。”

口中雖然這麼說着,李潼的心裡也已經在盤算着接下來這場戰事中,除了達成收復青海的戰略目標之外,也要盡力確保能有足夠的利益回哺。

畢竟他可沒有隋煬帝那麼牛逼的老子和雄厚的家底,可以不計成本的大計揮霍。這一次朝廷爲了西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那真是要把吐蕃贊普屎都攥出來肥田種地,才能確保大唐國力良性有序的發展。

在同姚元崇等朝士們簡短會面、稍作交代之後,李潼便也沒有再返回長安,而是直赴長安城西的西征大營,直接典兵出征。

0133 太平歸邸0034 狄公滿腹荊棘0889 人間遠我,我親人間0015 仁智院掌直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238 洗劫武攸宜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1003 修河勸學,大治河北0662 赤尊幾重,能繼統否0406 飛錢激漲,暴利驚人0368 薛郎鐵頭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022 萬古愁難銷0613 穀米入倉,軍食不匱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735 千般柔媚,俱獻夫郎0123 兵事再興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049 莫厭金盃酒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036 身不由己0914 奴種辱我,唯以血償0380 監守自盜,軍器可圖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002 又一個才人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155 吾年弱冠加朝散0929 忠勤王命,嫉惡如仇0294 門人遇襲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986 內苑閒趣,璞玉磨劍0895 恪守門儀,宜家宜室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082 武氏諸衆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1043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0328 野狐宰相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878 人間驚豔,實難爭美0027 南衙北衙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446 白刃不相饒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514 豫王失禮,昭德剖心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223 軟飯香糯0234 刑威如玩物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549 昭德強悍,羣相喑聲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329 巽郎警聲,各宜自省0693 法劍之下,唯有奸邪0178 鳳聲初啼誰不知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934 德祐農本,社稷之福0069 大麴《萬象》0950 國人庸碌,大論真雄0067 協律頌今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389 鄭女文茵0824 祚榮落網,渤海難創0676 宣法入蕃,禮佛得庇0317 尚方少監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743 既入幸途,抽身不易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568 安境功臣,失土罪孽0102 少王神都行
0133 太平歸邸0034 狄公滿腹荊棘0889 人間遠我,我親人間0015 仁智院掌直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238 洗劫武攸宜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1003 修河勸學,大治河北0662 赤尊幾重,能繼統否0406 飛錢激漲,暴利驚人0368 薛郎鐵頭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022 萬古愁難銷0613 穀米入倉,軍食不匱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735 千般柔媚,俱獻夫郎0123 兵事再興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049 莫厭金盃酒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036 身不由己0914 奴種辱我,唯以血償0380 監守自盜,軍器可圖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002 又一個才人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155 吾年弱冠加朝散0929 忠勤王命,嫉惡如仇0294 門人遇襲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986 內苑閒趣,璞玉磨劍0895 恪守門儀,宜家宜室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082 武氏諸衆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1043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0328 野狐宰相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878 人間驚豔,實難爭美0027 南衙北衙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446 白刃不相饒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514 豫王失禮,昭德剖心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223 軟飯香糯0234 刑威如玩物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549 昭德強悍,羣相喑聲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994 故調新唱,意亂情迷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329 巽郎警聲,各宜自省0693 法劍之下,唯有奸邪0178 鳳聲初啼誰不知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934 德祐農本,社稷之福0069 大麴《萬象》0950 國人庸碌,大論真雄0067 協律頌今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389 鄭女文茵0824 祚榮落網,渤海難創0676 宣法入蕃,禮佛得庇0317 尚方少監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743 既入幸途,抽身不易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568 安境功臣,失土罪孽0102 少王神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