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第 215 章

還好,文廟貴妃去得着急,現在宮裡是忙成了一片,不少人手都被召集起來,去佈置明日外命婦入祭的靈棚了——這清寧宮自己院子裡的小靈棚,再怎麼隨意那都是內部的事情,可大靈棚就不能敷衍了,天家氣派可怠慢不得,雖連夜召了匠人入宮搭棚,但棚子裡外也還有不少功夫要做。扣掉維持二十四衙門運轉的人手、在各宮服侍打雜不能擅離崗位的那些,基本空餘出來的那些人,全都過去幫忙了。再加上入了夜,清寧宮所在的西面和正經宮城之間還要下千兩,多數妃嬪都已回去,留下來的敬太妃和吳婕妤,一個是正經親戚,一個是永安宮的人,徐循那拙劣的表演,並未引起她們的側目——又或者說,吳婕妤就算注意到了,也沒多說什麼。

敬太妃和文廟貴妃的關係一向極好,見到徐循過來,眼淚又下來了,等徐循上完香,她纔有幾分責怪地道,“怎麼纔來!”

徐循一時便不知該如何開口——敬太妃估計是悲痛過度,已經壓根顧不得別事了,她又不便自己解釋,只好含糊道,“畢竟……想着老孃娘那裡,還是晚上過來,大家都便宜些。”

敬太妃明顯就是一怔,思忖了片刻,似乎若有所悟,她那明顯的責怪態度軟化了下來,拭淚道,“來了就好,姑姑生前便是最看重你的……”

說着,兩人不禁都哭了起來,徐循剛過來,眼淚還新鮮,敬太妃卻是有些哭幹了淚了。吳婕妤忙在旁邊好勸歹勸,徐循又堅持替敬太妃跪一會,強她好歹去吃點東西。

敬太妃消失片刻,回來時,望着徐循的眼神,又自有所不同,親手把徐循扶起,卻是幾次欲言又止,方纔低聲道,“好孩子,難爲你了——趁着宮門未下千兩,你還是趕緊回去吧!”

違背太后的暗示,跑出來也就罷了,要還在清寧宮裡逗留過夜,那可就是完完全全地不顧地主的面子,要和老人家翻臉的節奏。徐循也不想在這個節骨眼上再無聊地挑釁太后,擾亂了文廟貴妃的喪事,她擦了擦眼淚,低聲道,“您如此體諒我,我反而不知該說什麼了……”

和敬太妃不免又對着哭了幾聲,方纔告辭而去,出去路上,見靜慈仙師站在廊下,她要停下,靜慈仙師只衝她直揮手兒。徐循便不停留,一徑出了宮門,往永安宮回去了。

皇妃喪禮,不比別人,自有一套講究。皇帝已經下令輟朝五日,這五日中要開壇設祭,因是三朝老太妃了,設祭設幾壇還要商議,總是要體現出對長上的尊敬,又要照顧到緊迫的時間,太后去哭了一次就回了清寧宮,和皇帝來回傳話商議了一番,最終定下了在常例的皇后、皇妃、太子、親王、公主之外,再增設宮中六尚,也就是六局一司一罈,內官內侍一罈,如此場面也熱鬧好看些,且又不費什麼功夫。——然後就要忙着開宮庫找各種應使東西去弄了,概因天色晚了,宮門上鎖,今晚不趁夜弄好,明日外命婦進來,場面也不好看。

皇帝沒有親自過來,也並非擺譜,皇妃的喪事不是內宮自己的事,翰林院要撰寫諡冊文,這七個祭壇的祭文,還有文廟貴妃的壙志,更重要的是,他要點選文廟貴妃的墓穴——長陵那邊是不會有她的位置的,雖然貴爲貴妃之尊,但本朝並無妃嬪附葬的規矩,長陵內雖然有妃嬪,但那都是殉葬的人口,直接就已經埋到陵墓裡面去了,作爲文皇帝一朝唯一沒有殉葬的貴妃,皇帝還得決定她到底是回南京安葬,還是葬在郊外金山——這些年來,公主去世後多有在金山安葬的,又或者是在長陵附近找個風水寶地,把她給葬進去。

比起他平時決斷的軍國大事來,這也不是什麼要緊事兒,但身爲一家之主,此事也必須由他來做主,而朝臣們對這種事其實也是挺看重的,內閣重臣都要列席商討。他討論了一個下午的諡號、封賞,又最終圈定了金山爲昭懿貴妃的葬所——雖然文皇帝的一部分嬪妃得了六字美譽,不過文廟貴妃沒有殉葬,就無法享受這個殊榮了,按着昭獻貴妃王氏的例子,最終擬定了昭懿這個諡號。

這兩件大事定了,餘下寫冊文不過是程式功夫,至於該如何在壙志裡吹得天花亂墜、增光添彩,那就是翰林院的事情了,皇帝也不會管他們居於外朝,根本沒有渠道得知宮內的消息,反正一切定下以後,他就該幹嘛幹嘛去了,人在深宮裡有沒有守禮茹素之類的,只能自由心證,反正別人根本也管不到。

至於壙志怎麼辦?通過司禮監請個貴妃身邊的內侍出來,問點基本情況,然後就……誇唄。給人寫壙志自有一番技巧,這都是文人隨着考進士等等慢慢培養出來的本事,你拾過一個饅頭,那就是‘妃性簡樸’云云。翰林院裡有人專精做這個的,而且還很惹人羨慕——壙志寫過,外戚家裡必定是要打點的,今次如昭懿貴妃是英國公家的姑娘,他們家出手還能小了?對於清苦的京官來說,這也是不小的補貼了。

至於皇帝,在乾清宮享用了一頓低調的晚餐,漱過幾遍口,確定不會被聞出異樣的味道了,他便動身往清寧宮去,給昭懿貴妃上香。宮門雖然已經下了千兩,但這對於皇帝來說,自然並不是障礙。

宮裡規矩,年輕的妃嬪,和太子、太孫都是不相見的。等做了太妃以後,一般年過四十以上,人老色衰了纔會和皇帝偶然見上一面。皇帝小時倒還和敬太妃有些熟悉,自從她成了太妃以後,竟沒有什麼場合相見,此時見到她憔悴的樣子,想到自己小時她待自己殷勤和氣之處,倒不免勾動情腸,很順利地就掉了幾滴淚,體體面面地給昭懿貴妃行了禮——若非如此,以他和昭懿貴妃相見的次數,這眼淚可未必逼得出來。

又勸慰了昭懿貴妃幾句,見吳婕妤守在一邊耐心陪護,他不禁暗暗點頭:吳婕妤是永安宮裡的人,這一點他還是清楚的,徐循偶爾也和他說起一些同吳婕妤、曹寶林的來往。素日在長寧宮時,沒覺得她們如何,現在到了永安宮,心倒都善了起來。守夜是個苦活,又未有什麼收穫,吳婕妤肯在這裡陪着,可見她的厚道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徐循不能久留,所以暗示吳婕妤來爲她盡孝,不然,以她的爲人,以及和昭懿貴妃的關係,肯定是要自告奮勇前來守靈的。

這些思緒,幾乎是自動浮現在腦海之中,皇帝搖了搖頭,不去想徐循了:昭懿貴妃去世,各宮都要守孝,起碼這出殯之前,他也不好亂跑到妃嬪宮裡去。即使是去探病的,傳出去也不好聽,不又給太后添了個話柄嗎?就是剛纔給徐循傳話,也都是通過馬十的,這幾天他人不打算過永安宮去,自然也就不能安慰她了。——來上香都要遮遮掩掩,明日大靈棚衆人致祭,她更不可能出面了。昭懿貴妃對她有恩,不能參與她的喪事,甚至在他這裡都得不到支持,徐循心裡想必十分憋屈沮喪,正需要他的開解。

現在也不是想這些的時候,就算有矛盾,也要把昭懿貴妃好生髮送走了再說。皇帝按下思緒,示意馬十前導,轉身往太后居所行去。

走到一半,見有人影隱約躲在廊下一根柱子後頭,他還有幾分詫異——在宮裡當然不可能出現見面不禮的事情,起碼在皇帝身上不可能發生。

正欲揚聲查問時,馬十忽然一聲咳嗽,他很含糊地低聲說,“爺爺,是仙師……”

皇帝頓時恍然大悟,他不免微微露出冷笑,想了想,又懶於和一介女流計較,便不曾做聲,加快腳步,很快就拐過了彎角。

到得殿內,太后這裡議事的女史還未散去,皇帝進門時,一屋子人都是矮的,當下自然又是一番擾攘,不過,有皇帝參與,太后也很迅速地就把一些事項定了下來。

待得衆人告退,母子兩個對視了一眼,似乎均都在猜度對方的心情,只見對方都是若無其事樣子,便都沒多說什麼,皇帝又給太后請了安,便退回往乾清宮去了。

他走出門時,心中忖度:看來娘根本不知道徐循來過……清寧宮事事忙亂,若得了一兩個人照拂,這件事還未必能傳得到她耳朵裡。徐循能聽她的話,連昭懿貴妃葬禮都不露面,以孃的性子,應該能夠滿足了吧?起碼這幾個月,是不會再找永安宮的麻煩了。

太后望着兒子的背影,也還算滿意:自己壓制貴妃也有段日子了,太后又何嘗不清楚此事她不算佔理?從強力壓制貴妃的那一天起,她就等着皇帝來爲她說情,畢竟,這也不是皇帝第一次爲了自己的貴妾過來開口了。

不管是徐循沒開口,還是皇帝選擇了沉默,起碼今日他並沒有爲貴妃說情的意思,哪怕自己這一筐梨送去,貴妃只怕是按捺不住,早就給皇帝遞了話了。

畢竟情分還是不如孫氏,又或者說,在那次以後,皇帝也改了性子,懂得在宮裡行事,也該講宮裡的規矩了——做婆婆的搓摩皇后的時候,他都沒開口,這回爲了一點小事就給貴妃出頭,無疑就很不合規矩。

太后的脣角,不禁便微微上揚——對她來說,皇帝樂於講規矩,總不是一件壞事。這宮裡若是沒了規矩,那才叫心煩呢。

至於徐循此刻的心情該是如何,她也多少能想得出來。要讓一個人難受,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對症下藥,讓孫皇后難受,捧起個皇子養母便足夠了,而要讓徐貴妃難受呢……

說實話,在太后心裡,徐貴妃一直是要比孫皇后更棘手些的,不是昭懿貴妃的死,她還很難恰到好處地宣泄掉心頭的這口惡氣。

自然了,她漫不經心地想——也不能太過分了,徐氏就算毛躁些,究竟也還是好的,起碼,把她壓得太厲害,孫氏就又該起來了……比起孫氏,她倒寧願看徐氏得意。只是在這之前,要好好地磨一磨她的性子,教曉她明白事理罷了。

等喪事過後,若她懂得過來請罪示好,胡氏自然會爲她說話的。就看在胡氏面上,這個下臺階,太后也沒打算往外推,只不過到底什麼時候往外走,就得看她的高興了。

雖是盛夏,但昭懿貴妃的喪事辦得到底還是很有條理,很有皇家的體面。幾乎是一夜之間,大靈棚就立了起來,祭壇也齊全了,祭文也齊全了,至於黃紙白幡、孝服麻冠之類的東西,也在一夜間全置辦了出來。各外命婦入宮致祭時,一切早已經有條不紊,過去一夜的忙亂,壓根沒留下一絲痕跡。

不論僧道,皇家供養的出家人也自然到了個齊全,該做法事就做法事,該拜就拜,各外命婦每日侵晨入宮,至晚方回,雖然辛苦,卻沒有敢於怠惰不出面的。如今東廠橫行,若是真病還好,若是裝病,對景兒這就是天大的罪名。風險和收益,並不成比例。

如是勞累了七天,昭懿貴妃的陵址也選好了,不過起墳又是一件很緩慢的事了,七日後出大殯,棺柩暫時停於長陵廟中,待到金山陵成,再正式下葬。出大殯時少不得又要給全城百姓看了一番熱鬧,文武百官並外命婦均要參與路祭,凡是宮裡有喪事輟朝的時間,泰半都不可能讓朝廷官員閒着的,反正過去的七天裡,總有好多禮儀要他們參與,態度亦是絲毫怠慢不得。

出過大殯還不算全部結束,之後七七、百日,都還要再加祭祀,宮裡諸人引了成穆孫貴妃的例子,各藩王爲昭懿貴妃服期年孝,至於皇帝和衆妃嬪,自然更減上一等,服上三月大功孝,也就算是意到了。

當然了,不是父母熱孝,肯定不會禁止行房,只要不鬧得太過分,也不會有人出來約束。基本上,衆人在出殯以後不久,也就恢復了日常生活,只不過原來宮裡沸沸揚揚的內安樂堂一事,被昭懿貴妃的喪事一岔開,現在倒是暫時轉入了低沉期,沒有多少人再談論這放人出宮的事。反倒是有人傳言,說徐貴妃娘娘的病已經不大好了。

——理由也很簡單,連昭懿貴妃的喪事,她都沒出面,好歹皇后都在出大殯的時候出來了一次,貴妃娘娘卻連一點動靜都沒有,以貴妃娘娘的爲人,若非病重,必不至於如此。

自古謠言,都是越驚悚越有市場,即使沒有實證,衆人也都願聽信——彷彿是爲了證明此事的真實性,皇帝忽然下發了一道旨意,更是引發了軒然大波。

——以貴妃多年服侍勤謹,輔佐管宮有功,奉皇太后慈諭,從皇后所請,循太祖皇寧妃舊例,爲貴妃再上嘉號,爲皇貴妃。

第255章 篡權68 抄檢27 二次第254章 尷尬第238章 偕老第164章 神展118 喜訊80 平衡81 噩耗體面體面第236章 康復第241章 便當第254章 尷尬115 多助第201章 不來第241章 便當32 內媚139 感情第291章 入門32 內媚第210章 人品第176章 釣魚95 分封賞賜26 藍寶136 忠奸96 賢妃第163章 涸魚第211章 德政122 軟禁第183章 晉封第203章 當家第153章 回去第288章 逼宮第171章 雪崩99 憨妃正文208好命73 溫泉第273章 心思123 喘氣第199章 富貴104 讓人第147章 情義45 疼寵95 分封56 動情65 難測第220章 安樂第257章 學習112 吵架106 大紅第154章 和好114 說合第260章 風格第293章 丟人105 糊塗115 多助第277章 快意73 溫泉53 甜蜜第233章 失敗92 定計第292章 侷限第281章 不安56 低調第280章 無奈39 委屈114 說合第152章 失望38 挑剔第156章 正確第156章 正確第278章 佳媳第238章 偕老56 動情37 年關137 渾水88 清醒第284章 作死賞賜22 過夜第214章 爲難第219章 苦果第223章 早熟138 渣滓第287章 抗爭第157章 玫瑰111 敲打第141章 對策第176章 釣魚第256章 成盟第165章 愉快第235章 輝映破瓜71 大殺第251章 錦瑟32 內媚
第255章 篡權68 抄檢27 二次第254章 尷尬第238章 偕老第164章 神展118 喜訊80 平衡81 噩耗體面體面第236章 康復第241章 便當第254章 尷尬115 多助第201章 不來第241章 便當32 內媚139 感情第291章 入門32 內媚第210章 人品第176章 釣魚95 分封賞賜26 藍寶136 忠奸96 賢妃第163章 涸魚第211章 德政122 軟禁第183章 晉封第203章 當家第153章 回去第288章 逼宮第171章 雪崩99 憨妃正文208好命73 溫泉第273章 心思123 喘氣第199章 富貴104 讓人第147章 情義45 疼寵95 分封56 動情65 難測第220章 安樂第257章 學習112 吵架106 大紅第154章 和好114 說合第260章 風格第293章 丟人105 糊塗115 多助第277章 快意73 溫泉53 甜蜜第233章 失敗92 定計第292章 侷限第281章 不安56 低調第280章 無奈39 委屈114 說合第152章 失望38 挑剔第156章 正確第156章 正確第278章 佳媳第238章 偕老56 動情37 年關137 渾水88 清醒第284章 作死賞賜22 過夜第214章 爲難第219章 苦果第223章 早熟138 渣滓第287章 抗爭第157章 玫瑰111 敲打第141章 對策第176章 釣魚第256章 成盟第165章 愉快第235章 輝映破瓜71 大殺第251章 錦瑟32 內媚